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经久不衰的主题—— 语文课程中对孤独的解读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cfir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孤独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作为人的一种生命存在状态,是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中外文学史上有无数被作家塑造出来的各异孤独者:比如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鲁迅笔下的吕纬甫、魏连殳,毛姆笔下的思特里克兰德等。由于时代的不同,孤独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也是不同的。但其共同点是他们的孤独都与自由意志的不能实现有关。不可否认,孤独被大众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但是它又吸引着我们不断地去揭开这层薄纱,一窥究竟。
  【关键词】:孤独;群文阅读;生存状态
  孤独不仅是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落日、大漠、边疆等意象,也是外国文学作者所青睐的对象。在这个经久不衰的大潮流下,我打算对《登幽州台歌》、《在酒楼上》、《孤独者》、《变形记》、《月亮和六便士》这四篇文章做一个群文阅读的探讨,以此研究有关〝孤独〞这一主题。
  一.自古文人多伤怀——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作者陈子昂作为武攸宜的参谋屡次向他纳言献策,但是都不给予重视,最后被给予降职。此时诗人心情沉闷,终日郁郁寡欢,报效祖国的愿望被打破,于是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此篇佳作。
  诗人站在幽州台上,视角由高向低俯视树木、河流、路人。这种孤独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对立之中,具有一种神秘感与崇高感。他的内心是孤独的,因为此刻,一切都与他无关。他把心全都交给了国家,他把他整个人都托付给了国家,但是此刻的他,如同弃婴,嗷嗷待哺,孤单无助。此刻的他不是思念具体的某一事物,也不是思念他的亲人,这种境界要比以上更高一层。他多么渴望逢着一位伯乐,两个人相逢相遇相知,惺惺相惜;他多么渴望得到一个为国家奉献的机会,以显示他的忠心不二。可见,他的孤独是悲壮的,是无私的。
  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鲁迅——《在酒楼上》、《孤独者》
  《在酒楼上》、《孤独者》是鲁迅在二十世纪时创作的作品。
  《在酒楼上》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我”故地重游,来到了一个曾经工作过的地方S城。时光无情,物是人非。“我”想寻找以前的熟人叙旧,可一个人也没有碰到。于是“我”决定去以前常去的那家酒馆坐坐,吃惊的是,“我”竟在这遇到了以前的熟人吕纬甫。他向“我”讲述返回此城的目的以及为旧时邻居阿顺送花等事情。我与他的不期而遇是惊喜,在惊喜之外,“我”也洞察出这个时代所有人的悲哀。
  《孤独者》讲述了新式教育知识分子魏连殳的故事,在别人眼中,他性格古怪,不易与人接近。但是他对祖母却非常的孝顺,而且他对小孩子特别的友善慷慨。祖母去世,他异常的举动让邻人议论纷纷。后来,他租住在一户人家中,对房东的孩子们疼爱有加。有一日,他终飞黄腾达,也过了段舒服日子,在这期间我们偶尔书信往来。有一日,“我”想去看望他,但是“我”却突然得知他去世的消息。
  《在酒楼上》与《孤独者》均作于二十世纪初的“五四”时期,这两篇文章都在写人信仰失落时的孤独。提到那个时代的信仰,我们不得把眼光上放到社会大背景上。五四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举着民主自由的旗帜,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些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新式读书人以及在国内接受过新型教育的读书人,他们满怀热血,力图改造所处的现实世界。但是他们的力量与三座大山相比就是鸡蛋碰石头。鲁迅先生他留过洋,他对自由有着强烈的向往。他不屈服于一切势力,他混合着个人主义与虚无主义在黑暗里挣扎,以自己的真,反抗一切奴役之路。他的努力,就像無声中国微茫的烛光,穿透着无边的黑夜。毛泽东曾说过:〝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文中的“我”正是对现实不满,却敢于追求新生活的一代知识分子新青年形象。
  可以这样说在魏连殳与吕纬甫的身上可以看到作者鲁迅的影子。他们每一个人都怀着宏大的理想去改造社会、改造世界,最终发现自己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兜兜转转,最终回到了原点,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打击是一种嘲讽。这是一种可悲而悲壮的孤独。我想到了顾城的一首诗歌《一代人》“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因为他们对这个国家、对这个社会失望,所以他们选择站起来。遗憾的是,两者之间力量悬殊、差距过大,他们内心的运筹帷幄被现实一次次的磨灭最终绝望,这种痛楚无人诉说,从而带给自己强大的心理压力。
  三.善是无望的——卡夫卡《变形记》
  《变形记》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在早上醒来时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壳虫,这是一件荒诞可笑的事情。当大家知道他变成一只甲壳虫后,本是一件需要同情的事情,可是他身边并没有人真正关心他。一开始,他的妹妹还会照顾他,但是最后还是和家人一样选择放弃。
  格里高尔是个可怜的、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就像甲壳虫一样有着小小的身躯。甲壳虫的背上有一个沉重的壳子,就像主人公格里高尔为了生计忙于奔波,身上背着沉重的负担。他很辛劳,却从没好好的对待过自己。我们可以把他理解为傻、善良。这种为家人的付出本应该得到家人的回报,但事实并没有。他在变成甲壳虫后,遭到了家人的嫌弃,他最爱的家人并没有带给他安慰与呵护,而是敷衍、置之不理。他被家人丢弃,他与亲情割裂,这是一种无依无靠的孤独。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独特的生活经历对他产生影响。他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父亲对他很严厉。所以在他的童年记忆中,恐惧与忧郁时刻环绕着他。另外,对于爱情,他是典型的婚姻逃跑者。这些人生经历带给他创作的灵感,他向我们展现了一位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孤独与可悲,同时他也向我们展现出这一类人的孤独与可悲。他们的孤独无人会在意,也没有人去发自内心的想要帮助他们,因为他们就像采蜜的蜂一样一直不停歇地奔波,他们是那样的不起眼。
  在卡夫卡这里,孤独成为一种社会的通病,就像《盲流感》中失明是会被传染的一样。通过塑造格里高尔这一人物形象以及描写家人对他的态度,卡夫卡向读者展示出了人性的压抑与扭曲。这是在一种高强度的工作、快节奏生活下的压抑,久而久之,人的内心会变得脆弱极易扭曲。同时他还揭示了这个世界的荒谬性。人都能变成一只甲壳虫,这是一件多么荒诞的事情?但是对社会而言,又有什么是不能发生的呢?这让我们深思。同时,卡夫卡擅于揭示强大的外在力量同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之间的强大反差,来展示潜规则的无处不在,无刻不在。   在卡夫卡的笔下,格里高尔是善良的,但同时也是孤独与可悲的。格里高尔是底层人物的代表,他是如此的渺小,小到世界与他无关,他不会影响到任何人。他是如此的可悲,连唯一的家人都不爱他。他又是那么的孤独,无依无靠。就像书的扉页所写“善是无望的”,对于格里高尔来说,对于他们这一类人来说。他们给予别人的善良是无限的,但是这种善良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希望,带来的是孤独以及绝望。
  四.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毛姆《月亮和六便士》
  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整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是英国证券交易所的一个经纪人,本有着稳定的工作收入,有着让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却着魔般的迷恋上了绘画。
  他抛妻弃子到巴黎去追寻自己的绘画梦想。他为了追寻梦想在国外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而且他还饱受着精神的折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使他一步步走向极端另类。他最终远离文明世界,来到了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这里的宁静和静谧吸引着他,他终于摆脱了那个喧嚣的世界。后来他与岛上的土著女子结婚生了三个孩子,度过了三年短暂的幸福时光,不幸的是,孩子们死了,他也得了麻风病。生病期间他创作了一幅巨作,临死前交代妻子把这个作品销毁。
  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一直是孤独的。在没去追寻梦想之前,他有着外人看来幸福美满的家庭,但是他总是显得郁郁寡欢。在决定放弃现在拥有的一切去追寻梦想时,大家的议论、嘲讽扑面而来。他没有得到亲朋好友们的支持,独自前往巴黎。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他虽生活在大城市,但是城市的繁华与他无关,他遭遇了无数不公平的对待,他觉得他与梦想的距离越来越远,这心中的苦无人诉说。这所有的一切带给他巨大的精神压力,与文明世界的格格不入促使着他对原始生活的向往,最终他来到了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
  在这个故事中,毛姆探讨了个体与世俗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他用独特的视角向大家讲述故事。他对笔下的人物思特里克兰德既不褒扬也不批判,持一种中立的态度,这就给读者留下很大的空白。毛姆对欧洲那个时代了如指掌,尤其是对艺术圈。繁华的城市对于思特里克兰德来说并没有归属感,灯红酒绿与他何干?他生活在城市的底层,是那样的卑微。没有固定住所、没有充足的衣食,艺术圈里的潜规则让他在追寻绘画梦想的路上屡屡受挫。其实这个社会本来就不是单靠努力就可以成功的。当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来到巴黎之后他的传统观念不断瓦解,新的观念又在不断的建构,这种心理上的落差感压迫感让他慢慢走向极端。因为没有人可以帮助他,也没有人去开导他。一开始他就是独自而来,此时他还是一个人艰难追寻。
  书中这样说:“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书中的这段话直白的揭露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思特里克兰德也不例外。
  他放弃以前拥有的地位和生活独自来追寻梦想。没有一个人可以理解他的想法,他是孤独的。来到巴黎,一无所有的他被现实打败,屡屡受挫。心中的苦闷无人诉说,他是孤独的。然而一些人觉得他的孤独是应该的,因为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独钟于月光并选择辛苦追随。这就是安于现状和追寻刺激之间的矛盾。保守派多会选择安于现状,但是那些勇敢者往往倾向于打破现状追寻新的刺激。那思特里克兰德属于勇敢派吗?我们不敢轻易下结论。有人认为思特里克兰德的梦想不切实际,过于冲动,我认为他只是为了梦想走上了一条孤独的道路。强烈的孤独感和绝望感构成了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着力表现的现代人感知世界的人生困境。孤独与绝望的交响,共同合奏了人生困境与迷惘的悲沉乐章。
  结语:
  “孤独”在文学上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它可以是中国古代文人笔下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种悲壮的孤独;也可以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种细腻的孤独;也可以是中国近现代作家鲁迅笔下魏连殳、吕纬甫身上所体现的时代孤独感;也可以是外国作家卡夫卡笔下扭曲的变形人格里高尔身上无望的孤独;也可以是英国小说家毛姆笔下思特里克兰德无人理解的追寻梦想的孤独。孤独被时代富有多重内涵,不同时代,孤独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他的孤独也是不同的。孤獨的多样性使它自身充满神秘色彩。不可否认,孤独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是人内心深处最脆弱的角落,它也是一个人心中所积累的绝望与冷漠。但是这孤独又是神秘的,孤独背后所隐藏的神秘色彩值得我们永远去探索,去追寻!
  作者简介:王潇(1994—),女,汉族,籍贯:山东菏泽,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其他文献
古今中外,女性的地位和权利都有被忽视,也可以说是压制的时期,就现在而言,依然有不少国家女性地位极低,他们只是男权社会的附庸,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自由,即使有,也会被残酷的现实所压制。看到过这样一条新闻,一印度女明星和总理会面因露小腿而遭惨骂,其实就我们来看,这样的着装并没有什么不妥,甚至可以用优雅大方来定义,但是在他们国家的人看来,女性露腿就是一种亵渎,一种不尊重。虽说每个国家有自己的制度和风俗习
期刊
【Abstract】:With the history entering the Easter Jin Dynasty, Chinese character writing,as the essential of the literati and a kind of artistic behavior, had already included different styles and prese
期刊
【摘要】:大数据指在互联网保留下来的远超出传统数据库的海量数据。新媒体通过使用一定的运算方法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深化媒体叙事和对事实作出准确判断,对未来进行预测报道,满足用户的定制信息要求,使得数据可视化和具有交互性。  【关键词】:大数据;新媒体;作用  新媒体涵盖了所有数字化的媒体形式,主要包括所有数字化的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在大数据的驱动下,各种媒体纷纷
期刊
【摘要】:《雷雨》是曹禺先生最为成功的作品。曹禺先生用细腻的笔触,按照三一律的戏剧创作原则把周公馆三十年的风风雨雨有条不紊的集中在四幕剧内。伪善的资本家大家长周朴园,受新思想影响的单纯的少年周冲,被冷漠的家庭逼疯了和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的女人蘩漪,对过去所作所为充满了罪恶感、企图逃离的周萍,还有意外归来的鲁妈,单纯着爱与被爱的四凤,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贪得无厌的管家等,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
期刊
【摘要】:经济的迅猛发展加剧了城市的忙碌和喧嚣,人们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如机械一般飞速的运转着,与大自然隔绝。独立式住宅设计就是要与自然相融合,给人以融入自然之享受。独立式住宅庭院作为其区别于一般住宅的重要特征标志,往往是独立式住宅项目的设计重点。本文通过分析独立式住宅庭院的空间概念和设计要点,探究文化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与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对独立式住宅庭院景观设计进行一些学习和探究。  【
期刊
【摘要】:九叶诗派是在四十年代颇具影响力的现代诗歌流派,也是少数在九十年代还保留着创作活力的流派。九叶诗派得以延续发展的原因,不得不说与其在诗艺上的追求,创作方法的使用,对诗歌永恒主旨的理解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都来源于九叶诗派的诗人“平衡”的美学追求。九叶诗派呼应白话诗兴起时对于诗歌的现代化的提倡,努力在理论与实践上实现新诗的现代化。九叶诗派平衡的美学追求表现在:一是思想内容上,个人与社火的结合;二
期刊
【摘要】:文学艺术旨在借助复杂的形式技巧讲故事,艺术性的打破时间的自然时序,创新文本内的交流语境,用多重叙述视角打破事物的正常组合,拼接一个基于逻辑和因果关系之上的结局演变过程,从而增加阅读困难,呈现小说新奇陌生的面貌。本文将以雪漠的小说《野狐岭》为例进行文本分析,旨在探索如何通过叙事技巧营造小说故事的陌生化效果。  【关键词】: 野狐岭;雪漠;陌生化;叙事角度;  《野狐岭》是雪漠在“大漠三部曲
期刊
【摘要】:格调,本是中国传统诗学的一个普通概念。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演变,经由了由单独使用、连字组合使用,作为一个完整概念使用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格调”内涵不断充实直到逐渐确定。  【关键词】:格与调;“格调说”;明七子  第一节“格”与“调”  格调作为一个词语连用,并进而与复古派挂钩,成为复古派的理论旗帜,始于明代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在此之前,用“格”或“调”评价诗人诗作,大都是分开使用的
期刊
【摘要】:作为近代历史上我国重要的思想启蒙战士,鲁迅先生之于中国的意义不言自明。他对中国社会弊病的深入认识让更多的人警醒,对国民性的批判超越了时代,至今仍有其存在价值。他的文字与思想让更多的人走出愚昧,追求理想和光明。他选择的是一条韧性的战斗之路,就如野草一般,不惧惮践踏与删刈,直至死亡而朽腐。他愿意将绝望自己饮尽而给青年灌输希望。他渴望着民族重生,渴望着青年建立起自己未经生活过的生活。这便是我们
期刊
苏本沧海一粟,天下一人。无为于社稷,受苦于贫民。意念微薄,襁褓而生。  草田之上,抑郁之中。茫茫然五岁涉学,之不改孩童初衷。复学一载,从此双百。  十庚初涉爱河,挽已被人所拒。  然姻缘之事,非为人所佐。春秋二载,终为所获。少年之花墙月下,伦理之风流倜傥。人非圣人,岂能不惑。后置劳燕分飞。怨意非为人循。  喜忧参半,智者同心。雁往返之八次有余,人酩酊之几载有感。从此再迁,游猎乱世。  然利智已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