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难发现,幼儿的心理形成于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又离不开社会交往,因而,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着力培养幼儿的社会关系协调能力和团结互助的品质,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实践意义。合作互助本为当今时代所倡导的基本精神,是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的重要方式。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认为,互助品质的培养须从幼儿开始。本文将在阐述幼儿混龄教育作用和互助品质培养迫切性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研究和分析在混龄区域活动的前、中、后三个阶段中,如何实施培养幼儿的互助品质,为我国广大的幼儿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幼儿混龄教育与互助品质概述
(一)幼儿混龄教育
混龄教育是指将年龄相差6~12个月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让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中,共同学习和生活。混龄教育旨在:
1.为幼儿提供观察、学习的机会
众所周知,幼儿所处的环境对其语言和智力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混龄教育正是利用了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程度、语言能力的差异性,使不同年龄的孩子在相处过程中相互影响。例如,大孩子会用语言将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说出来,并要求小孩子配合;小孩子则会认真听取和记忆大孩子的话,并通过表情、手势和简单的语言作答来配合。由于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习惯用语,在玩耍交流中会不假思索地说出来,孩子们相互学会了多种不同的说话方式、语气,使自己的语言素材和能力得到丰富和提高。如此,既为年长的幼儿搭建了展示和提高自己的平台,也为年幼的幼儿提供了模仿学习的机会,促使双方共同成长进步。
2.培养幼儿的情感,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在幼儿混龄教育活动中,每个幼儿的身份不仅是同龄人的伙伴,其面对的关系和环境也变得多样化、复杂化。在交流活动中,大孩子扮演哥哥、姐姐的角色,小孩子扮演弟弟、妹妹的角色,同时也都是老师的学生。幼儿在这样复杂、小型、动态的“社会环境”中,需要发挥自身能力去不断接受、适应并掌握新的角色,在遇到困难时,迫使其相互帮助、交流和学习,这对提升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创造性的机会与动力。
(二)幼儿互助品质培养的迫切性
团结互助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产物,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国长期实施计划生育以来,幼儿园中的幼儿群体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加上家庭条件优越,长辈们都把自家孩子当作“心头肉”,久而久之让孩子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固执蛮横的性格,和小伙伴相处时常常缺乏团结合作和互帮互助的精神,普遍存在任性、自私、独立性差等问题,这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甚至极有可能导致“问题”儿童的产生。因此,如何引导幼儿建立正确的交往观,培养他们团结友爱、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优良互助品质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了。
二、混龄区域活动备阶段中幼儿互助品质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生活环境日益复杂,考虑到孩子的安全,大多数独生子女长时间和长辈待在一起,缺少与同龄、异龄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成长环境狭隘,或造就了他们寡默少言、自私的性格及社会适应能力差等现状。为了弥补这些缺失,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建立和提升,培养幼儿自信、顺畅地与不同年龄人群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关心他人,最终形成良好的互助品质。笔者结合个人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通过开展多次中大班混龄区域活动,仔细观察并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混龄区域活动前的幼儿互助品质培养
在活动准备过程中,对幼儿互助品质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1.共同参与活动器材的准备,培养互助精神
混龄区域活动开始前,教师可组织幼儿分批次、适时地参与到中、大型区域活动器材的挑选、搬运、摆放和整理过程中。例如,可邀请幼儿帮助教师一起将活动所需的运动器材或辅助材料搬运到活动场地,或安排几名幼儿将较轻的器材搬运到活动场地;当然,幼儿也会十分积极主动地参与此类活动,因为这是彰显自己体能和為集体贡献自身力量的好机会。当几名幼儿一起搬运一张垫子、一张桌子时,幼儿之间的相互配合与默契也得到了磨合。同时,在对整个区域活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那些轻的、软的、体积小的活动器材基本上都是由弟弟妹妹负责搬运;反之,重的、硬的、体积较大的活动器材则由哥哥姐姐或老师搬运。这样一来,幼儿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已初步建立。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培养团队精神延伸至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在交往中互帮互助。例如,午睡起床时,有的幼儿不会穿衣、不会系鞋带,幼儿之间“你帮我,我帮你”的行为,能够让其不断建立和形成互帮互助的基本素养。
2.共同参与区域活动方案设计,培养合作精神
混龄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和实施,除主要部分需由教师亲自完成外,其余部分可以邀请幼儿参与共同完成或让幼儿独立完成。教师在区域活动的环境布置和方案设计中,将幼儿进行分组,每组成员之间有不同意见时,由组内自行商讨决定,最终得出一致结果并汇报给老师。这既锻炼了幼儿语言组织能力,也培养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让其学会了相互理解、精诚合作的好习惯。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活动游戏设置时,也应当注重指导和监督幼儿的交往过程,产生矛盾时应教导幼儿明辨是非,学会谦虚礼让,让孩子们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道歉并握手言和。
(二)混龄区域活动中的幼儿互助品质培养
在“勇敢高低桥”活动中,4岁的妞妞(妹妹)看见6岁的乐乐(哥哥)在较高的平衡木上自如行走,妞妞好奇地瞪大眼睛注视着,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可是桥有些高,她有些胆怯。这时,乐乐好像看出了妞妞的想法,对她说:“想玩吗,我带你一起走,愿意吗?”妞妞在乐乐的鼓励和示范下,勇敢地走上了小桥,可刚走几步,妞妞就害怕了:“乐乐哥哥我怕,我要回去。”与此同时,她伸出小手向乐乐求助。“别怕,我牵着你走,眼睛注视前方。”乐乐适时地给予了指导,并高声喊:“妞妞妹妹加油,加油!”在乐乐的帮助下,妞妞掌握了技巧,充满了信心,行走速度也明显加快,终于顺利地走过了小桥。“妞妞妹妹成功啦!”乐乐大声欢呼着,妞妞的脸上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这一案例中,我们看到了混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能够自主地互帮互助、相互支持,并且能够很自如地进行情感交流,共同克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这充分体现了混龄区域活动对幼儿互助品质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混龄区域活动后的幼儿互助品质培养
在中大班混龄区域活动结束后,如何进行幼儿互助品质的培养一直是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笔者认为,区域活动后的幼儿互助品质培养可从幼儿家庭教育,及日常生活中的幼儿角色扮演两方面来进行。
1.积极与家长沟通,营造互助友爱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在溺爱式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自我中心”的性格突出,容易表现出自私自利的行为;生活在情感破裂家庭中的孩子,心灵受到创伤,缺乏关爱,容易发生偏激行为……这些不健全的家庭环境势必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对此,笔者建议:第一,幼儿园教师应注重家园其育工作,多与家长沟通交流;第二,幼儿的家庭成员应以身作则,言行举止应当文明、待人处事应当谦卑,为孩子树立互助和善的榜样;第三,家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对待孩子要以平等的姿態讲道理,并注意宽严适度,既不放任自流,也不采取暴力行为;第四,家长在处理家庭事务时应采取协商、和谐的方式,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2.日常生活角色扮演,养成团结互助的好习惯
孩子作为家庭成员之一,应为家庭的明天贡献一份力。但在我国,绝大多数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吃苦头、遭受挫折,往往将生活中的曲折和艰苦隐藏,不让孩子知道,更不希望孩子过早地承受生活的重担,还营造出一种“生活中没有艰难”的假象,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让幼儿的父母意识到让孩子真实了解生活中的艰辛、苦楚是十分必要的事情。例如,让孩子逐步参与到父母的工作、生活中来,并让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在生活中担当各种角色,如帮助父母做家务,以哥哥姐姐的角色来照顾弟弟妹妹,担当护士为长辈处理小伤口;等等。一方面,提高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孩子学会关心和帮助别人,不再自私自利,塑造其良好品格。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中国传统经典《三字经》已然揭示了这一道理,千年后的我们,更应当不遗余力地践行并努力完善幼儿的人格教育。
一、幼儿混龄教育与互助品质概述
(一)幼儿混龄教育
混龄教育是指将年龄相差6~12个月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让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中,共同学习和生活。混龄教育旨在:
1.为幼儿提供观察、学习的机会
众所周知,幼儿所处的环境对其语言和智力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混龄教育正是利用了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身心发展程度、语言能力的差异性,使不同年龄的孩子在相处过程中相互影响。例如,大孩子会用语言将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说出来,并要求小孩子配合;小孩子则会认真听取和记忆大孩子的话,并通过表情、手势和简单的语言作答来配合。由于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习惯用语,在玩耍交流中会不假思索地说出来,孩子们相互学会了多种不同的说话方式、语气,使自己的语言素材和能力得到丰富和提高。如此,既为年长的幼儿搭建了展示和提高自己的平台,也为年幼的幼儿提供了模仿学习的机会,促使双方共同成长进步。
2.培养幼儿的情感,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在幼儿混龄教育活动中,每个幼儿的身份不仅是同龄人的伙伴,其面对的关系和环境也变得多样化、复杂化。在交流活动中,大孩子扮演哥哥、姐姐的角色,小孩子扮演弟弟、妹妹的角色,同时也都是老师的学生。幼儿在这样复杂、小型、动态的“社会环境”中,需要发挥自身能力去不断接受、适应并掌握新的角色,在遇到困难时,迫使其相互帮助、交流和学习,这对提升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创造性的机会与动力。
(二)幼儿互助品质培养的迫切性
团结互助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产物,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国长期实施计划生育以来,幼儿园中的幼儿群体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加上家庭条件优越,长辈们都把自家孩子当作“心头肉”,久而久之让孩子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固执蛮横的性格,和小伙伴相处时常常缺乏团结合作和互帮互助的精神,普遍存在任性、自私、独立性差等问题,这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甚至极有可能导致“问题”儿童的产生。因此,如何引导幼儿建立正确的交往观,培养他们团结友爱、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优良互助品质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了。
二、混龄区域活动备阶段中幼儿互助品质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生活环境日益复杂,考虑到孩子的安全,大多数独生子女长时间和长辈待在一起,缺少与同龄、异龄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成长环境狭隘,或造就了他们寡默少言、自私的性格及社会适应能力差等现状。为了弥补这些缺失,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建立和提升,培养幼儿自信、顺畅地与不同年龄人群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关心他人,最终形成良好的互助品质。笔者结合个人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通过开展多次中大班混龄区域活动,仔细观察并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混龄区域活动前的幼儿互助品质培养
在活动准备过程中,对幼儿互助品质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1.共同参与活动器材的准备,培养互助精神
混龄区域活动开始前,教师可组织幼儿分批次、适时地参与到中、大型区域活动器材的挑选、搬运、摆放和整理过程中。例如,可邀请幼儿帮助教师一起将活动所需的运动器材或辅助材料搬运到活动场地,或安排几名幼儿将较轻的器材搬运到活动场地;当然,幼儿也会十分积极主动地参与此类活动,因为这是彰显自己体能和為集体贡献自身力量的好机会。当几名幼儿一起搬运一张垫子、一张桌子时,幼儿之间的相互配合与默契也得到了磨合。同时,在对整个区域活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那些轻的、软的、体积小的活动器材基本上都是由弟弟妹妹负责搬运;反之,重的、硬的、体积较大的活动器材则由哥哥姐姐或老师搬运。这样一来,幼儿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已初步建立。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培养团队精神延伸至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在交往中互帮互助。例如,午睡起床时,有的幼儿不会穿衣、不会系鞋带,幼儿之间“你帮我,我帮你”的行为,能够让其不断建立和形成互帮互助的基本素养。
2.共同参与区域活动方案设计,培养合作精神
混龄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和实施,除主要部分需由教师亲自完成外,其余部分可以邀请幼儿参与共同完成或让幼儿独立完成。教师在区域活动的环境布置和方案设计中,将幼儿进行分组,每组成员之间有不同意见时,由组内自行商讨决定,最终得出一致结果并汇报给老师。这既锻炼了幼儿语言组织能力,也培养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让其学会了相互理解、精诚合作的好习惯。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活动游戏设置时,也应当注重指导和监督幼儿的交往过程,产生矛盾时应教导幼儿明辨是非,学会谦虚礼让,让孩子们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道歉并握手言和。
(二)混龄区域活动中的幼儿互助品质培养
在“勇敢高低桥”活动中,4岁的妞妞(妹妹)看见6岁的乐乐(哥哥)在较高的平衡木上自如行走,妞妞好奇地瞪大眼睛注视着,迫不及待地想要尝试,可是桥有些高,她有些胆怯。这时,乐乐好像看出了妞妞的想法,对她说:“想玩吗,我带你一起走,愿意吗?”妞妞在乐乐的鼓励和示范下,勇敢地走上了小桥,可刚走几步,妞妞就害怕了:“乐乐哥哥我怕,我要回去。”与此同时,她伸出小手向乐乐求助。“别怕,我牵着你走,眼睛注视前方。”乐乐适时地给予了指导,并高声喊:“妞妞妹妹加油,加油!”在乐乐的帮助下,妞妞掌握了技巧,充满了信心,行走速度也明显加快,终于顺利地走过了小桥。“妞妞妹妹成功啦!”乐乐大声欢呼着,妞妞的脸上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这一案例中,我们看到了混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能够自主地互帮互助、相互支持,并且能够很自如地进行情感交流,共同克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这充分体现了混龄区域活动对幼儿互助品质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混龄区域活动后的幼儿互助品质培养
在中大班混龄区域活动结束后,如何进行幼儿互助品质的培养一直是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笔者认为,区域活动后的幼儿互助品质培养可从幼儿家庭教育,及日常生活中的幼儿角色扮演两方面来进行。
1.积极与家长沟通,营造互助友爱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在溺爱式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自我中心”的性格突出,容易表现出自私自利的行为;生活在情感破裂家庭中的孩子,心灵受到创伤,缺乏关爱,容易发生偏激行为……这些不健全的家庭环境势必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对此,笔者建议:第一,幼儿园教师应注重家园其育工作,多与家长沟通交流;第二,幼儿的家庭成员应以身作则,言行举止应当文明、待人处事应当谦卑,为孩子树立互助和善的榜样;第三,家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对待孩子要以平等的姿態讲道理,并注意宽严适度,既不放任自流,也不采取暴力行为;第四,家长在处理家庭事务时应采取协商、和谐的方式,努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2.日常生活角色扮演,养成团结互助的好习惯
孩子作为家庭成员之一,应为家庭的明天贡献一份力。但在我国,绝大多数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吃苦头、遭受挫折,往往将生活中的曲折和艰苦隐藏,不让孩子知道,更不希望孩子过早地承受生活的重担,还营造出一种“生活中没有艰难”的假象,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让幼儿的父母意识到让孩子真实了解生活中的艰辛、苦楚是十分必要的事情。例如,让孩子逐步参与到父母的工作、生活中来,并让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在生活中担当各种角色,如帮助父母做家务,以哥哥姐姐的角色来照顾弟弟妹妹,担当护士为长辈处理小伤口;等等。一方面,提高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孩子学会关心和帮助别人,不再自私自利,塑造其良好品格。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中国传统经典《三字经》已然揭示了这一道理,千年后的我们,更应当不遗余力地践行并努力完善幼儿的人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