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与中效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保持原口服药物治疗不变,对照组注射中效胰岛素,观察组给予甘精胰岛素。结果:两组经过3个月的治疗,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低血糖6例,低血糖发生率15.0%;对照组发生低血糖21例,低血糖发生率52.5%;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好,患者的依存性高。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甘精胰岛素 中效胰岛素 临床疗效
老年2型糖尿病由于应急机制障碍,自主神经病变,肝肾功能损害等自身特点,随着病程的延长,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单纯口服降糖药物很难控制血糖达标,需注射胰岛素治疗。应用胰岛素中低血糖发生率高,血糖波动大。甘精胰岛素为长效胰岛素,无峰值利于血糖控制,中效胰岛素有吸收,释放和作用的峰值,持续时间短,维持时间短,不能达到24小时,低血糖发生率高。近年来,在口服药的基础上分别于每天睡前加用1次甘精胰岛素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7月~2012年8月收治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60~75岁,平均64.5岁;病程5~8年。所有患者长期口服2种及以上降糖药仍不能有效控制血糖,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不能达标,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60~74岁,平均63.9岁;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60~75岁,平均65.2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血糖水平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病例入选标准:①年龄60岁以上;②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③均为2型糖尿病;④无急性并发症,无各脏器衰竭,无肝肾功能损害;⑤空腹血糖持续>8.5mmol/L;⑥糖化血红蛋白>7%。
方法:保持原口服药物治疗不变,观察组给予甘精胰岛素,起始用量0.25U/(kg·日),对照组注射中效胰岛素,初次剂量10U,均为睡前注射1次,以后依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治疗3个月。入院后第2天所有患者行常规检查,包括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肝肾功能、胰岛素和C肽等,讨 论
2型糖尿病是因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而引起的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不但可造成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和神经病变),还有着更大的大血管并发症风险(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和外周血管病)。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单纯口服降糖药物很难使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长期达标,加快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需应用胰岛素治疗。使用外源性胰岛素以补充体内缺乏的胰岛素,可使自身的胰岛β细胞得到休息,从而可部分恢复残存的B细胞分泌功能,此外应用外源性胰岛素后高血糖可迅速得到控制,外周组织上的胰岛素受体表达增加,对胰岛素敏感性增高,更有利于血糖控制并有效防止并发症发生。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情况下应尽早开始胰岛素治疗。应用胰岛素的过程中防止低血糖的发生。2008年第68届美国糖尿病学会(ADA)ACCDRD,ADVANCE等研究的结果公布,指出低血糖,尤其是低血糖发生会增加糖尿病患者的病死风险。长效胰岛素或中效胰岛素是目前补充基础胰岛素的主要制剂。临床上多用中效胰岛素为基础胰岛素治疗,注射4~6小时达峰值,睡前注射后2:00~3:00达峰值,次日清晨已衰减,为使空腹血糖达标,增加中效胰岛素的剂量,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低血糖后引起反射性高血糖,再次增加睡前胰岛素,引起更加严重的低血糖发 表1 FBG、2hPG、HbA1c、LAGE变化比较
治疗期间出现低血糖症状立即用微量血糖仪检测血糖,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结 果
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变化比较:两组经过3个月的治疗,FBG、2hPG、HbA1c、LAGE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低血糖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发生低血糖6例,低血糖发生率15.0%,对照组发生低血糖21例,低血糖发生率52.5%;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甘精胰岛素 中效胰岛素 临床疗效
老年2型糖尿病由于应急机制障碍,自主神经病变,肝肾功能损害等自身特点,随着病程的延长,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单纯口服降糖药物很难控制血糖达标,需注射胰岛素治疗。应用胰岛素中低血糖发生率高,血糖波动大。甘精胰岛素为长效胰岛素,无峰值利于血糖控制,中效胰岛素有吸收,释放和作用的峰值,持续时间短,维持时间短,不能达到24小时,低血糖发生率高。近年来,在口服药的基础上分别于每天睡前加用1次甘精胰岛素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7月~2012年8月收治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60~75岁,平均64.5岁;病程5~8年。所有患者长期口服2种及以上降糖药仍不能有效控制血糖,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不能达标,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60~74岁,平均63.9岁;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60~75岁,平均65.2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血糖水平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病例入选标准:①年龄60岁以上;②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③均为2型糖尿病;④无急性并发症,无各脏器衰竭,无肝肾功能损害;⑤空腹血糖持续>8.5mmol/L;⑥糖化血红蛋白>7%。
方法:保持原口服药物治疗不变,观察组给予甘精胰岛素,起始用量0.25U/(kg·日),对照组注射中效胰岛素,初次剂量10U,均为睡前注射1次,以后依据血糖调整胰岛素用量,治疗3个月。入院后第2天所有患者行常规检查,包括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肝肾功能、胰岛素和C肽等,讨 论
2型糖尿病是因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而引起的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不但可造成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和神经病变),还有着更大的大血管并发症风险(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和外周血管病)。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单纯口服降糖药物很难使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长期达标,加快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需应用胰岛素治疗。使用外源性胰岛素以补充体内缺乏的胰岛素,可使自身的胰岛β细胞得到休息,从而可部分恢复残存的B细胞分泌功能,此外应用外源性胰岛素后高血糖可迅速得到控制,外周组织上的胰岛素受体表达增加,对胰岛素敏感性增高,更有利于血糖控制并有效防止并发症发生。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情况下应尽早开始胰岛素治疗。应用胰岛素的过程中防止低血糖的发生。2008年第68届美国糖尿病学会(ADA)ACCDRD,ADVANCE等研究的结果公布,指出低血糖,尤其是低血糖发生会增加糖尿病患者的病死风险。长效胰岛素或中效胰岛素是目前补充基础胰岛素的主要制剂。临床上多用中效胰岛素为基础胰岛素治疗,注射4~6小时达峰值,睡前注射后2:00~3:00达峰值,次日清晨已衰减,为使空腹血糖达标,增加中效胰岛素的剂量,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低血糖后引起反射性高血糖,再次增加睡前胰岛素,引起更加严重的低血糖发 表1 FBG、2hPG、HbA1c、LAGE变化比较
治疗期间出现低血糖症状立即用微量血糖仪检测血糖,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结 果
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变化比较:两组经过3个月的治疗,FBG、2hPG、HbA1c、LAGE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低血糖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发生低血糖6例,低血糖发生率15.0%,对照组发生低血糖21例,低血糖发生率52.5%;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