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没有当战斗机飞行员的设计师,飞机的发展除了依赖材料物理和流体力学等等之外,往往只能依据飞行员们的要求,比如在何种情况下能够做出哪些动作。但是常常会有一些老牌飞行员,驾驶着较老式的飞机继续着他们的传奇,并顺便鄙视一下飞机性能的改进。显然,飞机的性能不是决定胜败的唯一因素,“无形的”空战战术在一个看不见的地方引领着飞机和空战的发展。
空战的经验和技巧非常琐碎复杂,很难用语言文字阐述和传授,各国通用的办法是老飞行员的言传身教。这种方法训练周期很长,而且不同教官会传授许多不同的经验来搞乱新手们的大脑……在强调标准化高效率的工业时代,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无奈持续了很久。它的缺点很明显:老飞行员一旦阵亡,他的那些经验也就进了坟墓;而十个在空中战战兢兢的菜鸟,往往只会有一两个成为老鸟,他们学会如何隐蔽自己、如何在混乱的战斗中感知机会和危险……而在积累这些经验的过程中,其余的那八九个就变成了冷冰冰的伤亡数字。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朝鲜战争这数十年间,飞机格斗的基本原理未变:将机头指向敌机———接近到武器射程———开枪或者开炮。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简单的目的,N个飞行员们想出了N+X个可能有用的办法,而且N和X的数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变越大……空战战术真的有这么复杂么?
约翰·伯伊德在朝鲜战争后期才上前线,没有什么获得战绩的机会。但是战争结束之后,他在同行们的模拟战斗中脱颖而出——没人能在咬住他之后的40秒内,躲过他的反咬,这实在是惊人的能力,“40秒钟伯伊德”由此得名。这位只有高中学历的优秀飞行员后来获得了进大学进修的机会,并在学习能量守恒的概念时,突然迸发出灵感:空中飞机的上下翻飞和加速减速,实际上都是能量转化的过程。飞机的俯冲是势能转化为动能,而爬升则是动能转化为势能……要想在空战中占得先机,必然要取得某种能量态的优势,而同时失去动能和势能,则必将失败。这就是能量机动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飞机愈好并非仅仅意味着它飞得更高更快,更表现在对能量的控制能力更强。在理论中,战斗机也分为能量战斗机和角度战斗机。就是力气更大和动作更灵活两种类型。前者的推重比(推力/重量之比)和加速性能较好,通过对距离和速度差的控制获得开火机会;后者则翼载荷(飞机重量/机翼面积之比)较小,盘旋转向能力占优,通过对飞行姿态的控制来获得开火机会。空战战术由此主要分为两类,能量战术和角度战术。优秀的飞行员,往往能将战斗导向有利于自机性能的形势,从而战胜这方面性能相对较弱的飞机。实际上,现代战斗机往往会在力量和灵活两方面都追求完美,所以并不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战斗机,两种战术也往往会交叉使用。
不过,现代空战已经有了更多的进步,制空权已经不仅仅取决于飞机间的空战。空战只是制空权争夺的一个环节,搜索、通讯指挥(数据链)、敌我识别、压制打击……都同等重要。
就以科索沃战争为例,南联盟空军飞机性能不错,“骑士”大队的飞行员们技术很好也很勇敢,他们像真正的骑士一样无畏地出战。但在北约对机场、机库、雷达站的压制性打击面前,他们只能依靠备用机场甚至公路起飞迎敌;而在美国预警机面前,他们的每一次升空都清清楚楚地标在每架北约战机座舱的显示器里,每一次战斗都被重重堵截……他们击落过F117和F15,但仍然只能在无休止的空中打击面前无奈地屈服。单个的武器或单套系统,是很难跟一整套强大而完整的体系相对抗的。
但是,能量机动理论永远都是飞行员们的圣经,毕竟在空中,在战场上,什么都会发生。面对突然出现在近距离的敌机,性能良好的飞机、清醒的头脑再加上过硬的训练,才能让你有活着回家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