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国防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国防教育。为此笔者首先表述了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与之相应的对策。旨在全面有效的解决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存在问题,同时还希冀提高我国国防教育的水平,进而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国防教育 军事教研人员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a)-0022-01
加强高校国防教育,不仅仅是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目标,更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1]。我国的相关文件也明确规定: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高校国防教育,也是高校体现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而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国防教育是以军事理论和军事训练为主要教学方法[2~3],虽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也依然潜藏着诸多弊端。若这些弊端不能及时全面的改善,不仅会影响高校国防教育的推广,而且也不利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1 论述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重视
我国高校在开展国防教育课程中,由于对国防教育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加之在认识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4],因而造成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作用未能全面的体现。我国高校也普遍认为国防教育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不大,与培养素质人才也没有过多的联系,部分高校只是敷衍式的开展一些军训来训练大学生,或开展一些低层次的军事理论教学来教导大学生,这些错误的观念都导致了国防教育的教学效果不能全面的体现。高校国防教育本应是一种高意义、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其目的是致力于提升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在帮助大学生树立保卫祖国、热爱祖国、奋斗不息、勇于献身的同时,还能帮助大学生建立起一种献身祖国国防建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2 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85%以上的高校已建立了军事教研室,但仍有15%左右的高校还未建立独立的军事教研室[5]。同时,在已建立军事教研室的高校中,仍有超过40%以上的军事教研室,是从属于高校武装部而不是独立存在的,这种从属关系致使国防教育不能有效的开展国防教学。此外,还有一部分军事教研室已着手与高校其他部门进行合并。此举不仅要求高校军事教研人员要负责日常的科研和教学外,还要负担与军事教研无关的工作,最终致使高校军事教研人员分散了精力和时间,影响了军事教研人员正常的科研和教学。
1.3 缺乏高素质的军事教研人员
我国高校虽然都配备了军事教研人员,但从整体上来看,目前的师资力量依然很匮乏。在我国157所高校中[6],一部分高校甚至还没有配备专业的军事教研人员,军事理论课的教授还是通过外聘军事教研人员进行国防教学。笔者通过对全国157所高校的942名高校军事教研人员的调查发现,全国高校的军事教研人员均存在职称或学历偏低的现象。如表1,表2所示。
2 对策
2.1 重视国防教育
我国高校应关注国防教育的发展,我国高校军事教研人员不仅健全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勇于献身的精神,而且还帮助大学生树立了艰苦奋斗的作风,并使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从而为我国的国防事业提供优秀的国防生。
2.2 全面建设国防军事教研室
在健全国防教育机构上,部分高校应尽快成立单独的军事教研室。而已成立独立军事教研室的高校,则需确保高校军事教研室具有完善的教学体系。我国相关政策已明确规定,军事教研室是高校领导的主要军事教研单位,而不是从属于其他机构的附属机构。因此,需完善我国国防教育体系,加大建设国防军事教研室的力度。
2.3 提高军事教研人员素质
我国高校在面对缺乏高素质军事教研人员的问题时,首先,应招揽一匹具备硕士以上学历且与国防教育相关的人才,来壮大军事教研人员的队伍,构建一支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军事教研人员队伍。力求使军事教研室的职称比例与国家要求的相符合,并对军事教研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其次,高校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现有军事教研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并使军事教研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为更好的开展国防教育奠定基础。
3 结语
笔者深信不疑的坚信,只要我国政府高校重视高校的国防教育,并加大投入力度,就可以为国防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各级部门与军事教研人员的相互配合下,也一定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来促进国防教育的快速发展,从而为我国培养出优秀而全面的国防生。
参考文献
[1] 冯军,李凤紊.大学生国防教育宜“去教育”——北京六所高校专武干部热论高校国防教育[J].中国民兵,2010(1):24-25.
[2] 黄乐.浅析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9(3):97-98.
[3] 任宏权.高校国防教育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92-93.
[4] 贺幸平.信息化战争背景下高校国防教育问题的症候透视[J].湖南社会科学,2009(4):153-156.
[5] 陈永光,曲涛.高校国防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56-58.
[6] 周廷建.论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233-234.
关键词:国防教育 军事教研人员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a)-0022-01
加强高校国防教育,不仅仅是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目标,更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1]。我国的相关文件也明确规定: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高校国防教育,也是高校体现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而现阶段我国高校的国防教育是以军事理论和军事训练为主要教学方法[2~3],虽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也依然潜藏着诸多弊端。若这些弊端不能及时全面的改善,不仅会影响高校国防教育的推广,而且也不利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1 论述高校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重视
我国高校在开展国防教育课程中,由于对国防教育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加之在认识上也存在一定的偏差[4],因而造成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作用未能全面的体现。我国高校也普遍认为国防教育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不大,与培养素质人才也没有过多的联系,部分高校只是敷衍式的开展一些军训来训练大学生,或开展一些低层次的军事理论教学来教导大学生,这些错误的观念都导致了国防教育的教学效果不能全面的体现。高校国防教育本应是一种高意义、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其目的是致力于提升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在帮助大学生树立保卫祖国、热爱祖国、奋斗不息、勇于献身的同时,还能帮助大学生建立起一种献身祖国国防建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1.2 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85%以上的高校已建立了军事教研室,但仍有15%左右的高校还未建立独立的军事教研室[5]。同时,在已建立军事教研室的高校中,仍有超过40%以上的军事教研室,是从属于高校武装部而不是独立存在的,这种从属关系致使国防教育不能有效的开展国防教学。此外,还有一部分军事教研室已着手与高校其他部门进行合并。此举不仅要求高校军事教研人员要负责日常的科研和教学外,还要负担与军事教研无关的工作,最终致使高校军事教研人员分散了精力和时间,影响了军事教研人员正常的科研和教学。
1.3 缺乏高素质的军事教研人员
我国高校虽然都配备了军事教研人员,但从整体上来看,目前的师资力量依然很匮乏。在我国157所高校中[6],一部分高校甚至还没有配备专业的军事教研人员,军事理论课的教授还是通过外聘军事教研人员进行国防教学。笔者通过对全国157所高校的942名高校军事教研人员的调查发现,全国高校的军事教研人员均存在职称或学历偏低的现象。如表1,表2所示。
2 对策
2.1 重视国防教育
我国高校应关注国防教育的发展,我国高校军事教研人员不仅健全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勇于献身的精神,而且还帮助大学生树立了艰苦奋斗的作风,并使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从而为我国的国防事业提供优秀的国防生。
2.2 全面建设国防军事教研室
在健全国防教育机构上,部分高校应尽快成立单独的军事教研室。而已成立独立军事教研室的高校,则需确保高校军事教研室具有完善的教学体系。我国相关政策已明确规定,军事教研室是高校领导的主要军事教研单位,而不是从属于其他机构的附属机构。因此,需完善我国国防教育体系,加大建设国防军事教研室的力度。
2.3 提高军事教研人员素质
我国高校在面对缺乏高素质军事教研人员的问题时,首先,应招揽一匹具备硕士以上学历且与国防教育相关的人才,来壮大军事教研人员的队伍,构建一支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军事教研人员队伍。力求使军事教研室的职称比例与国家要求的相符合,并对军事教研人员进行学习培训。其次,高校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现有军事教研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并使军事教研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为更好的开展国防教育奠定基础。
3 结语
笔者深信不疑的坚信,只要我国政府高校重视高校的国防教育,并加大投入力度,就可以为国防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在各级部门与军事教研人员的相互配合下,也一定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来促进国防教育的快速发展,从而为我国培养出优秀而全面的国防生。
参考文献
[1] 冯军,李凤紊.大学生国防教育宜“去教育”——北京六所高校专武干部热论高校国防教育[J].中国民兵,2010(1):24-25.
[2] 黄乐.浅析高校国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9(3):97-98.
[3] 任宏权.高校国防教育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92-93.
[4] 贺幸平.信息化战争背景下高校国防教育问题的症候透视[J].湖南社会科学,2009(4):153-156.
[5] 陈永光,曲涛.高校国防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56-58.
[6] 周廷建.论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