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月桂北,热浪袭人,但基地营区却是令人神清气爽,一如这座军营的精神气质。采访中,官兵津津乐道的是“当年改装,当年承训,当年见成果”这样自豪的话语。这支部队初建于1979年,历经转隶,2012年由机务培训改为另一全新专业教学。这一项全新的课题,他们最终用4个月全部攻破。
军中传奇
2012年4月20日,对于基地机械仓库教研室主任温国华来说是难忘的。这位教了12年机务专业的教员,第一次感受如此隆重的场面,也是第一次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回忆起那天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基地常委、全体官兵以及家属,整齐地列队在基地大门口,为他们77名远赴徐州空军勤务学院参加改装学习的教员送行。
面对此情此景,温国华在激动之余心情是复杂的。一个承担了33年机务培训的基地,突然间要整编为承训完全陌生的专业教学,这让人有点儿始料不及,更何况距离开课节点仅有不到4个月的时间。温国华在心里盘算着,4个月不仅仅是要自己学懂弄通,还要能教授别人,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带着这样一种无比忐忑的心情,他重新坐进了阔别多年的教室,像小学生一样聆听专家教授的讲课。身为教员,在学懂弄通的同时,必须把所学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并能够传授学兵。这就要求他们丝毫不能马虎,无论在课上还是在实习现场,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小小的知识点。为了能够胜任改装后的教学,他们竖着耳朵聆听,挤进人缝观察,利用晚自习、周末等点滴时间交流探讨,复习巩固。为此,不少教员面庞消瘦,体重大减,但无人叫苦喊累,还彼此自我解嘲:难得有这样的减肥机会!
临近改装结束时,又让教员们紧张了起来。空装有关领导在结业考核现场即时抽考。考核级别之高前所未有,紧张氛围笼罩全场。尽管专业知识已经烂熟于心,但是谁也不敢保证考核时一定顺利过关。于是,天不亮,就见操场上到处都是勤奋的身影。考核现场,温国华连续“幸运中奖”,不但理论考核抽到的是他,实际操作又抽到了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绩显而易见是令人满意的。最终,77名改装教员在综合考核验收中,理论平均成绩88分、实际操作平均成绩91分、综合答辩平均成绩89分。
学成归来,距离开训倒计时还有49天。此时的基地,在教员培训过程中,已经完成了实习棚搭建、实习室改造以及教室和学兵宿舍装修等工作,970项近万件装设备也已接装完毕。温国华他们也迎来了更加艰辛的任务——编写教材、准备教案、审定教学。温国华回忆那段日子,感觉紧张到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在进入教材编写组的同时,他还要负责编写教案、题库和多媒体范本。
最终,在通过了教案审定组、教员审评组评定后,他们迎来了首批培训的840名预选士官。此时是2012年9月14日。时隔3个半月后,这批预选士官培训结束,接受空装相关专业领导考核,成绩优秀率达80%。基地实现了“当年改装,当年承训,当年见成果”的军中传奇。
给力天梯

采访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基地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空军武器装备技术革新奖13项等科研成果。基地科研办第一任主任杨鸿介绍说:“训练基地既不是院校也不是科研院所,上级没有明确的科研任务,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便自发开展科研工作。在基地司令员曾庆杨支持和带领下,我们取得了不少成绩,其中一些项目还得到了有力推广,解决了一线部队许多现实难题。”
作为基地科研领军人物,杨鸿是有资格说这话的。在2004年之前,基地没有教员专注于科研。然而,一次杨鸿下部队调研,一个实际难题让他有了创新的想法。有机务人员反映,飞机维护规程细则繁琐,而厚厚的一本书查找起来又不方便。回来后,杨鸿根据部队需要,利用计算机创建了电子版文稿,并通过鉴定获空军武器装备技术革新奖。由此,基地实现了科研零的突破,他本人也顺利通过了高级讲师的评审。这件事极大地鼓舞了杨鸿,也极大地鼓舞了其他教员。司令员曾庆杨瞅准时机,积极倡议“教研室不能只会教,还要会研,力争出一些看得见摸得着见成效的研究成果”。此后,教员们教学中更加关注部队一线的现实难题,一个个科研项目接连上马。
2008年,基地教员在某部调研时发现,安装某型飞机电子干扰吊舱一直采用传统的吊车,需要6个人同时作业,费时费力,很不方便,而且还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为此,他们立即成立了课题组,用一年时间就造出了第一台悬挂式电子吊舱装挂车。然而,他们在测试中发现第一台装挂车由于设计理念问题,安装过程中吊舱重心受风力影响较大,存在安全隐患。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他们再次投入改进研发之中。就在这个过程中,杨鸿被查出甲状腺癌先后4次手术,但他仍然没有停止装挂车的科研工作。术后刚刚3天,他就赶到制造厂查看新设计的装挂车生产情况。嗓子因手术说不出话,他便通过笔和纸与工厂人员交流,感动了现场所有的人。一年后,第二架托举式装挂车研制成功,仅需要3个人就能操作,12分钟就能安装完毕,大大节省了时间。
像杨鸿这样的科研型教员,在基地并不鲜见。科研办主任薛德志就是其中一位。说起他,大家都对他的两项成果直竖大拇指——飞机某控制系统和飞机某智能油封电源设备,都称他是“油封专家”。油封是个技术活,仓储航材要定期进行内部启封和油封,油封技术直接关系着航空器材的维护寿命和使用性能。由于种种原因,“不会封”、“不能封”的难题一直困扰部队。为此,薛德志主动收集10余个机型部附件的性能参数,按照油封规定、结合工作实际研发出飞机某控制系统和飞机某智能油封电源设备两套配套系统,有效解决了两大难题,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人文育兵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9月8日,基地政委张二成在参加学兵五队中秋晚会时,一曲《小白杨》赢得直招士官阵阵掌声。 中秋小长假,张政委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却没有和家人团聚的项目。一大早,他就来到学兵队看望刚刚进队的国防生、直招士官和新兵。刚离家进部队没几天,就赶上中秋节,想家是必然的。要通过部队的活动、领导的关怀、战友的情谊让他们减轻这份心思,尽快融入部队。这是张政委的初衷。都说基地的兵是一期一期的,但张二成不这样认为,在他心里思想教育是不分阶段的。既然战士来到了基地,就不能仅仅是培训技能,而要真正做到培养育人。因此,每一个节日,在学员队的宿舍、食堂总能看到张政委的身影。
用一种人文关怀和科学带兵的方法营造浓厚的拴心留人环境,成为基地的培训理念。一批批参训官兵在氛围熏陶下,以队为家的思想牢固树立起来,在做好专业学习的同时,他们主动投身基地各项建设。在谈到为什么愿意做这些事情时,他们纷纷反映,在这里培训不但学到了专业知识,更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回顾30多年来,经基地培训的官兵累计已达55000多人,这些人遍布大江南北各行各业,但是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柳州情节,怀念这里的一草一木点点滴滴。今年3月,100多名来自陕西、福建、湖南、广东等6个省份的老兵,排着整齐的队伍,高举“二十四载梦回龙城”标语走进基地,重温兵之初,再续战友情。那分浓浓的情意难以用文字形容,一切只是因为这里是给他们自信、给他们坚强、给他们人生加油鼓劲的地方。
“百日决战”
4月16日,基地内将星闪耀,空军“五级”主官示范性培训在此展开。在这次被基地官兵称为“百日决战”的培训保障中,基地全体官兵经受了检验,受到空军首长和各级主官一致肯定。
早在一个多月前,欣闻空军首长把“五级”主官示范性培训和军区空军培训保障任务交给基地,基地闻令而动,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各项准备之中。面对规格级别高、参训人员多、保障任务重、安全压力大等诸多压力,基地先后召开3次常委会和25次筹备工作碰头会,确立了“集全基地之智、举全基地之力全力做好培训保障工作”的工作思路。从基地首长到部门领导,从机关干部到广大教员,从连队主官到普通战士,常委领导站在一线,干部战士不分彼此,大家齐上阵、赶进度,人人负责一块工作,拉开了“百日决战”的序幕。
这场“决战”中,全体官兵主动放弃全部假期和周末休息时间,投身保障工作之中。在此过程中,没有一个人因辛勤保障而叫苦喊累,没有一个人因身体原因和家庭困难在任务面前退缩,没有一个人因身心疲惫而擅自降低工作标准。
基地常委与大家同甘共苦,他们分工来到每一个工作末端,身体力行检查指导。任职满十年面临退休的司令员曾庆杨心无旁骛,没有心思考虑个人事情,全身心投入保障准备的各项工作谋划之中;政委张二成既抓政治又抓管理,每一个细节都落实到位;副职领导扎进战士群中,和他们一起扫地、搬桌子;机关部门领导全部捋起袖子,甩开膀子埋头苦干。
在这次长达100天的保障任务中,基地涌现出14个先进单位和85名先进个人。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来自全空军各条战线的主官们展示了基地良好形象。通过这次活动,基地紧紧抓住承训契机,借势提升了各项硬件基础,乘势锻造了官兵综合素质,顺势锤炼了部队作风养成。官兵精心细致的保障赢得了各级首长和参训学员的称赞,成为基地建品牌创一流的有力注脚。
军中传奇
2012年4月20日,对于基地机械仓库教研室主任温国华来说是难忘的。这位教了12年机务专业的教员,第一次感受如此隆重的场面,也是第一次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回忆起那天的场景,仍历历在目:基地常委、全体官兵以及家属,整齐地列队在基地大门口,为他们77名远赴徐州空军勤务学院参加改装学习的教员送行。
面对此情此景,温国华在激动之余心情是复杂的。一个承担了33年机务培训的基地,突然间要整编为承训完全陌生的专业教学,这让人有点儿始料不及,更何况距离开课节点仅有不到4个月的时间。温国华在心里盘算着,4个月不仅仅是要自己学懂弄通,还要能教授别人,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带着这样一种无比忐忑的心情,他重新坐进了阔别多年的教室,像小学生一样聆听专家教授的讲课。身为教员,在学懂弄通的同时,必须把所学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并能够传授学兵。这就要求他们丝毫不能马虎,无论在课上还是在实习现场,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小小的知识点。为了能够胜任改装后的教学,他们竖着耳朵聆听,挤进人缝观察,利用晚自习、周末等点滴时间交流探讨,复习巩固。为此,不少教员面庞消瘦,体重大减,但无人叫苦喊累,还彼此自我解嘲:难得有这样的减肥机会!
临近改装结束时,又让教员们紧张了起来。空装有关领导在结业考核现场即时抽考。考核级别之高前所未有,紧张氛围笼罩全场。尽管专业知识已经烂熟于心,但是谁也不敢保证考核时一定顺利过关。于是,天不亮,就见操场上到处都是勤奋的身影。考核现场,温国华连续“幸运中奖”,不但理论考核抽到的是他,实际操作又抽到了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绩显而易见是令人满意的。最终,77名改装教员在综合考核验收中,理论平均成绩88分、实际操作平均成绩91分、综合答辩平均成绩89分。
学成归来,距离开训倒计时还有49天。此时的基地,在教员培训过程中,已经完成了实习棚搭建、实习室改造以及教室和学兵宿舍装修等工作,970项近万件装设备也已接装完毕。温国华他们也迎来了更加艰辛的任务——编写教材、准备教案、审定教学。温国华回忆那段日子,感觉紧张到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在进入教材编写组的同时,他还要负责编写教案、题库和多媒体范本。
最终,在通过了教案审定组、教员审评组评定后,他们迎来了首批培训的840名预选士官。此时是2012年9月14日。时隔3个半月后,这批预选士官培训结束,接受空装相关专业领导考核,成绩优秀率达80%。基地实现了“当年改装,当年承训,当年见成果”的军中传奇。
给力天梯

采访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基地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空军武器装备技术革新奖13项等科研成果。基地科研办第一任主任杨鸿介绍说:“训练基地既不是院校也不是科研院所,上级没有明确的科研任务,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便自发开展科研工作。在基地司令员曾庆杨支持和带领下,我们取得了不少成绩,其中一些项目还得到了有力推广,解决了一线部队许多现实难题。”
作为基地科研领军人物,杨鸿是有资格说这话的。在2004年之前,基地没有教员专注于科研。然而,一次杨鸿下部队调研,一个实际难题让他有了创新的想法。有机务人员反映,飞机维护规程细则繁琐,而厚厚的一本书查找起来又不方便。回来后,杨鸿根据部队需要,利用计算机创建了电子版文稿,并通过鉴定获空军武器装备技术革新奖。由此,基地实现了科研零的突破,他本人也顺利通过了高级讲师的评审。这件事极大地鼓舞了杨鸿,也极大地鼓舞了其他教员。司令员曾庆杨瞅准时机,积极倡议“教研室不能只会教,还要会研,力争出一些看得见摸得着见成效的研究成果”。此后,教员们教学中更加关注部队一线的现实难题,一个个科研项目接连上马。
2008年,基地教员在某部调研时发现,安装某型飞机电子干扰吊舱一直采用传统的吊车,需要6个人同时作业,费时费力,很不方便,而且还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为此,他们立即成立了课题组,用一年时间就造出了第一台悬挂式电子吊舱装挂车。然而,他们在测试中发现第一台装挂车由于设计理念问题,安装过程中吊舱重心受风力影响较大,存在安全隐患。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他们再次投入改进研发之中。就在这个过程中,杨鸿被查出甲状腺癌先后4次手术,但他仍然没有停止装挂车的科研工作。术后刚刚3天,他就赶到制造厂查看新设计的装挂车生产情况。嗓子因手术说不出话,他便通过笔和纸与工厂人员交流,感动了现场所有的人。一年后,第二架托举式装挂车研制成功,仅需要3个人就能操作,12分钟就能安装完毕,大大节省了时间。
像杨鸿这样的科研型教员,在基地并不鲜见。科研办主任薛德志就是其中一位。说起他,大家都对他的两项成果直竖大拇指——飞机某控制系统和飞机某智能油封电源设备,都称他是“油封专家”。油封是个技术活,仓储航材要定期进行内部启封和油封,油封技术直接关系着航空器材的维护寿命和使用性能。由于种种原因,“不会封”、“不能封”的难题一直困扰部队。为此,薛德志主动收集10余个机型部附件的性能参数,按照油封规定、结合工作实际研发出飞机某控制系统和飞机某智能油封电源设备两套配套系统,有效解决了两大难题,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人文育兵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9月8日,基地政委张二成在参加学兵五队中秋晚会时,一曲《小白杨》赢得直招士官阵阵掌声。 中秋小长假,张政委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却没有和家人团聚的项目。一大早,他就来到学兵队看望刚刚进队的国防生、直招士官和新兵。刚离家进部队没几天,就赶上中秋节,想家是必然的。要通过部队的活动、领导的关怀、战友的情谊让他们减轻这份心思,尽快融入部队。这是张政委的初衷。都说基地的兵是一期一期的,但张二成不这样认为,在他心里思想教育是不分阶段的。既然战士来到了基地,就不能仅仅是培训技能,而要真正做到培养育人。因此,每一个节日,在学员队的宿舍、食堂总能看到张政委的身影。
用一种人文关怀和科学带兵的方法营造浓厚的拴心留人环境,成为基地的培训理念。一批批参训官兵在氛围熏陶下,以队为家的思想牢固树立起来,在做好专业学习的同时,他们主动投身基地各项建设。在谈到为什么愿意做这些事情时,他们纷纷反映,在这里培训不但学到了专业知识,更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回顾30多年来,经基地培训的官兵累计已达55000多人,这些人遍布大江南北各行各业,但是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柳州情节,怀念这里的一草一木点点滴滴。今年3月,100多名来自陕西、福建、湖南、广东等6个省份的老兵,排着整齐的队伍,高举“二十四载梦回龙城”标语走进基地,重温兵之初,再续战友情。那分浓浓的情意难以用文字形容,一切只是因为这里是给他们自信、给他们坚强、给他们人生加油鼓劲的地方。
“百日决战”
4月16日,基地内将星闪耀,空军“五级”主官示范性培训在此展开。在这次被基地官兵称为“百日决战”的培训保障中,基地全体官兵经受了检验,受到空军首长和各级主官一致肯定。
早在一个多月前,欣闻空军首长把“五级”主官示范性培训和军区空军培训保障任务交给基地,基地闻令而动,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各项准备之中。面对规格级别高、参训人员多、保障任务重、安全压力大等诸多压力,基地先后召开3次常委会和25次筹备工作碰头会,确立了“集全基地之智、举全基地之力全力做好培训保障工作”的工作思路。从基地首长到部门领导,从机关干部到广大教员,从连队主官到普通战士,常委领导站在一线,干部战士不分彼此,大家齐上阵、赶进度,人人负责一块工作,拉开了“百日决战”的序幕。
这场“决战”中,全体官兵主动放弃全部假期和周末休息时间,投身保障工作之中。在此过程中,没有一个人因辛勤保障而叫苦喊累,没有一个人因身体原因和家庭困难在任务面前退缩,没有一个人因身心疲惫而擅自降低工作标准。
基地常委与大家同甘共苦,他们分工来到每一个工作末端,身体力行检查指导。任职满十年面临退休的司令员曾庆杨心无旁骛,没有心思考虑个人事情,全身心投入保障准备的各项工作谋划之中;政委张二成既抓政治又抓管理,每一个细节都落实到位;副职领导扎进战士群中,和他们一起扫地、搬桌子;机关部门领导全部捋起袖子,甩开膀子埋头苦干。
在这次长达100天的保障任务中,基地涌现出14个先进单位和85名先进个人。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来自全空军各条战线的主官们展示了基地良好形象。通过这次活动,基地紧紧抓住承训契机,借势提升了各项硬件基础,乘势锻造了官兵综合素质,顺势锤炼了部队作风养成。官兵精心细致的保障赢得了各级首长和参训学员的称赞,成为基地建品牌创一流的有力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