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规则?似乎人人都懂。它不就是规定出来让大家遵守的行动准则吗?可以说,规则与我们的生活形影不离。但在一些人眼里,规则有时就像一块抹布,想用就用,不想用就弃置一边。比如“红灯停,绿灯行”、“行人请走人行横道”等等,这是人人耳熟能详的交通规则。但每天置身街上,看着人与车流交织而成的零乱风景,特别是夹杂其中的各行其是、乱行乱闯的中小学生,你会想:规则哪儿去了?同时也心生忧虑:从小就不懂得遵守规则的人,将来会成为守法公民吗?
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到一则父亲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范例,笔者很受启迪。两个小兄弟分一块好吃的点心,父亲给了个规则:“谁切谁后拿。”这个规则虽然很小,却体现了很高的现代规则意识。首先,它体现公平。“谁”是不确指的,一视同仁。其次,它体现相互制约。两个小兄弟都想多吃一点,但都受到了对方的制约。第三,它可操作性强。第四,它具有稳定性。以后小哥俩再遇到类似情况,都可适用这一规则。而如果我们来处理这件事,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我想有相当一部分父母会替小孩们分,分得不公了还会加上一句“大的让小的”,安抚了事,这就是我们习惯的“家长制”。但这种家长制的现象反映出的不仅是规则意识的淡薄,而且是管理观念与方法的滞后。
说到这里,笔者又联想到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中讲的一件小事:一次在瑞士上厕所,听到旁边有响动,他过去一看,是一个小孩正在吃力地鼓捣冲水箱。原来这个孩子要冲水,可水箱坏了,自己又弄不好,便焦急地请求帮助。这位部长很感慨:上厕所要冲水,这是一种社会最基本的规则,那个孩子能够自觉按照这个基本规则去做,说明这里的规则意识之高。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您想想,在公厕里是不是经常遇到便后不冲水的现象?我们中的不少成年人很容易做但又不愿意做的事,又怎么能指望他再去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规则习惯呢?
的确,从小事上、从小孩子身上最能反映一个人、一个国家的规则意识。谁都愿意我们的生活秩序井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乃至社会稳定、国家安宁,那就需要人人都从自己、从小事、从教育自己的孩子开始——去做一名自觉遵守规则的公民。否则,如果人们一面高喊“创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的口号,一面却上完公厕不冲水、见了红灯照样闯的话,我们就只能望着大街上点线零乱的风景枉发慨叹:“规则哪儿去了?”
前几天在报纸上看到一则父亲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范例,笔者很受启迪。两个小兄弟分一块好吃的点心,父亲给了个规则:“谁切谁后拿。”这个规则虽然很小,却体现了很高的现代规则意识。首先,它体现公平。“谁”是不确指的,一视同仁。其次,它体现相互制约。两个小兄弟都想多吃一点,但都受到了对方的制约。第三,它可操作性强。第四,它具有稳定性。以后小哥俩再遇到类似情况,都可适用这一规则。而如果我们来处理这件事,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我想有相当一部分父母会替小孩们分,分得不公了还会加上一句“大的让小的”,安抚了事,这就是我们习惯的“家长制”。但这种家长制的现象反映出的不仅是规则意识的淡薄,而且是管理观念与方法的滞后。
说到这里,笔者又联想到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中讲的一件小事:一次在瑞士上厕所,听到旁边有响动,他过去一看,是一个小孩正在吃力地鼓捣冲水箱。原来这个孩子要冲水,可水箱坏了,自己又弄不好,便焦急地请求帮助。这位部长很感慨:上厕所要冲水,这是一种社会最基本的规则,那个孩子能够自觉按照这个基本规则去做,说明这里的规则意识之高。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您想想,在公厕里是不是经常遇到便后不冲水的现象?我们中的不少成年人很容易做但又不愿意做的事,又怎么能指望他再去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规则习惯呢?
的确,从小事上、从小孩子身上最能反映一个人、一个国家的规则意识。谁都愿意我们的生活秩序井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乃至社会稳定、国家安宁,那就需要人人都从自己、从小事、从教育自己的孩子开始——去做一名自觉遵守规则的公民。否则,如果人们一面高喊“创文明城市、做文明市民”的口号,一面却上完公厕不冲水、见了红灯照样闯的话,我们就只能望着大街上点线零乱的风景枉发慨叹:“规则哪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