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人类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整个人类文化结构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文化开始重新被人们认识,而传统的手工技艺以其独特的工艺价值已成为一种地方文化的象征而被人关注,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工艺的一种传承发展。本文在概述广西壮锦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其发展中所面临的现实情况及传承保护的重要性,提出建立民间工艺壮锦技艺传承机制,有效保障壮锦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壮锦技艺;传承;传统文化
民间手工技艺是农业文明时期的最重要的生产方式,围绕着手工艺而产生的文化运行机制,也都是地方性和乡土性的,是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以壮锦艺术为典型代表的广西民族织锦艺术已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壮锦是在广西各族人民的历史劳动实践中,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民间壮锦的技艺如何传承是现代时代的需要。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 人类生活節奏越来越快,从而导致整个人类文化结构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最初的人类学家普遍认为,在外来先进文化的冲击下,新文化取代旧文化是一种必然规律。而随着这种多元化社会发展中,民族传统文化也正成为一种人文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中,传统文化开始重新被人们认识,传统的手工技艺以其独特的工艺价值成为一种地方文化的象征而被人关注,是对民间工艺的一种传承发展,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在概述广西壮锦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其发展中所面临的现实情况及传承保护的重要性,提出建立民间工艺壮锦技艺传承机制,有效保障壮锦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织锦技艺传承的重要性
壮锦是壮族著名的民间工艺织品,是中国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早在宋代就是我国四大名锦之一。当时称“广西锦”壮锦是传统民间工艺珍品,早在明代列为贡品,是壮族古老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实用价值。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掘、抢救、保护壮锦,不仅对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纺织技艺提供不可缺少的生动材料,而且,对研究中国乃至世界的纺织史提供活态的例证。然而,目前壮锦正面临着濒危的问题。一是由于现代纺织工业的迅猛发展,各种优质纺织品层出不穷,导致壮锦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逐渐缩小,需求量日益锐减;二是在历史上,壮锦大多为终身不嫁和吃斋妇女所织。解放后,由于社会制度发生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新的变化,终身不嫁或吃斋妇女少了,织锦者也日益减少;三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青少年对织锦的兴趣越来越淡薄,织锦人才青黄不接,大有后继乏人之势,导致织锦业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难于改变,所以传承壮锦技艺,是保护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举措。
二、建立民间工艺壮锦技艺传承机制,有效保障壮锦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加快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项目保护和壮锦传承的扶持力度。
民间工艺的传承是一种后人对历史的传承,壮锦技艺的传承也如此。要发展,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壮锦专家为主体的领导负责机制。政府牵头,加快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项目保护和传承的扶持力度,专家抓落实,保证政策的支持,从而有效做好壮锦技艺传承及发展的计划,广泛宣传、深入人心,坚持原始技艺传承,发展对外技艺传授。
(二)建立以职业学校为载体、以壮锦技艺培训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职业学校工艺美术类专业中开设壮锦技艺方向培养班,吸收有志于学习壮锦艺术的学生进行培养,聘请专业教师和壮锦工艺美术大师授课,在开设壮锦专业课的同时,美术基础、市场营销课程也应当配套开设,以达到培养具有现代艺术水平和市场意识的壮锦专业人才。
1.建立壮锦技艺专家指导委员会,保障织锦技艺纯正性。经验告诉我们,要传承一种民间技艺,离不开专家的指导及行业的参与和支持,成立壮锦技艺专家指导委员会是在职业学校开展织锦技艺传承的重要保障。
2.建立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与壮锦技艺传承的教学培训方案,明确人才培
养目标。要做到在职业学校中对壮锦技艺的传承,重点还是要把壮锦技艺的教学方案明确到课程教学中,规范教学,完善教学环节,重技能培养,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
3.建立职业学校壮锦技艺的专门化实训基地或实训室,构建“二室一场”的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民间织锦技艺学习的场所及传承的效果。
为了保证壮锦技艺传承的成效,在学校建立壮锦技艺的专门化实训基地,同时结合工艺美术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构建“二室一场”的人才培养模式,“二室一场”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与壮锦技艺技能实训考核结合起来,使学生由课堂到市场,再由市场到课堂的交替循环过程中,通过教师、壮锦专家的针对性的一对一N的辅导,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学生岗位技能水平的提高。即以工作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根据学生对职业方向的选择,使学生在教室和实训室掌握壮锦技艺基本专业技能后,进入实训室进行模拟仿真训练和实际岗位技能操作,并参与市场实际工作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民间织锦技艺传承的成效。
(三)建立以各种壮锦技艺比赛为契机,以推进技艺传承的竟争激励机制。
为了引起全社会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的认识,激起对壮锦的热爱,开展以各种壮锦技艺比赛,让全社会爱好壮锦的人动起来,认识壮锦,拜师学壮锦技艺,通过各种方式来推进壮锦技艺的传承及发展。让一批批爱好壮锦的人才勇现出来,服务社会,从而发扬传承民间壮锦技艺,推动壮锦业的发展。
(四)建立以政府为牵头,当地工艺美术家协会主办,每年开展评比一批优秀的民间壮锦工艺美术师,以评促技艺传承及发展。
传承及发展壮锦,需要培养一批壮锦工艺美术人才。如同评弹、昆剧一样,广西民族织锦艺术已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壮锦走向市场并提升价值,做到久盛不衰,必须打破深闺、作坊式的传技方式,用开放的思维和措施传播技艺。
为把此项工作做好,政府部门应该与当地工艺美术家协会联合开展以民间壮锦工艺美术师评比的一系列活动,引起全社会对此项民间技艺的关注,把壮锦技艺提升到一个高度,让很多工艺美术类的人才学习壮锦技艺,从而传承发展技艺。
(五)建立壮锦技艺研究机构,专门研究壮锦的发展及传承。
为把壮锦技艺传承工作做好,建立壮锦技艺研究机构,深层次研究壮锦传统技艺的保护和新技艺的开发,并进行信息采集。民间,也可由行业协会和从事壮锦工艺品的生产、经营单位,成立壮锦艺术培训中心,以组织爱好者进行壮锦技艺培训和交流切磋技术,以不断提升壮锦的技艺水平。
(六)建立以旅游市场为平台,加大壮锦的对外宣传及市场运营模式。
广泛挖掘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大旅游产品的生产开发力度,加大与旅行社的合作,签定重点壮锦传承县份旅游点,通过游客对壮锦文化的了解及壮锦产品的认识,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让壮锦产品走进市场,并构建适合发展壮锦的市场运营模式,集人才调配、技术指导、产品加工、文化传播、市场营销、旅游服务于一体,加速壮锦文化产业化发展,从而让全社会认识壮锦,了解壮锦,购买壮锦产品。
总而言之,我们现在提出的对民间工艺壮锦技艺传承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过程。其中包括壮锦手工技艺的部分,尤其提倡活态传承,任何的保护和任何的活态传承意义都不如让传统融合在生活中,融合在现代创造与设计中,成为我们现实生活和现代社会肌体的一部分。唯有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方李莉.本土性的现代化如何实践――以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技艺传承的研究为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06).
[2]蒋廷瑜.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出土的纺织资料.广西文物,1987,(2).
[3]胡玉端.经锦织造技术的控讨.四川纺织技术,1980,(2).
[4]贺剑武,高艳玲.民族地区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式保护研究——以广西壮锦为例.青海民族研究,2010,(03).
作者简介:陈良(1979- ),男,广西北流人,研究生学历,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党委办公室主任,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为工艺美术专业及设计类教育教学研究。
关键词:壮锦技艺;传承;传统文化
民间手工技艺是农业文明时期的最重要的生产方式,围绕着手工艺而产生的文化运行机制,也都是地方性和乡土性的,是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以壮锦艺术为典型代表的广西民族织锦艺术已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壮锦是在广西各族人民的历史劳动实践中,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民间壮锦的技艺如何传承是现代时代的需要。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 人类生活節奏越来越快,从而导致整个人类文化结构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最初的人类学家普遍认为,在外来先进文化的冲击下,新文化取代旧文化是一种必然规律。而随着这种多元化社会发展中,民族传统文化也正成为一种人文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中,传统文化开始重新被人们认识,传统的手工技艺以其独特的工艺价值成为一种地方文化的象征而被人关注,是对民间工艺的一种传承发展,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在概述广西壮锦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其发展中所面临的现实情况及传承保护的重要性,提出建立民间工艺壮锦技艺传承机制,有效保障壮锦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织锦技艺传承的重要性
壮锦是壮族著名的民间工艺织品,是中国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早在宋代就是我国四大名锦之一。当时称“广西锦”壮锦是传统民间工艺珍品,早在明代列为贡品,是壮族古老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实用价值。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掘、抢救、保护壮锦,不仅对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纺织技艺提供不可缺少的生动材料,而且,对研究中国乃至世界的纺织史提供活态的例证。然而,目前壮锦正面临着濒危的问题。一是由于现代纺织工业的迅猛发展,各种优质纺织品层出不穷,导致壮锦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逐渐缩小,需求量日益锐减;二是在历史上,壮锦大多为终身不嫁和吃斋妇女所织。解放后,由于社会制度发生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新的变化,终身不嫁或吃斋妇女少了,织锦者也日益减少;三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青少年对织锦的兴趣越来越淡薄,织锦人才青黄不接,大有后继乏人之势,导致织锦业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难于改变,所以传承壮锦技艺,是保护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举措。
二、建立民间工艺壮锦技艺传承机制,有效保障壮锦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加快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项目保护和壮锦传承的扶持力度。
民间工艺的传承是一种后人对历史的传承,壮锦技艺的传承也如此。要发展,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壮锦专家为主体的领导负责机制。政府牵头,加快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项目保护和传承的扶持力度,专家抓落实,保证政策的支持,从而有效做好壮锦技艺传承及发展的计划,广泛宣传、深入人心,坚持原始技艺传承,发展对外技艺传授。
(二)建立以职业学校为载体、以壮锦技艺培训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职业学校工艺美术类专业中开设壮锦技艺方向培养班,吸收有志于学习壮锦艺术的学生进行培养,聘请专业教师和壮锦工艺美术大师授课,在开设壮锦专业课的同时,美术基础、市场营销课程也应当配套开设,以达到培养具有现代艺术水平和市场意识的壮锦专业人才。
1.建立壮锦技艺专家指导委员会,保障织锦技艺纯正性。经验告诉我们,要传承一种民间技艺,离不开专家的指导及行业的参与和支持,成立壮锦技艺专家指导委员会是在职业学校开展织锦技艺传承的重要保障。
2.建立职业学校工艺美术专业与壮锦技艺传承的教学培训方案,明确人才培
养目标。要做到在职业学校中对壮锦技艺的传承,重点还是要把壮锦技艺的教学方案明确到课程教学中,规范教学,完善教学环节,重技能培养,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
3.建立职业学校壮锦技艺的专门化实训基地或实训室,构建“二室一场”的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民间织锦技艺学习的场所及传承的效果。
为了保证壮锦技艺传承的成效,在学校建立壮锦技艺的专门化实训基地,同时结合工艺美术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构建“二室一场”的人才培养模式,“二室一场”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与壮锦技艺技能实训考核结合起来,使学生由课堂到市场,再由市场到课堂的交替循环过程中,通过教师、壮锦专家的针对性的一对一N的辅导,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学生岗位技能水平的提高。即以工作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根据学生对职业方向的选择,使学生在教室和实训室掌握壮锦技艺基本专业技能后,进入实训室进行模拟仿真训练和实际岗位技能操作,并参与市场实际工作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民间织锦技艺传承的成效。
(三)建立以各种壮锦技艺比赛为契机,以推进技艺传承的竟争激励机制。
为了引起全社会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的认识,激起对壮锦的热爱,开展以各种壮锦技艺比赛,让全社会爱好壮锦的人动起来,认识壮锦,拜师学壮锦技艺,通过各种方式来推进壮锦技艺的传承及发展。让一批批爱好壮锦的人才勇现出来,服务社会,从而发扬传承民间壮锦技艺,推动壮锦业的发展。
(四)建立以政府为牵头,当地工艺美术家协会主办,每年开展评比一批优秀的民间壮锦工艺美术师,以评促技艺传承及发展。
传承及发展壮锦,需要培养一批壮锦工艺美术人才。如同评弹、昆剧一样,广西民族织锦艺术已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壮锦走向市场并提升价值,做到久盛不衰,必须打破深闺、作坊式的传技方式,用开放的思维和措施传播技艺。
为把此项工作做好,政府部门应该与当地工艺美术家协会联合开展以民间壮锦工艺美术师评比的一系列活动,引起全社会对此项民间技艺的关注,把壮锦技艺提升到一个高度,让很多工艺美术类的人才学习壮锦技艺,从而传承发展技艺。
(五)建立壮锦技艺研究机构,专门研究壮锦的发展及传承。
为把壮锦技艺传承工作做好,建立壮锦技艺研究机构,深层次研究壮锦传统技艺的保护和新技艺的开发,并进行信息采集。民间,也可由行业协会和从事壮锦工艺品的生产、经营单位,成立壮锦艺术培训中心,以组织爱好者进行壮锦技艺培训和交流切磋技术,以不断提升壮锦的技艺水平。
(六)建立以旅游市场为平台,加大壮锦的对外宣传及市场运营模式。
广泛挖掘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大旅游产品的生产开发力度,加大与旅行社的合作,签定重点壮锦传承县份旅游点,通过游客对壮锦文化的了解及壮锦产品的认识,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让壮锦产品走进市场,并构建适合发展壮锦的市场运营模式,集人才调配、技术指导、产品加工、文化传播、市场营销、旅游服务于一体,加速壮锦文化产业化发展,从而让全社会认识壮锦,了解壮锦,购买壮锦产品。
总而言之,我们现在提出的对民间工艺壮锦技艺传承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过程。其中包括壮锦手工技艺的部分,尤其提倡活态传承,任何的保护和任何的活态传承意义都不如让传统融合在生活中,融合在现代创造与设计中,成为我们现实生活和现代社会肌体的一部分。唯有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才具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方李莉.本土性的现代化如何实践――以景德镇传统陶瓷手工技艺传承的研究为例.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06).
[2]蒋廷瑜.贵县罗泊湾一号汉墓出土的纺织资料.广西文物,1987,(2).
[3]胡玉端.经锦织造技术的控讨.四川纺织技术,1980,(2).
[4]贺剑武,高艳玲.民族地区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式保护研究——以广西壮锦为例.青海民族研究,2010,(03).
作者简介:陈良(1979- ),男,广西北流人,研究生学历,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党委办公室主任,工艺美术师,研究方向:为工艺美术专业及设计类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