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回顾既往10年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性肾病方面的成果,总结归纳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性肾病的经验,为日后中医药防治本病临床和科研提供指导。 方法: 回顾了2001年至2011年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94篇文献内容,对中医病因病机、病位进行荟萃分析。 结果: 纳入研究总病例数为4449例,在病因病机方面,虚证以阴虚为主,其次为气虚证、阳虚证,而血虚证所占比例最少。经统计学分析,P<0.01,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实证则以血瘀证为主,其次为痰湿证、湿热证、风动证、气滞证。经统计学分析,血瘀证与其余四种实证相比,均P<0.01,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痰(湿)浊证与湿热证、气滞证、风动证相比,均P<0.01,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湿热证、气滞证、风动证之间相比,P>0.05,提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病位方面,以肾为主,其次为脾、肝、肺,暂未有医家明确指出本病病位与心直接相关。经统计学分析,P<0.01,提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 糖尿病性肾病(第Ⅲ、Ⅳ期)以脾肾气阴两虚,瘀血痰浊内阻为基本病机。
关键词: 中医药;糖尿病肾病
【中图分类号】R781.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278-02
糖尿病性肾病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是造成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笔者回顾了2002年至2011年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94篇文献内容,对中医病因病机、病位进行荟萃分析。现报告如下。
1研究方法
1.1纳入条件
a.2002年至2011年期间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文献
b.临床研究而不是动物实验。
c.各辨证分型及病位均有确切数据。
d.研究对象为糖尿病性肾病第Ⅲ、Ⅳ期的患者。
1.2排除条件
a.发表在非核心期刊上的文献。
b.仅有动物实验,无临床研究数据。
c.各辨证分型、病位的阐述方面均无确切数据。
d.已纳入第Ⅰ、第Ⅱ、第Ⅴ期DN患者,或无法区分第Ⅲ、Ⅳ期DN患者的确切数据。
1.3. 对采集所得数据,通过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
2. 研究结果
本研究纳入文献共94篇,病例总数达4449例。在这94篇文献中,有4篇文献未具体说明病机与辨证分型,但有明确阐述病位所在;有33篇文献未具体说明病位,但有明确阐述病因病机。
2.1. 辨证分型本研究共纳入94篇文献,对当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病位分析进行分类研究。本研究发现,不同医家对DN的病因病机认识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普遍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具体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DN病因病机方面,虚证以气虚为主,其次为阴虚证、阳虚证,而血虚证所占比例最少。经统计学分析,P<0.01,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实证则以血瘀证为主,其次为痰湿证。经统计学分析,血瘀证与其余七种实证相比,均P<0.01,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痰湿证与湿热证、气滞证、风动证、燥热证、热证、毒邪内阻证相比,均P<0.01,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湿热证、气滞证、风动证、燥热证、火热证、毒邪证之间相比,P>0.05,提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病位
本研究发现,众医家对本病的中医病位认识不尽相同,具体情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中医病位方面,众医家较多认为病位在肾,其次为脾、肝、肺,而暂未有医家明确指出本病病位与心直接相关。经统计学分析,P<0.01,提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 病因病机
从辨证分型研究结果可知,DN病因病机当中本虚以气虚、阴虚为主,阳虚、血虚为次;而标实以血瘀、痰湿为主,湿热、气滞、风动等为次。因此笔者认为,DN本虚应为气阴两虚,标实应为痰瘀内阻。所以,DN基本病机可归纳为气阴两虚、痰瘀内阻。而随着病人素体体质、诊治情况等不同,DN本虚可演变出阴阳两虚、气血两虚等本虚证型以及湿热、气滞、风动等标实证型。概DN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而糖尿病典型症状为口干多饮、易饥多食、多尿、体重下降,属中医学“消渴”病范畴,消渴病究其病因,多因气阴两虚所致,随着病情迁延,气虚日久,运化无力,津液不运则痰浊内生,血液不运则瘀血内阻;阴虚日久,或致燥热内生,或阴损及阳致阴阳两虚。因此消渴日久辨证丛生,病情复杂。而DN为消渴迁延日久所致,故本病早期多见气阴两虚;气虚运化无力,痰浊、瘀血内生,故瘀血、痰浊内阻多见。
3.2 病位
从病位研究结果可知,DN病位当中以肾、脾为主,肝、肺次之,当中又以脾肾同病最为多见。因此笔者认为,DN病位主要在肾和脾。概消渴本属肺脾肾三脏虚损,气阴不足所致。而三脏当中,肺属金、脾属土、肾属水,而土生金、金生水。脾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生化之源,故脾土受损,不能升清,津液不得上布于肺而肺脏受损,肺脏受损,不能通调水道,不能输布精微于百脉,诸脏均受损,因此出现金不生水,肾脏受损[1]。
3.3. 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本研究仅纳入DN第Ⅲ期、第Ⅳ期者,而未把第Ⅰ期、第Ⅱ期、第Ⅴ期DN纳入研究,因此本研究所得结论未能全面、系统地为中医药防治DN提供指导[2]。展望未来,笔者认为今后在防治DN方面应考虑到本病多属脾肾气阴两虚、瘀血痰浊内阻,治疗上应多从健脾益气、通腑泄浊、活血化瘀入手。或在治疗DM时多注意应用健脾益气、通腑泄浊、活血化瘀方法,可及早防止或延缓DN的发生,体现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同时,由于本研究中所纳入的部分文献未对本病病因病机、病位作出明确说明或各个证型病例数未分别作出明确说明,对研究结果的造成一定误差[3]。因此笔者建议今后在临床上开展中医药治疗DN方面的研究时,应对不同证型的病例数作出明确说明,以便后人在总结归纳经验时提供可靠信息。
参考文献:
[1]2型糖尿病肾病Ⅲ期中医证型及其相关因素的回顾性研究。张广德,邹本良,孟辉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9),915-918。
[2]35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及其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分析。杨丽平,李平,杜金行等,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5),686-689。
[3]阿魏酸钠联合归芪固肾饮治疗糖尿病肾病98例。金光善,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4),196-198。
关键词: 中医药;糖尿病肾病
【中图分类号】R781.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4-0278-02
糖尿病性肾病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是造成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笔者回顾了2002年至2011年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94篇文献内容,对中医病因病机、病位进行荟萃分析。现报告如下。
1研究方法
1.1纳入条件
a.2002年至2011年期间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文献
b.临床研究而不是动物实验。
c.各辨证分型及病位均有确切数据。
d.研究对象为糖尿病性肾病第Ⅲ、Ⅳ期的患者。
1.2排除条件
a.发表在非核心期刊上的文献。
b.仅有动物实验,无临床研究数据。
c.各辨证分型、病位的阐述方面均无确切数据。
d.已纳入第Ⅰ、第Ⅱ、第Ⅴ期DN患者,或无法区分第Ⅲ、Ⅳ期DN患者的确切数据。
1.3. 对采集所得数据,通过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
2. 研究结果
本研究纳入文献共94篇,病例总数达4449例。在这94篇文献中,有4篇文献未具体说明病机与辨证分型,但有明确阐述病位所在;有33篇文献未具体说明病位,但有明确阐述病因病机。
2.1. 辨证分型本研究共纳入94篇文献,对当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病位分析进行分类研究。本研究发现,不同医家对DN的病因病机认识不尽相同,但总体而言,普遍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具体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DN病因病机方面,虚证以气虚为主,其次为阴虚证、阳虚证,而血虚证所占比例最少。经统计学分析,P<0.01,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实证则以血瘀证为主,其次为痰湿证。经统计学分析,血瘀证与其余七种实证相比,均P<0.01,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痰湿证与湿热证、气滞证、风动证、燥热证、热证、毒邪内阻证相比,均P<0.01,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湿热证、气滞证、风动证、燥热证、火热证、毒邪证之间相比,P>0.05,提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病位
本研究发现,众医家对本病的中医病位认识不尽相同,具体情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中医病位方面,众医家较多认为病位在肾,其次为脾、肝、肺,而暂未有医家明确指出本病病位与心直接相关。经统计学分析,P<0.01,提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 病因病机
从辨证分型研究结果可知,DN病因病机当中本虚以气虚、阴虚为主,阳虚、血虚为次;而标实以血瘀、痰湿为主,湿热、气滞、风动等为次。因此笔者认为,DN本虚应为气阴两虚,标实应为痰瘀内阻。所以,DN基本病机可归纳为气阴两虚、痰瘀内阻。而随着病人素体体质、诊治情况等不同,DN本虚可演变出阴阳两虚、气血两虚等本虚证型以及湿热、气滞、风动等标实证型。概DN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而糖尿病典型症状为口干多饮、易饥多食、多尿、体重下降,属中医学“消渴”病范畴,消渴病究其病因,多因气阴两虚所致,随着病情迁延,气虚日久,运化无力,津液不运则痰浊内生,血液不运则瘀血内阻;阴虚日久,或致燥热内生,或阴损及阳致阴阳两虚。因此消渴日久辨证丛生,病情复杂。而DN为消渴迁延日久所致,故本病早期多见气阴两虚;气虚运化无力,痰浊、瘀血内生,故瘀血、痰浊内阻多见。
3.2 病位
从病位研究结果可知,DN病位当中以肾、脾为主,肝、肺次之,当中又以脾肾同病最为多见。因此笔者认为,DN病位主要在肾和脾。概消渴本属肺脾肾三脏虚损,气阴不足所致。而三脏当中,肺属金、脾属土、肾属水,而土生金、金生水。脾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生化之源,故脾土受损,不能升清,津液不得上布于肺而肺脏受损,肺脏受损,不能通调水道,不能输布精微于百脉,诸脏均受损,因此出现金不生水,肾脏受损[1]。
3.3. 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本研究仅纳入DN第Ⅲ期、第Ⅳ期者,而未把第Ⅰ期、第Ⅱ期、第Ⅴ期DN纳入研究,因此本研究所得结论未能全面、系统地为中医药防治DN提供指导[2]。展望未来,笔者认为今后在防治DN方面应考虑到本病多属脾肾气阴两虚、瘀血痰浊内阻,治疗上应多从健脾益气、通腑泄浊、活血化瘀入手。或在治疗DM时多注意应用健脾益气、通腑泄浊、活血化瘀方法,可及早防止或延缓DN的发生,体现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同时,由于本研究中所纳入的部分文献未对本病病因病机、病位作出明确说明或各个证型病例数未分别作出明确说明,对研究结果的造成一定误差[3]。因此笔者建议今后在临床上开展中医药治疗DN方面的研究时,应对不同证型的病例数作出明确说明,以便后人在总结归纳经验时提供可靠信息。
参考文献:
[1]2型糖尿病肾病Ⅲ期中医证型及其相关因素的回顾性研究。张广德,邹本良,孟辉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9),915-918。
[2]35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及其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分析。杨丽平,李平,杜金行等,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5),686-689。
[3]阿魏酸钠联合归芪固肾饮治疗糖尿病肾病98例。金光善,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4),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