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煦的南风吹出了一天的暖阳。上海市普陀区宜福敬老院104岁老寿星张香林到院子里晒太阳。“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生在民国,享福在新社会,104岁的张香林虽然听力稍有障碍,但思维依然敏捷,说话也没有问题,她乐于和身边忘年交老人及服务员促膝谈心。
张香林个子矮小,面容清癯,反应灵敏,只是听力略差。她不用拐杖,谢绝旁人搀扶,独自活动筋骨。阅尽百年沧桑,耳朵听不太清了。她的世界里满是回忆,她是上海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从小就吃苦耐劳,很小就在外商的纱厂当童工。19岁成婚,丈夫是纱厂记账员。1949年后,工人当家作主人,张香林加倍努力工作,晚上还去读书扫盲。人到中年开始识字谈何容易?经过身边孩子不断提醒,熟能生巧,张香林刻苦求学,居然达到了初小文化程度。如今,张香林眉飞色舞说起半个世纪前她上夜校之事,谈吐流利,记忆犹新。
只因家里添了孙子,张香林便辞职回家管带几个孩子。不久丈夫病故,幸亏政府供给她一定的生活补助费,儿女也陆续工作。大儿子有文化有能力,被培养成了纺织厂干部。上世纪50年代,有一次大儿子所写一稿发表在报上,就将这一笔稿费一分钱不少全都交给母亲,时隔60多年,张香林仍清清楚楚记得大儿子当时讲的一句话:“您上班工作忙,下班家务多,太辛苦了。这是孩儿孝敬老娘的一点儿心意,希望您补补营养,身体健康,长命百岁,这是全家人福气呀!” 现在,她获得政府定期发放的补助金,还有百岁老人享受的福利待遇。张香林笑语:“做人要有良心。如果在旧中国,像我这样的人早就不知去啥地方哉!哪来生活保障? 哪来医疗保障? 哪来无忧无虑吃喝玩乐保障? ”
小一辈的都在外闯荡,张香林过去和大儿子一家人同住,只因大儿子身体欠佳就医理疗,她才选择转入敬老院颐养天年。海内外的儿孙们全都孝顺,常来敬老院探望老寿星。有一次,在武汉一家企业当厂长的外孙女婿带了一家人抵达上海探望老寿星张香林。她坐上外孙女婿驾驶的私家车到一家发廊去。得知张香林百岁高龄,发廊老板娘亲自操持工具为她细心设计造型剪好头发,还用手机拍了一张百岁发型彩照留念。临别之际,老板娘柔声说:“百岁老寿星,理发钱就不要付了——算作俺请客一点点小意思。欢迎您常来光临……” 张香林一定要付理发费,老板娘执意不肯收,再三再四婉言谢绝,讲:“您是百岁老寿星,来到俺发廊就是福星高照,给俺增光添彩……” 最后,还是张香林外孙女婿见多识广,劝说张香林既要付费又要接受敬老爱心,发廊老板娘这才收下了由张香林“象征性”消费的一元钱。
张香林随遇而安,她早已与院内不少老人结成了无话不谈的贴己朋友。这家敬老院与近处大中院校、幼儿园、居委会、街道党员服务中心等单位结对,附近艺术团队成员为老人们演出京剧、越剧、沪剧、相声和中西器乐、歌咏、舞蹈等节目;中学生每月两次上门奉献爱心——赠送老人爱吃的美食和水果,表演歌舞;街道妇联退休干部和老龄办人员时常探视慰问老人,聊聊家常话……记得当地一家幼儿园老师带领一群孩子前来,老少相聚,相依相偎,胜似亲人,孩子们载歌载舞演出精彩节目。张香林兴高采烈,说:“阿拉好像觉得自己又返老还童哉!”
老寿星吃东西很随便,荤素、米面、水果、零食有啥吃啥,当然也有特别喜欢吃的食物,如蹄膀汤、红烧肉、炒鳝丝等,可食浅浅的一小碗大米饭,吃点水果,每天喝一杯牛奶。敬老院员工察觉她难以啃嚼硬食,就主动为她开小灶——将煮熟烂酥调味可口的饭菜端给她,老寿星自己动筷进食,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
张香林生活基本能自理,却难以胜任大运动量之事。在她笑谈人生时,一个年轻女孩一直靠在她耳边帮她传声,不时为老人童真的话掩嘴笑。这位90后护工能够独自一人帮助104岁张香林全身沐浴,有条不紊,使老人通体舒适,彻底改变了她昔日洗澡需由家里人通力合作还忙得手忙脚乱的状况。一年多,一老一少还是按不同的生活习惯相处,但是关系越来越好。
张香林表示:“阿拉日日夜夜在此地敬老院生活,感觉特棒——真乐活!”
(責编:孙展)
张香林个子矮小,面容清癯,反应灵敏,只是听力略差。她不用拐杖,谢绝旁人搀扶,独自活动筋骨。阅尽百年沧桑,耳朵听不太清了。她的世界里满是回忆,她是上海一个穷人家的孩子,从小就吃苦耐劳,很小就在外商的纱厂当童工。19岁成婚,丈夫是纱厂记账员。1949年后,工人当家作主人,张香林加倍努力工作,晚上还去读书扫盲。人到中年开始识字谈何容易?经过身边孩子不断提醒,熟能生巧,张香林刻苦求学,居然达到了初小文化程度。如今,张香林眉飞色舞说起半个世纪前她上夜校之事,谈吐流利,记忆犹新。
只因家里添了孙子,张香林便辞职回家管带几个孩子。不久丈夫病故,幸亏政府供给她一定的生活补助费,儿女也陆续工作。大儿子有文化有能力,被培养成了纺织厂干部。上世纪50年代,有一次大儿子所写一稿发表在报上,就将这一笔稿费一分钱不少全都交给母亲,时隔60多年,张香林仍清清楚楚记得大儿子当时讲的一句话:“您上班工作忙,下班家务多,太辛苦了。这是孩儿孝敬老娘的一点儿心意,希望您补补营养,身体健康,长命百岁,这是全家人福气呀!” 现在,她获得政府定期发放的补助金,还有百岁老人享受的福利待遇。张香林笑语:“做人要有良心。如果在旧中国,像我这样的人早就不知去啥地方哉!哪来生活保障? 哪来医疗保障? 哪来无忧无虑吃喝玩乐保障? ”
小一辈的都在外闯荡,张香林过去和大儿子一家人同住,只因大儿子身体欠佳就医理疗,她才选择转入敬老院颐养天年。海内外的儿孙们全都孝顺,常来敬老院探望老寿星。有一次,在武汉一家企业当厂长的外孙女婿带了一家人抵达上海探望老寿星张香林。她坐上外孙女婿驾驶的私家车到一家发廊去。得知张香林百岁高龄,发廊老板娘亲自操持工具为她细心设计造型剪好头发,还用手机拍了一张百岁发型彩照留念。临别之际,老板娘柔声说:“百岁老寿星,理发钱就不要付了——算作俺请客一点点小意思。欢迎您常来光临……” 张香林一定要付理发费,老板娘执意不肯收,再三再四婉言谢绝,讲:“您是百岁老寿星,来到俺发廊就是福星高照,给俺增光添彩……” 最后,还是张香林外孙女婿见多识广,劝说张香林既要付费又要接受敬老爱心,发廊老板娘这才收下了由张香林“象征性”消费的一元钱。
张香林随遇而安,她早已与院内不少老人结成了无话不谈的贴己朋友。这家敬老院与近处大中院校、幼儿园、居委会、街道党员服务中心等单位结对,附近艺术团队成员为老人们演出京剧、越剧、沪剧、相声和中西器乐、歌咏、舞蹈等节目;中学生每月两次上门奉献爱心——赠送老人爱吃的美食和水果,表演歌舞;街道妇联退休干部和老龄办人员时常探视慰问老人,聊聊家常话……记得当地一家幼儿园老师带领一群孩子前来,老少相聚,相依相偎,胜似亲人,孩子们载歌载舞演出精彩节目。张香林兴高采烈,说:“阿拉好像觉得自己又返老还童哉!”
老寿星吃东西很随便,荤素、米面、水果、零食有啥吃啥,当然也有特别喜欢吃的食物,如蹄膀汤、红烧肉、炒鳝丝等,可食浅浅的一小碗大米饭,吃点水果,每天喝一杯牛奶。敬老院员工察觉她难以啃嚼硬食,就主动为她开小灶——将煮熟烂酥调味可口的饭菜端给她,老寿星自己动筷进食,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
张香林生活基本能自理,却难以胜任大运动量之事。在她笑谈人生时,一个年轻女孩一直靠在她耳边帮她传声,不时为老人童真的话掩嘴笑。这位90后护工能够独自一人帮助104岁张香林全身沐浴,有条不紊,使老人通体舒适,彻底改变了她昔日洗澡需由家里人通力合作还忙得手忙脚乱的状况。一年多,一老一少还是按不同的生活习惯相处,但是关系越来越好。
张香林表示:“阿拉日日夜夜在此地敬老院生活,感觉特棒——真乐活!”
(責编:孙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