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理想的实现靠的就是小理想的积累。先定一个小的目标,当你要靠近这个小目标的时候,就再设计一个比原来小目标再大一点的小目标,再去把更大的小目标实现,然后再去制定一个更大一点的小目标,这样就会有持之以恒的动力,大理想的实现当然不在话下
13岁起,他迷上了编程,因为写程序,成绩一落千丈。
19岁以前在家中自学,翌年进大学。之后,更是没日没夜地做软件开发。
20岁从学校出走。随后三年独居僻室,潜心打磨技术。
对于自己的“不务正业”,康盛世纪这个26岁的总裁戴志康解释道:“那时我觉得自己找到了方向,有了理想,我想朝着我的理想奋斗。”
虚实间的距离
2001年的时候,BBS或者社区并不是互联网的热点,所以没有多少投资商去关注这样一个概念。但是戴志康却对这个非焦点的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是因为他觉得这个东西有意思,自己有兴趣做;另一个原因是希望做一款知名的网络软件能够覆盖中国很多的网民,以获得一个知名度,而这个知名度则是希望为未来求职或者找工作增加砝码。
凭借着自己小时候在软件开发或者程序设计这个领域里面的积累,正在上大学二年级的戴志康单枪匹马的开始了自己的准创业历程。“其实最开始只有我一个人,所以就谈不上什么资本和资金的支持,所以在技术和人力方面我觉得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就是一个个体。”戴志康讲:“我接触计算机非常早,1995年、1996年就开始自己编写一些程序,其中还参加一些计算机的竞赛,也取得了一些比较好的名次。我觉得自己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我敢于做这个东西。”
但是想象和现实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制作“Discuz!”(取自英文单词Discuss:讨论)软件之前,戴志康对自己的技术没有任何的疑问,他认为技术对他来讲只是用来敲开没有资金和背景的创业大门的敲门砖而已,所以他没有对自己的技术做更高的要求。
等到戴志康真正做起程序的时候发现需要考虑的细节很多,哪怕是技术领域,需要涉及和处理的问题也都数量巨大而且琐碎。例如在Web2.0产品功能的人性化方面,一个按纽的摆放和一个颜色的设计,都可能影响用户对产品的使用选择,所以,戴志康在开始的一年中一直在进行着产品的完善工作,直到2002年“Discuz!”产品才趋于成熟。在此之间,戴志康的“Discuz!”是免费的。
收费风波
为了设计好这个产品,戴志康付出了很多精力,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晚上12点钟睡觉,这对于一个正在上大学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辛苦的。虽然戴志康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借自己设计的产品来为自己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但是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使他疲惫不堪,他希望自己辛苦的劳动能够有所回报,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带来一些价值。这个价值自然就是用金钱表现出来的。于是,2003年初戴志康就把这个软件从免费变成了收费。
但是,收费之初,戴志康的软件并没有能给他的劳动带来多少价值上的体现。2003年,不管是互联网用户,还是软件用户,都没有为软件付费的习惯,也没有这样的概念。人们认为常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使用的都是盗版软件,没有道理为这样一个网络软件付费。所以在戴志康提出收费的想法之后6个月之内,收费软件没有一个人买,这让戴志康很沮丧。而且网络上一些网民的评论也让戴志康很受伤。
在一次收费的过程中,戴志康突然发现很多网民都在讨论一个问题,就是自己做这个软件是不是一开始就是带着想赚大钱的特殊目的出现的?有人说戴志康就掉在钱眼里面了,也有人讨论这个产品是不是有一个有价值的东西?
开始的时候讨论还是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后来这种讨论逐渐演变成两方面的互相攻击,一方面觉得产品本身就卖不出钱,戴志康这个人的价值观有问题。拿一个并不好的东西来糊弄大家的钱,所以没有人买也很正常。另一方面就力挺戴志康。但是戴志康的心却被无数持怀疑态度的网友揪住了:“我开始疑惑,是这个产品做的不好,大家不认可?还是这个东西本来就是不能卖钱的东西?是不是所有那些在忙碌工作的这些人总要被一些无所事事的人评论、攻击和谩骂?我觉得以自己当时非常灰心和懊恼,差一点就放弃了。”
然而,戴志康最终还是顶住了压力。
开拓新市场
“我得到的支持更多是来自于内心”,戴志康坦言。“在哈尔滨放风筝的时候,我发现不管我的风筝飞的多高,过一会儿总有人比你飞的更高。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你要做的不是怀疑当初做的决定。我一直相信没有错误的决定,只有错误的执行。你这个决定对错很难讲,但是人们往往以产生的结果来评判你当初做的事情,其实怎么去执行这个决定是最重要的。”
旅游回来之后,戴志康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认为这正好是这个市场所赋予他阻挡其他竞争对手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有很多人走到我这一步,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他们如果绕不过去,我绕过去了,我可能就是这个市场的领先者。”
戴志康绕过去了,人们开始愿意出钱去买他的“Discuz!”产品。但是,中国大陆地区的销售却非常不好。戴志康认为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要接受付费使用软件还需要一段时间,于是他果断地把主要精力投向了英文版本、繁体版本的制作上:“因为我看到同样的软件在国外卖了200、300美金,折合人民币也是几千块钱,所以我希望做一些适合中国大陆地区以外的人群使用的版本,争取更大范围的市场。”
关于第一桶金与理想
各种不同版本销往各地后,戴志康赚到了他准创业生涯的第一桶金:“我干了三年半,头三年没有赚钱,最后半年赚了30万。”
这三十万使他的“康盛创想”得以实现:“我在1998年的时候写过一篇日记。这个日记写我在2004年大学毕业的时候能够出国留学,然后在国际性大公司工作两三年,再回到国内建立自己软件或者互联网企业。然后在2008、2009年使这个企业走上正规,能够实现自己的盈利,再在2010年之后去实现一个更大的飞跃。”
这些理想除了出国留学没有实现,其它的他都已经提前实现了。
戴志康认为,大理想的实现靠的就是小理想的积累。先定一个小的目标,当你要靠近这个小目标的时候,就再设计一个比原来小目标再大一点的小目标,再去把更大的小目标实现,然后再去制定一个更大一点的小目标,这样就会有持之以恒的动力,大理想的实现当然不在话下。
关于下一个五年的目标,戴志康一直有一个理想,也是他一贯坚持的理念。他希望可以创造一个崭新的商业模式,这个商业模式可以为我们的用户带来可观的收入,同时也实现自己的价值。
“80后”之创业经验谈
作为80后创业成功代表人物之一,对于大学生创业,戴志康有着自己深刻的体会。
1.深思熟虑
现在,小企业的死亡率非常高,10个人一起去注册公司,三年之内,可能有9个人都死掉了。所以开公司并不是盖章那么简单,公司经营的好坏依赖于你本身的素质,依赖于市场的环境,依赖于合伙人,依赖于你的资金的情况,还有你对涉足的产业、一些重大问题的把握和理解。这些因素是都会影响创业的结果。所以在开办公司之前,必要的想法还是要有的。
2.执著勇敢
俗话说“历史都是由普通人创造的”,因为真正把握历史,创造历史的这些人都是从普通人成长起来的。而这些普通人通常都有两方面的特质:执著和勇敢。一个有着执著精神的人,不管他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够执着的坚持下去。也许他会遇到一百件困难的事,但是他会想尽办法一件一件的解决,这就是高情商的表现。而执著的精神则离不开勇敢的行动。这里的勇敢并不是指意识不到前面的困难而盲目的拼命往前上,而是讲意识到困难还往前冲,觉得自己能征服这些困难的精神动力。
3.摆正心态
不管是创业还是求职,都不要好高骛远,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如果觉得自己是一个人物,想挑一个好的公司、好的工作、好的老板,甚至是挑一个好的座位,就需要仔细的丈量自己是否真的符合“人物”的标准,这个评判的权利当然要由别人来行使。但是也不能妄自菲薄。因为不管去工作还是创业,都要相信自己在某一方面肯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在这些地方,你就应该做的比别人更好,你就有可能是未来创业或工作中出类拔萃最核心的一个立足点。所以,摆正心态最重要。(苏菲)
13岁起,他迷上了编程,因为写程序,成绩一落千丈。
19岁以前在家中自学,翌年进大学。之后,更是没日没夜地做软件开发。
20岁从学校出走。随后三年独居僻室,潜心打磨技术。
对于自己的“不务正业”,康盛世纪这个26岁的总裁戴志康解释道:“那时我觉得自己找到了方向,有了理想,我想朝着我的理想奋斗。”
虚实间的距离
2001年的时候,BBS或者社区并不是互联网的热点,所以没有多少投资商去关注这样一个概念。但是戴志康却对这个非焦点的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是因为他觉得这个东西有意思,自己有兴趣做;另一个原因是希望做一款知名的网络软件能够覆盖中国很多的网民,以获得一个知名度,而这个知名度则是希望为未来求职或者找工作增加砝码。
凭借着自己小时候在软件开发或者程序设计这个领域里面的积累,正在上大学二年级的戴志康单枪匹马的开始了自己的准创业历程。“其实最开始只有我一个人,所以就谈不上什么资本和资金的支持,所以在技术和人力方面我觉得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就是一个个体。”戴志康讲:“我接触计算机非常早,1995年、1996年就开始自己编写一些程序,其中还参加一些计算机的竞赛,也取得了一些比较好的名次。我觉得自己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我敢于做这个东西。”
但是想象和现实往往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制作“Discuz!”(取自英文单词Discuss:讨论)软件之前,戴志康对自己的技术没有任何的疑问,他认为技术对他来讲只是用来敲开没有资金和背景的创业大门的敲门砖而已,所以他没有对自己的技术做更高的要求。
等到戴志康真正做起程序的时候发现需要考虑的细节很多,哪怕是技术领域,需要涉及和处理的问题也都数量巨大而且琐碎。例如在Web2.0产品功能的人性化方面,一个按纽的摆放和一个颜色的设计,都可能影响用户对产品的使用选择,所以,戴志康在开始的一年中一直在进行着产品的完善工作,直到2002年“Discuz!”产品才趋于成熟。在此之间,戴志康的“Discuz!”是免费的。
收费风波
为了设计好这个产品,戴志康付出了很多精力,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晚上12点钟睡觉,这对于一个正在上大学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辛苦的。虽然戴志康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借自己设计的产品来为自己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但是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使他疲惫不堪,他希望自己辛苦的劳动能够有所回报,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带来一些价值。这个价值自然就是用金钱表现出来的。于是,2003年初戴志康就把这个软件从免费变成了收费。
但是,收费之初,戴志康的软件并没有能给他的劳动带来多少价值上的体现。2003年,不管是互联网用户,还是软件用户,都没有为软件付费的习惯,也没有这样的概念。人们认为常用的Windows操作系统使用的都是盗版软件,没有道理为这样一个网络软件付费。所以在戴志康提出收费的想法之后6个月之内,收费软件没有一个人买,这让戴志康很沮丧。而且网络上一些网民的评论也让戴志康很受伤。
在一次收费的过程中,戴志康突然发现很多网民都在讨论一个问题,就是自己做这个软件是不是一开始就是带着想赚大钱的特殊目的出现的?有人说戴志康就掉在钱眼里面了,也有人讨论这个产品是不是有一个有价值的东西?
开始的时候讨论还是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后来这种讨论逐渐演变成两方面的互相攻击,一方面觉得产品本身就卖不出钱,戴志康这个人的价值观有问题。拿一个并不好的东西来糊弄大家的钱,所以没有人买也很正常。另一方面就力挺戴志康。但是戴志康的心却被无数持怀疑态度的网友揪住了:“我开始疑惑,是这个产品做的不好,大家不认可?还是这个东西本来就是不能卖钱的东西?是不是所有那些在忙碌工作的这些人总要被一些无所事事的人评论、攻击和谩骂?我觉得以自己当时非常灰心和懊恼,差一点就放弃了。”
然而,戴志康最终还是顶住了压力。
开拓新市场
“我得到的支持更多是来自于内心”,戴志康坦言。“在哈尔滨放风筝的时候,我发现不管我的风筝飞的多高,过一会儿总有人比你飞的更高。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你要做的不是怀疑当初做的决定。我一直相信没有错误的决定,只有错误的执行。你这个决定对错很难讲,但是人们往往以产生的结果来评判你当初做的事情,其实怎么去执行这个决定是最重要的。”
旅游回来之后,戴志康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认为这正好是这个市场所赋予他阻挡其他竞争对手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有很多人走到我这一步,都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他们如果绕不过去,我绕过去了,我可能就是这个市场的领先者。”
戴志康绕过去了,人们开始愿意出钱去买他的“Discuz!”产品。但是,中国大陆地区的销售却非常不好。戴志康认为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要接受付费使用软件还需要一段时间,于是他果断地把主要精力投向了英文版本、繁体版本的制作上:“因为我看到同样的软件在国外卖了200、300美金,折合人民币也是几千块钱,所以我希望做一些适合中国大陆地区以外的人群使用的版本,争取更大范围的市场。”
关于第一桶金与理想
各种不同版本销往各地后,戴志康赚到了他准创业生涯的第一桶金:“我干了三年半,头三年没有赚钱,最后半年赚了30万。”
这三十万使他的“康盛创想”得以实现:“我在1998年的时候写过一篇日记。这个日记写我在2004年大学毕业的时候能够出国留学,然后在国际性大公司工作两三年,再回到国内建立自己软件或者互联网企业。然后在2008、2009年使这个企业走上正规,能够实现自己的盈利,再在2010年之后去实现一个更大的飞跃。”
这些理想除了出国留学没有实现,其它的他都已经提前实现了。
戴志康认为,大理想的实现靠的就是小理想的积累。先定一个小的目标,当你要靠近这个小目标的时候,就再设计一个比原来小目标再大一点的小目标,再去把更大的小目标实现,然后再去制定一个更大一点的小目标,这样就会有持之以恒的动力,大理想的实现当然不在话下。
关于下一个五年的目标,戴志康一直有一个理想,也是他一贯坚持的理念。他希望可以创造一个崭新的商业模式,这个商业模式可以为我们的用户带来可观的收入,同时也实现自己的价值。
“80后”之创业经验谈
作为80后创业成功代表人物之一,对于大学生创业,戴志康有着自己深刻的体会。
1.深思熟虑
现在,小企业的死亡率非常高,10个人一起去注册公司,三年之内,可能有9个人都死掉了。所以开公司并不是盖章那么简单,公司经营的好坏依赖于你本身的素质,依赖于市场的环境,依赖于合伙人,依赖于你的资金的情况,还有你对涉足的产业、一些重大问题的把握和理解。这些因素是都会影响创业的结果。所以在开办公司之前,必要的想法还是要有的。
2.执著勇敢
俗话说“历史都是由普通人创造的”,因为真正把握历史,创造历史的这些人都是从普通人成长起来的。而这些普通人通常都有两方面的特质:执著和勇敢。一个有着执著精神的人,不管他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够执着的坚持下去。也许他会遇到一百件困难的事,但是他会想尽办法一件一件的解决,这就是高情商的表现。而执著的精神则离不开勇敢的行动。这里的勇敢并不是指意识不到前面的困难而盲目的拼命往前上,而是讲意识到困难还往前冲,觉得自己能征服这些困难的精神动力。
3.摆正心态
不管是创业还是求职,都不要好高骛远,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如果觉得自己是一个人物,想挑一个好的公司、好的工作、好的老板,甚至是挑一个好的座位,就需要仔细的丈量自己是否真的符合“人物”的标准,这个评判的权利当然要由别人来行使。但是也不能妄自菲薄。因为不管去工作还是创业,都要相信自己在某一方面肯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在这些地方,你就应该做的比别人更好,你就有可能是未来创业或工作中出类拔萃最核心的一个立足点。所以,摆正心态最重要。(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