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哲学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高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被广为尊崇的精神境界。文人山水画精神的确立是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的最高阶段,它完整的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尤其是老庄哲学思想的最高境界和理念。黄宾虹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坛巨匠,他的山水画艺术是传统文人山水画精神的延续和发展,他本人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大成者,其艺术人生实现了对前人思想的总结与继承和对当代艺术的开拓与创新,因而在精神层面上展现了博大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气象,达到了超越时代的艺术成就。本文将从齐物之心、艺进乎道、誉非无补、化蝶而飞四个方面解读黄宾虹山水画创作中的庄子哲学思想内涵。
一、齐物之心:生命的朝气与喜悦
黄宾虹的传统学养十分深厚,他的山水画艺术体现了理性与情感的完美结合,尤其是他的精神境界表达了庄子的齐物之心的哲学思想,即画家的情感与审美的对象融为一体,情景互动,从而使他的山水画充满了生命的朝气与喜悦。
他在《画论》中借评石涛阐述画理:“吾甚爱石涛‘对花作画将人意,画笔传神总是春’句,此是诗,亦是画理。”① 在另一则关于创作心态的语录中他也谈到了同样的观点:“作画时,要心在画中之物,石涛深悟此理,画黄山松,要懂得黄山松之情意。”他的艺术作品正如他在一九五二年接受采访时提到其山水画那样:“山峰有千态万状,所以气象万千,它如人的状貌,百个人有百个样。有的山峰如童稚玩耍,嬉嬉笑笑,活活泼泼;有的如力士角斗,各不相让,其气甚壮;有的如老人对坐,读书论画,最为幽静;有的如歌女舞蹈,高低有节拍;当云雾来时,变化更多……变化之丰富,都可以静而求之。”② 草木犹如性格各异的人,山水画艺术焕发着动人的个性色彩和灵性的生命力。这里,黄宾虹鲜明地指出:画家应该把审美对象看作有情有义的行为主体,看作和画家平等的存在,甚至和画家融为一体,心意相通。黄宾虹认为画家应是对生活、对生灵怀有至深感情之人。其深情倾注于物,体察物之情态,方能传神入画,得其精髓。这种绘画理论实际上继承了庄子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即庄子的齐物思想。
庄子的齐物思想根植于对生命的大爱。庄子在《齐物论》这一篇中所主张的第一种境界是“吾丧我”、“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境界。而这种境界中又包含着“莫相物”的精神内涵,即不要让生命沦落为工具性的利用价值,而应该关注所有生命平等的存在。这种平等是建立在“吾丧我”,即摒弃带有功利性的那个“我”的基础之上,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继而实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达到生命的交流与和谐。他提出“与物为春”,即《齐物论》中所包涵的第二种境界。它提倡人们以内心的生命力与积极的心态因应万事万物,从而使万事万物充满生机与和美。庄子哲学的这两种境界都在黄宾虹晚期山水画中得到表现。黄宾虹对生命怀着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在他眼中,生活中的万事万物均存在美。他在其画论中提到:“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深厚感情。他一生追求的画境——“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展现的正是生命的厚度和广度。将笔下山川草木的茂盛生命力表达得酣然淋漓,可谓“与山水为春”。关于山水画创作心态黄宾虹亦曾提到:“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正是庄子 “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之写照。欣赏黄宾虹的山水画,可以感觉到画家在创作中是忘我的。他于绘画中达到了“吾丧我”的境界,进而“万物与我为一”。他将生命的体悟融入笔下的山水中,因而其山水又处处含情,散发着画家的生命气息和蓬勃希望,令观者感受到画家的生命和精神已与画中山水融为一体,传达春天般的生命朝气与喜悦。
二、艺进乎道:宗万物所生之源
黄宾虹在自己的《画论》中提到:“庄生谓:‘技进乎道’。”他以此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提出“艺必以道为归”的艺术宗旨。对于山水画创作中的“道”,他做了如下阐释:“道成而上,艺形而下。艺之至者,多合乎自然,此所谓道”。“道与艺合,一画自阐苞符;道与艺分,六经皆为糟粕。”
庄子哲学中的“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源,是世界的本源,认为“道”是无限的,它体现于万物之中。“自本自根”,“无所不在”。而自然之道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强调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之中,“物之生也,若聚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而事物的变化是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消长,“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它呈现出多种状态,并处在时刻变动中,甚至可以归结为“乱”。庄子提倡师法于道。他在《庄子·天道》中云:“吾师乎!吾师乎!跂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③ 展现了庄子孜孜求道之心和得道之乐。而庄子所说的“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符合天地之道正是文人画家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黄宾虹的艺术创作之路所遵循的就是师法于道,“艺必以道为归”艺术宗旨。他的山水画追求的第一大特色就是“乱”,创造了乱中求趣,乱而不乱的画法,达到了“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之则景物粲然”的艺术效果。
山水画以乱中求趣为难,乱是前提,乱需要学养,乱需要胆识,否则乱而不可收拾不成其画也。黄宾虹在1954年《九十杂述》稿中论及:“天地之阴阳刚柔,生长万物,均有不齐,常待人力补充之。”“乱”实际是指的黄宾虹对于自然、对于宇宙一种状态的理解,对庄子哲学的自然之道和传统画理的深刻体悟。④ 1955年3月他于病中对来访者说:“古人论画,常有‘无法中有法’、‘乱中不乱’、‘不齐之齐’、‘不似之似’、‘须入规矩之中,又超乎规矩之外’的说法,此皆绘画之至理名言,学者须深悟之。”而生出的“趣”正是黄宾虹的艺术造诣高深所在。他指出:“一副好画,乱中不乱,不乱中又有乱。其气脉必相通,气脉相通,画则有灵气,气韵自然生动”。
三、誉非无补:抒性灵不计名利
黄宾虹晚年自题山水小品有这样的诗句:“爱好溪山为写真,泼将水墨见精神。”他在《宾虹论画》中也提到:“画品之高,根于人品。画以人重,艺由道崇。”画境即心境,画品根于人品。画家的艺术成就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境界高度。
庄子《逍遥游》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定乎内外之分”。庄子告诉我们:誉和非都是外在的,而充实自立的精神是内在的。誉对内在精神无所补益,所以“举世誉之而不加劝”;“非”对内在精神无所损伤,所以“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哲学主张心灵不受拘泥,内心没有偏执。不为外物累赘而有所忧虑,不去矫饰而有所作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以一种坚守独立的精神,畅游于天地之间。庄子的 “逍遥游”乃是悠然祥和,自在邀游于天地之间、驰骋于性灵之海。它是一种超然于物外、不受前人局限、不受世俗拘束的自在之境。
黄宾虹在《与朱砚书》中提到过自己对名誉的看法:“所谓练习者,法有未备则研究法,气有未至则研究练气之法。法备气至,始为成功,而后出而问世,毁誉尤当不介于心,此大家也。”而黄宾虹其人其画正是以如此卓然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每静心赏阅黄宾虹晚期山水画作,均可于笔墨间感受到那流淌着的自如变通的性灵之美,让人不由自主地进入一种静穆之境,徜徉于性灵深处的喜悦中。
因为精神上的充实宁静,他对于自己的画作有足够的自信,不为名利所束缚。“画者未得名与不获利,非画之咎;而急于求名与利,实画之害。”⑤
黄宾虹先生曾经在其著述中提到:“学者志道据德,依仁游艺,通古而不泥古,非徒拘守矩穫,致为艺事所缚束,人人得其性灵之趣,而无矫揉造作之讥。”先生言其绘画之道 “通古而不泥古”,追求“性灵之趣”。黄宾虹正是实践了坦诚质朴,淡泊无为,与世无争,可以说是其艺术精神在日积月累中陶冶而产生的内涵气质。他用自己的心灵创造了一个常人无法体悟的山水艺术世界,因而在现实中,黄宾虹的一些作品受到许多质疑,不为大众追捧,甚至北平画坛浅薄之辈讥讽其山水画为“黑墨一团的穷山水”,也恰恰是因为他坚持表达这种不为常人所能体悟的自然之“道”,而被同时代人所不能理解。对此他不以为意,只是感叹:“吾之画须待三五十年后方有识者”。从中可见一个赤诚的求道者寂寞而坚定的情怀。这也是黄宾虹的人格精神世界,不为外物所动的独立世界。从师法古人而不拘于古,但抒性灵不计名利这两个方面,我们可以感受到黄宾虹的绘画精神正合庄子逍遥游之境。
四、化蝶而飞:师今师古师造化
黄宾虹曾制定《国画教导方针及分年法之意见·总纲》,内容只有三项: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这便是黄宾虹就画家绘画的成长提出的三个重要阶段:“庄子云:‘栩栩然之蝶’,蝶之为蚁,继而化蛹,终而成蛾飞去,凡三时期。学画者师今人不若师古人,师古人不若师造化。师今人者,食叶之时代;师古人者,化蛹之时代;师造化者,由三眠三起,成蛾飞去之时代也。”
黄宾虹本身经历即是其绘画主张的写照。他学画起步于新安画派和黄山画派,以渐江、查士标、石涛、梅清之画风为宗,另从董源、巨然、二米、石涛、龚贤等名家处多受裨益,他师承多家,但未受任何一家的拘囿,而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绘画理论和风格。他始终坚持探索山水画的继承和创新。是南宗山水自明清大成之后在新时代里的“与时俱进”,也是文人山水画在文人画日渐势微的颓势下的一次中兴。晚年的黄宾虹通过梳理前人运用笔墨的经验,并且结合自身感悟,在山水画中灵活运用“五笔七墨”——五笔即平、留、圆、重、变,七墨即浓墨、淡墨、破墨、渍墨、泼墨、焦墨、宿墨,塑造出一套独具风格的运笔用墨之法。黄宾虹晚期山水画创作重视浑厚内美,用墨浓重,笔下山体轮廓线条不拘常法,随自然之道而灵活变通,用墨亦灵活多变。从而将山水画创作提升到“舍丘壑而观笔墨”的新境界,实现了其“中国画舍笔墨内美而无他”的美学理念,达到了毕生追求的“浑厚华滋、法备礼全、气韵生动的艺术境地”,无论是线条还是用墨,它都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化的境界。其艺术由模仿自然到驾驭自然、随心所欲的境界,可谓山水画中自然之道的淋漓呈现。……进而实现了“师法于古人,师法于造化,师法于心”的最终飞跃。
注释
①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第三版,第53页。
②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第三版,第54页。
③陈鼓应译:《庄子译注》卷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页。
④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第三版,第1页。
⑤王鲁湘:《中国名画家全集——黄宾虹》,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7页。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文化艺术馆)
一、齐物之心:生命的朝气与喜悦
黄宾虹的传统学养十分深厚,他的山水画艺术体现了理性与情感的完美结合,尤其是他的精神境界表达了庄子的齐物之心的哲学思想,即画家的情感与审美的对象融为一体,情景互动,从而使他的山水画充满了生命的朝气与喜悦。
他在《画论》中借评石涛阐述画理:“吾甚爱石涛‘对花作画将人意,画笔传神总是春’句,此是诗,亦是画理。”① 在另一则关于创作心态的语录中他也谈到了同样的观点:“作画时,要心在画中之物,石涛深悟此理,画黄山松,要懂得黄山松之情意。”他的艺术作品正如他在一九五二年接受采访时提到其山水画那样:“山峰有千态万状,所以气象万千,它如人的状貌,百个人有百个样。有的山峰如童稚玩耍,嬉嬉笑笑,活活泼泼;有的如力士角斗,各不相让,其气甚壮;有的如老人对坐,读书论画,最为幽静;有的如歌女舞蹈,高低有节拍;当云雾来时,变化更多……变化之丰富,都可以静而求之。”② 草木犹如性格各异的人,山水画艺术焕发着动人的个性色彩和灵性的生命力。这里,黄宾虹鲜明地指出:画家应该把审美对象看作有情有义的行为主体,看作和画家平等的存在,甚至和画家融为一体,心意相通。黄宾虹认为画家应是对生活、对生灵怀有至深感情之人。其深情倾注于物,体察物之情态,方能传神入画,得其精髓。这种绘画理论实际上继承了庄子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即庄子的齐物思想。
庄子的齐物思想根植于对生命的大爱。庄子在《齐物论》这一篇中所主张的第一种境界是“吾丧我”、“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境界。而这种境界中又包含着“莫相物”的精神内涵,即不要让生命沦落为工具性的利用价值,而应该关注所有生命平等的存在。这种平等是建立在“吾丧我”,即摒弃带有功利性的那个“我”的基础之上,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继而实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达到生命的交流与和谐。他提出“与物为春”,即《齐物论》中所包涵的第二种境界。它提倡人们以内心的生命力与积极的心态因应万事万物,从而使万事万物充满生机与和美。庄子哲学的这两种境界都在黄宾虹晚期山水画中得到表现。黄宾虹对生命怀着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在他眼中,生活中的万事万物均存在美。他在其画论中提到:“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表达了对祖国山川的深厚感情。他一生追求的画境——“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展现的正是生命的厚度和广度。将笔下山川草木的茂盛生命力表达得酣然淋漓,可谓“与山水为春”。关于山水画创作心态黄宾虹亦曾提到:“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正是庄子 “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之写照。欣赏黄宾虹的山水画,可以感觉到画家在创作中是忘我的。他于绘画中达到了“吾丧我”的境界,进而“万物与我为一”。他将生命的体悟融入笔下的山水中,因而其山水又处处含情,散发着画家的生命气息和蓬勃希望,令观者感受到画家的生命和精神已与画中山水融为一体,传达春天般的生命朝气与喜悦。
二、艺进乎道:宗万物所生之源
黄宾虹在自己的《画论》中提到:“庄生谓:‘技进乎道’。”他以此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提出“艺必以道为归”的艺术宗旨。对于山水画创作中的“道”,他做了如下阐释:“道成而上,艺形而下。艺之至者,多合乎自然,此所谓道”。“道与艺合,一画自阐苞符;道与艺分,六经皆为糟粕。”
庄子哲学中的“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源,是世界的本源,认为“道”是无限的,它体现于万物之中。“自本自根”,“无所不在”。而自然之道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强调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之中,“物之生也,若聚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而事物的变化是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消长,“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它呈现出多种状态,并处在时刻变动中,甚至可以归结为“乱”。庄子提倡师法于道。他在《庄子·天道》中云:“吾师乎!吾师乎!跂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③ 展现了庄子孜孜求道之心和得道之乐。而庄子所说的“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符合天地之道正是文人画家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黄宾虹的艺术创作之路所遵循的就是师法于道,“艺必以道为归”艺术宗旨。他的山水画追求的第一大特色就是“乱”,创造了乱中求趣,乱而不乱的画法,达到了“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之则景物粲然”的艺术效果。
山水画以乱中求趣为难,乱是前提,乱需要学养,乱需要胆识,否则乱而不可收拾不成其画也。黄宾虹在1954年《九十杂述》稿中论及:“天地之阴阳刚柔,生长万物,均有不齐,常待人力补充之。”“乱”实际是指的黄宾虹对于自然、对于宇宙一种状态的理解,对庄子哲学的自然之道和传统画理的深刻体悟。④ 1955年3月他于病中对来访者说:“古人论画,常有‘无法中有法’、‘乱中不乱’、‘不齐之齐’、‘不似之似’、‘须入规矩之中,又超乎规矩之外’的说法,此皆绘画之至理名言,学者须深悟之。”而生出的“趣”正是黄宾虹的艺术造诣高深所在。他指出:“一副好画,乱中不乱,不乱中又有乱。其气脉必相通,气脉相通,画则有灵气,气韵自然生动”。
三、誉非无补:抒性灵不计名利
黄宾虹晚年自题山水小品有这样的诗句:“爱好溪山为写真,泼将水墨见精神。”他在《宾虹论画》中也提到:“画品之高,根于人品。画以人重,艺由道崇。”画境即心境,画品根于人品。画家的艺术成就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境界高度。
庄子《逍遥游》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定乎内外之分”。庄子告诉我们:誉和非都是外在的,而充实自立的精神是内在的。誉对内在精神无所补益,所以“举世誉之而不加劝”;“非”对内在精神无所损伤,所以“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哲学主张心灵不受拘泥,内心没有偏执。不为外物累赘而有所忧虑,不去矫饰而有所作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以一种坚守独立的精神,畅游于天地之间。庄子的 “逍遥游”乃是悠然祥和,自在邀游于天地之间、驰骋于性灵之海。它是一种超然于物外、不受前人局限、不受世俗拘束的自在之境。
黄宾虹在《与朱砚书》中提到过自己对名誉的看法:“所谓练习者,法有未备则研究法,气有未至则研究练气之法。法备气至,始为成功,而后出而问世,毁誉尤当不介于心,此大家也。”而黄宾虹其人其画正是以如此卓然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每静心赏阅黄宾虹晚期山水画作,均可于笔墨间感受到那流淌着的自如变通的性灵之美,让人不由自主地进入一种静穆之境,徜徉于性灵深处的喜悦中。
因为精神上的充实宁静,他对于自己的画作有足够的自信,不为名利所束缚。“画者未得名与不获利,非画之咎;而急于求名与利,实画之害。”⑤
黄宾虹先生曾经在其著述中提到:“学者志道据德,依仁游艺,通古而不泥古,非徒拘守矩穫,致为艺事所缚束,人人得其性灵之趣,而无矫揉造作之讥。”先生言其绘画之道 “通古而不泥古”,追求“性灵之趣”。黄宾虹正是实践了坦诚质朴,淡泊无为,与世无争,可以说是其艺术精神在日积月累中陶冶而产生的内涵气质。他用自己的心灵创造了一个常人无法体悟的山水艺术世界,因而在现实中,黄宾虹的一些作品受到许多质疑,不为大众追捧,甚至北平画坛浅薄之辈讥讽其山水画为“黑墨一团的穷山水”,也恰恰是因为他坚持表达这种不为常人所能体悟的自然之“道”,而被同时代人所不能理解。对此他不以为意,只是感叹:“吾之画须待三五十年后方有识者”。从中可见一个赤诚的求道者寂寞而坚定的情怀。这也是黄宾虹的人格精神世界,不为外物所动的独立世界。从师法古人而不拘于古,但抒性灵不计名利这两个方面,我们可以感受到黄宾虹的绘画精神正合庄子逍遥游之境。
四、化蝶而飞:师今师古师造化
黄宾虹曾制定《国画教导方针及分年法之意见·总纲》,内容只有三项:师今人、师古人、师造化。这便是黄宾虹就画家绘画的成长提出的三个重要阶段:“庄子云:‘栩栩然之蝶’,蝶之为蚁,继而化蛹,终而成蛾飞去,凡三时期。学画者师今人不若师古人,师古人不若师造化。师今人者,食叶之时代;师古人者,化蛹之时代;师造化者,由三眠三起,成蛾飞去之时代也。”
黄宾虹本身经历即是其绘画主张的写照。他学画起步于新安画派和黄山画派,以渐江、查士标、石涛、梅清之画风为宗,另从董源、巨然、二米、石涛、龚贤等名家处多受裨益,他师承多家,但未受任何一家的拘囿,而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绘画理论和风格。他始终坚持探索山水画的继承和创新。是南宗山水自明清大成之后在新时代里的“与时俱进”,也是文人山水画在文人画日渐势微的颓势下的一次中兴。晚年的黄宾虹通过梳理前人运用笔墨的经验,并且结合自身感悟,在山水画中灵活运用“五笔七墨”——五笔即平、留、圆、重、变,七墨即浓墨、淡墨、破墨、渍墨、泼墨、焦墨、宿墨,塑造出一套独具风格的运笔用墨之法。黄宾虹晚期山水画创作重视浑厚内美,用墨浓重,笔下山体轮廓线条不拘常法,随自然之道而灵活变通,用墨亦灵活多变。从而将山水画创作提升到“舍丘壑而观笔墨”的新境界,实现了其“中国画舍笔墨内美而无他”的美学理念,达到了毕生追求的“浑厚华滋、法备礼全、气韵生动的艺术境地”,无论是线条还是用墨,它都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化的境界。其艺术由模仿自然到驾驭自然、随心所欲的境界,可谓山水画中自然之道的淋漓呈现。……进而实现了“师法于古人,师法于造化,师法于心”的最终飞跃。
注释
①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第三版,第53页。
②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第三版,第54页。
③陈鼓应译:《庄子译注》卷五,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4页。
④王伯敏编:《黄宾虹画语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第三版,第1页。
⑤王鲁湘:《中国名画家全集——黄宾虹》,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97页。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文化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