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
作者: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二实验小学吉林梅河口135000
引言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作文教学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引导积累写作素材,指导写作技巧,鼓励学生动笔勤写,发展学生的写作创造力。指导学生自己修改,提高写作质量。注重作文评价,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让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作文的主人。根据我的教学经验,下面我谈谈对小学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引言
对于小学生作文,一直是令我们师生头痛的事。在教学中教师花了大量的心血指导作文,费了大量的精力批改作文,可学生却是怕上作文课,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水平不高己成了长期困扰我校作文教学的严重问题。“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作文教学中一千个学生为什么就不能给我们一千个生活呢?原因是教师走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扭曲了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让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僵硬的、呆板的、充满着空话、套话的应试之作。于是我校针对这些问题,认真组织语文组全体教师开展调研分析,并在上级教研领导的指导下,总结出一系列作文教学方法。
1学生怕作文的原因
学生怕做作文,原因有四:其一,生活与作文脱节。我们的孩子从出生到会说会写,一直生活在口语中,接触的是高淳的方言,与书面语相差甚大;直到孩子上幼儿园才第一次接触到书面语,才学会用书面语向老师问好。在家里能说会道的孩子,到了学校却不会用书面语和老师说话,只能用“夹生”的普通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直到上一、二年级,孩子们的口语依然与书面语严重脱节。一个用方言说起话来滔滔不绝的学生,一旦换成普通话来表达只会结结巴巴,往往词不达意,影响其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
其二,要求过高,学生望而生畏。传统的作文教学不顾学生的客观实际人为地拔高要求,以成人化的标准来要求小学生作文,不仅要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有中心、有条理,还要讲究表达的技巧、结构的安排、首尾的呼应等等,要求面面俱到。这样的作文要求使学生望而生畏。
其三,积累不足,学生无米下锅。首先是语言词汇积累不足。由于课堂教学中的分析讲解太多,没有时间让学生大量地阅读和背诵,加上农村孩子课外阅读面不广,没有语言词汇的积累,学生怎么能够妙笔生花呢?其次是写作材料不足。由于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身边的事物,学生很少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就连每年由少先队组织的春游、秋游活动也因为安全问题取消了。学生不参加生产劳动、社区服务,因此作文时自然无内容可写。其四,应试教学,令学生毫无兴趣。为了考高分,作文教学注重模式的传授、范文的背诵。教师把作文指导课设计得头头是道,如:写什么内容、怎样开头、经过如何、结尾如何。于是,学生就按老师设计的模式动笔,一篇作文就完成了。其过程是按部就班、平平淡淡,毫无感情色彩,更谈不上有自己的见解。慢慢地,学生对习作失去了自主性,对作文也就失去了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在引起学生作文兴趣和提高其书面表达能力上下功夫,要让学生认识到写好作文是一种基本功,是表达自己对大自然、对社会、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从而爱上作文,愿意写作文,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2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作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写作产生主要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3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写作
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由于小学生关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容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他们才会对书感兴趣。
4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小学生学习写作文主要以生活为基础。但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少,兼之许多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和积累素材,一到写作文就只好编造左一个拾钱包右一个捡手表,千人一面,没有新意。观察是小学生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那么如何进行观察呢?
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进而使学生逐步掌握对事物的一般观察方法,这是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学生观察的对象和写作的内容,然而学生在观察时往往不够仔细,粗枝大叶,写作中自然缺少具体描写。针对这些问题,平时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要求学生在“仔细”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进行总结,并布置一些小片段,让学生进行仿写。如观察事物时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先观察事物的外观形态,再用发展的眼光来观察事物的变化。在观察过程中注意多种感官的参与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如用手摸摸有什么感觉,用鼻子闻闻有什么气味,用嘴尝尝有什么味道等等,事物的特点在学生的亲身感受之下,就会清晰而牢固地留在他们的脑海里。
其次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平时注意写观察小日记积累素材,并有意识地把观察的所得,分门别类地收集起来,建立一个充实的材料库,例如:①人:从容貌,身体,动作,表情等几方面收集;②事:收集校内的事,校外的事、家里的事等等;③物:平时注意收集对书包,建筑物,日月星晨,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动态及静态的描述。这样一来,到了写作时,一个个素材便呼之欲出了。
5结语
总之,作文教学在倡导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精神指引下,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教学中争取实现学生与环境、教材、学生、教师多向互动的桥梁,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创作灵感的火花激情进发,愿他们的写作在这宽广无比的创作天地里,自由的发挥,自由的驰骋,自由的翱翔,自由的创造。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
作者: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二实验小学吉林梅河口135000
引言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作文教学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引导积累写作素材,指导写作技巧,鼓励学生动笔勤写,发展学生的写作创造力。指导学生自己修改,提高写作质量。注重作文评价,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让学生“心有所思,情有所感”,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作文的主人。根据我的教学经验,下面我谈谈对小学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引言
对于小学生作文,一直是令我们师生头痛的事。在教学中教师花了大量的心血指导作文,费了大量的精力批改作文,可学生却是怕上作文课,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水平不高己成了长期困扰我校作文教学的严重问题。“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作文教学中一千个学生为什么就不能给我们一千个生活呢?原因是教师走入了应试教育的误区,扭曲了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让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僵硬的、呆板的、充满着空话、套话的应试之作。于是我校针对这些问题,认真组织语文组全体教师开展调研分析,并在上级教研领导的指导下,总结出一系列作文教学方法。
1学生怕作文的原因
学生怕做作文,原因有四:其一,生活与作文脱节。我们的孩子从出生到会说会写,一直生活在口语中,接触的是高淳的方言,与书面语相差甚大;直到孩子上幼儿园才第一次接触到书面语,才学会用书面语向老师问好。在家里能说会道的孩子,到了学校却不会用书面语和老师说话,只能用“夹生”的普通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直到上一、二年级,孩子们的口语依然与书面语严重脱节。一个用方言说起话来滔滔不绝的学生,一旦换成普通话来表达只会结结巴巴,往往词不达意,影响其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
其二,要求过高,学生望而生畏。传统的作文教学不顾学生的客观实际人为地拔高要求,以成人化的标准来要求小学生作文,不仅要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有中心、有条理,还要讲究表达的技巧、结构的安排、首尾的呼应等等,要求面面俱到。这样的作文要求使学生望而生畏。
其三,积累不足,学生无米下锅。首先是语言词汇积累不足。由于课堂教学中的分析讲解太多,没有时间让学生大量地阅读和背诵,加上农村孩子课外阅读面不广,没有语言词汇的积累,学生怎么能够妙笔生花呢?其次是写作材料不足。由于教师在平时的生活中不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观察身边的事物,学生很少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就连每年由少先队组织的春游、秋游活动也因为安全问题取消了。学生不参加生产劳动、社区服务,因此作文时自然无内容可写。其四,应试教学,令学生毫无兴趣。为了考高分,作文教学注重模式的传授、范文的背诵。教师把作文指导课设计得头头是道,如:写什么内容、怎样开头、经过如何、结尾如何。于是,学生就按老师设计的模式动笔,一篇作文就完成了。其过程是按部就班、平平淡淡,毫无感情色彩,更谈不上有自己的见解。慢慢地,学生对习作失去了自主性,对作文也就失去了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在引起学生作文兴趣和提高其书面表达能力上下功夫,要让学生认识到写好作文是一种基本功,是表达自己对大自然、对社会、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从而爱上作文,愿意写作文,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2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作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写作产生主要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3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写作
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由于小学生关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学生容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只有适合孩子的口味,他们才会对书感兴趣。
4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小学生学习写作文主要以生活为基础。但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少,兼之许多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和积累素材,一到写作文就只好编造左一个拾钱包右一个捡手表,千人一面,没有新意。观察是小学生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那么如何进行观察呢?
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进而使学生逐步掌握对事物的一般观察方法,这是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学生观察的对象和写作的内容,然而学生在观察时往往不够仔细,粗枝大叶,写作中自然缺少具体描写。针对这些问题,平时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要求学生在“仔细”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进行总结,并布置一些小片段,让学生进行仿写。如观察事物时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先观察事物的外观形态,再用发展的眼光来观察事物的变化。在观察过程中注意多种感官的参与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如用手摸摸有什么感觉,用鼻子闻闻有什么气味,用嘴尝尝有什么味道等等,事物的特点在学生的亲身感受之下,就会清晰而牢固地留在他们的脑海里。
其次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平时注意写观察小日记积累素材,并有意识地把观察的所得,分门别类地收集起来,建立一个充实的材料库,例如:①人:从容貌,身体,动作,表情等几方面收集;②事:收集校内的事,校外的事、家里的事等等;③物:平时注意收集对书包,建筑物,日月星晨,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动态及静态的描述。这样一来,到了写作时,一个个素材便呼之欲出了。
5结语
总之,作文教学在倡导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精神指引下,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教学中争取实现学生与环境、教材、学生、教师多向互动的桥梁,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创作灵感的火花激情进发,愿他们的写作在这宽广无比的创作天地里,自由的发挥,自由的驰骋,自由的翱翔,自由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