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课程、课堂改革及学生认知特点和需要三方面论述传统文化在低段识字中的渗透的重要性。接着从汉字的起源、演变、生活中运用、国学学习等方面提出渗透的策略。
关键词:传统文化;低段识字;渗透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表意文字之一,音、形、义均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久远而密切的联系。而当今电子通讯异常发达,很多人对汉字的认读能力越来越差。提笔忘字、认错汉字的现象比比皆是。
随着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汉语在全球化的认知度、受欢迎的程度越来越高。国家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在中小学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汉字的学习尤为重要,《汉语听写大赛》、《汉字英雄》等节目的热播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大多数的国人对汉字一知半解,在这种环境和背景下,在低段识字教学中,就渗透汉字文化知识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尤为重要。
(一)传统文化在低段识字中的渗透的重要性
一、课程改革的需要
2015版《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汉字作为文化载体,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宜忽视。《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小学语文低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识字和写字,在小学阶段开展汉字文化课程,渗透汉字文化,了解汉字体系对于识字教学有着整合、认知的功能,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课堂变革的需要
在国内常见的识字教学研究中,效果较好,影响较大的识字方法有“集中识字”、”随文识字”、“注音识字”、“字理识字”等,它们有的以学过的基本字进行迁移,有的寓识字于阅读之中,有的借助拼音,有的依据构字规律。对比这些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第一,现在的识字教学多以拼音教学为主,强调汉字的构造,孩子们往往死记硬背,效果较差。第二,比较重视识字对阅读的基础性作用,强调了汉字的工具性,忽略了汉字的文化内涵。第三,识字教学关注眼前利益,忽视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在教学时候只注重汉字的读音和字形,很少有深层的理解,导致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音近字和义近字易混淆。这些做法忽视了汉字的文化内涵,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不到应有的滋养,也忽视了语文人文性的特点,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文化底蕴的提升。在识字课堂的现状下,也应变革识字课堂。
三、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的需要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不应机械重复抄写,也不宜过分抽象分析,而应把汉字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汉字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中。这样一方面增加了识字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识字的能力,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文字素养;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汉字加深对母语的情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不仅如此,只有遵循汉字的构字特点和汉字发展的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才能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指导学生学好汉字。
(二)传统文化在低段识字中的渗透策略
一、认识汉字——找寻汉字的起源
刚接受启蒙的孩童对什么都充满着好奇,对汉字也不例外,孩子们的大脑中总是装满了为什么,一个个汉字为什么是这个样子?那一笔一划代表着什么?它们最初的形式如何?低段识字教学时,应该从汉字早期的形态讲起,了解汉字的由来,讲解汉字的历史,从结绳记事到仓吉造字,从最初出现的甲骨文到现在的汉字,从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房子、衣服、工具,讲到产生这些文字的自然场景:乡野、山川、动植物。這样的启蒙产生了奇效,孩子们的兴趣大大增加,对汉字的理解和使用也变得轻而易举。
二、走进汉字——通过汉字的演变,带领孩子们走进有趣的汉字王国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走进汉字,通过汉字的演变,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前生今世,轻轻松松学汉字。课堂上可以选取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汉字,按照甲骨文、篆文以及简化字的顺序来介绍字的发展历程。甲骨文中,构字主要依据象形,很多字直观形象。比如“渔”这个字,就是画的一个人手拿一根线,线头上拴着鱼。这就是“渔”最初的意思。
三、了解汉字——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汉字在生活中的运用
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孩子们对形近字经常混淆,如学生会把彩虹的“虹”写成“红”,如果孩子知道了虹字的起源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虫子旁的字通常和昆虫有关,但是孩子们在遇到虹字的时候就会提出疑问:虹不是昆虫为什么是虫字旁呢?虹本意是指一场大雨过后,天空横跨一条形似长龙的七彩圆弧。在古代,由于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比较低下,古人认为“虹”就是形似双头龙蛇的长虫,虫子旁加上了工,在这里工同“巨”,表示大的意思。后来“虹”还泛指与之形似的事物,如虹桥。现在,彩虹经常被人当做勉励自己的信条,如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
四、爱上汉字——通过学习与某个汉字相关的国学经典名句、国学小故事、古诗等爱上汉字
通过学习与某个汉字相关的国学经典名句、国学故事、古诗等拓宽孩子们的知识面,丰富汉字的内容。如介绍“暮”字的:先是对“暮”的演变简述——先结合字形,讲述了“暮”的意思,继而解释了“日暮”的意思。接着介绍“暮”的字形演变。最后,告诉学生“暮”是后来才造的字,然后是“暮”字的演变图例,再讲述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写的“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的诗句,并结合“暮”的意思,对这两句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总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丰厚滋养。尤其对青少年而言,在其成长阶段,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可以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学会自强不息,对其人格塑造、道德养成等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文字是文化维系的最重要指标,是维系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学习汉字就是向固有的文化系统学习,所以在低段识字中就渗透传统文化尤为重要,汉字为孩子打开了文化启蒙的大门,也将带领他们走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殿堂。
参考文献:
[1] 林西莉.汉字王国[M].三联书店,2007年版
[2] 邱昭瑜.有故事的汉字[M].青岛出版社,2016年版
[3] 许慎.画说汉字:图解说文解字[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 左民安.细说汉字[M].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版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
关键词:传统文化;低段识字;渗透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表意文字之一,音、形、义均蕴涵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久远而密切的联系。而当今电子通讯异常发达,很多人对汉字的认读能力越来越差。提笔忘字、认错汉字的现象比比皆是。
随着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汉语在全球化的认知度、受欢迎的程度越来越高。国家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在中小学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汉字的学习尤为重要,《汉语听写大赛》、《汉字英雄》等节目的热播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大多数的国人对汉字一知半解,在这种环境和背景下,在低段识字教学中,就渗透汉字文化知识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尤为重要。
(一)传统文化在低段识字中的渗透的重要性
一、课程改革的需要
2015版《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汉字作为文化载体,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宜忽视。《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小学语文低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识字和写字,在小学阶段开展汉字文化课程,渗透汉字文化,了解汉字体系对于识字教学有着整合、认知的功能,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课堂变革的需要
在国内常见的识字教学研究中,效果较好,影响较大的识字方法有“集中识字”、”随文识字”、“注音识字”、“字理识字”等,它们有的以学过的基本字进行迁移,有的寓识字于阅读之中,有的借助拼音,有的依据构字规律。对比这些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第一,现在的识字教学多以拼音教学为主,强调汉字的构造,孩子们往往死记硬背,效果较差。第二,比较重视识字对阅读的基础性作用,强调了汉字的工具性,忽略了汉字的文化内涵。第三,识字教学关注眼前利益,忽视学生的长远发展,教师在教学时候只注重汉字的读音和字形,很少有深层的理解,导致学生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音近字和义近字易混淆。这些做法忽视了汉字的文化内涵,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不到应有的滋养,也忽视了语文人文性的特点,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文化底蕴的提升。在识字课堂的现状下,也应变革识字课堂。
三、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的需要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不应机械重复抄写,也不宜过分抽象分析,而应把汉字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汉字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把传统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中。这样一方面增加了识字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识字的能力,切实提高了学生的文字素养;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汉字加深对母语的情感,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不仅如此,只有遵循汉字的构字特点和汉字发展的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才能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指导学生学好汉字。
(二)传统文化在低段识字中的渗透策略
一、认识汉字——找寻汉字的起源
刚接受启蒙的孩童对什么都充满着好奇,对汉字也不例外,孩子们的大脑中总是装满了为什么,一个个汉字为什么是这个样子?那一笔一划代表着什么?它们最初的形式如何?低段识字教学时,应该从汉字早期的形态讲起,了解汉字的由来,讲解汉字的历史,从结绳记事到仓吉造字,从最初出现的甲骨文到现在的汉字,从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房子、衣服、工具,讲到产生这些文字的自然场景:乡野、山川、动植物。這样的启蒙产生了奇效,孩子们的兴趣大大增加,对汉字的理解和使用也变得轻而易举。
二、走进汉字——通过汉字的演变,带领孩子们走进有趣的汉字王国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走进汉字,通过汉字的演变,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前生今世,轻轻松松学汉字。课堂上可以选取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汉字,按照甲骨文、篆文以及简化字的顺序来介绍字的发展历程。甲骨文中,构字主要依据象形,很多字直观形象。比如“渔”这个字,就是画的一个人手拿一根线,线头上拴着鱼。这就是“渔”最初的意思。
三、了解汉字——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汉字在生活中的运用
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孩子们对形近字经常混淆,如学生会把彩虹的“虹”写成“红”,如果孩子知道了虹字的起源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虫子旁的字通常和昆虫有关,但是孩子们在遇到虹字的时候就会提出疑问:虹不是昆虫为什么是虫字旁呢?虹本意是指一场大雨过后,天空横跨一条形似长龙的七彩圆弧。在古代,由于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比较低下,古人认为“虹”就是形似双头龙蛇的长虫,虫子旁加上了工,在这里工同“巨”,表示大的意思。后来“虹”还泛指与之形似的事物,如虹桥。现在,彩虹经常被人当做勉励自己的信条,如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
四、爱上汉字——通过学习与某个汉字相关的国学经典名句、国学小故事、古诗等爱上汉字
通过学习与某个汉字相关的国学经典名句、国学故事、古诗等拓宽孩子们的知识面,丰富汉字的内容。如介绍“暮”字的:先是对“暮”的演变简述——先结合字形,讲述了“暮”的意思,继而解释了“日暮”的意思。接着介绍“暮”的字形演变。最后,告诉学生“暮”是后来才造的字,然后是“暮”字的演变图例,再讲述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写的“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的诗句,并结合“暮”的意思,对这两句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总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国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丰厚滋养。尤其对青少年而言,在其成长阶段,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可以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学会自强不息,对其人格塑造、道德养成等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文字是文化维系的最重要指标,是维系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学习汉字就是向固有的文化系统学习,所以在低段识字中就渗透传统文化尤为重要,汉字为孩子打开了文化启蒙的大门,也将带领他们走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殿堂。
参考文献:
[1] 林西莉.汉字王国[M].三联书店,2007年版
[2] 邱昭瑜.有故事的汉字[M].青岛出版社,2016年版
[3] 许慎.画说汉字:图解说文解字[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 左民安.细说汉字[M].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版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