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铁血宰相”最引人注意的是他的外交成就,俾斯麦利用纵横捭阖的外交手腕实现了国家统一,并着手建立大陆联盟体系,改变了欧洲的国际关系格局。俾斯麦在政治舞台上施展的种种外交方法,也给后人留下许多值得重视和探索的东西。本文旨在探讨俾斯麦是如何运用外交手腕实现国家统一及构筑大陆体系。
【关键词】俾斯麦 大陆体系 实用主义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263-02
俾斯麦出生于普鲁士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雪恩豪森庄园一家大容克贵族世家,是十九世纪下半期国际政治舞台的风云人物。俾斯麦的主要功绩,一是他通过三次战争统一了德国,结束了德国四分五裂的状态;另外,则是他天才般的外交手腕支配着欧洲大陆外交格局的走向。其“外交手段的高明、眼界开阔、思想深远、在德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一、俾斯麦联盟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改写了欧洲格局,“一改以前中欧凹陷,边缘凸起的局势,在欧洲中心崛起了强大的德意志帝国”。普法战争结束后,俾斯麦开始建立他的联盟体系,将孤立法国作为其首要的目标。
在推行孤立法国这一政策时,俾斯麦把注意力放在英国,俄国,奥匈帝国上,实行“联俄、亲奥、拉英,反法的外交策略”。
英国有雄厚的工业经济基础,有强大的海军力量,占据了广阔的殖民地。英国认为,在欧洲大陆中应尽量避免卷入一切纠纷,自己的力量仅仅用来防止任何强国在欧洲大陆上取得优势地位,奉行“光辉孤立”政策。在普法战争后,德国可以与英国保持良好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虽然法国战败,但在殖民地的角逐中,法国仍然是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国需要保持同德国的良好关系。其次,英国在亚洲扩张计划同俄国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英国想利用德国来牵制俄国。
奥地利在普奥战争失败后,被迫与匈牙利贵族地主达成协议,将奥地利改组为二元制的奥匈帝国。此时的奥匈帝国对德国心存畏惧,积极推行同德国接近的政策,以便与德国合作,同俄国争夺巴尔干。
联俄是俾斯麦大陆体系的核心。俾斯麦着重拉拢俄国。1873年5月6日,俄德签订了一份简单的军事协定,规定如果两帝国之一遭到一个欧洲国家的攻击,另一帝国应立即以二十万精锐部队予以援助。显然这是针对法国和英国的。俄国要求奥加入俄德新成立的军事协定,但奥国怕卷入对英的战争,草拟了一个很模糊的兴勃隆协定。1873年10月,威廉一世加入兴勃隆协定,三皇同盟成立。三皇同盟的成立使俄国能够全力以赴的在中亚应对英国,而德国也可以利用这个条约对法国进行侵略。但是,从签订条约之时,三皇同盟内部就矛盾重重。
柏林会议之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柏林会议是在俄土战争之后,欧洲列强召开的一次很重要的会议。俾斯麦利用这一机会,力促柏林成为欧洲事务的中心,进一步孤立了法国。英国打击了俄国,俄国被迫放弃了部分胜利果实。柏林会议后,欧洲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俄奥关系破裂,因为奥国联合英国对俄国施加压力,迫使俄国放弃了建立大保加利亚的计划,俄对奥非常不满。二是俄德关系恶化,俄国认为在会议中,德国总是偏袒英、奥,致使俄国放弃胜利果实。这俄德关系迅速恶化。俄奥的破裂和俄德关系的恶化导致两个结果:一是三皇同盟名存实亡;二是促使德奥接近。
面对三皇同盟名存实亡,俾斯麦采取进一步与奥接近的政策,奥同俄国在巴尔干的矛盾是其主要矛盾,恰在巴尔干问题上德国支持了他,因此,奥国也乐意同德国建立更为亲密的关系。1879年10月7日,德奥在维也纳正式缔结同盟条约。盟约规定缔约一方若遭到俄国的攻击,两国有义务已全部军力实行互助并不得单独媾和,若缔约一方遭到其他国家的进攻,另一方应持善意的中立。但如果进攻的国家得到俄国的支持,缔约双方应共同作战,直到共同缔结合约为止。 德奥同盟是一个真正的军事同盟。同盟的实质是如果俄奥发生战争,德国支持奥;如果德法发上战争,奥中立。但如果,俄国支持法国,奥要支持德国。因此,德奥同盟直接是针对俄国,间接又是针对法国的。
俄奥缔结同盟,英国看到德国要成为反俄的主力,非常高兴。此时俄国认为,虽然自柏林会议后与德国关系不断恶化,但并没有发展到对抗的程度,俄国的主要矛盾还是英国,不应意气用事。德奥同盟形成虽然进一步恶化了俄德关系,但俾斯麦并没有放弃联俄的努力,因为俾斯麦认识到如果放弃联俄,就彻底毁掉了大陆体系最重要的一环。如果俄国与法国结盟,不仅不能实现孤立和打击法国的初衷,相反会使德国陷入两面受敌的处境。俄国要与德国改善关系的想法正与俾斯麦的心思吻合。1881年6月,三皇同盟续约,主要内容是,当缔约国与第四个大国发生战争时,其他缔约国保持中立。三皇同盟的恢复,对德、奥、俄都有好处。对德国来说,保证了在未来的德法战争中俄、奥的干涉,排除了法俄同盟和德国两线作战的困境。三皇同盟条约签订十天后,奥匈同塞尔维亚签订同盟条约。
由于法国出兵占领突尼斯,法意矛盾加深,意大利主动要求加入德奥同盟。1882年5月20日,三国正式签订《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国参加旨在反对它们之中任何一国的同盟或协定;在法国进攻意大利时,德奥必须以全部的军力援助意大利;如果德国遭到法国的侵略,意大利负有同样的义务;缔约国之一在同其他任何一个大国(法国除外)发生战争时,缔约国另外两方必须对他们的同盟国采取善意的中立。三国同盟建立后,罗马尼亚又加入德奥同盟体系,德国进一步孤立了法国。
三皇同盟、德奥同盟、三国同盟、奥塞同盟和奥罗同盟构成了俾斯麦的大陆体系。“俾斯麦的大陆体系和外交活动是列强错综复杂关系的反映,也是俾斯麦外交才干的充分体现”。
二、俾斯麦联盟体系的调整
1887年后德法关系又趋于紧张,俾斯麦千方百计要把法国孤立起来。在俾斯麦促使下,1887年2月12日,英、意、奥签订了针对法国的《第一次地中海协定》,为了进一步孤立法国,加深三国同盟的团结,俾斯麦在1887年2月20日,也就是八天后续订的三国同盟条约中,答应了意大利的两点要求,及意大利向北非扩张和在巴尔干问题上享有发言权。为了确保俄国的中立,俾斯麦承诺德国承认俄对于保加利亚有绝对的支配权而且允许俄国夺取海峡时保持中立,前提是在德法战争时,俄国保持中立。由于德奥同盟已经保证奥匈帝国于德法战争时保持中立,而这个条约又保证了俄国的中立,因此被称为《再保险条约》。《再保险条约》支持俄国向巴尔干和海峡方向发展,但这样明显会违背英国和奥匈帝国的利益。12月12日在,在俾斯麦支持下,《第二次地中海协定》签订,规定“维持东方现状”“不得对保加利亚干涉”,这样,俾斯麦在六月份给俄国的承诺在12月份又假借英国之手拿了回来,这成为俾斯麦外交手腕登峰造极之作。
这样,到了1887年,所有的欧洲大国,在德国和法国发生战争时,要么会帮助德国,要么中立,法国被完全孤立了。
三、俾斯麦联盟体系的瓦解
所有这一切,在1888年改变了。威廉一世去世后,威廉二世上台,他刚愎自用,同俾斯麦在内政尤其是外交上的矛盾越来越严重。1890年俾斯麦被迫辞职。威廉二世拒绝续订《再保险条约》,俄国行动完全自由了,失去德国的保护后,俄国开始将法国作为他新的伙伴同盟,而这正是法国最想要的。1892年8月17日法俄签订了法俄军事协定。主要内容是:1、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用他所有的军队进攻德国。如果德国或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应用他所有的军队进攻德国;2、如果三国同盟或组成三国同盟的国家之一动员了他的军队,法俄不需要任何事先的协议,应立即动员全部部队;3、法国用于对付俄国的军队为一百三十万,俄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军队应为七十或八十万。这样,俾斯麦用了20年的时间阻止法俄接近的心血功亏一篑,法俄同盟的形成,标志着俾斯麦大陆体系彻底瓦解。
四、结语
和平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今天所处的国际环境和19世纪已经差别很大,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俾斯麦身上学到有意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外交是国家权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俾斯麦将外交的因素发挥到极致,最大限度的维护了国家利益。汉斯·摩根索认为,“在构成国家权力的所有因素中,外交的质量是最重要的因素,尽管他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因素”。摩根索形象的把決定国家权力的其他因素比喻为原料,而一个国家的外交质量是将这些不同因素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给予他们方向和重量,并通过给予他们一些实际权力而使他们沉睡的权力苏醒。
其次,外交不仅仅是一手段,而且可以成为一门艺术。俾斯麦将自己的外交手腕发挥的淋漓尽致,构筑了一个复杂的模型。但我们应该看到,俾斯麦之所以能够建立这样的一个蛛网体系,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当时列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换句话说,俾斯麦的体系,也正是当时各个大国之间关系的体现。今天,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各大国之间的竞争不再是明火执仗的战争,而是依靠经济和科技的综合国力竞争。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增强,各国相互依存变得更加紧密。依靠外交手段,实施纵横捭阖的伎俩去结盟和分化敌国已变得很不现实。
最后,坚持真正的不结盟政策。维护国家利益最终要靠自身的国家实力。19世纪后半期各国之间的联盟关系,不仅未能阻止战争,而且导致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维护国际利益,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
参考文献:
[1] 陈灿.俾斯麦的国家实用主义路线及评价[J].湖北社会科学,2010第4期
[2] 周庆建.刚柔相济的外交艺术[J].法制与社会,2008.11(中)
[3] 王颖.浅谈俾斯麦及其外交政策[J].昌吉学院学报,2002年12月
[4]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P268
作者简介:
李寿晏,出生年月:1987年10月,男,籍贯: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所在单位: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职称:学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关系。
【关键词】俾斯麦 大陆体系 实用主义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263-02
俾斯麦出生于普鲁士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雪恩豪森庄园一家大容克贵族世家,是十九世纪下半期国际政治舞台的风云人物。俾斯麦的主要功绩,一是他通过三次战争统一了德国,结束了德国四分五裂的状态;另外,则是他天才般的外交手腕支配着欧洲大陆外交格局的走向。其“外交手段的高明、眼界开阔、思想深远、在德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一、俾斯麦联盟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改写了欧洲格局,“一改以前中欧凹陷,边缘凸起的局势,在欧洲中心崛起了强大的德意志帝国”。普法战争结束后,俾斯麦开始建立他的联盟体系,将孤立法国作为其首要的目标。
在推行孤立法国这一政策时,俾斯麦把注意力放在英国,俄国,奥匈帝国上,实行“联俄、亲奥、拉英,反法的外交策略”。
英国有雄厚的工业经济基础,有强大的海军力量,占据了广阔的殖民地。英国认为,在欧洲大陆中应尽量避免卷入一切纠纷,自己的力量仅仅用来防止任何强国在欧洲大陆上取得优势地位,奉行“光辉孤立”政策。在普法战争后,德国可以与英国保持良好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虽然法国战败,但在殖民地的角逐中,法国仍然是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国需要保持同德国的良好关系。其次,英国在亚洲扩张计划同俄国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英国想利用德国来牵制俄国。
奥地利在普奥战争失败后,被迫与匈牙利贵族地主达成协议,将奥地利改组为二元制的奥匈帝国。此时的奥匈帝国对德国心存畏惧,积极推行同德国接近的政策,以便与德国合作,同俄国争夺巴尔干。
联俄是俾斯麦大陆体系的核心。俾斯麦着重拉拢俄国。1873年5月6日,俄德签订了一份简单的军事协定,规定如果两帝国之一遭到一个欧洲国家的攻击,另一帝国应立即以二十万精锐部队予以援助。显然这是针对法国和英国的。俄国要求奥加入俄德新成立的军事协定,但奥国怕卷入对英的战争,草拟了一个很模糊的兴勃隆协定。1873年10月,威廉一世加入兴勃隆协定,三皇同盟成立。三皇同盟的成立使俄国能够全力以赴的在中亚应对英国,而德国也可以利用这个条约对法国进行侵略。但是,从签订条约之时,三皇同盟内部就矛盾重重。
柏林会议之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柏林会议是在俄土战争之后,欧洲列强召开的一次很重要的会议。俾斯麦利用这一机会,力促柏林成为欧洲事务的中心,进一步孤立了法国。英国打击了俄国,俄国被迫放弃了部分胜利果实。柏林会议后,欧洲国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俄奥关系破裂,因为奥国联合英国对俄国施加压力,迫使俄国放弃了建立大保加利亚的计划,俄对奥非常不满。二是俄德关系恶化,俄国认为在会议中,德国总是偏袒英、奥,致使俄国放弃胜利果实。这俄德关系迅速恶化。俄奥的破裂和俄德关系的恶化导致两个结果:一是三皇同盟名存实亡;二是促使德奥接近。
面对三皇同盟名存实亡,俾斯麦采取进一步与奥接近的政策,奥同俄国在巴尔干的矛盾是其主要矛盾,恰在巴尔干问题上德国支持了他,因此,奥国也乐意同德国建立更为亲密的关系。1879年10月7日,德奥在维也纳正式缔结同盟条约。盟约规定缔约一方若遭到俄国的攻击,两国有义务已全部军力实行互助并不得单独媾和,若缔约一方遭到其他国家的进攻,另一方应持善意的中立。但如果进攻的国家得到俄国的支持,缔约双方应共同作战,直到共同缔结合约为止。 德奥同盟是一个真正的军事同盟。同盟的实质是如果俄奥发生战争,德国支持奥;如果德法发上战争,奥中立。但如果,俄国支持法国,奥要支持德国。因此,德奥同盟直接是针对俄国,间接又是针对法国的。
俄奥缔结同盟,英国看到德国要成为反俄的主力,非常高兴。此时俄国认为,虽然自柏林会议后与德国关系不断恶化,但并没有发展到对抗的程度,俄国的主要矛盾还是英国,不应意气用事。德奥同盟形成虽然进一步恶化了俄德关系,但俾斯麦并没有放弃联俄的努力,因为俾斯麦认识到如果放弃联俄,就彻底毁掉了大陆体系最重要的一环。如果俄国与法国结盟,不仅不能实现孤立和打击法国的初衷,相反会使德国陷入两面受敌的处境。俄国要与德国改善关系的想法正与俾斯麦的心思吻合。1881年6月,三皇同盟续约,主要内容是,当缔约国与第四个大国发生战争时,其他缔约国保持中立。三皇同盟的恢复,对德、奥、俄都有好处。对德国来说,保证了在未来的德法战争中俄、奥的干涉,排除了法俄同盟和德国两线作战的困境。三皇同盟条约签订十天后,奥匈同塞尔维亚签订同盟条约。
由于法国出兵占领突尼斯,法意矛盾加深,意大利主动要求加入德奥同盟。1882年5月20日,三国正式签订《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国参加旨在反对它们之中任何一国的同盟或协定;在法国进攻意大利时,德奥必须以全部的军力援助意大利;如果德国遭到法国的侵略,意大利负有同样的义务;缔约国之一在同其他任何一个大国(法国除外)发生战争时,缔约国另外两方必须对他们的同盟国采取善意的中立。三国同盟建立后,罗马尼亚又加入德奥同盟体系,德国进一步孤立了法国。
三皇同盟、德奥同盟、三国同盟、奥塞同盟和奥罗同盟构成了俾斯麦的大陆体系。“俾斯麦的大陆体系和外交活动是列强错综复杂关系的反映,也是俾斯麦外交才干的充分体现”。
二、俾斯麦联盟体系的调整
1887年后德法关系又趋于紧张,俾斯麦千方百计要把法国孤立起来。在俾斯麦促使下,1887年2月12日,英、意、奥签订了针对法国的《第一次地中海协定》,为了进一步孤立法国,加深三国同盟的团结,俾斯麦在1887年2月20日,也就是八天后续订的三国同盟条约中,答应了意大利的两点要求,及意大利向北非扩张和在巴尔干问题上享有发言权。为了确保俄国的中立,俾斯麦承诺德国承认俄对于保加利亚有绝对的支配权而且允许俄国夺取海峡时保持中立,前提是在德法战争时,俄国保持中立。由于德奥同盟已经保证奥匈帝国于德法战争时保持中立,而这个条约又保证了俄国的中立,因此被称为《再保险条约》。《再保险条约》支持俄国向巴尔干和海峡方向发展,但这样明显会违背英国和奥匈帝国的利益。12月12日在,在俾斯麦支持下,《第二次地中海协定》签订,规定“维持东方现状”“不得对保加利亚干涉”,这样,俾斯麦在六月份给俄国的承诺在12月份又假借英国之手拿了回来,这成为俾斯麦外交手腕登峰造极之作。
这样,到了1887年,所有的欧洲大国,在德国和法国发生战争时,要么会帮助德国,要么中立,法国被完全孤立了。
三、俾斯麦联盟体系的瓦解
所有这一切,在1888年改变了。威廉一世去世后,威廉二世上台,他刚愎自用,同俾斯麦在内政尤其是外交上的矛盾越来越严重。1890年俾斯麦被迫辞职。威廉二世拒绝续订《再保险条约》,俄国行动完全自由了,失去德国的保护后,俄国开始将法国作为他新的伙伴同盟,而这正是法国最想要的。1892年8月17日法俄签订了法俄军事协定。主要内容是:1、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用他所有的军队进攻德国。如果德国或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应用他所有的军队进攻德国;2、如果三国同盟或组成三国同盟的国家之一动员了他的军队,法俄不需要任何事先的协议,应立即动员全部部队;3、法国用于对付俄国的军队为一百三十万,俄国用于对付德国的军队应为七十或八十万。这样,俾斯麦用了20年的时间阻止法俄接近的心血功亏一篑,法俄同盟的形成,标志着俾斯麦大陆体系彻底瓦解。
四、结语
和平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我们今天所处的国际环境和19世纪已经差别很大,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俾斯麦身上学到有意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外交是国家权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俾斯麦将外交的因素发挥到极致,最大限度的维护了国家利益。汉斯·摩根索认为,“在构成国家权力的所有因素中,外交的质量是最重要的因素,尽管他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因素”。摩根索形象的把決定国家权力的其他因素比喻为原料,而一个国家的外交质量是将这些不同因素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给予他们方向和重量,并通过给予他们一些实际权力而使他们沉睡的权力苏醒。
其次,外交不仅仅是一手段,而且可以成为一门艺术。俾斯麦将自己的外交手腕发挥的淋漓尽致,构筑了一个复杂的模型。但我们应该看到,俾斯麦之所以能够建立这样的一个蛛网体系,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当时列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换句话说,俾斯麦的体系,也正是当时各个大国之间关系的体现。今天,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各大国之间的竞争不再是明火执仗的战争,而是依靠经济和科技的综合国力竞争。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增强,各国相互依存变得更加紧密。依靠外交手段,实施纵横捭阖的伎俩去结盟和分化敌国已变得很不现实。
最后,坚持真正的不结盟政策。维护国家利益最终要靠自身的国家实力。19世纪后半期各国之间的联盟关系,不仅未能阻止战争,而且导致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维护国际利益,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奉行真正的不结盟政策。
参考文献:
[1] 陈灿.俾斯麦的国家实用主义路线及评价[J].湖北社会科学,2010第4期
[2] 周庆建.刚柔相济的外交艺术[J].法制与社会,2008.11(中)
[3] 王颖.浅谈俾斯麦及其外交政策[J].昌吉学院学报,2002年12月
[4]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P268
作者简介:
李寿晏,出生年月:1987年10月,男,籍贯: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所在单位: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职称:学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