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服务群众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chengcf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海高原面积辽阔,地势特殊,虽然人口不足600万,但却包含有55个民族,他们和谐相处,辛勤建设着这片高原沃土。
  这里是古羌人生存发祥之地。这里是仰韶文化、卡约文化、昆仑文化、羌文化、诺木洪文化、藏文化、蒙古族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哈萨克文化形成独特高原形态的处女地,也是色彩斑斓的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美好神坛。但时至今日,在为数不多的十几种公开刊物中,《群文天地》期刊(以下略称《群文》)创刊26年来,尽管有过风雨和变革,却一路前行,创新发展,以坚忍不拔的精神,与时俱进,在全国在青海赢得了广大作者和读者的信赖与喜爱。回望行程,实属不易。
  一份扎根人口较少地域的杂志,如何成为了中国北方优秀期刊?以我多年的阅读和思考,《群文》具备了下面几个独到的特点成为成功之处:
  其一,群众文化,服务人民,共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文化的本质即是美学理论的建构和提升。“文”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并于先秦典籍中被广泛应用。何谓文?《易经·系辞下》曰:“物象杂,故曰文。”《说文解字》说“文,错画也,象交文。”都是说由错综复杂的线条所构成的形象。如此便从本义引申出美的形式概念。“化”本是生长的概念。《黄帝内经·素问》中说:“物生为之化,物极为之变。”文化雏形概念最先出现于《周易·贲卦》,其释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但文化之实质概念形成于汉代。历代思想家都是把文化视之为中国文明进步的重要因素,一直将文化视为治国之本,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由于生态环境和社会历史的发展不同,其演变形成亦不相同。我国的文化基本上是从农业生产的开始同步前行。从技术层面上又与那时的“艺”相当。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曾说:文化或文明从一种广泛的人种学意义,是一处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等等。如此,《群文》将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概念陈放在一册有限的纸本期刊上,它必定担当着繁重的普及和提高的任务。必须在办刊思想上明确群众文化服务人民的目的,并不仅仅是通俗与娱乐的性质。普及与提高是建立在寓美教化于提高人民整体素质之中。这也不仅仅是对群众而言,其实在不断的学习实践的过程中,首先要提升编辑、作者的思想修养和人格情操,把准刊物的服务方向,紧跟时代脉搏,深入生活,调查基本民众的需求。编辑既是专家也是杂家。大凡著名的刊物主编,都是知识渊博的有名学者。“辑”就是和,和是编辑对作者与读者关联,既要熟悉作者的特长,也要了解读者群体对刊物内容调配与选择,同时还有有意识地去引导,都是互动互进的关系。唯首先提高编辑水平,方可行之有效。《群文》多年来正是执行了以上方略,经过编辑、作者、读者的共同努力,通过篇篇文章,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引导人民群众增强自信心,发扬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提高国民素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其二,适时调整,结合当前设置栏目。《群文》一直坚持精神文明核心价值观,群众文化,服务群众的办刊原则。为此,结合不同时期党的主导精神,规划年度计划,精心设置栏目。如2015年,是我国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对异族侵入,取得抗日伟大胜利的70周年。《群文》主编早在头年冬,就和青海高原文化研究会协同组织专家学者,建言献策,讨论选题,发掘题材,明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青海的抗战”主题,设置“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专栏,连续发表许多有价值的文章,以青海抗战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英雄人物、精英事迹等,有力地阐明了爱国不分先后,抗战不分前后的伟大战略思想。青海虽然是抗战的大后方,但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指挥和强烈影响下,激发起全民抗战的民族热情,党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核心力量和中流砥柱。《群文》通过刊出系列文章:《同仇敌忾 拯救危亡》《奋勇抗日的青海骑兵师》《青海抗日时期的文化宣传斗争》《青海佛教界在抗日时期的贡献》《重温峥嵘岁月 铭记抗战历史——抗日时期青海人民的巨大贡献》等。以翔实的历史事件叙事:“日本飞机对西宁轰炸的追记”,介绍“曾佐国将军、马彪抗战英雄人物”,“藏传佛教领袖人物九世班禅大师、喜饶加错大师为抗日奔走呼号,以亲身经历揭露日寇的狼子野心和残暴杀戮行为,捐献财物,动员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去”及“文化名人老舍、丁玲、郑君里等来青走访和摄制影片宣传青海民众的抗日活动”等例证,反映青海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奋勇抗战,百折不饶,不畏强敌,敢于胜利的精神。让人们永远铭记,青海曾经有几万将士,奔赴前线,浴血奋战,七八千各族儿女牺牲了宝贵的生命,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以生动的非虚构记叙,有力地证明了青海也是积极抗战的前沿。并且以《喋血阳澄湖》等篇章,佐证青海人民的自觉抗日和全国八路军、新四军的英勇抗日斗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其三,植根本土,反映群众文化诉求。青海长期形成的多元民族文化交融情态,繁若群星,灿烂夺目,它们深深扎根于民间群众之中。如音乐类:有“青海花儿”“平弦”“越弦”“道情”“小调”,藏族音乐有“勒”“劳动歌”“儿歌”“伊”“道歌”“则柔”“舞曲”“拉伊”九大类,蒙古族有“赞歌”“长调”,土族有“阿甲哟”“库咕笳”,哈萨克有“民歌”等等;文学类:“诗词”“传说故事”“格言”“谚语”;戏剧类:“藏戏”“皮影”“秦腔”;美术类:“彩陶图纹”“剪纸”“河湟刺绣”;史诗:“格萨尔王传”;大部分都是珍贵的非物质保护遗产。《群文》都在不同时期对它们一一做过介绍,发表过专题文章。对外扩大了人们对青海高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其四,突显亮点,推介民族文化特色。如音乐类文化“青海花儿”,既是高原青海11个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以至于在中国西部和港澳、台湾地区,乃至美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都有研究者和歌唱者,且历史悠久,包含文学、诗学、史学、社会学、生态学、心理学等学科,由此,被联合国批准收录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此,《群文》将“青海花儿”设置为栏目亮点,并坚持多年延续登载有关介绍“花儿”的历史渊薮、民族地域演唱特征、文词造句的传统和创新、“花儿”曲调的分类或演变、“花儿王”朱仲禄的演唱风格与历史贡献、“花儿”的社会价值与地位、“花儿”的保护与继承发展、“花儿”品牌的建立与旅游的经济效益、以及花儿会和优秀花儿歌手的介绍等等,有研究,有讨论,为点亮青海文化这盏明灯,鼓与呼。经多年作者和编辑的努力,终于形成了政府和群众的共识,因此才呈现出花儿歌舞剧《白鸽子》、花儿剧《河湟儿女情》等好作品;促进了青海花儿艺术节的举办、花儿网站的建立。
  又如连续刊载《草原王国吐谷浑》长篇,以大量的考证材料,形象阐述了吐谷浑王国消失后,其下属部落的演变,与其他民族的融合或所遗留的民俗民风,大量军事力量的散布,在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生存空间等等,客观翔实,澄清了许多让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以及介绍藏族文化精神宝库《格萨尔王传》的文章,传播藏文化,具有深厚的研究价值。
  同时,《群文》并不拘泥于本省本域。如在发表青海抗战主题文章的时期,也以在青人员为引而选登新四军在南方的抗战事迹,作为黄河上游长江下游之间抗战态势的联系,作为互补,宽展了视野空间。
  其五,图文并茂,雅俗共赏,随时更新。大凡图书期刊,其装帧设计,关乎着一种美感的共享。纵观《群文》数十年的变化,可说是经历了由简到繁,由庄重至轻松和美悦的过程。任何文化产品,不能一味迎合低俗欣赏,掣肘市场需求制约而失去主流价值。从封面封底的图片,首页的主旨简介,文字字形的排对,文内插图的安置,一切都是有讲究的。由于目前的条件改善,主要是随着编辑者审美境界的提升,几经创新,现在已经形成了它的风格。表现出文化的美的魅力,又紧紧扣紧社会主体的需要。比如2016年一期的封面,大面积的洁白空间加枣红底线衬底,中间居然是一幅表现民间文化代表之一的红色圆形的“春福”剪纸,充满了新春迎福的喜气风味,点活了这期刊物的眼睛;封底“祖国前头尽是春”泥塑公益广告,别有一番情趣。
  另外,读者特别喜欢看那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图片,如宋庆龄的保姆李燕娥的图片,耐人寻味。
  祝愿《群文》保持自己的风格,以多样化形式,传播高原文化,弘扬正能量,不断创新,与作者读者携手共进。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民族文化学者。)
其他文献
时间用手指在你头上戳了一下,大喝一声:“去!”,然后径自走了,頭也不回,于是时间一年一年就这么过去了,只留下头顶的那个看不见的指印一点点吸走了原来的活力和发泄不完的火气,转化成了老道熟练的生活技巧、一点点的狡猾和一点点皱纹,当然了,转化的程度因人而异,只剩时间还在稳健而又无情地大步向前,又是一年花落去,等得他日燕归来。  此时正值北国的冬天,只是不见一点点雪的影子,自然也看不见漫天飞洒的雨的精魂了
期刊
致老松  我常漫步于西山植物園。那里有梅,有菊,有松。三贤高洁,皆可娱目陶情。但三者相较,我尤惜松之大气浑穆。  罗浮美人体偏瘦 帘卷西风雅少雄  何如松君大气象 擎天拔地自从容  致山梅  梅花一枝,独自吐华。它那在山角寂寞的倩容,令我兀地想起曾国藩的爱将彭玉林。他在戎马倥偬中,利用三馀,作万张梅图,倾泄对心上人的挚爱。  寂寞山隈开无主 看尽云飞雪乱舞  谁解日融冰成泪 唯叹人间少万图  致翠
期刊
丹麻于我既陌生又熟悉,而更多是诱惑。陌生,是在此之前我从未到过丹麻;熟悉,是从诸多文化渠道领略过她迷人的风采,感受过她无穷的魅力。  据说,在那里可以听到花开的声音。那是2011年农历六月,在青海高原四处飘散着花开之声的绚烂日子,怀着满腔的热情与向往,我有幸来到魂牵梦绕的互助丹麻,来赶赴一个心灵的约会,满足一份内心的期待,感知一份情感的旅程,寻求一份红尘中的安宁。  7月17日是农历六月初六。在河
期刊
八月二十四日,下班后陪着一位朋友去赴一个饭局,一进门,也许在座的都是清一色的男士的缘故,一位穿粉红色衣裳的年轻女子给人最初的感觉就是惊艳,短暂的问候和介绍中得知,她就是刚刚从被称之为“爬山调艺术之乡”的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捧着第二届“西部民歌最佳表演奖”的奖杯归来的优秀青年“花儿”歌手李力毛措女士,桌子上还放着她的奖杯和奖状——毫无疑问,这个小小的宴会是为她接风洗尘的,也是为她庆贺一下
期刊
“评弹是民间文艺的一支轻骑部队”  1954年9月到11月,上海承办了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一天,周恩来总理、陈毅市长在上海市文化局局长于伶的陪同下,前往锦江饭店剧场观看上海市评弹团的演出。第一个节目是新创作的短篇评弹《刘胡兰就义》。说到刘胡兰英勇就义的时候,周总理和邓大姐当场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旁边的陈毅市长见了,不由轻声地用四川话批评于伶说:“啷格搞的嗬,总理和邓大姐身体不好,是来休养的么,
期刊
人物表   祁颜西:78岁,威远镇土司、总兵。   祁夫人:76岁,祁颜西之妻。   钱 七:40余岁,祁颜西麾下大将。   钱 八:30余岁,祁颜西麾下大将,钱七弟弟。   祁少帅:18岁,祁颜西之子,初次出场4岁。   柴国柱:50余岁,西宁城指挥。   柴姑娘:18岁,柴国柱之女。   明神宗:30余岁,明朝皇帝。   完颜浑:40余岁,金国元帅。   管家、法师、奶妈、
期刊
土族是青海省所独有的少数民族,它最初就孕育、形成于今互助土族自治县及其周围地区,而不熟悉情况的外省人,往往把他与土家族混为一谈。  土家族居住在湘西和湖北恩施地区,是羌戎的一支,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青海的土族,在民族形成过程中,主要与吐谷浑、蒙古诸族有渊源关系,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由于吐谷浑语与蒙古语属同一祖源,所以今天土语词汇中,有一半左右与蒙古语相同或相近。他们信奉藏传佛教,主要聚居
期刊
25  旦正加打马奔向九曲河畔。远远望去,有一个妇女正在往大木桶里舀水。旦正加激动而兴奋地快马加鞭,高喊:“才—仁—吉。”当他来到河边时,站起来的是一位中年妇女。旦正加说:“啊!原来是加木措大嫂。”加木措已认出他来说:“是旦正加呀!”旦正加:“很长时间没见了,你好吗?”加木措:“能有什么好?不过工作团要来吉迈滩了,大头人有交待,不准随便打骂我们这些塔哇,比过去好一些了。哎?旦正加,听说上次你逃走以
期刊
古南海:远古的人间乐土  人类的产生,当初并非只是唯一的一支,更非只是女娲一人或亚当夏娃二人;人类的繁衍,既非由女娲抟弄泥巴造人,亦非由亚当夏娃二人繁衍出无穷无尽的子孙。人类是在大致相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下由同一物种逐渐进化而来的;这样,在地球的许多地方陆续出现了人类族群。远古时期,人类族群并非长期定居于一地,他们在广袤的大地上四处游荡,如同非洲的动物群随季节不断地迁徙,为的是寻找一片适宜生息的土地
期刊
一  桑热嘉措先生于1896年出生在安多丹斗山附近石大仓嘎牙日麦察家族(今青海省化隆县巴燕镇石大仓),是一户藏族农民家庭,也是一个信仰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家庭。祖上在石大仓靠山建家立业,称牙日仓。据史书记载,嘎牙日家族在吐蕃历代法王时期,曾繁衍生息在卫藏净土的藏茸(今西藏札什伦布寺附近)地区,并成为法王执掌国政的栋梁。桑热嘉措先生年幼时父母取名丹巴雅佩,意即佛教昌盛。父亲班玛扎西对自幼聪颖好学,喜欢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