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班主任工作中,批评是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方式。虽然批评多数是善意和建设性的,是希望学生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改善自身的形象,但一味地采取简单、粗暴的“正面出击”批评方式,有时难免增强学生的逆反心理,其效果适得其反。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应尽量做到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
1 换位批评法
有的学生屡犯习惯性的错误,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犯得错误,如果采取直接批评的方法,他不一定能够深刻认识并改正错误,最好的办法是换位批评——让他处在受阻受损的位置上亲自体会一下,这样,不用多费唇舌,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 自责批评法
所谓“自责法”是用自责的方法感动对方。本来缺点和错误在对方身上,但批评者过意先归到自己头上,自我批评,目的是使对方反躬自省,认识到自身的错误。
3 赞扬批评法
赞扬批评法,又叫欲抑先扬法。即要批评一个人时,先表扬他的某个优点,然后再提出他的错误,顺势批评他。
这个方法特别适用于“问题学生”的转化。如果對“问题学生”一味地说教式的批评,他不仅不会“改过自新”,甚至会破罐子破摔,情况变得更糟糕。这时用褒扬的方法来达到批评的目的才是上策。即你在平时有意无意地多找他的一些优点在全班表扬(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只要你善于观察和发现),一旦他犯了错误也是先肯定他的优点,然后再指出他的错误,让他以自己的优点克服它的缺点,让他有信心抑制自己的缺点。
4 间接暗示法
现在的学生,都有极强的自尊心,“树怕剥皮,人怕伤心”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是教师的第一要义。学生犯的错误,十之八九是属于无意的行为,真正有意识犯错误的极少。在教育过程中,老师们经常遇到一个头疼的问题:一个班总有那么一个甚至几个“老油子”。不断犯错误。昨天教育了,今天又犯。甚至犯同样的错误,对此,教师常常迁怒于学生,但细细推究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长、教师教育不得法有关。屡犯错误的问题学生,大都是由于在开始犯错误的时候,教师的批评教育过于直露,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有的学生就对教师的批评教育麻木了,甚至破罐子破摔,久而久之,对教师的教育产生了“抗体”,教师、家长的教育再也听不进去。
5 缓冲批评法
所谓缓冲,是指用各种手段使原来比较尖锐的批评变得比较委婉,减少刺激性,使被批评者更容易接受。
5.1 语气缓冲法
把肯定的语气变为不大肯定的,把强硬的语气改为温柔的,使语气委婉一些。例如:将“你不准那样”改为“你最好不要那样”;将“你肯定错了”改为“你也许错了”;将“不要吵闹”改为“请保持安静,好吗?”等等。
5.2 欲擒故纵法
假如有位性格倔强的学生,因为某件事犯下了错误,但是他一下子又转不过来,这时倘若直截了当的当头一棒的呵斥,他是肯定不服气的,深圳和你对着干,把事情弄僵,这种情况下,不妨来个欲擒故纵法试试。
5.3 歪问歪答法
作为教师,有时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特别是在课堂中,面对个别学生突发“奇问”,应该学会“歪问歪答”,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例如:一次教师讲到“荒唐”一词时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问:“老师,'荒唐'是什么糖?你吃过吗?”引来全班哄堂大笑。为避免影响纪律,搞僵师生关系,教师便来了个歪问歪答:“这是一种莫名其妙的大多数人都讨厌的糖,听说又苦又酸,还有一种怪味。你若想尝的话,下课后跟我到办公室去。”语音刚落,整个教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一歪问歪答不仅镇住了那个调皮学生,而且使全班同学都对老师产生了敬畏。
“批评的艺术”在于适时、适度、适情、适势,在批评学生时,班主任须记住:我们是在教育学生,不是在发泄私愤,你在叫喊前,要先忍耐几秒,你是一位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抑一下当时就要发出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对话。批评有法,但无定法,它涉及到方法、态度、动机等许多问题,以及批评背后的责任。
1 换位批评法
有的学生屡犯习惯性的错误,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犯得错误,如果采取直接批评的方法,他不一定能够深刻认识并改正错误,最好的办法是换位批评——让他处在受阻受损的位置上亲自体会一下,这样,不用多费唇舌,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 自责批评法
所谓“自责法”是用自责的方法感动对方。本来缺点和错误在对方身上,但批评者过意先归到自己头上,自我批评,目的是使对方反躬自省,认识到自身的错误。
3 赞扬批评法
赞扬批评法,又叫欲抑先扬法。即要批评一个人时,先表扬他的某个优点,然后再提出他的错误,顺势批评他。
这个方法特别适用于“问题学生”的转化。如果對“问题学生”一味地说教式的批评,他不仅不会“改过自新”,甚至会破罐子破摔,情况变得更糟糕。这时用褒扬的方法来达到批评的目的才是上策。即你在平时有意无意地多找他的一些优点在全班表扬(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只要你善于观察和发现),一旦他犯了错误也是先肯定他的优点,然后再指出他的错误,让他以自己的优点克服它的缺点,让他有信心抑制自己的缺点。
4 间接暗示法
现在的学生,都有极强的自尊心,“树怕剥皮,人怕伤心”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是教师的第一要义。学生犯的错误,十之八九是属于无意的行为,真正有意识犯错误的极少。在教育过程中,老师们经常遇到一个头疼的问题:一个班总有那么一个甚至几个“老油子”。不断犯错误。昨天教育了,今天又犯。甚至犯同样的错误,对此,教师常常迁怒于学生,但细细推究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长、教师教育不得法有关。屡犯错误的问题学生,大都是由于在开始犯错误的时候,教师的批评教育过于直露,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有的学生就对教师的批评教育麻木了,甚至破罐子破摔,久而久之,对教师的教育产生了“抗体”,教师、家长的教育再也听不进去。
5 缓冲批评法
所谓缓冲,是指用各种手段使原来比较尖锐的批评变得比较委婉,减少刺激性,使被批评者更容易接受。
5.1 语气缓冲法
把肯定的语气变为不大肯定的,把强硬的语气改为温柔的,使语气委婉一些。例如:将“你不准那样”改为“你最好不要那样”;将“你肯定错了”改为“你也许错了”;将“不要吵闹”改为“请保持安静,好吗?”等等。
5.2 欲擒故纵法
假如有位性格倔强的学生,因为某件事犯下了错误,但是他一下子又转不过来,这时倘若直截了当的当头一棒的呵斥,他是肯定不服气的,深圳和你对着干,把事情弄僵,这种情况下,不妨来个欲擒故纵法试试。
5.3 歪问歪答法
作为教师,有时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特别是在课堂中,面对个别学生突发“奇问”,应该学会“歪问歪答”,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例如:一次教师讲到“荒唐”一词时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问:“老师,'荒唐'是什么糖?你吃过吗?”引来全班哄堂大笑。为避免影响纪律,搞僵师生关系,教师便来了个歪问歪答:“这是一种莫名其妙的大多数人都讨厌的糖,听说又苦又酸,还有一种怪味。你若想尝的话,下课后跟我到办公室去。”语音刚落,整个教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一歪问歪答不仅镇住了那个调皮学生,而且使全班同学都对老师产生了敬畏。
“批评的艺术”在于适时、适度、适情、适势,在批评学生时,班主任须记住:我们是在教育学生,不是在发泄私愤,你在叫喊前,要先忍耐几秒,你是一位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抑一下当时就要发出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对话。批评有法,但无定法,它涉及到方法、态度、动机等许多问题,以及批评背后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