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考真题
成长的路上,我们要超越重重的困难,努力完成各种各样的作品。这些作品或是有形的,或是无形的,都是我们成长的痕迹。其中也许有你心目中最好的作品,也许最好的作品还在追寻的路上。
以上的文字给你什么样的感悟或者联想?以《最好的作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试题解析
贴近生活,关注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这是近年来福建中考命题的一贯主张。2 0 1 9年福建中考作文命题依旧采用“材料+命题”的形式。材料提示语简洁明了,给予考生明确的写作引导,不仅接地气,而且充满正能量,写作的范围很广。
在解读材料时,考生要把握材料的重点,抓住重点词进行分析,此次文题中有两个关键词——“作品”和“最好的”。
首先,要明白“作品”指的是什么。材料中已有提示:“或是有形的,或是无形的”。有形的作品很直观,可以是一幅画、一篇文章、一件手工艺品等。无形的作品则要自己体味,可以是一次经历、一个场景、一种精神,也可以写自己就是最好的作品等。
第二个关键词“最好的”,它强调了“作品”的意义和它在你心目中的价值。考生可以写什么是自己最好的作品,什么是自己理想中最好的作品,或者可以写为了获得最好的作品,自己是如何努力的……
写作思路
1.可以写有形的作品,比如以“我”去陶吧见习为素材,记叙“我”为完成一件陶瓷工艺品而坚持努力的过程,这件作品也成为“我”心目中最好的作品。
2.可以写无形的作品,比如以体育中考为素材,描写“我”跑步训练的过程,用自己的坚持不懈,奋力拼搏,为自己的人生交上最好的作品。
3.还可以写在成长过程中,“我”坚持不懈、努力拼搏、永不言弃,获得了最后的成功,成就了最好的自己,而“我”就是自己最好的作品。
虽说本道文题的写作内容和范圍很容易确定,但文章要真正吸引人,必须在立意上下功夫,在素材和结构上力求新颖,这样,文章才会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佳作展示
最好的作品
3 6 5 0 0 0 福建三明市第三中学 张 祈
我自幼性格沉静,不喜欢运动。哪怕同龄人在身旁玩得不亦乐乎,我也从没有产生过加入他们的念头。即使爸爸反复强调中考要考体育,我还是不以为意,每个人的身体里都蕴含着巨大的潜能,只要等到中考那天爆发一次,不就没问题了吗?
我带着这种想法上了初中。初一的一节体育课,老师测了长跑。我拼尽全力地跑,可从头到尾都被同学们远远甩在了后面。当大家冲过终点时,我还有整整一圈没跑!放学后,我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家,瘫坐在沙发上。爸爸发现了我的惨样,猜出了缘由,笑嘻嘻地说道:“今天测长跑的结果很惨吧?中考可是你要交给自己人生的第一份作品,难道你想让体育中考的分数拖你整体成绩的后腿吗?趁着还有三年的时间,开始努力吧!”
在长跑惨败的事实面前,我意识到再不行动,就真的来不及了。
于是,在往后的时光中,每晚操场上都多了一个笨重高大的身影。犹记得,第一次跑步的时候,刚刚迈开腿没几步,一股疲劳感就遍布全身。我张大嘴,把空气一口一口吞进肚子,全力奔跑,体力飞速地消耗着。跑到第二圈时,我的身形开始不稳,周围的人看着我摇摇晃晃、大口吸气的狼狈模样,议论纷纷。有的人嘲笑我是个笨重的傻大个儿,有的人则追上我,劝说我赶紧停下来,别遭这份罪。我无数次被这些嘈杂的声音动摇,但真要到了停下来的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爸爸说过的话,它指引着我,要我继续坚持下去。路灯投下的影子,一次次被我踩到身后,身上滴落的汗珠,伴随着我迈出的每个步伐。尽管跑步途中,我仍然会气喘吁吁,脚步沉重,但我从未放慢速度。我深信,只要坚持下去,我的体能和速度必会大增。我能够为自己人生的第一份作品添上辉煌的一笔。那段日子,我没有接受任何人的指导或监督,全凭着心中的那份执念在坚持。不断的训练,使我与同学们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出现了反超的势头。
作文
三年后,我站在体育中考跑步测试的起点处。看着身边同学们势在必得的表情,我的心反而沉了下来,等待着数秒后竭尽全力地狂奔。哨声响起,所有人都冲了出去。我紧紧地跟在同学们后面。一圈,两圈,三圈……到第四圈的时候,偌大的操场上只剩下沉重的喘息声,原先飞奔的身影离我越来越近。我顶着压力和那股熟悉的疲惫感,不顾一切地向终点冲去。最终,在同学们惊讶的目光中,我率先冲过终点。考试结束后,我站在操场边,抬头看向天空,开始渐渐明白:“成长的路上从来没有什么机缘巧合,所有的成功都是厚积薄发!”
如今,我坐在考场中,只听得见笔尖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忽然被一道难题拦住了。我努力思考着,抬头看向窗外,仿佛又看见了操场上那个笨重高大的身影。解题的决心逐渐涌上心头:哪怕受尽磨难,哪怕前方有再多的曲折坎坷,我也绝不会放弃。我要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的人生交上最好的作品,仰望属于自己的璀璨星空。
简评
本文记叙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一段真实经历,选材典型,内容充实,主题突出。文章抓住“我”的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进行了生动的描摹,写活了“我”的努力、坚持、不放弃的个性;文章的另一个亮点是结尾由跑步联系到中考,扩展了内容,足见作者高超的构思技巧。
(雷碧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