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着四驾生命马车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ulsww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5岁的冯骥才是个大孝子。多年来,只要在天津,他每个周二周六晚上一定提前一小时下班,去看母亲。他说,母亲老了,我要把她当女儿珍惜。而母亲则提前梳妆打扮,有时穿上旗袍,等候儿子……
  孝子
  冯骥才是个大忙人,写作,绘画,投身文化遗产和古村落保护工作,带研究生和博士生……可冯骥才身边的工作人员都知道,平时只要他在天津,周二周六这两天的下午5时后,他们是不会打扰、耽搁他的。
  冯骥才说,一般去北京等地的短途出差,他都不告诉母亲,以免老人家惦记。“必须给她安全感,让她知道,我随叫随到。”如果出差时间长不能去看母亲,他会每天给母亲打好几个电话,随时“汇报情况”,让母亲心安。
  儿子来之前,99岁的冯母必定梳妆打扮,有时还穿上旗袍,等候儿子。儿子自然领会母亲的心意———希望以最好的状态、最佳的面貌和儿子相处,让儿子觉得她很精神,很健康,让他放心。
  冯骥才动情地说,现在母亲是我的女儿。母亲老了,我把她当女儿一样爱惜,搁在手心里,保护她……
  记者问他:“19日那天是周二,您陪伴母亲的日子,您一整天在会场,研讨会晚上7时多才结束,没能去看老人家,妈妈怎么说?”冯骥才拿起手机,快速滑动屏幕,满脸笑着说:你看,她一早给我发来微信———今天风和日丽……我心系大会。这是一封简短的贺信,母亲对儿子的关心、信任、自豪和开心之情从屏幕里扑面而来。
  提到母亲,冯骥才的表情是柔和的,暖意十足的,他又从手机里找出一张照片给记者看:“我母亲前几天刚出院,这是和医生的合影。”照片里,老人微笑端坐,银丝柔顺,戴一条水粉色长丝巾,眼神清透,清雅温婉。冯骥才说:“母亲马上100岁了。我要和家里人商量给母亲过生日。”看着妈妈的照片,聊着和妈妈相处的时光,冯骥才时而像个大家长,时而又像个小孩子。
  赤子
  一湾池水锦鲤悠游,一座明代木结构门楣,木质斗拱飞檐,徐志摩塑像静立树间,几何形状的架构空透处的天空蓝得纯粹。这里是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现代主义风格掩映下的一个微型村落,这里承载着冯骥才的人文理想。一墙之隔,走进院子,人就会霎时安静下来,随着它的创建人一起,慢下来,思考,审视。
  冯骥才是专业作家,同时也是颇有造诣的画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冯骥才在全国举办个人巡回画展,画展间隙他总爱四处逛逛、探访当地有名的民间艺术。一次民间采风中,他发现,传统历史文化遗存亟待保护。从那时起,他冲到田野里去,到民间去,开始另一番事业。
  冯骥才一直在和时间赛跑,为各项文保事项闪转腾挪。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缺乏专家,他便身体力行,“把书桌搬到田野上”,带领专家组奔波在田间地头。筹措资金出现困难,他一着急就卖画。1991年12月,在周庄发现柳亚子南社的活动场所———迷楼面临拆除,他立刻卖画促使其得以保存。这些年,为了保护文化遗产,记不清卖了多少幅画。研究院刚创建时,冯骥才邀请莫言和余华前来,说话间有人找他谈文化遗产保护的事,他放下电话,撇下两位老朋友,坐车去了北京。
  冯骥才说,2013年在法国演讲时说要保护中国的古村落,法国人不相信他已70岁出头。他说:“我也经常忘记自己的年龄,忘记年龄的人永远是年轻的。这里有两方面使然。一是,我永远与现实,与生活,与生活的前沿,与生活的问题纠结在一起,我一直在生活的漩涡里,不会觉得自己老了。二是,我在大学里,与年轻人在一起,培养研究生、博士,充满活力。”
  充满激情的冯骥才说自己是个理想主义者和唯美主义者,他的理想是文明,“我所有的寫作、所做的文化遗产保护都是为了更加文明。”
  汉子
  冯骥才的朋友们都亲切地叫他“大冯”。在大家的眼中心里,所谓“大”,不仅因为他身材高大,也因为“他的生命和事业确实是大的,是辽阔的”,他的格局和气度是大的,他有真正的家国情怀。
  冯骥才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他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他的《铺花的歧路》《啊!》《雕花烟斗》等小说被认为是“反思文学”的代表作。他的《三寸金莲》《炮打双灯》《神鞭》等,从地域传统和民间经验中别开生面,创造了传奇性和具有丰厚文化意涵的艺术世界。
  冯骥才是一位中国文化遗产的执着守护者。他意识到不管经济变化来得多么快,多么令人欣喜,有些事物必须珍重地传承下去,那些古老的建筑,那些凝结着前人的灵感和心意的雕塑,那些世代相传的故事和歌谣,这一切都是美好的,是我们得自前人也必须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现在,中国已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而冯骥才正是设立文化遗产日的最初倡议者。
  冯骥才说:最有力量的是我们的脊梁,知识分子是脊梁里最有力的那块骨头。我今年75岁了,不知不觉进入人生的下一个季节,如何演奏好这一乐章,必须要总结自己,要活得明白。我自己还有理想,挚爱真善美,关切天地人。我是跨界的,大家说我赶着四驾马车:文学、绘画、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这些年,我拉的每一驾马车都没有放手,我也不会停止。
其他文献
闲来无事,翻一本叫做《微笑·禅》的小书。书中有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生活本来很简单。”  生活本来很简单。一缕暖阳,一片晴空,一箪食,一瓢饮,就足够了。  生活本來很简单。粥有粥道,菜有菜香,肉有肉味。一碗粥里有米粒的馨香,一棵菜里有生命的张扬,一块肉里有富裕的芬芳。  生活本来很简单。早出耕耘,种豆南山。午间小憩,采菊东篱。月下独酌,花下酣眠。  生活本来很简单。春赏百花秋望月,夏沐凉风冬听雪
期刊
每天需要喝8杯水基本靠谱  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其实男人也是——人的身体大约60%是水。水或许是最重要的“营养成分”,相对于缺食物,人在缺水的情况下能够坚持的时间要短得多。  对于喝水,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最核心的三個是:喝多少水?什么时候喝水?喝什么水?  “喝什么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需要另外的文章来详细讲解。这里,我们来梳理一下“该喝多少水”和“什么时候喝水”。  每天需要喝8杯水
期刊
性高潮勉强不来    张雯结婚5年,与丈夫的性生活一直很和谐。不久前参加同学聚会,带着三分醉意的女人们在酒吧昏暗迷离的灯光下,聊起了暧昧私密的话题。老室友安红一脸幸福地问大家,有没有体会过高潮与“射精”,当即就有人响应。张雯从没听过女人也会“射精”,听着老室友们绘声绘色描述的高潮体验,自己竟一无所知。安红透着怜悯的眼神冰刀一样穿透了她温暖的心脏,回到家后精神仍有些恍惚。再行房事时,张雯便刻意聚精会
期刊
“保健靠自己,看病找大夫”。作为一名医生,我觉得,几乎没有人不在乎保健,但如何保健,多数人并不真正懂得。缺乏保健意识,听信虚假传言,依照陈规陋习,追跟奇方异法的现象屡见不鲜,比比皆是。  大众也要以自己平和的心态和基本的审度,对待各种各样的说教及铺天盖地的广告。大体可以认为“什么都能治”“没有任何副作用”“一本书(一台机器、一种药物)就是你的家庭医生”等,肯定是不科学的。“你就是你自己的医生”“我
期刊
母亲年过六旬,今年从乡下来城里看我,我发现母亲这次来总是窝在家看电视,问母亲怎么不下去走走,她无奈地说:“我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有坐骨神经痛的毛病,常腿痛,有时腰背也痛,这六楼爬上爬下怕吃不消。”  有一天,我与一位长期在国外生活的朋友聊天,朋友说欧洲不少国家流行爬行养生,爬行是一种十分有益于人身心健康的有氧运动,现代医学证明,爬行能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及营养代谢,改善心肺功能,防治骨质疏松。朋友还谈
期刊
清代媚外大臣李鸿章(1823-1901)有过评中医不科学的一句话,即“以意进逻病机,凭虚构象,非实测而得其真也.”此语见于光绪二十四年(1894)美国医士洪氏提反译.李鸿章对中医的妄
如果你经常长跑,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你感觉跑得很累,身体快要吃不消了,并且脑海里不断地回想着“我跑不动了”的声音。但是一想到离自己定的跑步里程还有点距离,就决定咬咬牙坚持,于是继续跑下去,并且坚持了很久。不知不觉中,你发觉自己没那么累了,而且竟然跑到了终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答案在于大脑对自身的保护。  生理学家将我们在运动中出现的第一次疲劳感称为“虚假疲劳感”。  开普敦大学运动科学教
期刊
闲暇之际,翻阅陈直(宋)原著、邹铉增(元)续增《寿亲养老新书》,书中有一首“七养诀”,诀曰:“一者少言语养真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养胃气;七者少思慮养心气。”细读详审,堪称防病保健、益寿延年的法宝。现作一浅释,以飨读者。  少言语养真气。少言语是指说话要戒急、戒快、戒喋喋不休。真气又叫“正气”。人体各种机能活动以及抗病能力都和真气直接
期刊
如何变身为理想中的美女?第一步,走进手术室;第二步,躺在手术台上请医生手术;第三步,从手术室出来。如果你幽默地认为一位人造美女的诞生,像脑筋急转弯中将大象放进冰箱一样简单,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仅仅是面部整形,就需多方权衡。    追循“祸端”定术式    案例:某女士,方宽脸型,要求注射瘦脸针(肉毒毒素注射剂)。考虑到注射治疗只对咀嚼肌(咬肌)增生肥厚者有一定疗效,而这位女士是下颌骨肥大膨隆。要想
期刊
一些有老人的家庭在装修浴室和卫生间时大多能注意干湿分离、采用防滑地砖、设置安全扶手等,但往往对色彩和照明设计重视不足。正确地给卫生间“增光添彩”,能有效提升老人使用的安全性、舒适度和便利性。  墙面宜选用浅色系纯色瓷砖,这样能给人以明亮、洁净、平和的视觉感受。图案过于密集的瓷砖容易使老人误以为有污渍或产生视觉不适,应避免使用。  可通过加强局部墙面色彩对比的方式,帮老人识别洁具位置。例如,坐便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