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气氛美学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de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通过独特的气氛美学再现“爵士乐时代”,见证了美国梦的破碎。作者通过巧妙运用音乐、色彩和光线三大元素,营造了小说空洞华丽、迷幻朦胧的整体气氛。一方面,作者充分借助萨克斯、铜管等爵士乐因素描写特定的心情和气氛,营造独特的阅读体验的同时揭示“破碎的美国梦”主题;另一方面,作者大量运用具有象征意味的色彩,如绿、金和银等,渲染神秘迷幻的氛围,并以此塑造主要人物形象;此外,作者还颇具匠心地以自然光、明暗对比和阴影等手法营造感伤、圣洁等氛围,丰富文本的韵味和美感。总之,菲茨杰拉德运用独特的气氛美学,极其巧妙地传达小说主题、完善人物形象,有助于读者领会相关的审美情感和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 气氛美学 音乐 色彩 光影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自1925年出版以来,便以其独特的意蕴和质感迅速风靡于美国,进而享誉世界,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栩栩如生地再现了美国20世纪中叶“爵士时代”的风貌。自20世纪40年代的“菲茨杰拉德复兴”开始以来,评论界对该作品的研究不断深入。张礼龙也从美国梦的演变与破灭的角度对《了不起的盖茨比》进行评析,指出“盖茨比的悲剧实质上就是美国理想主义的悲剧”a。张瑞华则从象征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菲茨杰拉德使该作品“成为人类及文化现实的戏剧象征”b。《了不起的盖茨比》在气氛的营造和渲染上亦有出彩的成就,但关于气氛方面的研究仅有高玉焕从象征的角度切入分析作品的悲剧氛围,少有学者运用气氛美学的理论对该小说进行系统的分析。
  格诺特·波默在《气氛美学》中提出“气氛美学”的概念,把气氛列为美学研究对象的同时对气氛进行一种美学意义上的解构与再造。c波默在《气氛美学》一书中指出:“气氛是某种介于主、客体之间的东西。人们身处其中的空间通过情调而被情感性地加以经验”,超越了主客二元的局限,解决了气氛长久以来在存在论上无法定位的问题。d由此出发,波默把目光转向气氛制造,进入广泛的音乐、光影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之中。那么,菲茨杰拉德究竟以何种手法再次创设了时代的情境、唤来纸醉金迷的美国气氛呢?本文运用气氛美学的原理,围绕音乐、色彩和光影三个要素在文本气氛营造上的作用,分析作者在气氛营造上的高妙手法,并挖掘气氛背后的人物意指和时代内涵,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一、毕尔街蓝调——音乐元素
  格诺特·波默认为,“气氛特征并非总是从感官特质出发来刻画的”,“同样的一些气氛可以通过完全不同的元素来营造”,比如利用词语的组合来营造。e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音乐的美以文字的形式流淌出来,不仅对特定气氛的营造有着独特作用、具有丰富的气氛美学意义,而且在丰满人物性格、揭示思想内核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在20世纪20年代,象征着城市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爵士乐是当年最主流的文化现象,乃至人们习惯于用“爵士时代”来指称这一时期,可见爵士乐因素的重要性。因此,作者运用20世纪初的经典乐器要素,以爵士乐召回华丽、颓废的时代气氛。作者对少女黛西所处环境的描写是全书爵士乐元素运用最为典型之处:“萨克斯管彻夜吹奏着如泣如诉的《毕尔街蓝调》”“许多新鲜的面孔宛如被那些铜管吹落在地面的玫瑰花瓣,在舞厅里到处飘来飘去”f。共鸣音调之“低”和乐器的金属质感相配合产生华丽的气氛。这一场景的独特之处不在于向读者说明某种寻常歌舞厅的气氛的存在,而在于通过“萨克斯”“铜管”和“吹落的玫瑰”这些组成部分召唤来了20世纪美国的浮华气息的本身,由此使小说创设的情境逐渐氤氲着迷幻、甜蜜的真实气氛。同理,第7章中双簧管和小提琴的协奏更拔高了一个音调,与派对中放荡的笑声和碰杯声相配合,将城市中产阶级醉生梦死的情态演绎到了极致。新奥尔良爵士乐是一种“与怀旧、理想主义、渴望、越轨和堕落联系在一起的音乐”g。这背后展现的正是“享乐主义基本上取代了节俭消费文化的核心地位”h。消费主义大肆宣扬享乐,虽然拉动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增长,带来了一时繁荣的表象,但背后蕴藏着巨大危机。
  正如作者在宴会中人们含笑呢喃、气氛正酣之际,却以五弦琴清脆稀落的音符,描写宴会外寂静海湾上的星星的倒影,几个意象的组合使原本轻歌曼舞的欢乐氛围霎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寂静寥落的气氛弥漫开来。五弦琴輕轻的弦震声被宴会中醇厚磁性的萨克斯掩盖,不为欢乐的人们察觉,而狂欢的派对如同海湾上漂浮的星星一样只是幻影,轻轻的几个音符就能激起涟漪,将美好幻影搅碎。这也表明看似盛世的繁荣实则不堪一击,膨胀的消费主义正是不断充气的气球,一旦到达顶点就会迸发巨大的危机,正如2008年华尔街的金融风暴。
  此外,人声描写也是一个烘托氛围的亮点。“她随即用低微而诱人的声音问东问西。那是让人侧耳倾听的嗓音,仿佛每句话都是人间能得几回闻的天籁之声。”i但作者却将如此动人的声音形容为“充满了金钱”,那低低的声音如同一曲不死的歌,热情奔放但极尽庸俗,使文本空间中充溢着甜蜜而危险的氛围。黛西的声音实际上作为黛西本人气氛性的在场,影响着交流的气氛,连续作用于“我”的处境感受,使“我”和“盖茨比”由衷地相信她说的话,但这种声音一旦被收起,黛西话语中的虚假便展露无遗。对黛西人声的描写体现了黛西虚荣而又富有魅力的特点,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动人。除了乐器元素,自然界的声音也具有十足的气氛渲染作用。大地的风箱、青蛙的风琴声和盖茨比入土时淅淅沥沥的雨声等,这些或虚或实的音乐渲染的氛围或凄美或孤独,使读者的浸入感更为强烈,进而形成了独特的美感和审美体验。在建构小说文本的气氛时,音乐元素是不可或缺的。而菲茨杰拉德运用音乐元素制造气氛的技巧可谓高妙,肆意挥洒又匠心独运,使文本中的音乐具有了非凡的表现力,给读者带去的层次丰富的审美体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二、斑斓梦境——色彩元素
  在看到音乐元素对气氛营造的独特作用时,更不能忽略颜色所具有的感性——习俗性效果与颜色所附带气氛的紧密联系,如蓝色与冷或忧郁对应。菲茨杰拉德正是运用这种色彩的习俗性效果对读者进行暗示性影响,确定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的基本格调,进而营造爵士时代特有的丰裕、浮华的气氛。在小说中,制造气氛情调的色彩元素众多,绿、金、白、银、灰等颜色在不同场景中具有独特的通感特征,营造着特定的氛围,其中绿、白、金三种色彩的气氛效果较为突出。
其他文献
摘 要:根据庆山同名小说改编、由曾国祥执导的电影《七月与安生》采用故事片所惯常使用的“秩序——失序——重归秩序”的叙事模式,以一种反俄狄浦斯轨迹式的女性对自我的凝视,呈现出女孩在青春成长过程中关于自我与本我之间的残酷较量与相互爱恋,以及完成这一成长进而认识自我所付出的惨痛代价,是一部充满青春的伤痛与迷惑,并伴随着自我审视的“青春残酷物语”。  关键词:《七月与安生》 青春成长 自我 本我 女性视角
期刊
摘 要:在告别20世纪大历史的小时代,人们一边享受着商品社会的安稳,一边又渴望逃离这个缺乏激情的荒原。穿越剧《步步惊心》和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分别提供了不同的“逃离”模式,来诠释小时代中的这种情感症候。逃离,是告别革命之后的一种文化想象,也是在后现代都市困境中建构理想生活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步步惊心》 《来自星星的你》 小时代 逃离  加拿大短篇小说女王艾丽丝·门罗在201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
期刊
摘 要:恩古齐·瓦·提安哥是当今文坛影响最大的非洲作家之一,被认为是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作家。《一粒麦种》是其重要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以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中的身份理论为基础,论述英国白人文化与非洲黑人文化发生冲突和碰撞时,主要人物卡冉加和汤普森的身份认同问题,揭示在文化冲突的影响下,受殖者与殖民者在殖民地产生的心理异化。  关键词:《一粒麦种》 后殖民 心理异化  
期刊
摘 要:由现实主义题材小说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都挺好》遵循了“忠于原著”的改编原则,但其结局的改编失败显现出剧作本身与观众期待之间的间离。面对这一难题,可以从传播内容的选择、传播者的价值判断、媒介的赋权与收权以及受众的反馈这几方面获得启示,找寻影视改编时代现实主义题材剧作的突围之路。  关键词:影视改编 现实主义 《都挺好》  2015年,由“Fresh果果”的小说改编而来的电视剧《花千骨》收视率
期刊
摘 要:亚历山大·小仲马的《茶花女》和王安忆的《长恨歌》分别创作于不同国家的不同年代,但其中都透过一个风尘女子,即玛格丽特和王琦瑶的爱恨情仇反映出各自时代、国家的现实状态,也批判了社会的精神虚无和道德腐败对于女性的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迫。本文从风尘女子这一边缘女性身份困境的根源、消解和再度迷失,来揭示旧式社会文化与伦理道德对边缘女性的迫害与毁灭。  关键词:《茶花女》 《长恨歌》 风尘女子 身份困境
期刊
摘 要:在面向初中学生进行经典文本的解读时,必须有一个重要的落脚点,那就是必须让学生领略到经典文本的现实意义。追求文本的现实意义,实际上就是从现实视角去重新解读经典文本——当然这里所说的重新解读也不意味着对传统的背弃,相反更应当强调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去赋予学生能够获得生长的新意义。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之下,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并面向现实去解读《藤野先生》。强调文本解读或者教材解析,必须关注其现实意义
期刊
摘 要:《巴别塔之犬》讲述了语言学家保罗的妻子有一天从苹果树上坠落身亡,而这起事件的唯一目击者是他们所养的一条脊背犬罗丽。为了调查出妻子死亡的真相,保罗开始训练罗丽说话……作品有两条故事线:一条是保罗的回忆,另一条是他努力教罗丽说话的历程。两条故事线在保罗调查出妻子死亡的真相时汇聚,通过夫妻生活中问题和矛盾的揭示,显示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沟通困境。  關键词:《巴别塔之犬》 追寻 放弃 沟通 困境 
期刊
摘 要:在2020年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背景下,扶贫题材影视作品大放异彩。电视剧《花繁叶茂》采用独特的影像话语,讲述新时代的脱贫故事,受到了各年龄层观众的关注和喜爱。本文拟从人物形象的生动塑造、乡村转型的影像书写、将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代审美有机融合的叙事话语三个视角,剖析《花繁叶茂》一剧的创作特色,以探其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原因,以及当下扶贫题材电视剧的创新之道。  关键词:扶贫题材 电视剧 《花繁叶茂
期刊
摘 要:早期的口语诗歌体在经历过五四运动之后逐渐被其他流派的诗歌体取代,现代诗歌在手法上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偏向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表现诗意,使得诗歌的诗意表达过度依赖修辞,而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口语诗歌写作再次兴起,关于诗歌创作形式的讨论成为热点。本文以张执浩的诗歌为例,来阐明诗歌口语化与修辞空心化的关联性发展,以及探讨口语式诗歌应如何更好地放下“修辞”这个抓手。回归语言本质、融入本土语言的文化底
期刊
摘 要:《吉尔伽美什》《伊利亚特》两部史诗作品孕育出吉尔伽美什与阿喀琉斯两个同具卓越性而均对死亡做出探寻的角色,“卓越者与死亡”这一主题形成并非受到两部作品所处环境的文化影响,而是“人对永恒真理探寻”这一哲学观的具象证明。  关键词:吉尔伽美什 阿喀琉斯 死亡 史诗 命运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叙事史诗与古巴比伦文学的最高成就,《吉尔伽美什》史诗尽管由于保存于泥板至今已经残缺不整,却仍呈现出足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