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L20及其受体CCR6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来源 :肿瘤研究与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03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趋化因子CCL20及其受体CCR6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其对大肠癌肝转移的影响.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方法检测123例行大肠癌根治术患者的大肠癌组织、正常肠黏膜组织及其中19例大肠癌肝转移组织及肝转移灶旁肝组织中CCL20和CCR6 mRNA表达情况.结果 趋化因子受体CCR6在大肠癌组织及相应的肝转移组织中呈高表达(分别为2.100±0.216,1.530±0.172),与正常肠黏膜组织(0.636±0.190)比较,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78、-1.598,均P<0.05);肝转移灶旁组织(0.597±0.247)与正常肠黏膜组织比较,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0、P>0.05).趋化因子CCL20 mRNA在大肠癌肝转移组织及肝转移灶旁组织中高表达(分别为1.780±0.126,3.461±0.134),与正常肠黏膜组织(0.759±0.072)比较,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87、-5.607,P< 0.05).在大肠癌肝转移组织中,CCL20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无大肠癌肝转移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57,P<0.05).CCR6/CCL20轴的mRNA表达与患者性别(U值分别为0.360、0.530)、年龄(U值分别为0.089、0.436)及肿瘤分期(U值分别为0.063、0.129)无相关性(均P>0.05),而CCR6及CCL20 mRNA的表达与大肠癌的远处转移(U值分别为0.002、0.032)及淋巴结转移(U值分别为0.013、0.007)有一定的相关性(均P< 0.05).结论 CCR6/CCL20信号轴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大肠癌肝转移的形成有相关性。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生物标志物对于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EP-NEN)的诊断价值,以及不同分类GEP-NEN生长抑素受体的表达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77例GEP-NEN患者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及99Tcm-HYNIC-TOC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影像学结果.结果 GEP-NEN突触素(Syn)的阳性表达率为90.4%(66/73),嗜铬粒素A(CgA)的阳性表达率为6
期刊
目的 观察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同步放化疗的疗效和患者不良反应.方法 80例经细胞学或病理学明确诊断的ⅢA~ⅢB期NSCLC患者按完全随机法分成同步放化疗组及单纯放疗组,每组各40例,均予根治性放疗.采用直线加速器15 MVX线,2Gy/次,5次/周,DT 60~64 Gy,两组放疗方法相同,同步放化疗组在放疗前每周日加用多西他赛40 mg,静脉滴注,共6周.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目的 探讨双铂腹腔、静脉双途径方法治疗晚期卵巢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4例国际妇产科协会(FIGO)Ⅲ~Ⅳ期卵巢癌肿瘤减灭术后患者进行双铂双途径方法治疗,腹腔使用顺铂(DDP)/卡铂(CBP)化疗,继续治疗后交叉使用CBP/DDP方案静脉化疗,分别统计有效率(RR)、疾病控制率(DCR)、患者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结果 34例静脉化疗共112个周期,平均3.3个周
目的 探讨肿瘤细胞微RNA(miRNA)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作用.方法 通过miRNA芯片技术检测顺铂(DDP)耐药细胞株A549/DDP与非耐药细胞株A549的miRNA表达的差异,利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验证相应miRNA的表达情况,通过在细胞株中抑制或过表达目标miRNA,研究其对细胞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结果 A549/DDP细胞对DDP的耐药为A549细胞的18倍.A549/
目的 研究肝癌组织中CD133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190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手术切除肿瘤组织中CD133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190例患者中CD133阳性42例(22.1%).CD133蛋白表达与肝癌分化程度、镜下血管侵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P< 0.001、P=0.016、P=0.024).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肝癌分化
目的 观察康复新对头颈部肿瘤放化疗期间口腔黏膜的保护作用,以提高放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78例患者在接受直线加速器3D常规分割剂量照射时,同期应用氟尿嘧啶缓慢静脉滴注.放疗期间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漱口后口服康复新口服液及蒙脱石散(思密达)悬浊液,2次/d,并对口腔黏膜进行观察及记录损伤分级.结果 治疗组口腔黏膜炎发生率94.87%,对照组发生率为100.00%.口腔黏膜炎大部分发生于放疗第3周至第4周
目的 探讨胃癌卵巢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46例胃癌卵巢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胃癌卵巢转移患者中位年龄44岁,32例为绝经前.双侧卵巢转移34例(73.9%).24例(52.2%)的肿瘤组织学类型为印戒细胞癌.均采用了手术联合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全组中位总体生存期16.3个月.1、3、5年生存率57.3%、16.2%和0.Cox回归分析示肿瘤细胞减灭术、转移
目的 探讨血清、胸腔积液中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检测对恶性胸腔积液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检测64例恶性胸腔积液(恶性组)和40例良性胸腔积液(良性组)患者的胸腔积液和血清中CEA、NSE、CYFRA21-1的水平,分析各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对恶性胸腔积液诊断的效能.结果 恶性组血清和胸腔积液CEA
目的 观察地佐辛对中老年癌症患者术后静脉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全身麻醉手术的癌症患者120例,其中经胸手术56例,经腹手术64例.随机分为芬太尼组和地佐辛组各60例,均采用舒芬太尼、丙泊酚及顺式阿曲库铵快速诱导,术中持续静脉滴注瑞芬太尼、丙泊酚及吸入七氟醚,间断给予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术毕前15 ~ 30 min静脉注射负荷量,芬太尼组静脉注射芬太尼1 μg/kg,地佐辛组静脉注射地佐
地西他滨(DAC)是一种甲基化抑制剂,其不同于传统的化疗药物,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并代表了新的治疗观念.甲基化存在于几乎所有的细胞内,通过抑制DNA甲基转移酶,引起DNA低甲基化和细胞分化或凋亡来发挥抗肿瘤作用.现就甲基化抑制剂DAC在恶性血液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