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浅见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lvQING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更是学生获取知识、开拓思维、形成能力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水平。课堂教学必须讲究效率。语文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如何发挥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愉快有趣,使教学效率提高,是大家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它是艺术,也是科学。
  要充分认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语文课是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为核心的听、说、读、写的综合体。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紧密的结合起来,不能只是一种机械性的操作。如《纸船》一文中有这样几句:“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这里是否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纸船无法越述“万水千山”到母亲的身边,为什么叠着?又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在此必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心里默念”而不用“我心里想”?三个称呼指的是同一对象,为什么要这样重复?“我的亲叔叔”比“我的叔叔”仅多了一个“亲”字,有何作用?三个称呼可以调换顺序吗?在这里,教师如果不深入到语言训练的领域,扩大思维的范围,就不可能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目标应科学化,教学中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素质、陶冶情操、培养性格。在教学中不应该只靠教师讲授获得知识,要让学生自致其知。教育史上的先人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好的教师不应向学生“奉送真理”,而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教学目标必须注重对学生的“发展”意义,真正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所以,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围绕着学生形成知识、能力的渠道,科学地安排各个环节。
  1、优化教学方法。叶圣陶先生教导我们:“唯有注重方法,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著名特级语文教师,不但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而且十分讲究运用教学方法的技巧,取得令人惊喜的效果。可见,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立法,首先是认真学习他人成功的教法,附其成功教法的灵魂,然后博采众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法,灵活运用于教学之中,千万不能一成不变地照搬。优化教学方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启发学生,如何导课,如何设置课堂疑问,如何创设课堂高潮等。这些问题得到了科学的解决,就可以说教学方法得到了优化,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2、和善的表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项双边活动,教师的活动是跟学生活动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充满着生活气息,洋溢着人情味,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营养。诸如语文教学集基本知识、文学艺术、美学于一体,有着极强的人文气息等。教师温和的表情,慈祥的笑容,洒脱的举止会吸引每一个学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发展个性和才能,使学生轻松自然,情绪良好,反应敏捷,接受知识状态好,教学效率才会大大提高。
  3、情感课文要意境化。所谓意境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所写的境地,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产生感情。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清脆、悦耳的草原歌声,一听到这种歌声,一幅空旷辽阔、景色清新、空气宜人的图景,便浮现在眼前,那里的乡土气息、民族风情浓浓地进入到我们的心田。歌唱者一定进入了意境,否则就不会如此动人。我认为语文课教学也应意境化。如《蜡烛》一文中:“她双手捧起弹坑四周的浮土,一捧一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不久死者已经完全被泥土盖住了。……她一捧一捧,竟然堆起了一个小小的坟堆。”有位老师到这里时,确实生动。老师就是老妇人的化身,老师哭了,全班学生流泪了。这无疑是被老妇人那种崇高的思想境界所感动,无疑是老师把学生带入了那种悲壮的意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思想情操受到了熏陶。同时使学习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上好课是艺术,也是科学,我们应从综合性考虑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力求熔知识、能力、智力和情感于一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教学质量上的突破。为培养新一代,我们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迸发出新的火花,展示亮丽的风采。
  (作者单位:556605贵州省天柱县白市镇中学)
其他文献
建国以来,我们的党和国家就一直坚持要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努力克服不断出现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倾向,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促使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逐步得到全面提高。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基础教育中还确实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一些学校在实际教育过程中,紧跟当前的考试内容和形式,考什么教什么,削弱了德
期刊
当今国际社会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国民创造力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尺。人才,尤其是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民族振兴的关键。作为基础的基础的小学教育,语文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时代的强烈呼声。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略谈几点。    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造性思维,而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最终取决于培
期刊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第一线专门技能型人才。而我国职教发展的历史较短,长期以来受传统普教教学方法、规章制度的影响,教学中一味照抄照搬普教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只强调传授按严格学科体系形成的书本知识,而相对忽视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今天的职校生在走出校门后,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知识结构不过硬,专业技能不扎实
期刊
人之所以千差万别,各具风采,成为独特的个体,就在于他自身特有的行为习惯。因此,重视习惯的教育与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家庭和学校要求一致,密切配合    在学校里,学生基本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去实践“行为规范的要求”,有一定的良好行为习惯。然而,学生在学校里表现出来的好习惯到家里似乎就“忘”了,甚至是截然两样。其原因在于学校、家长要求不一致,配合不密切,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
期刊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人的情感与认知过程是紧密联系着的。任何认知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情感。而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它是伴随着人们的道德认知而产生和发展的、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当学生对某个道德问题产生了情感,有了强烈的爱憎好恶时,就将在他的身上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推动他对事业采取追求或丢弃、赞成或反对、适应或改造的行为;相反,如果学
期刊
山林树木有高低,十根手指有长短。凡有人群的地方都分左、中、右。同样,学生的学习也分好、中、差。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是培养、教育下一代,应当面向全体学生,要尽其所能更多地为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而转化后进生显得尤为重要。    一、转化后进生,首先应该查找原因    (一)后进生一般天赋并不一定比优等生差,但学习品质可能有不当之处  比如:胸无大志,没有远大理想,也没有奋斗目标。由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期刊
在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赏识教育是情商教育的基础,是一种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方法,更是让孩子热爱生命和珍惜生命的教育。新课标倡导并通过实践肯定的“成功教育”,其核心就是赏识教育。坚持把赏识教育领进数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现代素质、营造良好学习成长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所谓赏识就是充分肯定学生,通过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而且有不断进取的动力。因
期刊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具体到中小学来说,其涵义是学校为完成一定阶段学生素质培养目标所规定的任务而进行的一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中小学生在走向社会前具备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的奠基工程。是人的一生素质形成的重要阶段。  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问
期刊
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之一。因我国的土地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实行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明显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出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这里所讲的少数民族地区跟贫困地区、农村牧区,从某种意义上属于同类概念。但也有不少不同的情况。因此运用辩证的方法
期刊
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规范性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行为是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外在表现,是道德品质的客观反映。一定的行为连续不断地在一个人身上进行,就形成一种习惯,而且表现为一个人的品格,行为习惯的养成,在人一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而小学生阶段是培养行为习惯非常关键的时期,因此,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尤为重要。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