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移动互联网时代,对通讯录的挖掘同步晋升至手机。尽管“干掉短信”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并不妨碍手机IM冲击传统短信业务,也不妨碍其中冒出下一个MSN或腾讯。??
PC时代,即时通讯(IM)在电脑上的使用已经相当频繁,QQ、MSN等通讯软件成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让手机进行IM交流的瓶颈被打破,3G网络的成熟和WiFi的大面积铺设更是让手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短信不再是唯一的选择,桌面通讯软件纷纷推出手机版的同时,更多的竞争者加入了对手机通讯录的价值挖掘中,手机终端商、第三方开发和运营商三者在这个市场共同博弈。
苹果在2011年的WWDC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了即时通讯软件iMessage,作为全球最大手机终端商的苹果也来插足,手机IM市场的混战即将上演。对手机IM的开发商而言,尽管盈利模式尚不清晰,但在互联网时代,谁都清楚先行一步、绑定用户的优势所在。虽然就目前的市场环境而言,“干掉短信”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对传统短信业务的冲击在所难免。更何况,一如当年依靠QQ起家的腾讯一样,随着对手机通讯录的深度挖掘,以及搭载的增值服务越来越多,难保在如今厮杀的阵营中不会出现明天的腾讯或MSN。
“我是米聊”
其实,在苹果推出iMessage之前,市场上早已存在着各种类似的免费应用。由第三方开发的Kik Messenger是较早面市的一款专注于移动平台的免费即时聊天程序,与短信相比,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通过IM工具发送短信,仅需支付由此引发的较低的流量使用费。凭借更便捷更有趣更廉价的特色,Kik Messenger推出仅3个月就在全球吸引了300万用户。2011年4月,Kik Messenger获得了首轮800万美元的融资,并且因为“太过流行”,惹上了官非—黑莓制造商RIM公司对其提出了侵权指控。
和其他受欢迎的应用软件一样,迅速蹿红的Kik Messenger吸引了国内一大批的跟风模仿者。它们在“前辈”Kik Messenger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实用功能,除能发送普通的文字短信外,通常还支持发送照片、视频、地理位置、通讯录和群聊等。
“爱免费,更爱实时状态,比短信方便,不愁话费账单。新奇的沟通方式,我不是QQ,也不是飞信,我是米聊。”这是国内第一批模仿者小米科技推出的“米聊”的广告词,也颇为直接地描述了“米聊”们的特点。作为一款跨平台、跨运营商的手机端短信工具,“米聊”目前支持iPhone、安卓(Android)、塞班(Symbian)手机平台,除了同行们都具备的基本功能外,还搭载了转播消息功能,集成新浪微博。其最基本的添加好友方式是通过“米聊号”来完成,还提供邮箱搜索、MSN好友、搜索个人信息三大方式来添加好友,而绑定手机的用户还能通过手机通讯录匹配寻找使用“米聊”的好友。
借助先入为主的优势加上良好的用户体验,上线半年以来,“米聊”的注册用户已经达到200万,它的使用模式被年轻一代用户广为接受,被称为时下最酷最潮的语音对讲机。并且,在“米聊”基础上,小米公司推出了手机操作系统MiUI,再有了现在的小米手机。而早在2010年底,米聊就完成了首轮4100万美元的融资,市场估值高达2.5亿美元。米聊之后,跟风者甚众,同样由第三方开发的个信、友信、速聊等手机应用软件纷纷上线,腾讯、盛大和开心网也不甘人后,分别推出了类似的应用“微信”、“有你”和“飞豆”。不过,对它们而言,类似应用的推出似乎有“醉翁之意不在酒”之嫌,例如,开心网就是希望借由“飞豆”,实现从桌面互联网向移动社交领域的延伸。
“不务正业”的手机品牌
对制造手机终端的各大品牌来说,这场以手机为载体的盛宴更是不容缺席。除了即将推出iMessage的苹果之外,黑莓的Blackberry Messenger早已使用多年。原本Kik Messenger支持在黑莓平台上使用,但因为与黑莓自带的Blackberry Messager存在竞争关系,被黑莓以涉及用户隐私为由从App World中下架。不仅步履维艰的诺基亚宣布将要推出“诺基亚IM”(IM for Nokia),谷歌也开始为安卓系统着手开发自己的专属软件。
与第三方开发的跨平台“米聊”们相比,由上述这些手机终端制造商开发的即时通讯软件由于只支持本手机的系统,因此无法实现与其他手机平台用户的互通。但手机制造商的优势在于,由于软件被内置于系统中,类似苹果的iMessage理论上一经发布就能为全球亿万苹果用户所知晓,而无需任何推广—要知道,当年微软IE能在浏览器市场独占鳌头,制胜的法宝并不是比对手更优秀的技术,而在于直接内置于电脑当中—仅凭这一点,拥有iPhone、iPod Touch、iPad等多条产品线的苹果所覆盖的用户数量就足以让第三方开发商们难望其项背。换个角度来看,专注于IM的第三方则在技术和功能上都优于苹果等手机终端制造商。
冲击传统短信业务
过去十年,是全球手机短信业务爆炸式增长的黄金时代,成本低、利润丰厚的短信风光无限,类短信应用的出现改变了它的上升轨迹。近似免费的类短信应用,支持后台运行,并且搭载智能手机能实现消息实时推送,使得接收方能在第一时间收到。由非运营商推出的这些类短信应用,正在慢慢改变行业格局。尽管Kik Messenger的创始人泰德·利文斯顿(Ted Livingston)扬言的“干掉短信”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最近一年来,第三方开发和手机终端商的集体发力,已经让传统短信业务感受到了明显的冲击。
Kik Messenger在欧美地区能迅速走红,其中一个原因是当地短信资费相对较高,而WiFi覆盖面广且3G业务相对成熟,使得以数据形式发送的短信备受欢迎。也正是因为如此,传统短信业务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在美国市场,手机用户数维持稳定,短信的使用量增速则开始放缓。根据美国无线通信和互联网协会(CTIA)的报告,2010年下半年,美国手机用户的短信收发量超过1万亿条,但同比上半年增长8.7%,是过去十年的最低增幅。而在用户量相对较少的荷兰,短信业务甚至已经出现负增长,荷兰皇家电信表示,由于更多的年轻人选择了手机IM,该公司2011年第一季度短信量同比下降了8%。
在中国,尽管手机IM的第三方开发商来势凶猛,但短信的先天生存环境相较欧美要优良得多。一方面网络流量费用相对较高,另一方面短信资费却相当平易近人,这让“米聊”们在价格方面的优势不甚明显。此外,短信极高的普及率决定了其商务应用无法代替,而许多习惯多年的年纪稍大的用户更不会轻易舍其而去。然而,即便如此,也无法抵挡传统短信业务的日渐式微。中国移动的年报数据显示,2007-2009年,短信使用量增幅从42.26%减少至2010年的4.4%,呈现明显递减之势,并且短信使用量增幅远低于新用户数量的增幅(附表)。短信收入更是出现下滑,2010年短信业务收入为526亿元,略低于2009年的535亿元。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的短信使用量1841亿条,增幅仅为 3.3%。
不过,就此判断传统手机短信将进入末路还为时尚早。在易观国际分析师胡志辉看来:“目前还不能下定论说短信会退出历史舞台。无论是手机短信还是移动IM,都有其固定的使用人群,比如50岁以上的手机用户大部分不发短信,只打电话;而类似QQ、飞信或者米聊这些移动IM,受到了更多青少年的热捧。短信和移动IM两者在近几年还会在各自的领域内有所发展。”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移动IM和短信在未来将可以共生共存。而一旦类短信业务的规模大到足以引发运营商的反攻,也许故事又会发生转折性的变化。就现阶段来说,在竞相逐鹿、各出猛招的手机IM开发商集体围攻下,传统短信业务受到冲击已成定局。只是谁也不知道,这些开发商中,谁会成为最后的王者。■
PC时代,即时通讯(IM)在电脑上的使用已经相当频繁,QQ、MSN等通讯软件成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让手机进行IM交流的瓶颈被打破,3G网络的成熟和WiFi的大面积铺设更是让手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短信不再是唯一的选择,桌面通讯软件纷纷推出手机版的同时,更多的竞争者加入了对手机通讯录的价值挖掘中,手机终端商、第三方开发和运营商三者在这个市场共同博弈。
苹果在2011年的WWDC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了即时通讯软件iMessage,作为全球最大手机终端商的苹果也来插足,手机IM市场的混战即将上演。对手机IM的开发商而言,尽管盈利模式尚不清晰,但在互联网时代,谁都清楚先行一步、绑定用户的优势所在。虽然就目前的市场环境而言,“干掉短信”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对传统短信业务的冲击在所难免。更何况,一如当年依靠QQ起家的腾讯一样,随着对手机通讯录的深度挖掘,以及搭载的增值服务越来越多,难保在如今厮杀的阵营中不会出现明天的腾讯或MSN。
“我是米聊”
其实,在苹果推出iMessage之前,市场上早已存在着各种类似的免费应用。由第三方开发的Kik Messenger是较早面市的一款专注于移动平台的免费即时聊天程序,与短信相比,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通过IM工具发送短信,仅需支付由此引发的较低的流量使用费。凭借更便捷更有趣更廉价的特色,Kik Messenger推出仅3个月就在全球吸引了300万用户。2011年4月,Kik Messenger获得了首轮800万美元的融资,并且因为“太过流行”,惹上了官非—黑莓制造商RIM公司对其提出了侵权指控。
和其他受欢迎的应用软件一样,迅速蹿红的Kik Messenger吸引了国内一大批的跟风模仿者。它们在“前辈”Kik Messenger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实用功能,除能发送普通的文字短信外,通常还支持发送照片、视频、地理位置、通讯录和群聊等。
“爱免费,更爱实时状态,比短信方便,不愁话费账单。新奇的沟通方式,我不是QQ,也不是飞信,我是米聊。”这是国内第一批模仿者小米科技推出的“米聊”的广告词,也颇为直接地描述了“米聊”们的特点。作为一款跨平台、跨运营商的手机端短信工具,“米聊”目前支持iPhone、安卓(Android)、塞班(Symbian)手机平台,除了同行们都具备的基本功能外,还搭载了转播消息功能,集成新浪微博。其最基本的添加好友方式是通过“米聊号”来完成,还提供邮箱搜索、MSN好友、搜索个人信息三大方式来添加好友,而绑定手机的用户还能通过手机通讯录匹配寻找使用“米聊”的好友。
借助先入为主的优势加上良好的用户体验,上线半年以来,“米聊”的注册用户已经达到200万,它的使用模式被年轻一代用户广为接受,被称为时下最酷最潮的语音对讲机。并且,在“米聊”基础上,小米公司推出了手机操作系统MiUI,再有了现在的小米手机。而早在2010年底,米聊就完成了首轮4100万美元的融资,市场估值高达2.5亿美元。米聊之后,跟风者甚众,同样由第三方开发的个信、友信、速聊等手机应用软件纷纷上线,腾讯、盛大和开心网也不甘人后,分别推出了类似的应用“微信”、“有你”和“飞豆”。不过,对它们而言,类似应用的推出似乎有“醉翁之意不在酒”之嫌,例如,开心网就是希望借由“飞豆”,实现从桌面互联网向移动社交领域的延伸。
“不务正业”的手机品牌
对制造手机终端的各大品牌来说,这场以手机为载体的盛宴更是不容缺席。除了即将推出iMessage的苹果之外,黑莓的Blackberry Messenger早已使用多年。原本Kik Messenger支持在黑莓平台上使用,但因为与黑莓自带的Blackberry Messager存在竞争关系,被黑莓以涉及用户隐私为由从App World中下架。不仅步履维艰的诺基亚宣布将要推出“诺基亚IM”(IM for Nokia),谷歌也开始为安卓系统着手开发自己的专属软件。
与第三方开发的跨平台“米聊”们相比,由上述这些手机终端制造商开发的即时通讯软件由于只支持本手机的系统,因此无法实现与其他手机平台用户的互通。但手机制造商的优势在于,由于软件被内置于系统中,类似苹果的iMessage理论上一经发布就能为全球亿万苹果用户所知晓,而无需任何推广—要知道,当年微软IE能在浏览器市场独占鳌头,制胜的法宝并不是比对手更优秀的技术,而在于直接内置于电脑当中—仅凭这一点,拥有iPhone、iPod Touch、iPad等多条产品线的苹果所覆盖的用户数量就足以让第三方开发商们难望其项背。换个角度来看,专注于IM的第三方则在技术和功能上都优于苹果等手机终端制造商。
冲击传统短信业务
过去十年,是全球手机短信业务爆炸式增长的黄金时代,成本低、利润丰厚的短信风光无限,类短信应用的出现改变了它的上升轨迹。近似免费的类短信应用,支持后台运行,并且搭载智能手机能实现消息实时推送,使得接收方能在第一时间收到。由非运营商推出的这些类短信应用,正在慢慢改变行业格局。尽管Kik Messenger的创始人泰德·利文斯顿(Ted Livingston)扬言的“干掉短信”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最近一年来,第三方开发和手机终端商的集体发力,已经让传统短信业务感受到了明显的冲击。
Kik Messenger在欧美地区能迅速走红,其中一个原因是当地短信资费相对较高,而WiFi覆盖面广且3G业务相对成熟,使得以数据形式发送的短信备受欢迎。也正是因为如此,传统短信业务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在美国市场,手机用户数维持稳定,短信的使用量增速则开始放缓。根据美国无线通信和互联网协会(CTIA)的报告,2010年下半年,美国手机用户的短信收发量超过1万亿条,但同比上半年增长8.7%,是过去十年的最低增幅。而在用户量相对较少的荷兰,短信业务甚至已经出现负增长,荷兰皇家电信表示,由于更多的年轻人选择了手机IM,该公司2011年第一季度短信量同比下降了8%。
在中国,尽管手机IM的第三方开发商来势凶猛,但短信的先天生存环境相较欧美要优良得多。一方面网络流量费用相对较高,另一方面短信资费却相当平易近人,这让“米聊”们在价格方面的优势不甚明显。此外,短信极高的普及率决定了其商务应用无法代替,而许多习惯多年的年纪稍大的用户更不会轻易舍其而去。然而,即便如此,也无法抵挡传统短信业务的日渐式微。中国移动的年报数据显示,2007-2009年,短信使用量增幅从42.26%减少至2010年的4.4%,呈现明显递减之势,并且短信使用量增幅远低于新用户数量的增幅(附表)。短信收入更是出现下滑,2010年短信业务收入为526亿元,略低于2009年的535亿元。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的短信使用量1841亿条,增幅仅为 3.3%。
不过,就此判断传统手机短信将进入末路还为时尚早。在易观国际分析师胡志辉看来:“目前还不能下定论说短信会退出历史舞台。无论是手机短信还是移动IM,都有其固定的使用人群,比如50岁以上的手机用户大部分不发短信,只打电话;而类似QQ、飞信或者米聊这些移动IM,受到了更多青少年的热捧。短信和移动IM两者在近几年还会在各自的领域内有所发展。”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移动IM和短信在未来将可以共生共存。而一旦类短信业务的规模大到足以引发运营商的反攻,也许故事又会发生转折性的变化。就现阶段来说,在竞相逐鹿、各出猛招的手机IM开发商集体围攻下,传统短信业务受到冲击已成定局。只是谁也不知道,这些开发商中,谁会成为最后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