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学有个名词叫同胞竞争,也可以称之为同胞嫉妒,通常是指在年龄稍小的弟弟妹妹出生之后,大宝发生的某种程度的情感紊乱。在多子女家庭中,多数孩子都可见到这种现象,但是这种情感紊乱的程度如果异乎寻常,就有可能是病理性的。
>>咨询案例:
娟娟妈妈接到女儿班主任的电话,说娟娟最近两个月在学校变化很大,主要是情绪难以自我控制,攻击行为增加。今天课间时,一个同学不小心把她的铅笔盒碰掉了,如果是以前她不会跟同学发火,但是这次娟娟却在同学捡起铅笔盒并道歉后,从座位上站起来猛地推倒同学,并大声骂道:“你去死吧!”
班主任找娟娟谈话,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娟娟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当时就是觉得愤怒得难以控制,并且最近常常有这样的感觉。班主任想知道她在家中是不是也这样,请娟娟妈妈一起找找原因,希望能尽快帮助娟娟恢复到情绪稳定的状态。
娟娟父母很重视这件事,他们认真回忆了女儿近来的种种表现,发现女儿的这些变化似乎都和弟弟有关。上二年级的姐姐对弟弟不再像以前,一放学回家就抱起3岁的弟弟玩一会儿,而且常常对弟弟的错误进行训斥。弟弟把玩具放到她床上,她会粗暴地把玩具都扔到地上;如果妈妈抱着弟弟,她就会要求爸爸抱着她;看见妈妈洗弟弟的衣服,她会跟妈妈说,自己的衣服用洗衣机洗不干净,要求妈妈也用手洗。
想到这些,爸爸妈妈似乎知道了女儿的问题是:嫉妒弟弟。但是他们感到很纳闷,夫妻俩对儿女不存在什么偏爱,而且为什么以前一直都挺好的,最近两个月突然发生变化呢?
奶奶回忆说,两个月前,全家一起参加过一个亲戚的婚礼。当时有个阿姨逗娟娟说:“看,你弟弟真可爱,娟娟可要乖一点哦,不然爸爸妈妈肯定就只喜欢弟弟,不喜欢你了。”当时奶奶没有感觉到什么,现在想起来,这句话对娟娟的影响一定很大,不然她不会在家里和学校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案例分析:
从这个咨询案例中,可以看到同胞竞争的印记,由同胞竞争引发了娟娟的不安全感,表现为愤怒情绪的难以控制。孩子常常以为年龄差距会导致父母偏爱幼龄子女,其实父母对幼龄子女多为生存层面的照顾,而对相对大些的子女会有更多精神层面的养育。精神层面的养育不如生存层面的养育显性,容易让孩子产生错觉,进而出现同胞之间的关系冲突。
如今,不少已经是两个孩子父母的80后,自己是独生子女,没有同胞竞争的感受,在教养过程中可能会有所忽视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够体现公平。
同胞竞争源于同胞关系而产生的最基本的恐惧——因为有他,而使得自己的存在相对于父母而言不是那么重要。其实竞争本身并不一定是坏事,关键在于父母如何引导,利用竞争增强核心家庭的凝聚力,促进同胞之间相互支持以应对成长中的挑战和危机。
>>咨询师的建议:
1.体验到爱的无差别感
娟娟最为恐惧的是父母不再爱自己,这是她情绪稳定最关键的部分。父母要在日常的言行中,让子女体验到爱的无差别感。比如:家中成年人谈论孩子的时候,要注意两个孩子分配的时间是相同的,不要总是谈论其中一个。
妈妈在怀孕后就需要跟大宝说清楚,即将有个新生命来到咱们家,和期待小宝一样,当年父母也是对大宝满怀期待。
在晚餐的饭桌上,妈妈说:“今天买菜的时候想到娟娟喜欢吃排骨,就做了糖醋排骨。”爸爸接着说:“那这个肉末蒸鸡蛋是给小宝的吧!”
在家闲聊时,爸爸说:“娟娟说说学校的事情吧,我们很感兴趣呀。”奶奶就可以说:“今天小宝在幼儿园交了一个新朋友呢……”
2.不以比较为教育方法
爸爸回忆起有次想看足球赛,娟娟不同意,她非要看动画片。爸爸就说:“你看弟弟多乖,从来不提要求,很听我们的话。”爸爸说这句话是为了能够看到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但是娟娟得到的信息是:“我不如弟弟好。”儿童在被动比较中,常常会出现自我贬低的想法——我不好,或者希望被比较的对方不存在,自己就没有这个压力了,这种想法又不能表达出来,压抑积累,最终形成内心的愤怒。
如果爸爸这样说:“男女就是不一样,男的都比较喜欢看球类比赛,来让小宝也举手同意,现在我们2:1,看足球了。”这样表达娟娟会从性别角度看问题,就不会产生爸爸妈妈不爱我,只爱弟弟的错误认知。
3.更为积极的利用同胞竞争
有研究发现:家中同胞关系融洽的人,在社会群体中人际关系能力也比较强。这得益于同胞竞争而获得的良性经验:接受同胞存在的现实,就是接受与他人的不同。
如果娟娟父母能够注意到无差别的爱的表达和不做比较,那么娟娟的恐惧和挫败感、对弟弟的敌意则会逐渐减少,并且转化为姐姐对弟弟的照顾,通过一起玩耍,在躯体上更为亲近弟弟;他们互相模仿和认同,彼此学习,这样可以开发出同胞关系中的补偿功能。
父母要做到的是不让孩子带着恐惧去竞争,而是带着接纳和爱去接受同胞,并携手面对成长中的困难,进而一起面对家庭之外的社会的竞争。
(作者系南京市心理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心理学会首批“江苏省心理教育名师”。)
编辑 朱璐
>>咨询案例:
娟娟妈妈接到女儿班主任的电话,说娟娟最近两个月在学校变化很大,主要是情绪难以自我控制,攻击行为增加。今天课间时,一个同学不小心把她的铅笔盒碰掉了,如果是以前她不会跟同学发火,但是这次娟娟却在同学捡起铅笔盒并道歉后,从座位上站起来猛地推倒同学,并大声骂道:“你去死吧!”
班主任找娟娟谈话,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娟娟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当时就是觉得愤怒得难以控制,并且最近常常有这样的感觉。班主任想知道她在家中是不是也这样,请娟娟妈妈一起找找原因,希望能尽快帮助娟娟恢复到情绪稳定的状态。
娟娟父母很重视这件事,他们认真回忆了女儿近来的种种表现,发现女儿的这些变化似乎都和弟弟有关。上二年级的姐姐对弟弟不再像以前,一放学回家就抱起3岁的弟弟玩一会儿,而且常常对弟弟的错误进行训斥。弟弟把玩具放到她床上,她会粗暴地把玩具都扔到地上;如果妈妈抱着弟弟,她就会要求爸爸抱着她;看见妈妈洗弟弟的衣服,她会跟妈妈说,自己的衣服用洗衣机洗不干净,要求妈妈也用手洗。
想到这些,爸爸妈妈似乎知道了女儿的问题是:嫉妒弟弟。但是他们感到很纳闷,夫妻俩对儿女不存在什么偏爱,而且为什么以前一直都挺好的,最近两个月突然发生变化呢?
奶奶回忆说,两个月前,全家一起参加过一个亲戚的婚礼。当时有个阿姨逗娟娟说:“看,你弟弟真可爱,娟娟可要乖一点哦,不然爸爸妈妈肯定就只喜欢弟弟,不喜欢你了。”当时奶奶没有感觉到什么,现在想起来,这句话对娟娟的影响一定很大,不然她不会在家里和学校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案例分析:
从这个咨询案例中,可以看到同胞竞争的印记,由同胞竞争引发了娟娟的不安全感,表现为愤怒情绪的难以控制。孩子常常以为年龄差距会导致父母偏爱幼龄子女,其实父母对幼龄子女多为生存层面的照顾,而对相对大些的子女会有更多精神层面的养育。精神层面的养育不如生存层面的养育显性,容易让孩子产生错觉,进而出现同胞之间的关系冲突。
如今,不少已经是两个孩子父母的80后,自己是独生子女,没有同胞竞争的感受,在教养过程中可能会有所忽视或者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够体现公平。
同胞竞争源于同胞关系而产生的最基本的恐惧——因为有他,而使得自己的存在相对于父母而言不是那么重要。其实竞争本身并不一定是坏事,关键在于父母如何引导,利用竞争增强核心家庭的凝聚力,促进同胞之间相互支持以应对成长中的挑战和危机。
>>咨询师的建议:
1.体验到爱的无差别感
娟娟最为恐惧的是父母不再爱自己,这是她情绪稳定最关键的部分。父母要在日常的言行中,让子女体验到爱的无差别感。比如:家中成年人谈论孩子的时候,要注意两个孩子分配的时间是相同的,不要总是谈论其中一个。
妈妈在怀孕后就需要跟大宝说清楚,即将有个新生命来到咱们家,和期待小宝一样,当年父母也是对大宝满怀期待。
在晚餐的饭桌上,妈妈说:“今天买菜的时候想到娟娟喜欢吃排骨,就做了糖醋排骨。”爸爸接着说:“那这个肉末蒸鸡蛋是给小宝的吧!”
在家闲聊时,爸爸说:“娟娟说说学校的事情吧,我们很感兴趣呀。”奶奶就可以说:“今天小宝在幼儿园交了一个新朋友呢……”
2.不以比较为教育方法
爸爸回忆起有次想看足球赛,娟娟不同意,她非要看动画片。爸爸就说:“你看弟弟多乖,从来不提要求,很听我们的话。”爸爸说这句话是为了能够看到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但是娟娟得到的信息是:“我不如弟弟好。”儿童在被动比较中,常常会出现自我贬低的想法——我不好,或者希望被比较的对方不存在,自己就没有这个压力了,这种想法又不能表达出来,压抑积累,最终形成内心的愤怒。
如果爸爸这样说:“男女就是不一样,男的都比较喜欢看球类比赛,来让小宝也举手同意,现在我们2:1,看足球了。”这样表达娟娟会从性别角度看问题,就不会产生爸爸妈妈不爱我,只爱弟弟的错误认知。
3.更为积极的利用同胞竞争
有研究发现:家中同胞关系融洽的人,在社会群体中人际关系能力也比较强。这得益于同胞竞争而获得的良性经验:接受同胞存在的现实,就是接受与他人的不同。
如果娟娟父母能够注意到无差别的爱的表达和不做比较,那么娟娟的恐惧和挫败感、对弟弟的敌意则会逐渐减少,并且转化为姐姐对弟弟的照顾,通过一起玩耍,在躯体上更为亲近弟弟;他们互相模仿和认同,彼此学习,这样可以开发出同胞关系中的补偿功能。
父母要做到的是不让孩子带着恐惧去竞争,而是带着接纳和爱去接受同胞,并携手面对成长中的困难,进而一起面对家庭之外的社会的竞争。
(作者系南京市心理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心理学会首批“江苏省心理教育名师”。)
编辑 朱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