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作品的认真研读,养成文学鉴赏、评析的习惯,并引发对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兴趣。本文以电大学生为例,针对当前大学生在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语言把握能力不足、缺少生活感知能力与情感领悟能力以及思辨能力欠缺问题,提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的教学,要面授和网络研讨相结合,借鉴武汉大学王兆鹏教授提出的“四步教学法”,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理解、感悟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关键词]课程教学 能力培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专题的认真研读,养成文学鉴赏、评析的习惯和眼光,并引发对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兴趣。
检验《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课程实施效果如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考察学生阅读、理解一部作品的能力。以江西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例,且不说每学年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有原封不动或东拼西凑的抄袭,不求质量的应付,甚至有通过网络等渠道进行购买或寻找“枪手”的情况。该门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与考试情况也差强人意。从近几年来的试卷评析中,我们发现,学生仅仅满足于对文学基础知识的简单、临时性的记诵,缺乏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和积极性,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较差,以至于在开卷考试中,在文学分析题上出现了选题、答题思路、语言表述等各个方面整个考场、甚至一个教学点千篇一律的现象。可以想象,也许,同时是中小学语文教师身份的学生站在学校三尺讲台前,除了会点文学史之外,对作品的讲析又能做到多少。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在进行批评的同时,也应进行必要的反思。我们的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学课程的教学应着眼于文学作为艺术美文的本质特征,从文学创作本身入手,回归文学本位
近年来,大学里的文学教育越来越有走向“知识论”和“制度化”的倾向,喜欢建构一个个的知识论视野,但是文学中固有的智慧、感性、经验、个性、想象力、道德感、原创力、审美意识、生命理想,生存世界……却都可能在我们所建构的知识体系中日渐丧失。这种占主流的“知识化”和“程式化”的教学心态与教学方法带来文学欣赏的刻板、教条和贫乏,直接影响到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分析作品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强调文学作为艺术美文的本质特征,其实质就是通过文学创作本身培养学生有道德感、正义感,有感动能力和艺术感受力,体味纯正的文学趣味甚至本真的天性,体验丰富的人生经验。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课程的开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打破目前文学教学重“知识”,轻作品的主流,但要彻底改变“知识化”和“程式化”的教学心态与教学方法并非易事,因为我们的课程考试仍非常严格地按照教学管理制度要求,出具有一定分量的偏重“知识”的填空题和选择题。
二、面授与网络研讨相结合,采用“四步教学法”,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理解、感悟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电大的网络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为例,中央电大、省、地市级电大建立了三级立体的网络服务体系。课程教学内容按专题“讲解”,重点难点的辅导力求精细、实时。然而,由于网络课程内容的讲解与呈现,仍以大量的文字阅读为主,课程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设计不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够等,都影响了网络教学资源的整体利用率。
要改变网络资源“浪费”的现状,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理解、感悟和分析作品的能力,武汉大学王兆鹏教授提出的“四步教学法”值得借鉴。
“四步教学法”是指示范——引导——讨论——总结四步骤教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的四步教学,示范、引导可在面授课中完成。第一步的示范课以讲解作品为主,并讲授欣赏的方法。引导课则从专题的角度,给学生提出思考和需要讨论的问题,讲解有关学习和研究的方法途径。为了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利用材料,注意学术规范,教师还要开列有关书目、网址,布置学生进行主题型的网络阅读,查阅文献资料。第三步组织讨论,注意选择题材、风格类型不同的作品,亦可设置一些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进行。最后,由教师对讨论进行总结。受课时和学生数量因素的影响,讨论和评价最好通过网络方式实现。
“四步教学法”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因为必须按照要求查阅完相关的文献资料,学生由被动接受教师的观点转向主体性学习,这样既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欣赏技能,查阅、利用文献的能力,又扩大了阅读面,也能及时了解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他们的学术规范意识也得到了强化。最显著的变化是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独立思考能力明显提高。学生通过QQ、“课程讨论区”等网络平台交流展示自己对某一专题的认识和看法,并通过不断相互砥砺、补充、完善的协作学习过程,带来了自我表现和自我成就感的满足,并使得这种学习方法的落实有了持久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兆鹏.关于文学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国大学教学,2002,(2).
[2]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北京大学学报,2003,(5).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大学)
[关键词]课程教学 能力培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专题的认真研读,养成文学鉴赏、评析的习惯和眼光,并引发对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兴趣。
检验《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课程实施效果如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考察学生阅读、理解一部作品的能力。以江西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例,且不说每学年学生的毕业论文都有原封不动或东拼西凑的抄袭,不求质量的应付,甚至有通过网络等渠道进行购买或寻找“枪手”的情况。该门课程的形成性考核与考试情况也差强人意。从近几年来的试卷评析中,我们发现,学生仅仅满足于对文学基础知识的简单、临时性的记诵,缺乏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和积极性,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较差,以至于在开卷考试中,在文学分析题上出现了选题、答题思路、语言表述等各个方面整个考场、甚至一个教学点千篇一律的现象。可以想象,也许,同时是中小学语文教师身份的学生站在学校三尺讲台前,除了会点文学史之外,对作品的讲析又能做到多少。
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在进行批评的同时,也应进行必要的反思。我们的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学课程的教学应着眼于文学作为艺术美文的本质特征,从文学创作本身入手,回归文学本位
近年来,大学里的文学教育越来越有走向“知识论”和“制度化”的倾向,喜欢建构一个个的知识论视野,但是文学中固有的智慧、感性、经验、个性、想象力、道德感、原创力、审美意识、生命理想,生存世界……却都可能在我们所建构的知识体系中日渐丧失。这种占主流的“知识化”和“程式化”的教学心态与教学方法带来文学欣赏的刻板、教条和贫乏,直接影响到学生独立阅读、理解、分析作品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强调文学作为艺术美文的本质特征,其实质就是通过文学创作本身培养学生有道德感、正义感,有感动能力和艺术感受力,体味纯正的文学趣味甚至本真的天性,体验丰富的人生经验。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课程的开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打破目前文学教学重“知识”,轻作品的主流,但要彻底改变“知识化”和“程式化”的教学心态与教学方法并非易事,因为我们的课程考试仍非常严格地按照教学管理制度要求,出具有一定分量的偏重“知识”的填空题和选择题。
二、面授与网络研讨相结合,采用“四步教学法”,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理解、感悟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电大的网络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为例,中央电大、省、地市级电大建立了三级立体的网络服务体系。课程教学内容按专题“讲解”,重点难点的辅导力求精细、实时。然而,由于网络课程内容的讲解与呈现,仍以大量的文字阅读为主,课程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活动设计不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够等,都影响了网络教学资源的整体利用率。
要改变网络资源“浪费”的现状,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理解、感悟和分析作品的能力,武汉大学王兆鹏教授提出的“四步教学法”值得借鉴。
“四步教学法”是指示范——引导——讨论——总结四步骤教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的四步教学,示范、引导可在面授课中完成。第一步的示范课以讲解作品为主,并讲授欣赏的方法。引导课则从专题的角度,给学生提出思考和需要讨论的问题,讲解有关学习和研究的方法途径。为了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利用材料,注意学术规范,教师还要开列有关书目、网址,布置学生进行主题型的网络阅读,查阅文献资料。第三步组织讨论,注意选择题材、风格类型不同的作品,亦可设置一些需要重点把握的问题进行。最后,由教师对讨论进行总结。受课时和学生数量因素的影响,讨论和评价最好通过网络方式实现。
“四步教学法”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因为必须按照要求查阅完相关的文献资料,学生由被动接受教师的观点转向主体性学习,这样既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欣赏技能,查阅、利用文献的能力,又扩大了阅读面,也能及时了解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他们的学术规范意识也得到了强化。最显著的变化是学生的写作水平和独立思考能力明显提高。学生通过QQ、“课程讨论区”等网络平台交流展示自己对某一专题的认识和看法,并通过不断相互砥砺、补充、完善的协作学习过程,带来了自我表现和自我成就感的满足,并使得这种学习方法的落实有了持久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兆鹏.关于文学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中国大学教学,2002,(2).
[2]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北京大学学报,2003,(5).
(作者单位:江西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