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教学是近几年来语文教学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新课程标准也谈到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问题。贯彻新课程标准,语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语感十分重要,它是打开语文宝库的金钥匙。
谈到语感不能不谈到“悟”。“悟”即了解、领悟的意思,最早来自于佛教,是指对佛性的领悟,而这种领悟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语文教师对于语感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悟”的层面上,因为如果这样,语感就变成一种玄虚的、神秘的和不可捉摸的东西,语感训练也就无从谈起了,这对于语文教学是不利的。事实上,语感是言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感的本质是一种类化了的个体的言语经验,是个体在其生活中进行言语活动的产物,它是人们对语言的直觉感知能力。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个体在后天的言语活动过程中形成和获得的,是可以通过有计划的系统学习和训练提高的。
既然语感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这种能力,也就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呢?
1 多读与诵读结合
语感的获得首先就要多读,所以笔者要求学生除了对课本内容做到烂熟于胸外,还要广泛阅读各种课外书,如经典名著、报纸杂志、童话寓言等,只要内容健康,学生喜欢,就大胆放心地让学生去读。通过大量阅读,学生对语言的感觉会进一步增强,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增强他们的语感将起到积极作用。
除了广泛阅读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诵读。诵读培养语感这是早就已经被证明的规律,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就采用以学生诵读儒家经典为主的模式,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己读、写、背,学生主要通过自己的朗诵来掌握文言文,教师讲的部分是很少的。私塾先生的教学远不是专业化的,凡是读过书,具有一定文言能力的人就能当先生。通过学生自己的诵读和感悟,学生把典范的文言文化为自己的言语,培养语感,形成文言能力,学个三五年,一般都能记账、写信,这也很好地证明了诵读对学生语感培养的重要作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的三味书屋中的私塾教育方式,对于今天的语感教学有借鉴意义。先生让学生只是大声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读起书来人声鼎沸,还很讲究声音的抑扬顿挫,这些似乎又让人们找到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先要诵读,其次练字,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培养语感,读的书多了也就渐渐理解了,语感也随之增强。
2 积累与训练结合
语感训练是语文课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方式,它包括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两个方面。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直接接触成套成块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多听、多背、多说、多写、多思中感悟和积累成块的语言;语感分析就是在语感实践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分析语言的运用及规律。语感训练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是对成块语言材料的感性知觉与理性认识相统一的过程。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学生的语感能迅速增强。
良好的语感必须建立在大量语言材料积累的基础之上,所以要特别重视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在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做摘抄、写赏析、写读后感,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积累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将积累的语言材料背熟,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背诵语言材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极为重要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所谓“腹有诗书”,除了多读书之外,还指把书中的内容做到背诵和内化。对于积累的语言材料,只有背过,才能谈到使用,才能谈到举一反三,进而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增强语感。
在积累并背诵大量的语言材料后,还要注意语感训练。培养语感必须重视学生自身的习得,习得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的环境中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变化的过程。任何人掌握母语,形成语感,具备语文能力,永远要靠个体自身的言语行动,靠习得。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能力都只能在相应的活动中形成发展,语感、语文能力永远不可能由语文教师直接讲出来,习得活动是掌握母语的基本途径。以习得为基础、以训练为核心的学习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并为今后终生的言语学习打好基础。经过长时间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应该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也就是粗读一遍课文,能够做到整体把握文意,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甚至读出重点句的言外之意。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做一篇课外现代文阅读并就文章进行赏析,雷打不动。事实证明,这些语言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结语
语感是打开语文宝库的金钥匙,如何才能得到它,为我所用?这就需要大家勇于探索,找出适合班级学生特点、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方法。写作此文仅是抛砖引玉,意在与同行切磋,最后预祝广大的语文教师拿起语感这把“金钥匙”,去开启语文这座“宝库”。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王村中学)
谈到语感不能不谈到“悟”。“悟”即了解、领悟的意思,最早来自于佛教,是指对佛性的领悟,而这种领悟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语文教师对于语感的理解不能仅停留在“悟”的层面上,因为如果这样,语感就变成一种玄虚的、神秘的和不可捉摸的东西,语感训练也就无从谈起了,这对于语文教学是不利的。事实上,语感是言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感的本质是一种类化了的个体的言语经验,是个体在其生活中进行言语活动的产物,它是人们对语言的直觉感知能力。语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个体在后天的言语活动过程中形成和获得的,是可以通过有计划的系统学习和训练提高的。
既然语感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这种能力,也就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呢?
1 多读与诵读结合
语感的获得首先就要多读,所以笔者要求学生除了对课本内容做到烂熟于胸外,还要广泛阅读各种课外书,如经典名著、报纸杂志、童话寓言等,只要内容健康,学生喜欢,就大胆放心地让学生去读。通过大量阅读,学生对语言的感觉会进一步增强,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增强他们的语感将起到积极作用。
除了广泛阅读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诵读。诵读培养语感这是早就已经被证明的规律,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就采用以学生诵读儒家经典为主的模式,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己读、写、背,学生主要通过自己的朗诵来掌握文言文,教师讲的部分是很少的。私塾先生的教学远不是专业化的,凡是读过书,具有一定文言能力的人就能当先生。通过学生自己的诵读和感悟,学生把典范的文言文化为自己的言语,培养语感,形成文言能力,学个三五年,一般都能记账、写信,这也很好地证明了诵读对学生语感培养的重要作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的三味书屋中的私塾教育方式,对于今天的语感教学有借鉴意义。先生让学生只是大声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读起书来人声鼎沸,还很讲究声音的抑扬顿挫,这些似乎又让人们找到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先要诵读,其次练字,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培养语感,读的书多了也就渐渐理解了,语感也随之增强。
2 积累与训练结合
语感训练是语文课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方式,它包括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两个方面。语感实践就是让学生直接接触成套成块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多听、多背、多说、多写、多思中感悟和积累成块的语言;语感分析就是在语感实践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分析语言的运用及规律。语感训练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是对成块语言材料的感性知觉与理性认识相统一的过程。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学生的语感能迅速增强。
良好的语感必须建立在大量语言材料积累的基础之上,所以要特别重视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在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做摘抄、写赏析、写读后感,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积累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将积累的语言材料背熟,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背诵语言材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极为重要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所谓“腹有诗书”,除了多读书之外,还指把书中的内容做到背诵和内化。对于积累的语言材料,只有背过,才能谈到使用,才能谈到举一反三,进而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增强语感。
在积累并背诵大量的语言材料后,还要注意语感训练。培养语感必须重视学生自身的习得,习得是指个体在日常生活的环境中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变化的过程。任何人掌握母语,形成语感,具备语文能力,永远要靠个体自身的言语行动,靠习得。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能力都只能在相应的活动中形成发展,语感、语文能力永远不可能由语文教师直接讲出来,习得活动是掌握母语的基本途径。以习得为基础、以训练为核心的学习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并为今后终生的言语学习打好基础。经过长时间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应该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也就是粗读一遍课文,能够做到整体把握文意,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甚至读出重点句的言外之意。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做一篇课外现代文阅读并就文章进行赏析,雷打不动。事实证明,这些语言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结语
语感是打开语文宝库的金钥匙,如何才能得到它,为我所用?这就需要大家勇于探索,找出适合班级学生特点、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方法。写作此文仅是抛砖引玉,意在与同行切磋,最后预祝广大的语文教师拿起语感这把“金钥匙”,去开启语文这座“宝库”。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王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