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者从教材编写者的视角,以重庆大学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五(上)“算算知多少”为例,就小学信息技术Excel单元模块教材编写意图、内容体系、目标达成及典型课例进行阐释与交流,以期帮助广大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共同进步。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材分析;教学例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8-0030-03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基本课程之一。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学科学习、探究活动乃至终生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从小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必要的信息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其教学的实施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主线,强化信息技术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学有用的技术、学身边的技术。”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意图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Excel ?
其一: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学习领域之一。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要求,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合适的技术(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等)对原始素材进行初步的编辑、加工和集成,制作简单的电子文稿、数据图表、多媒体演示文稿等电脑作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必要的信息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学习和解决问题”。这里,就小学阶段对电子表格软件这一技术工具的学习和运用有了非常明确的要求。
其二:学生学习的需求。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数据的处理需求是显而易见的,就小学数学而言,对数据的统计分析贯穿整个小学阶段,从低年级的数数——涂方格——比较多少,到高年级的用表格记录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或是折线统计图统计数据等等,学生常常需要通过绘制表格的方式来记录数据、计算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数据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子表格正是解决学生处理数据的最好工具,帮助学生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而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求。从另一角度来看,电子表格的学习和应用,又恰好成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这里很明显地表现为数学学科)有效整合的切入点,正好符合现代教育对学科整合的理念。
其三:社会的需要。数据作为一种常见的信息形式,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数据需要人们去处理,电子表格作为专门处理数据的工具,其作用非同一般。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据处理意识,学会简单的电子表格应用,掌握一定的数据处理方法,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无疑是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2. 内容体系
从教材内容看,Excel单元主要采用“任务主线”式的编排,以“规划旅游”为活动主线,从数据处理的需求出发,知识为应用,技术为需求,形成体系。
《认识Excel》——学生通过对Excel的初步认识,了解其主要功能,学会运用Excel收集和记录数据。
《表格巧设计》——学生学会对运用Excel所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和规范,并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合适的表格形式清晰地表示数据。
《算算知多少》——学生学会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计算,并通过数据的计算,比较数据,运用结果,解决问题。
《直观统计图》——学生学会通过用图形方式来表示数据,让数据更加直观,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及数量关系的表达更加明确。
《我们去旅游》——对Excel的综合应用。学生通过合作设计符合实际的旅游方案,查询生活中所需的真实数据,根据费用需求设计合适的表格,对查询到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计算和分析,得出真实的结论,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目标达成
兼顾城乡差异和学生差异,实现分层目标体系。从知识掌握的目标上划分不同层次,即基本目标、提高目标及创新目标,分别以“学一学”、“练一练”和“探一探”等内容和方式加以体现。对基础知识细致叙述,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拓展知识给予引导,鼓励学生动手尝试;梳理知识给出要诀,期望学生灵活运用。就《算算知多少》一课而言,自动求和(∑)及数据排序即为全体学生共同实现的基本知识目标;不连续单元格公式求和则为提高目标;而对于根据实际需要运用加、减、乘、除以及其他公式进行计算就成为学生创新目标。这样更符合不同层次学生认知特点,能很好地实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二、教学评析(片段)
以《算算知多少》为例。
片段一:竞赛情境,激趣引题。
情境:与学生展开一场数学计算竞赛。学生分别用口算、笔算或计算器进行加法计算,而教师则运用电子表格求和,竞赛胜出。
引出工具 —— Excel。
教师展示计算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评析】以兴趣入手,从需求出发,课堂一开始,设计师生计算竞赛,教师运用电子表格计算胜出,这一活动勾起学生极大兴趣,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激情,学生主动性强。
片段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任务:费用合计
情境:分别到四景区旅游各需多少钱呢?
1.读图,自主尝试自动求和方法。
请大家赶快打开书,学学老师的法宝。
(学生读图,按步骤自主尝试自动求和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示范自动求和方法。
(学生广播或大屏幕示范,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先……然后……)
3.师生归纳方法。
自动求和工具“∑”,读作“西格玛”。我们只要选中需要求和的单元格,再单击“∑”按钮,这些被选中单元格的和就自动求出来了。
4.学生巩固练习。
请同学们计算出其他各景区的费用。
【评析】怎样用Excel自动求和?对于学生的这一问题和需求,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读图学习自动求和的过程,理解并总结自动求和的方法,学生学习任务明确、学习过程明晰、学习效果明显,实现教学基本目标,为应用计算做好准备。
片段三:强化训练,拓展提高。
任务:费用总计
1.学生计算每天小计。(用“∑”自动求和)教师巡视并提示:同伴互助。
2.尝试,发现问题。
用自动求和的方法,能不能计算出费用总计?(学生尝试,发现问题)
3.分析问题,引出公式求和。
四天一共需要的费用就等于每天小计之和,即总计就是B7、D7、F7和H7几个单元格相加,电子表格中,在“总计”右面的单元格中输入“=B7 D7 F7 H7”,回车确认即可计算。(教师演示或学生示范)
4.学生用公式计算总计。
(教师个别指导,提示关键“输入=, ,单元格名称,回车键”)
5.观察比较,说说在什么情况下用自动求和,什么情况下用公式计算求和呢?(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比较)
引导:连续单元格之间的求和,用工具栏中的“自动求和”按钮;不连续单元格之间的求和,则可以输入公式来进行计算。
【评析】怎样计算费用总计?面对这一问题和需求,依据费用表格特征,在学习公式求和时,教师放手让学生用已学的自动求和的方法去尝试,自己发现问题,又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在问题中探究公式求和的方法,在比较中发现自动求和与公式求和数据单元格的特征,进而学会选择恰当的方法求和,有效地突破了难点,为学生正确选择和合理运用求和计算方法奠定基础,有效促进提高目标的实现。
片段四:实践活动,解决问题。
情境:不知同学们发现没有,我们身边有许多同学小小年纪就成了“小眼镜”。现在我国的近视人数已经接近4亿,是世界上近视发展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特别是青少年近视,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我们学校也专门组织学生进行了视力检查,同学们也做了一份全校学生视力统计表。
任务一:收集数据(课前完成)
按年级统计学校近视学生数,并制作成全校视力统计表。
任务二:计算人数
1. 算出每个年级近视的同学有多少,填入该年级“小计”。
2. 算出全校近视的同学有多少,填入“总计”。
3. 挑战自我:我还能算出……(如年级近视百分比、全校近视率等)
任务三:观察统计表中的数据,你想说什么?有什么好的建议?
【评析】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青少年近视现象,调查、收集、整理学校近视学生人数,并制作统计表册,通过计算,得出学校近视学生人数及各年级多少情况。根据数据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出学生近视的具体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解决办法。通过综合实践,学生发现身边社会现象,通过所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唤起人们的健康意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0.
[2]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2012.
[3]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编.小学信息技术第七版[M].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4]高建中主编.小学信息技术第七版五年级(上册)[M].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5]李艺,钟柏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建设三元本质说[J].课程·教材·教法,2011(2):74-79.
(编辑:郭桂真)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材分析;教学例析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8-0030-03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基本课程之一。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为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学科学习、探究活动乃至终生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从小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必要的信息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其教学的实施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主线,强化信息技术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学有用的技术、学身边的技术。”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意图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Excel ?
其一: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学习领域之一。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要求,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合适的技术(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多媒体制作软件等)对原始素材进行初步的编辑、加工和集成,制作简单的电子文稿、数据图表、多媒体演示文稿等电脑作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必要的信息处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学习和解决问题”。这里,就小学阶段对电子表格软件这一技术工具的学习和运用有了非常明确的要求。
其二:学生学习的需求。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数据的处理需求是显而易见的,就小学数学而言,对数据的统计分析贯穿整个小学阶段,从低年级的数数——涂方格——比较多少,到高年级的用表格记录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或是折线统计图统计数据等等,学生常常需要通过绘制表格的方式来记录数据、计算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数据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子表格正是解决学生处理数据的最好工具,帮助学生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从而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求。从另一角度来看,电子表格的学习和应用,又恰好成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这里很明显地表现为数学学科)有效整合的切入点,正好符合现代教育对学科整合的理念。
其三:社会的需要。数据作为一种常见的信息形式,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数据需要人们去处理,电子表格作为专门处理数据的工具,其作用非同一般。由此可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据处理意识,学会简单的电子表格应用,掌握一定的数据处理方法,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无疑是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2. 内容体系
从教材内容看,Excel单元主要采用“任务主线”式的编排,以“规划旅游”为活动主线,从数据处理的需求出发,知识为应用,技术为需求,形成体系。
《认识Excel》——学生通过对Excel的初步认识,了解其主要功能,学会运用Excel收集和记录数据。
《表格巧设计》——学生学会对运用Excel所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和规范,并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合适的表格形式清晰地表示数据。
《算算知多少》——学生学会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计算,并通过数据的计算,比较数据,运用结果,解决问题。
《直观统计图》——学生学会通过用图形方式来表示数据,让数据更加直观,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及数量关系的表达更加明确。
《我们去旅游》——对Excel的综合应用。学生通过合作设计符合实际的旅游方案,查询生活中所需的真实数据,根据费用需求设计合适的表格,对查询到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计算和分析,得出真实的结论,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目标达成
兼顾城乡差异和学生差异,实现分层目标体系。从知识掌握的目标上划分不同层次,即基本目标、提高目标及创新目标,分别以“学一学”、“练一练”和“探一探”等内容和方式加以体现。对基础知识细致叙述,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拓展知识给予引导,鼓励学生动手尝试;梳理知识给出要诀,期望学生灵活运用。就《算算知多少》一课而言,自动求和(∑)及数据排序即为全体学生共同实现的基本知识目标;不连续单元格公式求和则为提高目标;而对于根据实际需要运用加、减、乘、除以及其他公式进行计算就成为学生创新目标。这样更符合不同层次学生认知特点,能很好地实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二、教学评析(片段)
以《算算知多少》为例。
片段一:竞赛情境,激趣引题。
情境:与学生展开一场数学计算竞赛。学生分别用口算、笔算或计算器进行加法计算,而教师则运用电子表格求和,竞赛胜出。
引出工具 —— Excel。
教师展示计算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评析】以兴趣入手,从需求出发,课堂一开始,设计师生计算竞赛,教师运用电子表格计算胜出,这一活动勾起学生极大兴趣,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激情,学生主动性强。
片段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任务:费用合计
情境:分别到四景区旅游各需多少钱呢?
1.读图,自主尝试自动求和方法。
请大家赶快打开书,学学老师的法宝。
(学生读图,按步骤自主尝试自动求和的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示范自动求和方法。
(学生广播或大屏幕示范,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先……然后……)
3.师生归纳方法。
自动求和工具“∑”,读作“西格玛”。我们只要选中需要求和的单元格,再单击“∑”按钮,这些被选中单元格的和就自动求出来了。
4.学生巩固练习。
请同学们计算出其他各景区的费用。
【评析】怎样用Excel自动求和?对于学生的这一问题和需求,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合理设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读图学习自动求和的过程,理解并总结自动求和的方法,学生学习任务明确、学习过程明晰、学习效果明显,实现教学基本目标,为应用计算做好准备。
片段三:强化训练,拓展提高。
任务:费用总计
1.学生计算每天小计。(用“∑”自动求和)教师巡视并提示:同伴互助。
2.尝试,发现问题。
用自动求和的方法,能不能计算出费用总计?(学生尝试,发现问题)
3.分析问题,引出公式求和。
四天一共需要的费用就等于每天小计之和,即总计就是B7、D7、F7和H7几个单元格相加,电子表格中,在“总计”右面的单元格中输入“=B7 D7 F7 H7”,回车确认即可计算。(教师演示或学生示范)
4.学生用公式计算总计。
(教师个别指导,提示关键“输入=, ,单元格名称,回车键”)
5.观察比较,说说在什么情况下用自动求和,什么情况下用公式计算求和呢?(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比较)
引导:连续单元格之间的求和,用工具栏中的“自动求和”按钮;不连续单元格之间的求和,则可以输入公式来进行计算。
【评析】怎样计算费用总计?面对这一问题和需求,依据费用表格特征,在学习公式求和时,教师放手让学生用已学的自动求和的方法去尝试,自己发现问题,又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在问题中探究公式求和的方法,在比较中发现自动求和与公式求和数据单元格的特征,进而学会选择恰当的方法求和,有效地突破了难点,为学生正确选择和合理运用求和计算方法奠定基础,有效促进提高目标的实现。
片段四:实践活动,解决问题。
情境:不知同学们发现没有,我们身边有许多同学小小年纪就成了“小眼镜”。现在我国的近视人数已经接近4亿,是世界上近视发展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特别是青少年近视,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我们学校也专门组织学生进行了视力检查,同学们也做了一份全校学生视力统计表。
任务一:收集数据(课前完成)
按年级统计学校近视学生数,并制作成全校视力统计表。
任务二:计算人数
1. 算出每个年级近视的同学有多少,填入该年级“小计”。
2. 算出全校近视的同学有多少,填入“总计”。
3. 挑战自我:我还能算出……(如年级近视百分比、全校近视率等)
任务三:观察统计表中的数据,你想说什么?有什么好的建议?
【评析】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青少年近视现象,调查、收集、整理学校近视学生人数,并制作统计表册,通过计算,得出学校近视学生人数及各年级多少情况。根据数据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出学生近视的具体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解决办法。通过综合实践,学生发现身边社会现象,通过所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唤起人们的健康意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00.
[2]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2012.
[3]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编.小学信息技术第七版[M].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4]高建中主编.小学信息技术第七版五年级(上册)[M].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5]李艺,钟柏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建设三元本质说[J].课程·教材·教法,2011(2):74-79.
(编辑:郭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