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犹记得今年年初英国凯特王妃的首幅官方肖像在英国国家肖像馆展出,据说该作品令许多人大跌眼镜。当时,孕相初显的凯特王妃看上去仍然优雅动人,不过,凯特的肖像却招来一片非议,外界批评称“凯特被至少画老了20岁”!
现年65岁的英国画家保罗·埃姆斯利(Paul Emsley)以极其写实的绘画技巧而著称,他的作品形神兼备、栩栩如生,逼真似照片。凯特王妃在英国国家肖像馆提供的备选画家名单中,特别选中了埃姆斯利为她创作肖像,希望能够展现出自己最真实的状态。谁知,埃姆斯利的这张耗时3个半月完成的作品却被许多媒体认为是“失手”了。王妃肖像公布后,英国广播公司(BBC)有关报道的新闻评论数罕见地超过1200条,英国《每日邮报》、《独立报》等媒体也纷纷发稿吐槽……
而今随着小王子乔治的诞生,这位王室小成员的画像问题又将引发新一波的讨论。这一次,小王子的肖像还会像他母亲的那样令人失望吗?现世的艺术家又能否如同历史上的那些大师们一般绘制出传世的佳作?
英国王室三代肖像之议
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王室之一,英国王室尽管在很多方面进行了革新,但肖像画这一传统却被沿用至今。
比如,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世界上被绘入肖像最多次的人物之一。从1952年继位到今天,女王不断被艺术家作为绘画题材。沃霍尔、弗洛伊德、安尼哥尼和里希特等现代艺术大师均为女王绘制过官方或非官方的肖像。英国国家肖像画廊的收藏中共存有712幅与女王有关的肖像,包括照片和绘画。2012年,为了庆祝女王登位60周年的钻禧纪念,英国国家肖像画廊还举办了展览《女王:艺术与图像》(The Queen: Art and Image),将50年来的女王肖像进行梳理,同时展示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现代英国王室官方肖像画的作者大部分从本国顶尖的肖像画艺术家中选取。为王室成员画像,虽然这项任务听起来优厚,但事实上却“暗藏杀机”。它“扼杀”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的才华,令他们的画面只剩下枯燥乏味。
只有弗洛伊德,可能是其中唯一的例外。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也是弗洛伊德忠实的粉丝,不仅收藏他的大量画作,还请他画自己的肖像画。能为女王作画被大部分艺术家视为莫大的荣誉,但弗洛伊德却倔强地推拒着。经过6年协商,他终于勉强答应,但仍坚持要女王到自己画室做模特,并要求至少72次。
最后女王衣冠整齐地来了,不过最后公开的作品令公众一片哗然,画作中的女王面目臃肿,尽失尊贵之气。英国某艺术杂志评价称,“女王看起来就像个中风了的病人。”而这张作品也成为英国王室最具争议性的收藏品。
弗洛伊德坚持使用一贯对性格的自然主义表现方法和浓重的笔触来塑造人物厚重感。这幅作品被英国国家肖像画廊的负责人索梅尔斯·史密斯(Charles Saumarez-Smith)形容为“发人深省和穿透心灵”。
弗洛伊德淡定自若不卑不亢,女王肖像画面毫无造作矫饰之气,同时画幅还出奇地小,似没有半点讨好王室的意思。相反,负责绘制凯特王妃的艺术家保罗·埃姆斯莱似乎对任务心怀畏惧。
画面上的凯特已不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位洋溢着极具感染力笑容的,有着瀑布般栗色长发和散发着红润光彩的年轻女子。取而代之的是面色灰败、笑容僵硬、眼神无光的仿佛《暮光之城》中走出来的毫不友善的形象。实际上,埃姆斯莱的真正实力远胜于此。他曾以一幅微妙、柔和、轻逸的描绘艺术家迈克·辛普森的人物肖像问鼎2007年度BP肖像奖(BP Portrait Award)。而他的凯特画像却像对这一切成就的否定:画面缺失了令人愉快的鲜活气质,看起来就像一张使用柔焦效果过度的照片。
现在,才诞生不久的小王子的画像问题已引起一众媒体和评论家的猜测。王室的小成员在肖像画中向来都是早熟又世故,肩负继承王位治理国家的重任而显得心事重重与年龄相悖。1538年小汉斯·霍尔拜因为亨利八世两岁的爱德华王子的画像,画家细腻刻画和捕捉了幼儿的脸庞,但这肥嘟嘟的脸蛋和圆滚滚的小手却摆出威严庄重的姿态,同时人物像他父亲一般穿着,倚靠着一块铭刻父亲功绩的石碑。另一幅描绘四岁的维多利亚女王的肖像,在画中她着装正式颜色浓重。服装的色彩是她成熟的写照——在王室命运里丢失的童年。
肖像绘画兴盛的来由
而在照相技术还未被研发之前,肖像画曾是除了雕塑之外保存人们音容笑貌的唯一载体。肖像画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展示权贵的无尽财富和无上权力,以此为他们树立纪念的丰碑。从古埃及法老到古罗马帝王,从统治佛罗伦萨两个世纪的梅蒂奇家族到都铎王朝的皇族,再到今天英国的王室成员。
因此,肖像画一直在各个王朝更迭和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记录时间的角色。
为了最大程度地展现王公贵族的美和永恒,各国王室均配有专职的宫廷画师。同时,名声显赫的艺术家也常被征召作为肖像画的执笔者。在肖像画被如此重视的时代,布龙齐诺(Agnolo Bronzino,16世纪佛罗伦萨风格主义画家),小汉斯·霍尔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委拉斯开兹(Diego Velazquez)、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等精于肖像画的艺术家因此脱颖而出。
如今,肖像画早已不是王室专享。随着时代的推移,肖像画所呈现的和以往大有不同。理想的美和永恒的主题逐渐被人性、真实所取代。是时候改变王室肖像中的规条,聘任像波拉·瑞吉欧(Puala Rego)那样不拘风格的艺术家,真正体现人物应有的样子。
追溯人物肖像的本质
一幅肖像画如果能在展现被描绘者的内在本质的同时也能凸显其优点,也许就可以被称为佳作。亚里士多德曾说:“艺术的目的不是呈现事物的表象,而是揭示它们的内在含义;因此,构筑真实实体的不是外在的手法和细节。”艺术家也许在描绘其对象时力求如摄影般的真实感或主观的相似性,但这又和通过极度物理相似来表现人物的讽刺漫画大不相同。 通常艺术家试图表现的与19世纪的艺术家伯恩·琼斯(Edward Burne-Jones)所认为的相似:“在伟大的肖像画中唯一允许被表现的就是人物的个性和道德品质,而不是那些短暂、一瞬即逝或偶然。”于是,大部分作品中的人物呈现出一种严肃的,闭唇凝视的状态,所有多于浅笑的表情均被视为破坏了真实和永恒。所以,许多对面部表情和状态的表现需要通过眼睛和眉毛。如同艺术家艾马(Gordon C. Aymar)所指出:“眼睛是传达完整、可靠和相关信息之窗。同时眉毛作为辅助,几乎所有孤立无援、惊奇、怜悯、挣扎、痛苦、无情、专注、渴望、不悦、期待的情绪,都可以无限变化和组合的方式呈现。”
世界上最著名的贵族肖像画——《蒙娜丽莎》便是对以上规条的最佳示范,同时作品本身也成为了一种美学。达·芬奇采用三角形构图将主人公简明、安静地置于画面。蒙娜丽莎交叠的手臂构成了三角形的两个对角。她的胸、颈和脸沐浴在与手部同样的柔和光线中,勾勒出身体充满生机的曲线。深色的头发、纱幔和阴影与脸部的明亮形成对比,使得脸部的结构更立体。人物以一种不可置信的栩栩如生感跃然纸上,这正得益于达芬奇对嘴部和眼睛的细致刻画,尤其是这两部分的精妙弧度。
另外,达·芬奇在绘制时参考了当时广为流传的女性肖像形式并对此进行了有效的改造,以此来创造在模特和观察者之间的距离效果。蒙娜丽莎右手下的座椅肘靠就是在人物和观众间起到了区隔的作用。同样,这幅作品也是首张将人物呈现在虚构的风景之前的肖像。从画面两侧的把杆可以看出,蒙娜丽莎也许是端坐在室外的凉廊上;她的头发和衣服的曲线正是对远处起伏的村庄和河流的呼应。模糊的轮廓、优雅的人物、戏剧化的明暗对比及静谧的气质乃典型的达·芬奇风格。画中充满了平静——尤其是对人性和自然的联结,集中体现在人物隐约的笑容中。
又比如,委拉斯开兹为西班牙菲利普四世宫廷绘制的作品《宫娥》(Las Meninas)以精妙的布局和生动的人物刻画成为贵族肖像画中的佼佼者。其高明之处在于用绘画实现了对现实的一个瞬间的捕捉:小公主伫立在画室中,姿态优雅地望向前方;左右两边是贴身服侍的宫女,一位正在向主人屈膝行礼,另一位正在为公主提供茶点;在右前方的是侏儒女仆和逗狗的小侍应;在他们后方交谈的是公主的礼仪监督人和侍卫;小门阶梯上内务大臣正从别处进来或正要离开;而画家本人则位于宫女左后方手持调色板和画笔,前方的画板证明了他显然是在作画;后墙上的镜中依稀反射出国王夫妇的样子——他们正在让画家画像。这幅作品将原本画中的主角变成旁观者,而小公主则成了画面的中心和主角。她正向面前的父母表现她的端庄和仪态。她微微侧着脸庞,神情淡然,显出和自己年龄不符的成熟与自信。
现年65岁的英国画家保罗·埃姆斯利(Paul Emsley)以极其写实的绘画技巧而著称,他的作品形神兼备、栩栩如生,逼真似照片。凯特王妃在英国国家肖像馆提供的备选画家名单中,特别选中了埃姆斯利为她创作肖像,希望能够展现出自己最真实的状态。谁知,埃姆斯利的这张耗时3个半月完成的作品却被许多媒体认为是“失手”了。王妃肖像公布后,英国广播公司(BBC)有关报道的新闻评论数罕见地超过1200条,英国《每日邮报》、《独立报》等媒体也纷纷发稿吐槽……
而今随着小王子乔治的诞生,这位王室小成员的画像问题又将引发新一波的讨论。这一次,小王子的肖像还会像他母亲的那样令人失望吗?现世的艺术家又能否如同历史上的那些大师们一般绘制出传世的佳作?
英国王室三代肖像之议
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王室之一,英国王室尽管在很多方面进行了革新,但肖像画这一传统却被沿用至今。
比如,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世界上被绘入肖像最多次的人物之一。从1952年继位到今天,女王不断被艺术家作为绘画题材。沃霍尔、弗洛伊德、安尼哥尼和里希特等现代艺术大师均为女王绘制过官方或非官方的肖像。英国国家肖像画廊的收藏中共存有712幅与女王有关的肖像,包括照片和绘画。2012年,为了庆祝女王登位60周年的钻禧纪念,英国国家肖像画廊还举办了展览《女王:艺术与图像》(The Queen: Art and Image),将50年来的女王肖像进行梳理,同时展示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现代英国王室官方肖像画的作者大部分从本国顶尖的肖像画艺术家中选取。为王室成员画像,虽然这项任务听起来优厚,但事实上却“暗藏杀机”。它“扼杀”了许多优秀的艺术家的才华,令他们的画面只剩下枯燥乏味。
只有弗洛伊德,可能是其中唯一的例外。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也是弗洛伊德忠实的粉丝,不仅收藏他的大量画作,还请他画自己的肖像画。能为女王作画被大部分艺术家视为莫大的荣誉,但弗洛伊德却倔强地推拒着。经过6年协商,他终于勉强答应,但仍坚持要女王到自己画室做模特,并要求至少72次。
最后女王衣冠整齐地来了,不过最后公开的作品令公众一片哗然,画作中的女王面目臃肿,尽失尊贵之气。英国某艺术杂志评价称,“女王看起来就像个中风了的病人。”而这张作品也成为英国王室最具争议性的收藏品。
弗洛伊德坚持使用一贯对性格的自然主义表现方法和浓重的笔触来塑造人物厚重感。这幅作品被英国国家肖像画廊的负责人索梅尔斯·史密斯(Charles Saumarez-Smith)形容为“发人深省和穿透心灵”。
弗洛伊德淡定自若不卑不亢,女王肖像画面毫无造作矫饰之气,同时画幅还出奇地小,似没有半点讨好王室的意思。相反,负责绘制凯特王妃的艺术家保罗·埃姆斯莱似乎对任务心怀畏惧。
画面上的凯特已不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位洋溢着极具感染力笑容的,有着瀑布般栗色长发和散发着红润光彩的年轻女子。取而代之的是面色灰败、笑容僵硬、眼神无光的仿佛《暮光之城》中走出来的毫不友善的形象。实际上,埃姆斯莱的真正实力远胜于此。他曾以一幅微妙、柔和、轻逸的描绘艺术家迈克·辛普森的人物肖像问鼎2007年度BP肖像奖(BP Portrait Award)。而他的凯特画像却像对这一切成就的否定:画面缺失了令人愉快的鲜活气质,看起来就像一张使用柔焦效果过度的照片。
现在,才诞生不久的小王子的画像问题已引起一众媒体和评论家的猜测。王室的小成员在肖像画中向来都是早熟又世故,肩负继承王位治理国家的重任而显得心事重重与年龄相悖。1538年小汉斯·霍尔拜因为亨利八世两岁的爱德华王子的画像,画家细腻刻画和捕捉了幼儿的脸庞,但这肥嘟嘟的脸蛋和圆滚滚的小手却摆出威严庄重的姿态,同时人物像他父亲一般穿着,倚靠着一块铭刻父亲功绩的石碑。另一幅描绘四岁的维多利亚女王的肖像,在画中她着装正式颜色浓重。服装的色彩是她成熟的写照——在王室命运里丢失的童年。
肖像绘画兴盛的来由
而在照相技术还未被研发之前,肖像画曾是除了雕塑之外保存人们音容笑貌的唯一载体。肖像画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展示权贵的无尽财富和无上权力,以此为他们树立纪念的丰碑。从古埃及法老到古罗马帝王,从统治佛罗伦萨两个世纪的梅蒂奇家族到都铎王朝的皇族,再到今天英国的王室成员。
因此,肖像画一直在各个王朝更迭和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记录时间的角色。
为了最大程度地展现王公贵族的美和永恒,各国王室均配有专职的宫廷画师。同时,名声显赫的艺术家也常被征召作为肖像画的执笔者。在肖像画被如此重视的时代,布龙齐诺(Agnolo Bronzino,16世纪佛罗伦萨风格主义画家),小汉斯·霍尔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委拉斯开兹(Diego Velazquez)、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等精于肖像画的艺术家因此脱颖而出。
如今,肖像画早已不是王室专享。随着时代的推移,肖像画所呈现的和以往大有不同。理想的美和永恒的主题逐渐被人性、真实所取代。是时候改变王室肖像中的规条,聘任像波拉·瑞吉欧(Puala Rego)那样不拘风格的艺术家,真正体现人物应有的样子。
追溯人物肖像的本质
一幅肖像画如果能在展现被描绘者的内在本质的同时也能凸显其优点,也许就可以被称为佳作。亚里士多德曾说:“艺术的目的不是呈现事物的表象,而是揭示它们的内在含义;因此,构筑真实实体的不是外在的手法和细节。”艺术家也许在描绘其对象时力求如摄影般的真实感或主观的相似性,但这又和通过极度物理相似来表现人物的讽刺漫画大不相同。 通常艺术家试图表现的与19世纪的艺术家伯恩·琼斯(Edward Burne-Jones)所认为的相似:“在伟大的肖像画中唯一允许被表现的就是人物的个性和道德品质,而不是那些短暂、一瞬即逝或偶然。”于是,大部分作品中的人物呈现出一种严肃的,闭唇凝视的状态,所有多于浅笑的表情均被视为破坏了真实和永恒。所以,许多对面部表情和状态的表现需要通过眼睛和眉毛。如同艺术家艾马(Gordon C. Aymar)所指出:“眼睛是传达完整、可靠和相关信息之窗。同时眉毛作为辅助,几乎所有孤立无援、惊奇、怜悯、挣扎、痛苦、无情、专注、渴望、不悦、期待的情绪,都可以无限变化和组合的方式呈现。”
世界上最著名的贵族肖像画——《蒙娜丽莎》便是对以上规条的最佳示范,同时作品本身也成为了一种美学。达·芬奇采用三角形构图将主人公简明、安静地置于画面。蒙娜丽莎交叠的手臂构成了三角形的两个对角。她的胸、颈和脸沐浴在与手部同样的柔和光线中,勾勒出身体充满生机的曲线。深色的头发、纱幔和阴影与脸部的明亮形成对比,使得脸部的结构更立体。人物以一种不可置信的栩栩如生感跃然纸上,这正得益于达芬奇对嘴部和眼睛的细致刻画,尤其是这两部分的精妙弧度。
另外,达·芬奇在绘制时参考了当时广为流传的女性肖像形式并对此进行了有效的改造,以此来创造在模特和观察者之间的距离效果。蒙娜丽莎右手下的座椅肘靠就是在人物和观众间起到了区隔的作用。同样,这幅作品也是首张将人物呈现在虚构的风景之前的肖像。从画面两侧的把杆可以看出,蒙娜丽莎也许是端坐在室外的凉廊上;她的头发和衣服的曲线正是对远处起伏的村庄和河流的呼应。模糊的轮廓、优雅的人物、戏剧化的明暗对比及静谧的气质乃典型的达·芬奇风格。画中充满了平静——尤其是对人性和自然的联结,集中体现在人物隐约的笑容中。
又比如,委拉斯开兹为西班牙菲利普四世宫廷绘制的作品《宫娥》(Las Meninas)以精妙的布局和生动的人物刻画成为贵族肖像画中的佼佼者。其高明之处在于用绘画实现了对现实的一个瞬间的捕捉:小公主伫立在画室中,姿态优雅地望向前方;左右两边是贴身服侍的宫女,一位正在向主人屈膝行礼,另一位正在为公主提供茶点;在右前方的是侏儒女仆和逗狗的小侍应;在他们后方交谈的是公主的礼仪监督人和侍卫;小门阶梯上内务大臣正从别处进来或正要离开;而画家本人则位于宫女左后方手持调色板和画笔,前方的画板证明了他显然是在作画;后墙上的镜中依稀反射出国王夫妇的样子——他们正在让画家画像。这幅作品将原本画中的主角变成旁观者,而小公主则成了画面的中心和主角。她正向面前的父母表现她的端庄和仪态。她微微侧着脸庞,神情淡然,显出和自己年龄不符的成熟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