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科类文本(不少考区称为论述类文本)指的是社会科学类的文章。凡是介绍、阐述、诠释、论证社会科学研究状况及成果的文章,大都属于社科类文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美学等领域,其主要特征是:议论性较强、观点鲜明、材料涉及面广。它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查的能力层级主要是理解(B级)与分析综合(C级)这两个。在今年全国17套试卷中,除了北京卷、四川卷外,都涉及了对社科类文本的考查,充分体现了对社科类文本的重视。
【命题选材】
社科类文本的选择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彰显了语文大教材观。首先,选材文化气息浓郁,文化特征明显,给考生以强烈的文化熏陶。如安徽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上海卷的《应该正确对待文献综述》、北京卷的《内经的理论体系》、湖北卷的《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浙江卷的《国学的根底》、重庆卷的《双语的作用》等。
其次,选文富有艺术品位,引导学生重视人格或艺术品格的培养。如江苏卷的《笑的价值》、山东卷的《围棋与国家》、江西卷的《联觉现象》、福建卷的《谁在支持我们的“心灵成长”》等。
此外,选文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包括科技文明、新能源、新家园等,紧贴考生生活实际。如辽宁卷的《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天津卷的《生态文明》、湖南卷的《建筑的环境》、全国新课标卷的《科技黑箱》等。选取的文本篇幅一般在千字左右,而且语言规范、难易适中、文体鲜明,对今后的阅读教学将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
【题型盘点】
2012年高考对社科类文章阅读能力的考查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
1. 单项选择题。如山东卷第6题: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2. 多项选择题。如广东卷第12题: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3. 主观简答题。如福建卷第12题:“寻常的人生”有哪两个向度?文章提倡哪个向度?为什么?
4. 填空题。如上海卷第3题:第③段加点词“倾听”在文中的意思是 。
5. 探究应用题。如上海卷第6题:作者认为优秀的文献综述具有哪些价值?
【考情剖析]
从题目设计来看,题量一般为3~4题,分值为8~18分不等。试题侧重考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尤其突出推断能力的考查。
(一) 理解能力
这类试题侧重考查对文中关键性词语、句子的理解,要求考生从表情达意出发,从理清思路出发,立足于篇章和主旨去分析句子。在所考查的试卷中均有所涉及。
如天津卷第6题: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山东卷第8题: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上海卷第3题:第③段加点词“倾听”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辽宁卷第3题: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二) 分析综合能力
1. 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所谓筛选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将文中相关而又分散的信息提取并集中起来,加以处理。以此立意的试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既体现为所考查能力层次的综合,又体现为对文本信息的高度综合。
如广东卷第14题:作者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
上海卷第1题:概括第①段大意。(25字以内)
2. 归纳内容要点。所谓“要点”是指作品全文或段落层次中的主要内容或基本观点,既可以是几句话、一个段落、一个层次或几个层次的内容,也可以是整个作品的内容。对归纳能力的检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抽象的含蓄的内容加以阐发、解释,使之具体化;二是对具体的内容进行准确的概括,提炼出其核心内容。
如福建卷第11题:支持我们“心灵成长”的是怎样的人?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
江苏卷第15题: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浙江卷第10题:结合上下文,指出作者认为“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的理由。
3.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侧重考查考生是否具有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对考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关注与考查。
如福建卷第12题:“寻常的人生”有哪两个向度?文章提倡哪个向度?为什么?
广东卷第15题: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经过长期试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向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面对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又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依据文意,分析袁隆平怎样负起了“知识的责任”。
4. 考查文章思路结构。这类试题多从文章开篇构思或段落间关系入手,考查考生对作品结构脉络的把握能力,以及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分析段落之间及段落内部的层次关系的能力。
如江苏卷第16题: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三) 探究应用
这类试题在考查筛选分析、提炼概括等基本能力的基础上,重点考查考生的发展性能力。
如江苏卷第17题: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作用?
总之,“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等考点,今年的社科文阅读均有涉及,同往年试题相比,保持了稳定。变化方面,有不少省份取消了根据文章进行推断、想象类题型的考查,代之以关注文意本身。如增加是否符合文意类题型的考查,强调对社科类文章观点和材料统一的文体结构规律的考查等。这些变化,可以看出未来社科文阅读测试的发展趋势。同时,探究类试题的持续增加,也体现了新课改的方向。
【命题预测】
预测1:定位更加清晰,命题难度适中。社科类文本侧重于选取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章,越来越注重文本的基本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总体来说设题难度并不是很大,同时,分值权重与选考部分力求基本相当。设题尽可能贴近考生实际,不会过分为难考生。 预测2:命题式样稳定,调整幅度不大。大多数省市将会继续沿用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再加上简答题的结构样式,简答题的设题策略显然会尽可能回避一题多问,以使得分点尽可能集中。同时,简答题将逐步强化分析、探究的成分。
【备考策略】
1. 研读考纲,明确考点。这对于备考至关重要。无论高考命题形式如何变化,考点就是《考试大纲》中提到的6个。明确了考查方向,复习时自然知道哪些是重点,然后就着重加以训练。
2. 探究真题,对症下药。《考试说明》样题为我们提供了考试怎么考的典型范例,认真研究试做这些真题、样题,有利于我们对考试怎么考形成直观感性的认识。做题时,要认真研究每一道题目,与考纲的相关表述逐一对照,明确命题人想通过这道题考查什么。
3. 细读文本,把握用意。在入题前逐字逐句细读,逐段总结,步步为营。明确文本中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欢迎什么,拒绝什么等等。弄清了这些,也就弄清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审读题干,理清要求。社科类文本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是有本质区别的。对社科类文本的考查,除了包括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外,还包括对段落、主旨的理解,即作者的论点、论据和结构安排等。做题时应当针对具体题目审读题干,按要求作答。
5. 掌握方法,区分正误。尤其是论述文的选择题,是依据题干的要求,判断命题者所列的从文中筛选出的信息选项的正误。方法一般分三步:吃透阅读材料,把握全文观点(读)——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段(找)——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段细加以对比,求同寻异(比)。即做题时首先要确认与题目要求有关的信息区间,然后把所给选项的信息与原句中的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最后紧扣语境,结合题干中的相关要求准确筛选。
6. 善于总结,积累经验。做题是必要的,但做题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借做题积累解题经验,努力做到“一题一得,题题有得”。例如同为选择题,但因为不再是单项选择题一统天下了,因此就要特别关注题干的表述,以利于尽快明确选项要求。同时,要特别关注简答题的解题策略、表述技巧。
7. 积淀文化,有备无患。要适当积累一些文化知识,哪怕是在做题中,也要关注文本讨论的对象。对于文化交流与碰撞等热点问题,对于社会科学的新发现、新观点要适当关注,略知一二。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开阔视野,触类旁通,对解题大有裨益。
【命题选材】
社科类文本的选择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彰显了语文大教材观。首先,选材文化气息浓郁,文化特征明显,给考生以强烈的文化熏陶。如安徽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上海卷的《应该正确对待文献综述》、北京卷的《内经的理论体系》、湖北卷的《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浙江卷的《国学的根底》、重庆卷的《双语的作用》等。
其次,选文富有艺术品位,引导学生重视人格或艺术品格的培养。如江苏卷的《笑的价值》、山东卷的《围棋与国家》、江西卷的《联觉现象》、福建卷的《谁在支持我们的“心灵成长”》等。
此外,选文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包括科技文明、新能源、新家园等,紧贴考生生活实际。如辽宁卷的《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天津卷的《生态文明》、湖南卷的《建筑的环境》、全国新课标卷的《科技黑箱》等。选取的文本篇幅一般在千字左右,而且语言规范、难易适中、文体鲜明,对今后的阅读教学将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
【题型盘点】
2012年高考对社科类文章阅读能力的考查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
1. 单项选择题。如山东卷第6题: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2. 多项选择题。如广东卷第12题: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3. 主观简答题。如福建卷第12题:“寻常的人生”有哪两个向度?文章提倡哪个向度?为什么?
4. 填空题。如上海卷第3题:第③段加点词“倾听”在文中的意思是 。
5. 探究应用题。如上海卷第6题:作者认为优秀的文献综述具有哪些价值?
【考情剖析]
从题目设计来看,题量一般为3~4题,分值为8~18分不等。试题侧重考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尤其突出推断能力的考查。
(一) 理解能力
这类试题侧重考查对文中关键性词语、句子的理解,要求考生从表情达意出发,从理清思路出发,立足于篇章和主旨去分析句子。在所考查的试卷中均有所涉及。
如天津卷第6题: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山东卷第8题: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上海卷第3题:第③段加点词“倾听”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辽宁卷第3题: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二) 分析综合能力
1. 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所谓筛选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将文中相关而又分散的信息提取并集中起来,加以处理。以此立意的试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既体现为所考查能力层次的综合,又体现为对文本信息的高度综合。
如广东卷第14题:作者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
上海卷第1题:概括第①段大意。(25字以内)
2. 归纳内容要点。所谓“要点”是指作品全文或段落层次中的主要内容或基本观点,既可以是几句话、一个段落、一个层次或几个层次的内容,也可以是整个作品的内容。对归纳能力的检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抽象的含蓄的内容加以阐发、解释,使之具体化;二是对具体的内容进行准确的概括,提炼出其核心内容。
如福建卷第11题:支持我们“心灵成长”的是怎样的人?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
江苏卷第15题: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浙江卷第10题:结合上下文,指出作者认为“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的理由。
3.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侧重考查考生是否具有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对考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关注与考查。
如福建卷第12题:“寻常的人生”有哪两个向度?文章提倡哪个向度?为什么?
广东卷第15题: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经过长期试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向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面对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又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题。依据文意,分析袁隆平怎样负起了“知识的责任”。
4. 考查文章思路结构。这类试题多从文章开篇构思或段落间关系入手,考查考生对作品结构脉络的把握能力,以及在整体感知基础上分析段落之间及段落内部的层次关系的能力。
如江苏卷第16题: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三) 探究应用
这类试题在考查筛选分析、提炼概括等基本能力的基础上,重点考查考生的发展性能力。
如江苏卷第17题: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作用?
总之,“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等考点,今年的社科文阅读均有涉及,同往年试题相比,保持了稳定。变化方面,有不少省份取消了根据文章进行推断、想象类题型的考查,代之以关注文意本身。如增加是否符合文意类题型的考查,强调对社科类文章观点和材料统一的文体结构规律的考查等。这些变化,可以看出未来社科文阅读测试的发展趋势。同时,探究类试题的持续增加,也体现了新课改的方向。
【命题预测】
预测1:定位更加清晰,命题难度适中。社科类文本侧重于选取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历史学等方面的文章,越来越注重文本的基本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总体来说设题难度并不是很大,同时,分值权重与选考部分力求基本相当。设题尽可能贴近考生实际,不会过分为难考生。 预测2:命题式样稳定,调整幅度不大。大多数省市将会继续沿用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再加上简答题的结构样式,简答题的设题策略显然会尽可能回避一题多问,以使得分点尽可能集中。同时,简答题将逐步强化分析、探究的成分。
【备考策略】
1. 研读考纲,明确考点。这对于备考至关重要。无论高考命题形式如何变化,考点就是《考试大纲》中提到的6个。明确了考查方向,复习时自然知道哪些是重点,然后就着重加以训练。
2. 探究真题,对症下药。《考试说明》样题为我们提供了考试怎么考的典型范例,认真研究试做这些真题、样题,有利于我们对考试怎么考形成直观感性的认识。做题时,要认真研究每一道题目,与考纲的相关表述逐一对照,明确命题人想通过这道题考查什么。
3. 细读文本,把握用意。在入题前逐字逐句细读,逐段总结,步步为营。明确文本中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欢迎什么,拒绝什么等等。弄清了这些,也就弄清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 审读题干,理清要求。社科类文本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是有本质区别的。对社科类文本的考查,除了包括对词语、句子的理解外,还包括对段落、主旨的理解,即作者的论点、论据和结构安排等。做题时应当针对具体题目审读题干,按要求作答。
5. 掌握方法,区分正误。尤其是论述文的选择题,是依据题干的要求,判断命题者所列的从文中筛选出的信息选项的正误。方法一般分三步:吃透阅读材料,把握全文观点(读)——在阅读材料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段(找)——将选项与阅读材料中的句、段细加以对比,求同寻异(比)。即做题时首先要确认与题目要求有关的信息区间,然后把所给选项的信息与原句中的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最后紧扣语境,结合题干中的相关要求准确筛选。
6. 善于总结,积累经验。做题是必要的,但做题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要借做题积累解题经验,努力做到“一题一得,题题有得”。例如同为选择题,但因为不再是单项选择题一统天下了,因此就要特别关注题干的表述,以利于尽快明确选项要求。同时,要特别关注简答题的解题策略、表述技巧。
7. 积淀文化,有备无患。要适当积累一些文化知识,哪怕是在做题中,也要关注文本讨论的对象。对于文化交流与碰撞等热点问题,对于社会科学的新发现、新观点要适当关注,略知一二。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开阔视野,触类旁通,对解题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