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数学这一科目具有抽象的教学特点,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度地关注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在问题中得到探究,同时获取相应的知识,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综合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来推动数学教学,是目前数学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就从目前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多个方面来论述如何设计有效问题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设计问题;提升效率;有效对策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数学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学生学习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学习技巧,还需要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目前数学教师教学的核心任务。小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都处于形成阶段,独立性较差,要让学生通过书本,找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很难完成的。学生没有独立组织自己思维活动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并设计出与学生实际相符的问题,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研究。
一、设计探究问题,加深知识掌握
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只是简单地学习相关定理就可以,而是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探究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例如,在函数教学的内容中,学生对函数、比例函数及反比例函数等感到困惑,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大家知道函数的特征和性质吗?”学生听到这一问题,结合所学到的知识深入地进行思考。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就以函数的特征和性质作为探究方向,并且得到有用的知识,同时,利用这些知识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将整个函数知识进行整合,有效实现了整体性的理解,让数学思维更加严谨。通过这一途径,设计探究性的问题,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并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重视数学知识的深化,设计具有灵活性的问题
加强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掌握,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对于文科的知识来讲,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数学能力,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充分地掌握数学知识,这样掌握的数学知识才会更加的稳固,运用起来也会比较自如。比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时,可以出示一个课后习题中不是平均分的题目,让学生回答用这个分数表示的阴影部分是否正确?如果错误,让学生说出理由。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提出一些灵活性的问题,给学生一些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对学生探索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
三、有效提问,调动课堂学习氛围
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主动地思考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动手操作是一项很好的方法,它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到的知识,还可以使学生自动动手操作来有效地激发对知识探索的乐趣。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来引入教学。首先,教师可以给出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模型,然后让学生判断哪一个周长较长。学生纷纷给出不同的答案,老师可以接着说,既然大家有不同的意见,如何才可以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当大家得出了统一的答案之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让学生比较解题方法,然后看哪一种方法最简单。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这样一来,不仅有效地调动了课堂学习氛围,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题讨论中,让学生主动思考,对知识点的掌握也会比较牢固。
四、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来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由于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习起来会让学生觉得比较枯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为学生的探索创造一个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情境越是与学生的生活贴近,越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这一内容时,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有哪些物品有角。在学生观察之后,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看到的物品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认真观察,同时讨论从中发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黑板、桌子、课本及三角板等,所有的这些东西都有角。然后从观察的事物中引入角和直角,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转为直观的物体,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教师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观察,发现实际问题,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有效的问题,激發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认知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有效地优化了数学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对其进行优化,从而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吕艳花.设计有效问题,引领小学数学课堂[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6(9).
[2]郑菲芒.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初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4):288-289.
编辑 段丽君
关键词:设计问题;提升效率;有效对策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数学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学生学习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学习技巧,还需要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目前数学教师教学的核心任务。小学生在各方面的能力都处于形成阶段,独立性较差,要让学生通过书本,找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很难完成的。学生没有独立组织自己思维活动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并设计出与学生实际相符的问题,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研究。
一、设计探究问题,加深知识掌握
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只是简单地学习相关定理就可以,而是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探究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例如,在函数教学的内容中,学生对函数、比例函数及反比例函数等感到困惑,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大家知道函数的特征和性质吗?”学生听到这一问题,结合所学到的知识深入地进行思考。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就以函数的特征和性质作为探究方向,并且得到有用的知识,同时,利用这些知识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将整个函数知识进行整合,有效实现了整体性的理解,让数学思维更加严谨。通过这一途径,设计探究性的问题,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并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重视数学知识的深化,设计具有灵活性的问题
加强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掌握,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相对于文科的知识来讲,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数学能力,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充分地掌握数学知识,这样掌握的数学知识才会更加的稳固,运用起来也会比较自如。比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时,可以出示一个课后习题中不是平均分的题目,让学生回答用这个分数表示的阴影部分是否正确?如果错误,让学生说出理由。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提出一些灵活性的问题,给学生一些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对学生探索新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
三、有效提问,调动课堂学习氛围
在数学教学中,使学生主动地思考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动手操作是一项很好的方法,它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到的知识,还可以使学生自动动手操作来有效地激发对知识探索的乐趣。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来引入教学。首先,教师可以给出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模型,然后让学生判断哪一个周长较长。学生纷纷给出不同的答案,老师可以接着说,既然大家有不同的意见,如何才可以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当大家得出了统一的答案之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让学生比较解题方法,然后看哪一种方法最简单。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答案,这样一来,不仅有效地调动了课堂学习氛围,还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题讨论中,让学生主动思考,对知识点的掌握也会比较牢固。
四、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来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由于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习起来会让学生觉得比较枯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为学生的探索创造一个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情境越是与学生的生活贴近,越是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这一内容时,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室内有哪些物品有角。在学生观察之后,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学生看到的物品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认真观察,同时讨论从中发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黑板、桌子、课本及三角板等,所有的这些东西都有角。然后从观察的事物中引入角和直角,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转为直观的物体,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教师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观察,发现实际问题,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数学的兴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有效的问题,激發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认知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又有效地优化了数学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在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对其进行优化,从而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吕艳花.设计有效问题,引领小学数学课堂[J].数学大世界(上旬),2016(9).
[2]郑菲芒.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初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4):288-289.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