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泽:生命的颜色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朱厚泽,1931年1月出生于贵州织金书香门第,革命家庭。194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长期在贵州工作,从基层做起,一路向上,历任贵州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党组副书记。是中共十二届候补委员、中央委员。
  
  “他是难得的好人”
  
  被誉为党内“好人”的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全国总工会第一书记朱厚泽,5月9日凌晨病逝,享年80岁。当夜,北京暴雨骤降,电闪雷鸣;窗外,被打落的白色丁香洒了一地。
  此前,被查出口腔鳞癌转移的朱厚泽春节前住进北京医院,一个星期前医院下达病危通知。去世两天前,已插上呼吸机而不能言语的他,曾在板子上写下“马上回家”四个字。
  逝世前几个小时,由于不能前来,95岁高龄的经济学家于光远致朱厚泽夫人熊振群的慰问信函,正由秘书揣着赶赴医院。他的离去,令许多友人,觉得“太快”。
  家属说,病重期间,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曾到医院探望。而5月9日一早,胡耀邦遗孀李昭及子女送去花篮。5月10日傍晚,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及中组部、中宣部、全国总工会等个人和单位的花篮,也被送入位于万寿路甲15号的朱家客厅。
  朱厚泽生前曾有遗愿: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遗体火化,骨灰送回家乡安葬。
  根据朱夫人意愿,5月11日上午在北京医院北楼告别厅,可以个人身份再“看一看”。
  厅内肃穆安静,朱厚泽躺在两千朵白玫瑰做成的花床上。家属仅口头通知极少数亲友,而最后到场近千人。一些老人执意前往送别这位“年轻人”,比如92岁的新华社原副社长李普。
  “他是难得的好人。”于光远秘书胡冀燕说。而朱厚泽去世后,护工小高给经常陪伴朱的一位友人发短信说:接触过这么多人,从来没有遇见过那么明大理、尊重人、善良的老人。
  遗体送别仪式上,施光南创作的《多情的土地》,取代哀乐,在家里客厅和吊唁厅中播放。朱厚泽病逝当天正好是西方的母亲节,年幼丧母的他,也将很快实现回乡的愿望。
  
  “朱部长,我们爱你!”
  
  从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朱厚泽在家乡贵州工作了36年,而在政治中心北京的工作时间实际上仅有4年半。1985年7月,他去职贵州省委书记调任中宣部部长。
  当年7月,时任中宣部官员的郑仲兵在办公楼里遇到一个五十开外的陌生人,穿着一件半新不旧蓝布紧袖的工作服。这来自西南边陲、一副“烧锅炉的”模样的新部长形象,此前已被见过的同事私下流传。
  “你上几层?”新部长问。
  “十一层。”郑仲兵回答。
  “啊,是理论局的,高高在上嘛。”朱厚泽打趣说。
  至今,留在郑仲兵脑海中的朱厚泽,仍然是有一颗常人心、一副常人态的老师和朋友。
  但是有半年的时间,这位新部长却几乎不说话,而是穿梭于学术界、文化界、新闻界,听各种意见甚至争吵,直到1986年才开始“讲一点话”。在当年文化部召开的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他提出“宽松、宽容、宽厚”的“三宽政策”。
  他在发言中说:“对于跟我们原来的想法不太一致的思想观点,是不是可以采取宽容一点的态度;对待有不同意见的同志,是不是可以宽厚一点;整个空气、环境是不是可以搞得宽松、有弹性一点。”这一年是“双百”方针提出三十周年,“五?一六”通知发布二十周年和“文革”结束十周年。
  直至1987年2月,朱厚泽在中宣部呆了一年半。因为这个部门的重要性,使朱此后的其他身份经常被忽略。他后来转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后又担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
  被公认演说能力超群的朱厚泽,却是话最少的一个,更多的时候他总在聆听。于光远的秘书胡冀燕说,朱厚泽是“思考越深越痛苦”。
  这位“年轻”的老人也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此时的朱厚泽往往是快乐的。“年轻朋友开一个小会请他,他也会到场。”青年学者余世存说。5月11日,吊唁厅的肃静,也一度被一青年的哭声打破,这位青年哭喊说:“朱部长,我们爱你!”
  在吊唁现场,胡耀邦之子胡德平就回忆起时任中宣部部长的朱厚泽到基层同青年人座谈办报的旧事。即使已住进医院,这个80岁的老人还跟《贵阳晚报》的年轻记者赵丹霞来来回回发短信,当时赵正在西藏出差,他们讨论起西藏人的信仰。
  
  “他一直跟平民大众的心相通。”
  
  离休之后,朱厚泽的脚步几乎未曾停歇。在2009年被查出病症之前,他甚至一年有二百多天都在外地。他自己订票坐车找饭店,几乎从不带秘书出门,但陪伴左右的一定有照相机。
  自1990年代起,原本喜爱美术的他开始热衷摄影,2006年,两位敬仰他的青年摄影家从数以万计摄影作品中为其精选出版一本叫《东张西望》的摄影集,令人惊讶的是,照片没有任何图片说明。
  “他认为,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他的女儿朱玫说。此前他在担任宣传部长时也有个习惯——以各种座谈会取代一般工作会议,思想观点充分碰撞。
  这本影集,也是这位前宣传部长公开出版的唯一书籍。现在能搜索到的朱厚泽的公开文章,不过十余篇。
  “他是‘述而不作’,思想深刻,但下笔谨慎。”一位友人说。直至此次病逝,朱此前反复修改但最终仍未收入某部书中的一篇文章,才得以由该书编者公布。
  有多位友人曾建议他编集子,但遭到拒绝。余世存也曾受托去做说服工作。“但说到他的自传或口述自传,他就绕开话题,只说自己太忙,也没什么可说的。”
  他的摄影集都是“散篇作品”,翻完几张跨页的云海图,便很快会“从天上跌落到人间”——普通百姓面庞,脏乱的农村人家。“他没有书生气和贵族气,一直跟平民大众的心相通。”余世存说。
  朱厚泽曾概括中国改革历程为:从国家回归社会,从官方回到民间。他曾为中小企业和农民企业家鼓与呼,并对特殊利益集团的形成感到担忧。
  多位亲友证实,在生命中的最后几个月,朱正在思考金融危机和北京奥运会之后受到关注的“中国模式”。和以前一样,朱厚泽仍关注问题,而不轻易下结论。
  很难有人能探究他的心境。两个月前,在医院里,朱厚泽和余世存这对相差38岁的忘年交说起大理苍山西边的千年的核桃树。余世存说:“他劝我去看看那些几百年上千年的核桃树。”这些核桃树在过去的岁月中,默默养活了当地的百姓。
  不过这些来不及细说,他们就匆匆告别。老人握着年轻人的手说:你不要来了,赶紧做自己的事,读书,好好想问题。
  
  实践是对美和自由的追求
  
  朱厚泽研究的领域,宽而杂。家中的四个书柜,大致以中国研究、苏东研究、西方政治学、外国历史划分。
  这位学历史和地理出身的共产党官员,也对科学技术格外关注。每期的数码杂志,是他必看的刊物。1976年,他自己成功组装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当电脑尚未普及的上世纪90年代初,年过花甲的他已学会上网,成为中国第一代网民。
  “我妈妈最不高兴,说他是老网虫,吃饭都不下来。”女儿朱玫说。2005年,75岁的朱厚泽还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在开博日志中写道:“这是向传统封闭空间告别,进入网络空间的开始。这也是一个试验,是对生命活力的一次检验。”
  哪怕在与外界隔绝的病房,来访的客人总要被要求分享外界的信息。
  4月27日,一位友人说起刚刚升空的美国太空飞机。当时言语已有困难的老人,接连问了几个问题,比如这会不会改变武器游戏规则,令该友人一时答不上来。第二天,朱厚泽还再次问起。
  实际上,他关心政治,但不完全都是政治。在北京,他不仅参加老人们的研讨,还喜欢与女儿一起参加艺术沙龙,最常去的一个地方,是前卫艺术聚集之地“798”。“他会一个一个展馆地看过去,他对那些东西从来不会拒绝和排斥,还到处拍照。”朱玫说。
  而朱厚泽自己,则是在用一生实践对美和自由的追求。除了喜欢美术和摄影,这位老人还喜欢看武侠小说;出身书香世家的他曾当过文工团长,在各种场合,他也时常会快乐地展现他的男高音。
  “人可能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但可以选择生命的颜色。”他的一位友人说。(摘自《 南方周末 》 文 苏永通)
  
  钙,世代所珍。至于其人,山村野夫也。出身边陲,远离京华。无奈赤诚的良知乘时代的大潮将其卷入风暴漩涡。沉浮之间,身影偶现,时而入人眼目罢了。野气未消,钙性难移,但恐所剩无几矣。
  君不见,遮天蔽日的蒙蒙雨雾,吸附着千年郁积的瘴气与近代生活的污烟,早已把那山之骨溶蚀得满目疮痍。山岩挺立的轮廓,在晚霞的余晖中朦朦胧胧,昏昏糊糊,迷迷茫茫,已经难以辨认了。它正消失在黑暗之中……
  山之骨,它还会于晨曦中,重新披上彩霞,再现它的身影吗?
  是的,当那山之骨从溶蚀它的茫茫酸雨、地下潜流,从浩瀚的林莽深处、野草丛里,渗过泥沙与岩缝,历经艰辛和曲折,沉积、蒸腾、散发,扬弃了那污烟和瘴气之后,它必将会重新凝结出来。
  那洁白透明的钟乳,磷磷闪光的石花,巍峨的玉柱,雄奇的石林,神秘的溶洞……那不是新生的山之骨吗!那新生的山之骨,必将比它的母亲——被溶蚀的朴实无华的野性山岩,千般壮丽,万般诱人……
  对这一天,人们满怀希冀、信心和激情。但是,那只能存在于未来,我们难以触及的未来。它不会出现在明天,或明天的明天。
其他文献
多年来,我与老伴儿一直坚持着下跳棋的活动,我俩成了名副其实的“棋”迷,因为它给我们的退休生活带来了无尽的乐趣。  记得那一年按政策家属“农转非”,老伴儿便走出农村进了城市。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我便想法为她解闷添乐,就买了一副硬纸盒式的跳棋。老伴儿从来没有下过跳棋,我拿着棋盘给她做演示,她很快就掌握了要领。于是一有空我就和她“蹦哒”两盘。开始是我邀请她,后来便是她催我,“夫唱妇随”变为“妇唱夫随”
期刊
庐山执行  多年来,就向往去庐山一游,退休以前始终未能如愿。春天的时候,我们老两口背上背包,到庐山和九江附近景点游了五天,颇为惬意。  游庐山,其实不需要请导游。山上的汽车路和步行石砌小路,修得比较好,指路标志也还醒目,受伤再拿着一张比较准确的景区路线图,完全可以按图索骥。我们选择从九江乘车上庐山,一来九江是我们坐火车到达的重点站,又是返程火车的起点站,二来计划还要游九江附近,比较方便一点。  “
期刊
江口县双江镇龙井社区、双月社区数百名老人组成的社区文艺队、社会治安巡逻队、文明卫生监督队及失足青少年帮教队,他们活跃在大街小巷,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为贫困群众、弱势群体排忧解难,为失足青少年、下岗工人谋求工作门路,构造了一个和谐社会的蓝图,创建了一片艳阳天。  近日,江口县双江镇双月社区被表彰为全省先进社区。    老年文艺队方兴未艾    双月、龙井社区有60岁以上的老人1000余人,未
期刊
弹指一挥间,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的改革开放,已走过30年的风雨历程。13亿各族人民都是这场关系到共和国前途与命运的参与者和实践者,也是改革开放成果的拥有者和受惠者,都可自豪地说:我们人人都是这场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我从松桃县委宣传部调到长兴区委任书记,到任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迅速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主持全区9个乡(镇)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
期刊
慕容雪村:学术争议都是正常的,拿了钱集体说好话就是可耻的;批评驳斥都是正常的,奉命集体打压就是可耻的;文本讨论都是正常的,人身攻击就是可耻的;评说历史都是正常的,无限上纲上线就是可耻的;历史教授看不惯他是正常的,动用公权力封杀他就是可耻的。    国民崛起标志: 1.国民承受较小的物质压力,而普遍追求精神和心灵的成长 2.国民具有安全感:不必担心自己的财产、人权、受教育权、发展权受到任何组织或机构
期刊
7月18日,在贵阳市卫生局和清镇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支持下,贵阳市人事局组织贵阳市二次人才库医学专家赴清镇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展医疗对口帮扶活动,此次活动采取医疗技术指导和卫生知识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医疗帮扶活动,医院的医生和听课的医护人员受益匪浅,对他们医疗技术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住院病人也表示在站街医院就可以免费享受到贵阳市专家门诊待遇,使他们减少了病痛,会早日恢复健康。此
期刊
标题党成媒体炒作法宝?我五号在石家庄一个论坛上说,中国要达到大多数家庭都买得起房,而且要从脱困阶段实现为适度改善水平,需要再艰苦努力二十到三十年。到了新华网等网络编辑那,标题变成“中国民众买得起房得三十年”。无知还是无聊啊?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准谈媒体“标题党”     我不提倡“历史的回归”,而是强调“对历史的认知”。退回到一千年前,那是我们人类最幸福的时候,但这是不可能的。假设有一
期刊
每个星期四,位于北京南城的报国寺,人潮涌动。人们是到这里每周一次的古玩集市上来“淘宝”的。数百个来自全国各地的文物摊贩,在报国寺里摆起了地摊,每人守着一块不大的地方,面前摆着各式古玩,一些大件、易碎的瓷器被卫生纸包裹着,以免被碰破。  在一棵挂满花朵的玉兰树下,一个瘦小男子蹲在一堆瓷器后面。看到有人拿起一个小瓷碗,他赶紧热情地推销起来:“从坟里挖出来的。”怕客人不相信,他还伸出手指炫耀道:“看我指
期刊
(蒋大为 演唱)
期刊
大红的绸子舞起来,花俏的脸蛋乐开怀。7月29日,南明区老干部活动中心的门前,穿着花花绿绿舞蹈服装的一支支老年秧歌队,扭起了大红秧歌,喜气洋洋地盛赞奥运的到来。  此次秧歌比赛为南明区“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老年运动会的一个重要项目,旨在迎奥运的同时展示南明区老年人的风采,推动社区老年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本次比赛的参赛队伍均由南明区各街道办事处选送,完全是社区老年人自愿参加,共评出一、二、三等奖各一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