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胶质瘤手术前后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20例脑胶质瘤患者及20例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并进行MRI及DTI检查。分析低级别胶质瘤及高级别胶质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关系及临床症状的评价,比较高级别胶质瘤患者胶质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的MD值、FA值。 结果 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共13例)推移相邻脑白质纤维束,手术效果较好,切除充分,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共7例)浸润、破坏相邻脑白质纤维束,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术后较术前改善不明显。三个区域的MD值由高到低依次为:胶质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正常白质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全文查看链接
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患者的40%~50%,采用综合治疗后1年生存率较低[7]。目前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脑胶质瘤,在最大程度的保护重要神经功能的条件下使肿瘤彻底切除为脑胶质瘤手术的原则。由于大部分的胶质瘤病灶均位于白质内,因此手术前准确了解对于胶质瘤与邻近重要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关系及侵犯程度是非常重要的,但脑白质纤维束的形态结构并不能通过常规的MRI扫描序列清晰的描述。而DTI技术可以使胶质瘤周围的白质纤维传导束的改变得到更直观的显示,对手术起到判断及指导的作用,将移位的白质束避开,为手术中切除的范围、程度提供更直观的信息[8,9]。本次研究中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表明,13例为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患者,7例为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患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实施不同的手术方案。前者手术中对正常脑白质纤维束要尽可能的保护,术后复查时发现脑白质纤维束正慢慢复位,该类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术后均显著改善;后者手术中将肿瘤尽可能多地切除,术后复查发现破坏的脑白质纤维束没有恢复,该类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术后改善不明显。在高级别胶质瘤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方面及最佳手术计划的制定方面明确肿瘤对周围结构的侵犯程度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三个区域的MD值由高到低依次为:胶质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正常白质区,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全文查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