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新型的数学课堂应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激情的课堂。新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和发展性,不再以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为首要目标,而是要正确地把握小学数学教育的特点,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 课堂教学;巧用;体验;精彩;出彩课堂
新课标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昭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和发展性,不再以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为首要目标,而是要正确地把握小学数学教育的特点,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要求新型的数学课堂应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激情的课堂。
一、巧用多媒体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应用中呈现出一种无可比拟的优势,并正深刻影响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为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提供了条件。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过去传统教学中的那种枯燥乏味感,现代信息技术恰好能够为学生提供新颖的刺激,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教学六年级《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可利用多媒体设计如下的导入场景:在羊家族动物运动会上,喜羊羊、沸羊羊和懒羊羊要进行一场骑独轮车比赛,喜羊羊的车轮是圆形的,沸羊羊的车轮也是圆形的,但轴不安装在中心位置,懒羊羊的车轮是正方形的。比赛开始,喜羊羊骑的车子既快又平稳地前进,并很快到达了终点,沸羊羊的车子一高一低进行,获得第二名,懒羊羊骑的车子却十分用力,甚至不能滚动。精彩搞笑的比赛画面,笑声不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时老师不失时机地抛出本节课的数学问题:你们知道车轮又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吗?沸羊羊的车轮也是圆形的,为什么比喜羊羊的要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同学们在情境中引起了数学的共鸣,产生了数学问题,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的角色,探究问题的学习热情高涨,思维也异常活跃,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接下来就是让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学生用工具尝试画圆、剪圆、折圆、找圆心,小组交流利用圆形纸片探究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其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针对同学们的发现,小组进行汇报,再用计算机辅助动画效果,给予验证,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结合教材素材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引入
数学课程改革后,数学中的大多数题材体现了生活的现实性和趣味性。让学生解决的问题取材于他们周围的环境,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是他们经历过的或者能够想象并愿意接受的。数学重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从情景中引入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是数学。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就能让课堂轻松快乐起来。
例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一课时,笔者这样引入:
师:龙老师姓什么?(学生很奇怪,老师在搞什么?)
生:龙老师姓龙啊。
师:吴老师姓什么?
生:吴老师姓吴啊。
多媒体屏幕显示“吴老师”字后,电脑动画闪烁,旋转“吴”成“吞”字——“吞老师”。
师:哎哟,吴老师变吞老师,被“吞”掉了。(学生哄堂大笑)
电脑再出示:吴——吞。两个字同时闪动“天”字,再同时闪至“口”字。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个字的构成特点,你们能想出几组这样的字吗?
学生发言积极,气氛活跃,你一言,我一语。
师板书:士——干,上——下,甲——由,音——昱……
这时老师趁机写出几组让学生进行观察。
师:你们能根据每组数的特点,给它取个名字吗?
生:上下数,相反数,倒数……
教师在与学生的谈话交流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上下交换位置,轻松导入“倒数”的认识,初步感受“倒数”概念。
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对小学生来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喜欢数学,爱数学,学数学,从而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一位教师是这样上一节分数应用题复习课的:(片段)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的年龄吗?你们猜一下老师今年几岁?
生:想。学生积极发言:35岁,36岁,40岁……
师:我们班小明同学(12岁)的年龄是老师今年年龄的1/3。
(学生积极计算老师的年龄,教师提问,板书)
在不知不觉的谈话和交流中,分数应用题的几种类型就已经达到了复习和巩固的目的,让学生感受了生活数学的精彩之处。
四、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探究和合作交流加强数学学习
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与自主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不包办,不替代,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究,让学生从生活中、课堂中去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1.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建立数学概念
在学习新课前,给学生布置活动任務,要求每一位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物体有哪些是圆柱体,哪些物品形状相近,让学生动手用纸做一个圆柱和收集一些物体(如奶粉罐头、铅笔、纸管筒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观察,使他们知道这些物体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初步感知圆柱的概念,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数学概念
在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和收集到的圆柱放在一起,然后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滚一滚,感知圆柱体的特点,让学生去说一说圆柱体的特点,教师再出示圆柱的模型和图片,印证检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了概念,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意识。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新型的数学课堂应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激情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光明,范文贵.小学数学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彭鋼,蔡守龙.小学数学课堂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王 慧
[关键词] 课堂教学;巧用;体验;精彩;出彩课堂
新课标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昭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和发展性,不再以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和技能为首要目标,而是要正确地把握小学数学教育的特点,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标要求新型的数学课堂应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激情的课堂。
一、巧用多媒体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应用中呈现出一种无可比拟的优势,并正深刻影响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为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提供了条件。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过去传统教学中的那种枯燥乏味感,现代信息技术恰好能够为学生提供新颖的刺激,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教学六年级《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可利用多媒体设计如下的导入场景:在羊家族动物运动会上,喜羊羊、沸羊羊和懒羊羊要进行一场骑独轮车比赛,喜羊羊的车轮是圆形的,沸羊羊的车轮也是圆形的,但轴不安装在中心位置,懒羊羊的车轮是正方形的。比赛开始,喜羊羊骑的车子既快又平稳地前进,并很快到达了终点,沸羊羊的车子一高一低进行,获得第二名,懒羊羊骑的车子却十分用力,甚至不能滚动。精彩搞笑的比赛画面,笑声不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时老师不失时机地抛出本节课的数学问题:你们知道车轮又为什么要做成圆形吗?沸羊羊的车轮也是圆形的,为什么比喜羊羊的要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同学们在情境中引起了数学的共鸣,产生了数学问题,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的角色,探究问题的学习热情高涨,思维也异常活跃,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接下来就是让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学生用工具尝试画圆、剪圆、折圆、找圆心,小组交流利用圆形纸片探究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其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针对同学们的发现,小组进行汇报,再用计算机辅助动画效果,给予验证,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结合教材素材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引入
数学课程改革后,数学中的大多数题材体现了生活的现实性和趣味性。让学生解决的问题取材于他们周围的环境,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是他们经历过的或者能够想象并愿意接受的。数学重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从情景中引入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是数学。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就能让课堂轻松快乐起来。
例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一课时,笔者这样引入:
师:龙老师姓什么?(学生很奇怪,老师在搞什么?)
生:龙老师姓龙啊。
师:吴老师姓什么?
生:吴老师姓吴啊。
多媒体屏幕显示“吴老师”字后,电脑动画闪烁,旋转“吴”成“吞”字——“吞老师”。
师:哎哟,吴老师变吞老师,被“吞”掉了。(学生哄堂大笑)
电脑再出示:吴——吞。两个字同时闪动“天”字,再同时闪至“口”字。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个字的构成特点,你们能想出几组这样的字吗?
学生发言积极,气氛活跃,你一言,我一语。
师板书:士——干,上——下,甲——由,音——昱……
这时老师趁机写出几组让学生进行观察。
师:你们能根据每组数的特点,给它取个名字吗?
生:上下数,相反数,倒数……
教师在与学生的谈话交流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上下交换位置,轻松导入“倒数”的认识,初步感受“倒数”概念。
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对小学生来说,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喜欢数学,爱数学,学数学,从而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一位教师是这样上一节分数应用题复习课的:(片段)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的年龄吗?你们猜一下老师今年几岁?
生:想。学生积极发言:35岁,36岁,40岁……
师:我们班小明同学(12岁)的年龄是老师今年年龄的1/3。
(学生积极计算老师的年龄,教师提问,板书)
在不知不觉的谈话和交流中,分数应用题的几种类型就已经达到了复习和巩固的目的,让学生感受了生活数学的精彩之处。
四、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探究和合作交流加强数学学习
动手操作、实践探索与自主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做,不包办,不替代,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究,让学生从生活中、课堂中去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1.让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建立数学概念
在学习新课前,给学生布置活动任務,要求每一位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物体有哪些是圆柱体,哪些物品形状相近,让学生动手用纸做一个圆柱和收集一些物体(如奶粉罐头、铅笔、纸管筒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观察,使他们知道这些物体都是实际生活中的,从而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初步感知圆柱的概念,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数学概念
在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和收集到的圆柱放在一起,然后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滚一滚,感知圆柱体的特点,让学生去说一说圆柱体的特点,教师再出示圆柱的模型和图片,印证检验学生的感知,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了概念,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意识。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新型的数学课堂应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激情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史宁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光明,范文贵.小学数学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彭鋼,蔡守龙.小学数学课堂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王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