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张国成(1978.11- )男.籍贯:陕西紫阳 .毕业院校: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学位:硕士.职位:教师.职称:中教一级.研究方向: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宋保平(1955.8-)男 .籍貫:陕西西安.学位:硕士.职位:教师.职称: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人文地理、旅游景区规划与管理.
摘 要:高考地理复习中如何弥补初高中地理课程之间的“不连续、不顺序、不整合”等脱节问题,针对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衔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了“概念图”衔接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对该策略进行了教学总结。
关键词:概念图 初中地理 高中地理 课程衔接 衔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1(b)-0000-00
1 “概念图”衔接策略简述
概念图的创始人诺瓦克(Novak)认为:“概念图就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是一种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了概念间的意义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从而把所有基本概念有机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它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这些概念和命题进行连接,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以此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其对某一主题的理解”。[1]概念图是一种可视化语言认知工具,教师和学生可以使用该工具的各种图型来加深自己对阅读或认知结构的理解。高考地理复习中如何弥补初高中地理课程之间的“不连续、不顺序、不整合”等脱节问题?笔者认为可以用“概念图”策略解决该类问题从而达到初高中地理课程有效衔接的目的。
2 衔接策略应用
基于“概念图”策略,针对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衔接,笔者以“气候”专题为例进行了教学实践。
3 衔接策略总结
3.1 思路小结
教学实践之后,笔者对“概念图”衔接策略进行了总结。案例中的起始“气泡”为某一中心主题,“子气泡”为中心主题的子主题,级别层次依次下降,各“气泡”之间可以横向联系,也可以纵向联系,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中心主题的知识概念网络。虽然图中的每一个“子气泡”有可能属于初中地理课程内容,也有可能属于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但无论属于初中还是属于高中地理课程,它们都通过“概念图”与中心主题相连,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相互融合的庞大衔接体,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个衔接体对某一中心主题甚至所有初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当然,衔接中“概念图”具体如何设计,取决于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和脉络。
3.2 策略优势
第一,符合地理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该策略使学习者很容易把握某个知识领域的全貌,并且很容易使初高中地理知识之间产生横、纵向联系,形成能够融会贯通的庞大知识体系,符合地理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第二,概念图使地理知识逻辑关系非常清晰。概念图以核心问题为中心,知识间的逻辑关系非常清晰,可以帮助学生高效地建构初高中地理课程关联内容的知识网络结构,使课程衔接的效果更加明显。第三,概念图的“可视化”优势明显,有助于学生高级思维的发展。概念图“一图载万语”,通过“概念图”衔接可以盘活知识点,理顺高考复习思路,在地理教与学中其效果远远超出了用纯语言或纯文字的表述,这样可以使复杂的课程衔接思路变得简单化。与高中地理课程相反,由于初中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在高考的“导向”下,“概念图”中箭头连接的初中和高中地理知识点往往又必需进行较深层次的成因分析,所以这些地方一般都为初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衔接点,运用“概念图”策略可以使学生思考问题“可视化”,并且还可以在概念水平上思考问题,因此“概念图”衔接策略有助于学生上述高级思维的发展。
3.3 注意事项
第一,“概念图”单独运用往往收效甚微,必需要与初中区域地图结合着使用才能有较好的衔接效果。第二,“概念图”衔接策略使用必需建立在学生对初高中地理基础知识非常熟悉的基础之上,不然就达不到应有的衔接效果。第三,“概念图”需要精心设计,否则就会出现“无衔接”的情况。虽然“概念图”策略能够让教师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整个初高中地理的知识框架,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也能引导学生对认知结构进行主动建构,促进其高级思维的发展。但是,“衔接概念图”设计时必须能正确表征初高中地理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和脉络,最好能把初中的“地”与高中的“理”完美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对“二者”进行主动地拼接和整合,否则很可能就会出现衔接生硬或无法衔接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李艳静.概念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4.
[2]裴新宁.概念图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8期
[3]史新强.概念图在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4.
[4]杨亮涛.概念图是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有效工具[J].教育技术导刊,2006年第1期
[5]张国成.高三地理教学中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5.
[6]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31-92.
[7](美)拉尔夫.泰勒 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9-83.
宋保平(1955.8-)男 .籍貫:陕西西安.学位:硕士.职位:教师.职称: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人文地理、旅游景区规划与管理.
摘 要:高考地理复习中如何弥补初高中地理课程之间的“不连续、不顺序、不整合”等脱节问题,针对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衔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应用了“概念图”衔接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对该策略进行了教学总结。
关键词:概念图 初中地理 高中地理 课程衔接 衔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1(b)-0000-00
1 “概念图”衔接策略简述
概念图的创始人诺瓦克(Novak)认为:“概念图就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是一种科学命题的形式,显示了概念间的意义联系,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从而把所有基本概念有机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它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这些概念和命题进行连接,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以此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其对某一主题的理解”。[1]概念图是一种可视化语言认知工具,教师和学生可以使用该工具的各种图型来加深自己对阅读或认知结构的理解。高考地理复习中如何弥补初高中地理课程之间的“不连续、不顺序、不整合”等脱节问题?笔者认为可以用“概念图”策略解决该类问题从而达到初高中地理课程有效衔接的目的。
2 衔接策略应用
基于“概念图”策略,针对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衔接,笔者以“气候”专题为例进行了教学实践。
3 衔接策略总结
3.1 思路小结
教学实践之后,笔者对“概念图”衔接策略进行了总结。案例中的起始“气泡”为某一中心主题,“子气泡”为中心主题的子主题,级别层次依次下降,各“气泡”之间可以横向联系,也可以纵向联系,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中心主题的知识概念网络。虽然图中的每一个“子气泡”有可能属于初中地理课程内容,也有可能属于高中地理课程内容,但无论属于初中还是属于高中地理课程,它们都通过“概念图”与中心主题相连,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相互融合的庞大衔接体,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个衔接体对某一中心主题甚至所有初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当然,衔接中“概念图”具体如何设计,取决于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和脉络。
3.2 策略优势
第一,符合地理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该策略使学习者很容易把握某个知识领域的全貌,并且很容易使初高中地理知识之间产生横、纵向联系,形成能够融会贯通的庞大知识体系,符合地理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第二,概念图使地理知识逻辑关系非常清晰。概念图以核心问题为中心,知识间的逻辑关系非常清晰,可以帮助学生高效地建构初高中地理课程关联内容的知识网络结构,使课程衔接的效果更加明显。第三,概念图的“可视化”优势明显,有助于学生高级思维的发展。概念图“一图载万语”,通过“概念图”衔接可以盘活知识点,理顺高考复习思路,在地理教与学中其效果远远超出了用纯语言或纯文字的表述,这样可以使复杂的课程衔接思路变得简单化。与高中地理课程相反,由于初中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在高考的“导向”下,“概念图”中箭头连接的初中和高中地理知识点往往又必需进行较深层次的成因分析,所以这些地方一般都为初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衔接点,运用“概念图”策略可以使学生思考问题“可视化”,并且还可以在概念水平上思考问题,因此“概念图”衔接策略有助于学生上述高级思维的发展。
3.3 注意事项
第一,“概念图”单独运用往往收效甚微,必需要与初中区域地图结合着使用才能有较好的衔接效果。第二,“概念图”衔接策略使用必需建立在学生对初高中地理基础知识非常熟悉的基础之上,不然就达不到应有的衔接效果。第三,“概念图”需要精心设计,否则就会出现“无衔接”的情况。虽然“概念图”策略能够让教师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整个初高中地理的知识框架,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也能引导学生对认知结构进行主动建构,促进其高级思维的发展。但是,“衔接概念图”设计时必须能正确表征初高中地理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和脉络,最好能把初中的“地”与高中的“理”完美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对“二者”进行主动地拼接和整合,否则很可能就会出现衔接生硬或无法衔接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李艳静.概念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4.
[2]裴新宁.概念图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8期
[3]史新强.概念图在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4.
[4]杨亮涛.概念图是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有效工具[J].教育技术导刊,2006年第1期
[5]张国成.高三地理教学中初高中地理课程衔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5.
[6]袁孝亭.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31-92.
[7](美)拉尔夫.泰勒 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