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卒中复发风险的关系

来源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_fla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卒中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48例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将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后,分为ESRS≥3分组(高危复发风险组21例)和ESRS<3分组(低危复发风险组2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颅内责任血管(基底动脉或单侧大脑中动脉)的高分辨率核磁共振(HR-MRI)检查,依据HR-MRI在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及T1压脂序列等的信号强弱,区分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斑块与不稳定性斑块。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及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这四个因素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高危因素。其OR值分别为87.114、159.423、8.942、11.551,95%CI分别为4.218~1 799.078、3.235~7 855.957、1.054~75.857、1.011~132.043(均P<0.05)。结论除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传统危险因素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是缺血性卒中高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主要介绍在大容量电站汽轮机监测装置BN-3300系列的一些性能和特点,以及该系列装置的安装和调试体会.实际证明TSI-3300系列的汽轮机临测装置是比较精确的仪表.
本文结合导线防冰、避冰的实际经验,及导线覆冰过载能力的计算,对云南省高海拔覆冰地区的小截面导线的选择及覆冰问题进行了探讨.
介绍了改革、发展地方小水电的思路和方法
针对宜春市棘胸蛙产业发展特点、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措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