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首次系统性接触语文这一门学科的重要时期,理应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而随着新课标的改革,我们又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成为了能否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关键。通过强化人本意识,我们便可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本文首先介绍人本意识的意义,进而探讨了如何强化人本意识,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仅供参考。
【关键词】人本意识 小学语文教育 作用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38-01
一、强化人本意识的重要作用
所谓“强化人本意识”,其根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被灌输知识,转换为主动的愿意接受知识。传统的教育模式,恰恰就是“被动灌输”的极好例子,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往往采取死记硬背或者生硬地进行分段、归纳中心思想等教学方式,完全应了“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无法激发出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而强化人本意识,则恰恰相反,以人为本,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尽最大努力把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学习上来,要用信任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用欣赏的眼光衡量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受到尊重与激励。具有如下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人本意识,最大的作用,就是改变了“听、讲对应”的死板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效融入课堂,主动积极地去听、去说、去读、去写,从各方面提升自身的语文修养。
当然,要实现这一点,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我们既要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制造出学生能融进来的氛围,又绝不能因此扰乱课堂秩序,降低教学效率。
(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源于课本,可其成果又绝对不能回归课本,我们需要实践,以人为本,强化人本意识,是让学生深入实践的有效措施,在创新性的语文教学模式下,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再是考试成绩,学生的考试压力小了,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必然会敢于、善于并且乐于提问,这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质疑、分析、突破能力,最终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可以去创新也愿意去创新。
二、强化人本意识,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方法
强化人本意识,具有如此显著的益处,我们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将人本意识落到实处,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引导学生找到问题、提出问题
提出一个自己的问题,比解决一个他人的问题,意义要大得多,找到并提出问题,是质疑的结果,对课堂教学内容质疑,又是思考的结果,而思考,又是创新的基础,我们必须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充分尊重这股质疑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质疑。其重要一环,就是需要让学生联系实际,对课文内容产生疑问,并完整表达出这个疑问,以此培养起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锻炼思维。
例如,在教学《鹿与狼的故事》一文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总统杀狼护鹿这个行为的对错,将学生分为赞成与反对两组,激烈辩论,最后在僵持不下的时候给出教师的意见:说对有说对的道理,因为总统的初衷是好的,说错有说错的道理,因为人为干预,扰乱了生态平衡,造成鹿的过量繁殖,而总得来说,这件事说明,没有掌握足够的自然知识,使得总统好心办了错事。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学生能融入作者的写作环境,积极思考,对提升语文教学效果很有意义。
(二)利用情景教学的手段,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很多内容,往往是生涩难懂,很难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无法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会对我们的教学工作产生很严重的负面影响。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合理创设情景,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习兴趣,使学生主观上愿意去接触那些生涩难懂的知识,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应该积极备课,强化教师本人对课文的理解,让我们的教学手段,能够准确传达出课本的精华知识。其次,必要时,应该积极应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地表现出课文的意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例如,在讲授《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没在冬天接触过济南的人,必然很难对文章内容产生直观的理解,如果我们能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直观展现出文中那些优美的景象,让学生和作者一同看到“全白了的山尖”等等美景,肯定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兴趣。最后,我们还应该积极组织讨论,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升彼此。
(三)注重学习能力与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学习能力与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一直都是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薄弱之处,很多时候,学生即便在课堂上表现出了比较高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也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能力,这就是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能力的显著表现,我们必须改善这一情况。
首先,强调预习的重要性。预习是一种主动性学习,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传授预习方法,并通过适当的问题,强化预习的效果,如在讲授《月光曲》一文中,可以让学生带着“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盲姑的问题”这一疑问来进行预习。其次,表达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一环,是创新与质疑的基础之一,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后对周围的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与思考,并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最后,养成合理的阅读习惯,是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的重要表现,这就需要我们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具体而言,可以在经济条件满足的情况下,鼓励学生或者学校购置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并提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与机会,同时带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三、结束语
强化人本意识,就是要我们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有效满足了新课标改革的具体要求,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从而整体上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般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找出课本中的问题,提出问题、合理利用情景教学的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积极性的培养,来达到强化人本意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水土.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J].考试周刊,2013(6).
[2]张立娟.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有效备课[J].陕西教育,2010(10).
[3]吴志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民主化的尝试[J].民风(科学教育),2012(12).
[4]蒲惠珍.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J].新一代(下半月),2011(1).
【关键词】人本意识 小学语文教育 作用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38-01
一、强化人本意识的重要作用
所谓“强化人本意识”,其根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被灌输知识,转换为主动的愿意接受知识。传统的教育模式,恰恰就是“被动灌输”的极好例子,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往往采取死记硬背或者生硬地进行分段、归纳中心思想等教学方式,完全应了“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无法激发出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而强化人本意识,则恰恰相反,以人为本,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尽最大努力把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学习上来,要用信任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用欣赏的眼光衡量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受到尊重与激励。具有如下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化人本意识,最大的作用,就是改变了“听、讲对应”的死板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效融入课堂,主动积极地去听、去说、去读、去写,从各方面提升自身的语文修养。
当然,要实现这一点,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我们既要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制造出学生能融进来的氛围,又绝不能因此扰乱课堂秩序,降低教学效率。
(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源于课本,可其成果又绝对不能回归课本,我们需要实践,以人为本,强化人本意识,是让学生深入实践的有效措施,在创新性的语文教学模式下,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再是考试成绩,学生的考试压力小了,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必然会敢于、善于并且乐于提问,这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质疑、分析、突破能力,最终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可以去创新也愿意去创新。
二、强化人本意识,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方法
强化人本意识,具有如此显著的益处,我们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将人本意识落到实处,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引导学生找到问题、提出问题
提出一个自己的问题,比解决一个他人的问题,意义要大得多,找到并提出问题,是质疑的结果,对课堂教学内容质疑,又是思考的结果,而思考,又是创新的基础,我们必须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充分尊重这股质疑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质疑。其重要一环,就是需要让学生联系实际,对课文内容产生疑问,并完整表达出这个疑问,以此培养起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锻炼思维。
例如,在教学《鹿与狼的故事》一文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总统杀狼护鹿这个行为的对错,将学生分为赞成与反对两组,激烈辩论,最后在僵持不下的时候给出教师的意见:说对有说对的道理,因为总统的初衷是好的,说错有说错的道理,因为人为干预,扰乱了生态平衡,造成鹿的过量繁殖,而总得来说,这件事说明,没有掌握足够的自然知识,使得总统好心办了错事。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学生能融入作者的写作环境,积极思考,对提升语文教学效果很有意义。
(二)利用情景教学的手段,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很多内容,往往是生涩难懂,很难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无法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会对我们的教学工作产生很严重的负面影响。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合理创设情景,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习兴趣,使学生主观上愿意去接触那些生涩难懂的知识,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应该积极备课,强化教师本人对课文的理解,让我们的教学手段,能够准确传达出课本的精华知识。其次,必要时,应该积极应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地表现出课文的意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例如,在讲授《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没在冬天接触过济南的人,必然很难对文章内容产生直观的理解,如果我们能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直观展现出文中那些优美的景象,让学生和作者一同看到“全白了的山尖”等等美景,肯定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兴趣。最后,我们还应该积极组织讨论,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升彼此。
(三)注重学习能力与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学习能力与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一直都是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薄弱之处,很多时候,学生即便在课堂上表现出了比较高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也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能力,这就是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能力的显著表现,我们必须改善这一情况。
首先,强调预习的重要性。预习是一种主动性学习,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传授预习方法,并通过适当的问题,强化预习的效果,如在讲授《月光曲》一文中,可以让学生带着“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盲姑的问题”这一疑问来进行预习。其次,表达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一环,是创新与质疑的基础之一,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后对周围的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与思考,并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最后,养成合理的阅读习惯,是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的重要表现,这就需要我们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具体而言,可以在经济条件满足的情况下,鼓励学生或者学校购置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并提供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与机会,同时带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三、结束语
强化人本意识,就是要我们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有效满足了新课标改革的具体要求,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从而整体上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效果,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一般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找出课本中的问题,提出问题、合理利用情景教学的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积极性的培养,来达到强化人本意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水土.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J].考试周刊,2013(6).
[2]张立娟.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有效备课[J].陕西教育,2010(10).
[3]吴志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民主化的尝试[J].民风(科学教育),2012(12).
[4]蒲惠珍.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开放性[J].新一代(下半月),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