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介绍几个相关人物和戴氏家族
1,姬际可,字龙峰,祖居山西省永济县尊村,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先祖姬从礼于明初燕王扫北后,由洪洞县迁至蒲州。姬际可为八世姬训之次子。自幼学文,13岁开始学武。不到20岁已成家有子立业。不久父母相继去世。三十多岁,姬已是文武全才。之后离家出游,涉足名山大川,历经艰辛,遍访技击高手,从理论到实际,武功见识更广。后又到少林寺。在少林寺他又学得佛教文化和寺僧的拳法技艺。文化修养和武功大有提高。这种主客观条件的结合为姬氏后来创拳立法奠定了基础。之后,少林寺住持请他做了师傅,传授武功。
清顺治甲申年(1644年),清军入关,不久南下,各地反清复明志士和原明军一些将领云集少林寺。姬际可素来敬仰岳飞“精忠报国”精神,以反清复明为己任,遂与各路豪杰相商反清大计。此时姬近五十岁,被大家拥举为首。后被清廷获密,派亲信人寺,众人险遭不测,于是姬与众明军旧将下山出游。
姬际可与众人虽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但他们人少力单,不能从事反清斗争,还有被清廷缉捕的危险。于是大家统一认识,将希望寄托在创拳立法之上。以传播反清复明思想,招集更多人士,才有复明可能。统一认识后,众明军旧将又把军队士兵训练基本拳法和作战有效技能介绍给姬。这时姬际可已是承袭了中国古代武学传统文化和众多拳经的精华、集民间劳动生活斗争中产生出来的武术和军队作战形成的基本拳法与作战有效技能创造出来的武术于一身的武术大家。创立“心意拳”可谓瓜熟蒂落,已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通过上述介绍,不难看出姬际可大师创拳立法是有明显的反清目的,是要用于对敌作战的。武术本来就是冷兵器时代军队作战技术的延续,把军队训练基本拳法和作战有效技能优选于“心意拳”中,并作为重点,这是与早已在民间流传多年的其他拳种的本质区别之所在。说“心意拳”是传统名拳,武坛奇葩,是最后出现的武术结晶恰如其分。
姬际可大师创拳立法是有明显的反清目的和民族意识的表现,危险陛很大,为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于是自己编造了在终南山得岳武穆王“六合拳经”这一托词,在民间广为流传。晚年见清廷政权巩固,国运大好,反清无望,继续云游,沿途所遇庸辈太多。到苏、常一带访友,巧遇王辅臣父子,待姬很好,留住五年教其子跃龙习武。后又到秋浦遇曹公,曹公把六岁儿子继武托给姬,并拜姬为师,时在清康熙十年(1671年)。此后带继武回尊村。在家乡传授“心意拳”,其侄姬运亨和继武等人练的较好。待曹继武似亲生儿子一样,又教武,又教文,共十二年。
2,曹继武,武状元,生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终于乾隆初年。六岁拜姬际可大师为师,学文习武十二年,文成武就。是姬氏“心意拳”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人物。是他把“心意拳”基本拳法,如何练好、掌握等做了全面详细的文字总结,如五行、十二形等在他的著作中都能找到,一直传承至今。
曹继武大师于康熙癸酉年(1693年)武科联捷三元,钦命为陕西靖运总镇大都督。后因宦途坎坷,致仕归籍,隐居河南池州,自称“南山郑氏”。在18世纪,把“心意拳”传授给马学礼、李政等人。一生深居简出,留下痕迹很少。
3,戴龙邦和戴氏家族。戴龙邦,生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卒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戴家为山西祁县历代从商名族,家境较为殷实。
清乾隆初年,戴龙邦带家属在河南商水县常宁镇经营戴家开设的广升店。戴为人豪爽义气,待人以诚,生意兴隆。
曹继武大师的著名高徒之一李政,以经商为生,因经商常路过广升店客住。戴比李略小,对李非常敬重,虽为店客然座上宾。戴龙邦有两个儿子,名为大问二闾,曾用重金先后聘请三位武林高手为师,教子练武。一次大闾二闾练习对打,李看后大笑,大闾二闾打在兴头,出言不逊,戴龙邦连忙对儿子喊道:“不得无礼”,又问李政:“先生莫非精通此道。”李点头,戴请李给儿子斧正,李让大闾二闾一起上手进攻,大闾二闾毫不客气,夹击进攻,刚一照面,还没有看清李政是如何出手,两人就被同时打倒。两人不服,连续三次均败北。戴龙邦一生酷爱武术,今日一见心中大喜,直觉告诉他真正的高师到了,命两个儿子叩头谢罪。重摆酒宴,恳求李政留驻广升店,让两儿子拜李政为师,可能当时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从此戴家父子三人跟李政习武。几年后成为“心意拳”嫡系传人。至乾隆十五年(1750年),李政征得师兄马学礼等人的同意,带戴龙邦到曹继武墓前,以代师收徒的形式让戴行大礼三拜,成曹继武之徒。后又同到马学礼处,才有戴为书作序,写出了姬传曹,曹再传到戴的三代师承关系。
不久,戴龙邦带家属返归故里。因具有强烈的传统意识和拳规,只传子、侄及内亲,不再外传。戴龙邦临终前留遗嘱给儿子,“心意拳”不得外传。
作为戴家练“心意拳”的第二代,大闾二闾以及他们的后代第三代都谨遵遗训,将“心意拳”禁锢。直到第四代长重孙文良,次重孙文英,三重孙文雄及重孙女婿郭维汉。因当地已有他人练“心意拳”,是戴家之外人所传。这才解禁,传给外人。收的第一个徒弟就是李洛能。时在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李洛能大师已32岁,拜戴文良为师。
4,李洛能,生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卒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直隶深州(今河北省深县)人。从小喜爱武术,聪颖好学,闻得名师即求教益,所以中年就有深厚的武术造诣。为了精益求精,探求武术真谛,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29岁的李洛能遂变卖部分家产,别母离妻,出走寻访高师。闻得戴氏祖传“心意拳”有名,千里迢迢到山西祁县小韩村想学戴氏祖传“心意拳”拳艺。然而,多次登门求教,均遭拒绝。李洛能心诚意坚,深知“心意拳”威名,便在那里租地种菜为生,等待时机。此后三年间,每日为戴家送菜,风雨无阻,未曾收取过分文。戴家感其心诚,开放不外传的禁锢,收其为徒。李洛能大师成为姬际可大师所创“心意拳”的第七世传人。
“第七世传人”这是樊氏经认真推究提出的新观点,与现在流传的说法出入太大,为让人信服,特作说明。
(1)我的祖居和出生地是山西榆次。我很了解山西人的风俗习惯。过去殷实家庭,为早日传宗接代,一般16岁左右就结婚,通常18岁上下就有了子女。照此,戴龙邦1713年出生,1731年左右就有儿子了,1750年上下就有孙子了。就算孙子享年88岁,卒于1838年,1839年李洛能只能拜戴龙邦重孙子为师,此时重孙子已在70岁上下,这还算合情合理。有传说拜戴龙邦儿子为师根本不可能。
(2)“车君毅斋纪念碑记”1925年立。上面有“戴氏祖传心意拳……外传李老农”(口音问题,山西人把李洛能发音为李老农),请注意“祖传”二字,它只能是祖父或更高辈分传下来的,才能称之为“祖传”。把李洛能拜的师傅定格在戴龙邦重孙子辈,才是符合“祖传”二字的。
(3)戴龙邦大师临终有“不外传”的遗嘱,在那时的社会儿子绝对不会违背。在戴龙邦死后37年,戴家已是只有重孙子辈为在世长辈。由于事态有变,才收李洛能为徒。
综上述,戴龙邦大师儿子、孙子均没有可能与李洛能大师拜师时同时在世,重孙子收李为徒是符合各方面佐证的,是合情合理的。
二、“心意拳”师承概况表(1至7世)
1,需要说明的事
(1)关于带师收徒的说明。在武林界此事常有,如传说中岳飞代师收牛皋为徒。
我家也有类似之事。天津人高克成和其子高寿慈同跟我父亲习武。几年后其子拜我父为师。之后高克成本人也想成为形意拳真传弟子,向我父提出请求。因高在商界威望很高,年龄比我父亲大十来岁,我父亲认为自己不能收他为徒,这样他与儿子在武术界同辈是对高的不敬,于是萌生代父收徒。于1939年清明节,在我老家,樊氏坟地,我父亲代我祖父收高克成为徒。这与发生在李政和戴氏父子间的事一样,那么李政代师收徒就好理解了。
(2)传说中戴龙邦有两子,大闾二闾,以及戴龙邦孙子和重孙子很难查到。为了说明辈分,戴儿子还是用传说中的大闾二闾,到孙子辈写成戴氏第三代。有传说,李洛能拜戴文良为师,文良有弟二人妹一人,我把他们写成戴氏第四代。这样形成戴氏家族有四代人传练“心意拳”。
(3)之所以称作师承概况表,是因为本表仅为说明姬到李的师承关系。因此其他师徒关系并未注明。
2,“心意拳”师承概况表(1至7世)
以上“心意拳”师承概况表是第一次公开介绍,是否能做到让你信服,欢迎讨论。
1,姬际可,字龙峰,祖居山西省永济县尊村,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先祖姬从礼于明初燕王扫北后,由洪洞县迁至蒲州。姬际可为八世姬训之次子。自幼学文,13岁开始学武。不到20岁已成家有子立业。不久父母相继去世。三十多岁,姬已是文武全才。之后离家出游,涉足名山大川,历经艰辛,遍访技击高手,从理论到实际,武功见识更广。后又到少林寺。在少林寺他又学得佛教文化和寺僧的拳法技艺。文化修养和武功大有提高。这种主客观条件的结合为姬氏后来创拳立法奠定了基础。之后,少林寺住持请他做了师傅,传授武功。
清顺治甲申年(1644年),清军入关,不久南下,各地反清复明志士和原明军一些将领云集少林寺。姬际可素来敬仰岳飞“精忠报国”精神,以反清复明为己任,遂与各路豪杰相商反清大计。此时姬近五十岁,被大家拥举为首。后被清廷获密,派亲信人寺,众人险遭不测,于是姬与众明军旧将下山出游。
姬际可与众人虽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但他们人少力单,不能从事反清斗争,还有被清廷缉捕的危险。于是大家统一认识,将希望寄托在创拳立法之上。以传播反清复明思想,招集更多人士,才有复明可能。统一认识后,众明军旧将又把军队士兵训练基本拳法和作战有效技能介绍给姬。这时姬际可已是承袭了中国古代武学传统文化和众多拳经的精华、集民间劳动生活斗争中产生出来的武术和军队作战形成的基本拳法与作战有效技能创造出来的武术于一身的武术大家。创立“心意拳”可谓瓜熟蒂落,已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通过上述介绍,不难看出姬际可大师创拳立法是有明显的反清目的,是要用于对敌作战的。武术本来就是冷兵器时代军队作战技术的延续,把军队训练基本拳法和作战有效技能优选于“心意拳”中,并作为重点,这是与早已在民间流传多年的其他拳种的本质区别之所在。说“心意拳”是传统名拳,武坛奇葩,是最后出现的武术结晶恰如其分。
姬际可大师创拳立法是有明显的反清目的和民族意识的表现,危险陛很大,为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于是自己编造了在终南山得岳武穆王“六合拳经”这一托词,在民间广为流传。晚年见清廷政权巩固,国运大好,反清无望,继续云游,沿途所遇庸辈太多。到苏、常一带访友,巧遇王辅臣父子,待姬很好,留住五年教其子跃龙习武。后又到秋浦遇曹公,曹公把六岁儿子继武托给姬,并拜姬为师,时在清康熙十年(1671年)。此后带继武回尊村。在家乡传授“心意拳”,其侄姬运亨和继武等人练的较好。待曹继武似亲生儿子一样,又教武,又教文,共十二年。
2,曹继武,武状元,生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终于乾隆初年。六岁拜姬际可大师为师,学文习武十二年,文成武就。是姬氏“心意拳”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人物。是他把“心意拳”基本拳法,如何练好、掌握等做了全面详细的文字总结,如五行、十二形等在他的著作中都能找到,一直传承至今。
曹继武大师于康熙癸酉年(1693年)武科联捷三元,钦命为陕西靖运总镇大都督。后因宦途坎坷,致仕归籍,隐居河南池州,自称“南山郑氏”。在18世纪,把“心意拳”传授给马学礼、李政等人。一生深居简出,留下痕迹很少。
3,戴龙邦和戴氏家族。戴龙邦,生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卒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戴家为山西祁县历代从商名族,家境较为殷实。
清乾隆初年,戴龙邦带家属在河南商水县常宁镇经营戴家开设的广升店。戴为人豪爽义气,待人以诚,生意兴隆。
曹继武大师的著名高徒之一李政,以经商为生,因经商常路过广升店客住。戴比李略小,对李非常敬重,虽为店客然座上宾。戴龙邦有两个儿子,名为大问二闾,曾用重金先后聘请三位武林高手为师,教子练武。一次大闾二闾练习对打,李看后大笑,大闾二闾打在兴头,出言不逊,戴龙邦连忙对儿子喊道:“不得无礼”,又问李政:“先生莫非精通此道。”李点头,戴请李给儿子斧正,李让大闾二闾一起上手进攻,大闾二闾毫不客气,夹击进攻,刚一照面,还没有看清李政是如何出手,两人就被同时打倒。两人不服,连续三次均败北。戴龙邦一生酷爱武术,今日一见心中大喜,直觉告诉他真正的高师到了,命两个儿子叩头谢罪。重摆酒宴,恳求李政留驻广升店,让两儿子拜李政为师,可能当时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从此戴家父子三人跟李政习武。几年后成为“心意拳”嫡系传人。至乾隆十五年(1750年),李政征得师兄马学礼等人的同意,带戴龙邦到曹继武墓前,以代师收徒的形式让戴行大礼三拜,成曹继武之徒。后又同到马学礼处,才有戴为书作序,写出了姬传曹,曹再传到戴的三代师承关系。
不久,戴龙邦带家属返归故里。因具有强烈的传统意识和拳规,只传子、侄及内亲,不再外传。戴龙邦临终前留遗嘱给儿子,“心意拳”不得外传。
作为戴家练“心意拳”的第二代,大闾二闾以及他们的后代第三代都谨遵遗训,将“心意拳”禁锢。直到第四代长重孙文良,次重孙文英,三重孙文雄及重孙女婿郭维汉。因当地已有他人练“心意拳”,是戴家之外人所传。这才解禁,传给外人。收的第一个徒弟就是李洛能。时在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李洛能大师已32岁,拜戴文良为师。
4,李洛能,生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卒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直隶深州(今河北省深县)人。从小喜爱武术,聪颖好学,闻得名师即求教益,所以中年就有深厚的武术造诣。为了精益求精,探求武术真谛,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29岁的李洛能遂变卖部分家产,别母离妻,出走寻访高师。闻得戴氏祖传“心意拳”有名,千里迢迢到山西祁县小韩村想学戴氏祖传“心意拳”拳艺。然而,多次登门求教,均遭拒绝。李洛能心诚意坚,深知“心意拳”威名,便在那里租地种菜为生,等待时机。此后三年间,每日为戴家送菜,风雨无阻,未曾收取过分文。戴家感其心诚,开放不外传的禁锢,收其为徒。李洛能大师成为姬际可大师所创“心意拳”的第七世传人。
“第七世传人”这是樊氏经认真推究提出的新观点,与现在流传的说法出入太大,为让人信服,特作说明。
(1)我的祖居和出生地是山西榆次。我很了解山西人的风俗习惯。过去殷实家庭,为早日传宗接代,一般16岁左右就结婚,通常18岁上下就有了子女。照此,戴龙邦1713年出生,1731年左右就有儿子了,1750年上下就有孙子了。就算孙子享年88岁,卒于1838年,1839年李洛能只能拜戴龙邦重孙子为师,此时重孙子已在70岁上下,这还算合情合理。有传说拜戴龙邦儿子为师根本不可能。
(2)“车君毅斋纪念碑记”1925年立。上面有“戴氏祖传心意拳……外传李老农”(口音问题,山西人把李洛能发音为李老农),请注意“祖传”二字,它只能是祖父或更高辈分传下来的,才能称之为“祖传”。把李洛能拜的师傅定格在戴龙邦重孙子辈,才是符合“祖传”二字的。
(3)戴龙邦大师临终有“不外传”的遗嘱,在那时的社会儿子绝对不会违背。在戴龙邦死后37年,戴家已是只有重孙子辈为在世长辈。由于事态有变,才收李洛能为徒。
综上述,戴龙邦大师儿子、孙子均没有可能与李洛能大师拜师时同时在世,重孙子收李为徒是符合各方面佐证的,是合情合理的。
二、“心意拳”师承概况表(1至7世)
1,需要说明的事
(1)关于带师收徒的说明。在武林界此事常有,如传说中岳飞代师收牛皋为徒。
我家也有类似之事。天津人高克成和其子高寿慈同跟我父亲习武。几年后其子拜我父为师。之后高克成本人也想成为形意拳真传弟子,向我父提出请求。因高在商界威望很高,年龄比我父亲大十来岁,我父亲认为自己不能收他为徒,这样他与儿子在武术界同辈是对高的不敬,于是萌生代父收徒。于1939年清明节,在我老家,樊氏坟地,我父亲代我祖父收高克成为徒。这与发生在李政和戴氏父子间的事一样,那么李政代师收徒就好理解了。
(2)传说中戴龙邦有两子,大闾二闾,以及戴龙邦孙子和重孙子很难查到。为了说明辈分,戴儿子还是用传说中的大闾二闾,到孙子辈写成戴氏第三代。有传说,李洛能拜戴文良为师,文良有弟二人妹一人,我把他们写成戴氏第四代。这样形成戴氏家族有四代人传练“心意拳”。
(3)之所以称作师承概况表,是因为本表仅为说明姬到李的师承关系。因此其他师徒关系并未注明。
2,“心意拳”师承概况表(1至7世)
以上“心意拳”师承概况表是第一次公开介绍,是否能做到让你信服,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