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科学大辞典》(1991)指,出:环境教育是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教育理论、方法、手段与内容的总称。
科学课是新课程体系中横跨学科最多(物理、化学、生物、天文、自然地理)、最受社会关注的一门综合课程,也是一门渗透环保教育的重要学科。因为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中更多地体现了环保教育的内容,二者之间的天然联系,使得科学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
一、多层次挖掘科学教材中环境教育的渗透点
渗透点可以是知识方面的,也可以是技能、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一个科学课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科学课程与环境教育之间紧密联系的一切因素。教科书的编排中主要选择了两大层次:一是保护环境不受污染。如《家乡的水资源》、《空气和我们》、《空气的污染和保护》等知识。二是保持生态平衡。如《食物链》、《我国珍稀动植物》等知识。对于比较简单的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的知识,教材强调从实地调查入手,如让学生调查一下自己家的窗台上一天之内落下的灰尘,这些灰尘颗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家的附近有哪些工厂等。让学生在调查中获得知识,从而了解到水体和空气被污染的现状及其原因,从而制定出保护环境的相应措施。对于比较复杂的关于生态平衡的知识,则应从了解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入手。如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蚯蚓的生存环境、黄豆发芽所需要的环境因素等,最后得出结论:任何生物之间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接着,再讨论失去这种环境后生物会怎样。为了认识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教材先安排学生认识生物间的食物联系,然后再认识生物间的其他关系。为了认识人和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教师可先介绍破坏森林群落环境将产生的后果,然后再了解破坏其他环境带来的后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多渠道落实科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集合点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1.讨论。
讨论是小学科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各自依据自己的感知和水平发表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式。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认知水平得到提高。比如在教学《空气的污染和保护》一课时,就提出了这样的中心问题:空气的污染主要来自哪些方面?围绕这一问题,学生们开始激烈地讨论起来,有的说来自汽车的尾气,有的说来自家庭的生活废气,有的说来自工厂的烟囱,这时教师进一步提出:“在这诸多的现象当中,哪些是我们小学生可以制止的呢?”学生们踊跃发言:“我们可以动员我们的家长不吸烟,尽量少骑机动车,尽量用煤气做饭……”这样的激烈讨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环保教育。
2.考察。
考察活动是指教师要把学生带出去,在大自然中接受教育,像科学家那样,亲自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综合使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收集事实资料的方法,进行认知活动。如带领学生考察学校附近的水域情况,当观察到河面上有许多漂浮物、水色变黑、水质变臭时,学生自然会深思:“长此以往,将会怎样?二这对学生的终生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3.放映。
放映活动是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一些声、光、色俱全的环保信息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的一种教育形式。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再现一些生活中不常见到的特例,或者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例,让学生亲眼目睹,就更能说明问题,更有说服力,可收到化古为今、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小为大的效果。如《食物链》这课,可利用录像等媒体,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基本概念,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动、植物之间极其复杂的联系,其中包括极为重要的食物联系,若一条食物链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损害,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使整条食物链甚至整个食物网都受到损害,最终导致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危及人类的生活和生存。
4.上网。
网络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一个新阵地。学生乐意在资源丰富的网上冲浪,以便能迅速而准确地搜索到关于环境问题的资料、鲜活的图片和动画。上文所提到的讨论、考察等都离不开网络信息的支持。正是学生在网络上获得大量有关环境的资料才使得他们的讨论有章可循、有话可说。同时借助网络,指导学生们把环境考察后撰写的报告公开发表,以便结交更多的环境保护爱好者,更大范围地宣传环境保护教育,形成环境保护的合力。
三、全方位开发课外活动中环保教育的拓展点
1.结合课堂教学,开展环保综合实践活动。
开展环保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起到很好地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首先它具有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作用,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学习动机和志向;再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爱好的发展。例如,针对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进行了抗污染植物的研究。学生可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在网上查找资料,制订方案,着手进行实验研究。
2.结合科普活动,进行环保教育。
社会是个大学校,我们要在社会这个大学校中让学生得到更多有关环境保护的教育。例如每年植树节,每年四月份的爱鸟周活动,每年的环境日活动,每年九月份的科普宣传周活动等,科学教师都应该好好利用这些契机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渗透教育。
3.发动学生向家长宣传环保知识。
学生的力量是不可小看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家庭中也发挥自身的作用,让他们成为环境保护的小小宣传员,向其父母、亲戚、朋友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同时让自己在宣传中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我们组织学生参加镇党委、政府召开的“创建文明卫生村镇”动员大会,让学生听取报告,参加“村镇文明卫生现状调查活动”。学生走访、拍照、举办展览、召开报告会、排练节目、进行广播宣传,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形式,既教育了学生;又教育了家长和学生的邻居,推动了“文明卫生村镇”的创建工作,受到社会的好评。
4.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我们的居住区都是以社区的形式存在的,我们应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公益环境保护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再见垃圾”、“吸烟有害健康,建议大家不要吸烟”等活动。
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动员我们的学生尽一切可能,关注我们生存的环境,关注我们的未来!
科学课是新课程体系中横跨学科最多(物理、化学、生物、天文、自然地理)、最受社会关注的一门综合课程,也是一门渗透环保教育的重要学科。因为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中更多地体现了环保教育的内容,二者之间的天然联系,使得科学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
一、多层次挖掘科学教材中环境教育的渗透点
渗透点可以是知识方面的,也可以是技能、价值观、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一个科学课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科学课程与环境教育之间紧密联系的一切因素。教科书的编排中主要选择了两大层次:一是保护环境不受污染。如《家乡的水资源》、《空气和我们》、《空气的污染和保护》等知识。二是保持生态平衡。如《食物链》、《我国珍稀动植物》等知识。对于比较简单的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的知识,教材强调从实地调查入手,如让学生调查一下自己家的窗台上一天之内落下的灰尘,这些灰尘颗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家的附近有哪些工厂等。让学生在调查中获得知识,从而了解到水体和空气被污染的现状及其原因,从而制定出保护环境的相应措施。对于比较复杂的关于生态平衡的知识,则应从了解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入手。如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蚯蚓的生存环境、黄豆发芽所需要的环境因素等,最后得出结论:任何生物之间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接着,再讨论失去这种环境后生物会怎样。为了认识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教材先安排学生认识生物间的食物联系,然后再认识生物间的其他关系。为了认识人和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教师可先介绍破坏森林群落环境将产生的后果,然后再了解破坏其他环境带来的后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多渠道落实科学教学中环境教育的集合点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1.讨论。
讨论是小学科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各自依据自己的感知和水平发表看法,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式。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集思广益,共同提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认知水平得到提高。比如在教学《空气的污染和保护》一课时,就提出了这样的中心问题:空气的污染主要来自哪些方面?围绕这一问题,学生们开始激烈地讨论起来,有的说来自汽车的尾气,有的说来自家庭的生活废气,有的说来自工厂的烟囱,这时教师进一步提出:“在这诸多的现象当中,哪些是我们小学生可以制止的呢?”学生们踊跃发言:“我们可以动员我们的家长不吸烟,尽量少骑机动车,尽量用煤气做饭……”这样的激烈讨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环保教育。
2.考察。
考察活动是指教师要把学生带出去,在大自然中接受教育,像科学家那样,亲自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综合使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收集事实资料的方法,进行认知活动。如带领学生考察学校附近的水域情况,当观察到河面上有许多漂浮物、水色变黑、水质变臭时,学生自然会深思:“长此以往,将会怎样?二这对学生的终生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3.放映。
放映活动是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一些声、光、色俱全的环保信息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的一种教育形式。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再现一些生活中不常见到的特例,或者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例,让学生亲眼目睹,就更能说明问题,更有说服力,可收到化古为今、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小为大的效果。如《食物链》这课,可利用录像等媒体,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基本概念,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动、植物之间极其复杂的联系,其中包括极为重要的食物联系,若一条食物链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损害,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使整条食物链甚至整个食物网都受到损害,最终导致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危及人类的生活和生存。
4.上网。
网络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一个新阵地。学生乐意在资源丰富的网上冲浪,以便能迅速而准确地搜索到关于环境问题的资料、鲜活的图片和动画。上文所提到的讨论、考察等都离不开网络信息的支持。正是学生在网络上获得大量有关环境的资料才使得他们的讨论有章可循、有话可说。同时借助网络,指导学生们把环境考察后撰写的报告公开发表,以便结交更多的环境保护爱好者,更大范围地宣传环境保护教育,形成环境保护的合力。
三、全方位开发课外活动中环保教育的拓展点
1.结合课堂教学,开展环保综合实践活动。
开展环保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起到很好地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首先它具有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作用,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学习动机和志向;再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爱好的发展。例如,针对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我们进行了抗污染植物的研究。学生可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在网上查找资料,制订方案,着手进行实验研究。
2.结合科普活动,进行环保教育。
社会是个大学校,我们要在社会这个大学校中让学生得到更多有关环境保护的教育。例如每年植树节,每年四月份的爱鸟周活动,每年的环境日活动,每年九月份的科普宣传周活动等,科学教师都应该好好利用这些契机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渗透教育。
3.发动学生向家长宣传环保知识。
学生的力量是不可小看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家庭中也发挥自身的作用,让他们成为环境保护的小小宣传员,向其父母、亲戚、朋友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同时让自己在宣传中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我们组织学生参加镇党委、政府召开的“创建文明卫生村镇”动员大会,让学生听取报告,参加“村镇文明卫生现状调查活动”。学生走访、拍照、举办展览、召开报告会、排练节目、进行广播宣传,通过“小手拉大手”的形式,既教育了学生;又教育了家长和学生的邻居,推动了“文明卫生村镇”的创建工作,受到社会的好评。
4.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我们的居住区都是以社区的形式存在的,我们应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公益环境保护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再见垃圾”、“吸烟有害健康,建议大家不要吸烟”等活动。
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动员我们的学生尽一切可能,关注我们生存的环境,关注我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