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维勒为化学而生的一生,及其对化学发展的巨大贡献。维勒从小热爱化学;1820年进入马尔堡大学学习;1822年,到海德堡深造;1823年,拜师贝采里乌斯;1824年,维勒回到家乡,完成了对人工合成尿素的探索,这一创新推翻了“生命力论”,从此化学进入一新阶段。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也给我以启示。
【关键词】:维勒;尿素;生命力论
一、初识化学(1800~1820)
1800年7月31日,维勒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法兰克福附近的埃什海姆村。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医生,他的母亲是一位中学校长的女儿,因此维勒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在中学时,维勒接触到了化学,并为其深深着迷,尤其是化学实验。在他居住的房间里,床下胡乱地堆放着盛满了各样的岩石、矿石和矿物标本的木箱;地板上随处可见形形色色的矿物晶体;角落里摆放着一堆堆的实验仪器,有烧杯、量筒、烧瓶等,还有打破的曲颈瓶,他的房间俨然成了一间实验室和化学贮藏室。他对化学的痴迷引起了父亲的极大不满,父亲希望他也能把这份精力放在其他学科上,而不是仅仅专注于化学。父亲的不支持让维勒非常的伤心,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化学的热爱,并且在布赫医生的引导下,发表了一篇关于制硫酸的矿石中含有硒的化学论文,从锌中制得镉,以碳还原法制得钾,以伏打电堆进行电化学实验。
二、化学入门(1820~1824)
1820年,维勒遵从家人意愿进入马尔堡大学学医,但只要回到宿舍,他就又研究起化学。有一次,他把硫氰酸铵溶液与硝酸汞混合,得到硫氰酸汞白色沉淀。过滤干燥后他把硫氰酸汞放在被烧热的瓦片上,白色粉末开始劈啪作响,并逐渐在瓦片上分散开来。响声停止后,他蘸上水,用手把白色粉末揉搓成一长条,放在瓦片上干燥片刻,然后在瓦片的一端猛烈加热。于是,他又听到了噼噼啪啪的声音,白色的长条受热后开始剧烈的膨胀着,形成了一个大气泡。那气泡像球一样飞快地向另一端滚去。反应停止后,剩下了一块不能流动的黄色物质。如此奇特的分解现象让他激动的难以入眠。
经过几个月的深入研究,他在《吉尔伯特年鉴》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关于硫氰酸汞的性质》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详细地描述了这个现象。该文发表后,立刻引起了最早合成硫氰酸汞的化学家贝采里乌斯的重视,这也许是维勒成为贝采里乌斯的学生的契机之一。
1822年秋,维勒来到海德堡学习,再继续学医的前提下,他在格林美教授的化学实验室里工作,他研究氰酸及其盐类、从尿中分离出了纯净的尿素、分析尿素的性质。
1823年,格美林推荐他到贝采里乌斯的私人实验室工作。他按贝采里乌斯制定的方法从事沸石、黑柱石的分析,制备硒、锂、钨、氧化铈,研究氰酸及氰的反应。在那里维勒熟练地掌握了分析和制取各种元素的各种新方法,学到了前沿的化学理论。
三、深入研究(1824~)——尿素的合成
1824年,维勒结束了一年的留学之旅,回到了家乡。他重新把自己的住所变成了实验室,继续研究氰酸。为了制取氰酸铵,他让氰酸和氨水进行反应,结果“形成了草酸及一种肯定不是氰酸铵的白色结晶体”。因为实验室的条件较差,他并不能分析清楚这白色晶体究竟是什么,为此在1825年,他接受了柏林工业学校的聘请,担任化学和矿物学教师。
直到1828年,他终于证实了自己早在四年前的家乡发现的白色晶体正是尿素。他还发现,用氯化铵与氰酸银或以氨水与氰酸铅反应都能得到比较纯净的尿素。1828年,他将这些成果整理发表了《论尿素的人工制造》,论文详细地论述了证明该白色晶体是尿素的分析方法以及如何更好的利用无机物人工合成尿素。“尿素的人工合成,这是一件特别值得注意的事情,因为它提供了一项以人力从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即所谓动物性物质的范例”。
这篇论文引起了化学界的震动,因为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是有机化学的开创者,也就是他的恩师贝采里乌斯提出的“生命力论”。“生命力论”认为:生命的基础是某种非物质的“生命力”,是它調节着生命有机体的生命过程,并且只有在它的参与下才能产生有机物,从而使有机物不能用化学方法在实验室里用无机物合成。同时,也有人反对说:尿素不是真正的有机物,只是动物集体的排泄物,易于分解呈氨和二氧化碳,只是一种联系有机物和无机物的过渡产物,真正的有机物绝不能人工合成。
维勒合成尿素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第一,人工合成尿素的发现打破了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绝对分明的界限,动摇了“生命力论”的基础,开辟了有机合成的新领域,掀起了人工合成有机物的高潮。自维勒人工合成尿素后,合成工业开始建立,有机合成开始蓬勃发展。
第二,维勒合成的尿素提供了同分异构现象的早期例证。
维勒制得氰酸铵的同分异构尿素后,预感到了同分异构现象的存在,在《论尿素的人工制成》中写到:“普遍的定律是可以导出的,但有待于在几个类似情况下作进一步的实验”。1830年,贝采里乌斯又发现了酒石酸和葡萄酸的异构现象,从此,这一现象为化学界公认。
维勒对化学的贡献不仅仅是人工合成尿素,1827年,维勒用金属钾还原熔融的无水氯化铝得到较纯的金属铝,还用同样的方法发现了铍和铱;1832年,他和李比希共同发现了苯甲酸基团,为基团论学说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1837年,共同发现了扁桃苷;1848年,维勒发现了绿色氢醌;1862年他制备了碳化钙,并证明了它与水作用,放出乙炔
四、启示
第一,科学研究不能闭门造车,需要良好的团结协作,一个人的智慧是无比渺小的,因此我们需要团结同事,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有所创造。
第二,不要怕犯错,更不要怕他人指出自己错误,要勇于改正。科学史本就是不断犯错、不断纠错的历史。
第三,要敢于质疑权威,不能盲目迷信权威。如果维勒盲目地迷信自己的恩师,认为“生命论”是不可辩驳的真理,那么即使他合成了尿素,也会质疑自己,不敢发表。
参考文献:
[1]吴家睿.合成生命之梦[J].科学,2004(03):23-25+2.
[2]何法信,毕思玮.化学史上的双子星座李比希与维勒[J].化学通报,2000(08):60-64.
[3]刘景清,丁郑南,赵元芳. 维勒教授的生平和业绩[J].化学通报,1999(03):60-63.
[4]戴立信.有机化学——召唤又一个黄金时期[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998:6.
[5]梁树权.尿素是有机物么?[J].化学通报,1994(03):45.
[6]吴克梅.维勒合成之后——谈维勒合成的科学意义和哲学意义[J]. 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02):22-25.
[7]E.坎培恩,刘闻良.武勒(Whler)与生命力学说的推翻[J].化学通报,1957(08):17-18.
【关键词】:维勒;尿素;生命力论
一、初识化学(1800~1820)
1800年7月31日,维勒出生在德国莱茵河畔法兰克福附近的埃什海姆村。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医生,他的母亲是一位中学校长的女儿,因此维勒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在中学时,维勒接触到了化学,并为其深深着迷,尤其是化学实验。在他居住的房间里,床下胡乱地堆放着盛满了各样的岩石、矿石和矿物标本的木箱;地板上随处可见形形色色的矿物晶体;角落里摆放着一堆堆的实验仪器,有烧杯、量筒、烧瓶等,还有打破的曲颈瓶,他的房间俨然成了一间实验室和化学贮藏室。他对化学的痴迷引起了父亲的极大不满,父亲希望他也能把这份精力放在其他学科上,而不是仅仅专注于化学。父亲的不支持让维勒非常的伤心,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化学的热爱,并且在布赫医生的引导下,发表了一篇关于制硫酸的矿石中含有硒的化学论文,从锌中制得镉,以碳还原法制得钾,以伏打电堆进行电化学实验。
二、化学入门(1820~1824)
1820年,维勒遵从家人意愿进入马尔堡大学学医,但只要回到宿舍,他就又研究起化学。有一次,他把硫氰酸铵溶液与硝酸汞混合,得到硫氰酸汞白色沉淀。过滤干燥后他把硫氰酸汞放在被烧热的瓦片上,白色粉末开始劈啪作响,并逐渐在瓦片上分散开来。响声停止后,他蘸上水,用手把白色粉末揉搓成一长条,放在瓦片上干燥片刻,然后在瓦片的一端猛烈加热。于是,他又听到了噼噼啪啪的声音,白色的长条受热后开始剧烈的膨胀着,形成了一个大气泡。那气泡像球一样飞快地向另一端滚去。反应停止后,剩下了一块不能流动的黄色物质。如此奇特的分解现象让他激动的难以入眠。
经过几个月的深入研究,他在《吉尔伯特年鉴》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关于硫氰酸汞的性质》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详细地描述了这个现象。该文发表后,立刻引起了最早合成硫氰酸汞的化学家贝采里乌斯的重视,这也许是维勒成为贝采里乌斯的学生的契机之一。
1822年秋,维勒来到海德堡学习,再继续学医的前提下,他在格林美教授的化学实验室里工作,他研究氰酸及其盐类、从尿中分离出了纯净的尿素、分析尿素的性质。
1823年,格美林推荐他到贝采里乌斯的私人实验室工作。他按贝采里乌斯制定的方法从事沸石、黑柱石的分析,制备硒、锂、钨、氧化铈,研究氰酸及氰的反应。在那里维勒熟练地掌握了分析和制取各种元素的各种新方法,学到了前沿的化学理论。
三、深入研究(1824~)——尿素的合成
1824年,维勒结束了一年的留学之旅,回到了家乡。他重新把自己的住所变成了实验室,继续研究氰酸。为了制取氰酸铵,他让氰酸和氨水进行反应,结果“形成了草酸及一种肯定不是氰酸铵的白色结晶体”。因为实验室的条件较差,他并不能分析清楚这白色晶体究竟是什么,为此在1825年,他接受了柏林工业学校的聘请,担任化学和矿物学教师。
直到1828年,他终于证实了自己早在四年前的家乡发现的白色晶体正是尿素。他还发现,用氯化铵与氰酸银或以氨水与氰酸铅反应都能得到比较纯净的尿素。1828年,他将这些成果整理发表了《论尿素的人工制造》,论文详细地论述了证明该白色晶体是尿素的分析方法以及如何更好的利用无机物人工合成尿素。“尿素的人工合成,这是一件特别值得注意的事情,因为它提供了一项以人力从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即所谓动物性物质的范例”。
这篇论文引起了化学界的震动,因为在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是有机化学的开创者,也就是他的恩师贝采里乌斯提出的“生命力论”。“生命力论”认为:生命的基础是某种非物质的“生命力”,是它調节着生命有机体的生命过程,并且只有在它的参与下才能产生有机物,从而使有机物不能用化学方法在实验室里用无机物合成。同时,也有人反对说:尿素不是真正的有机物,只是动物集体的排泄物,易于分解呈氨和二氧化碳,只是一种联系有机物和无机物的过渡产物,真正的有机物绝不能人工合成。
维勒合成尿素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第一,人工合成尿素的发现打破了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绝对分明的界限,动摇了“生命力论”的基础,开辟了有机合成的新领域,掀起了人工合成有机物的高潮。自维勒人工合成尿素后,合成工业开始建立,有机合成开始蓬勃发展。
第二,维勒合成的尿素提供了同分异构现象的早期例证。
维勒制得氰酸铵的同分异构尿素后,预感到了同分异构现象的存在,在《论尿素的人工制成》中写到:“普遍的定律是可以导出的,但有待于在几个类似情况下作进一步的实验”。1830年,贝采里乌斯又发现了酒石酸和葡萄酸的异构现象,从此,这一现象为化学界公认。
维勒对化学的贡献不仅仅是人工合成尿素,1827年,维勒用金属钾还原熔融的无水氯化铝得到较纯的金属铝,还用同样的方法发现了铍和铱;1832年,他和李比希共同发现了苯甲酸基团,为基团论学说提供了有力的实验依据;1837年,共同发现了扁桃苷;1848年,维勒发现了绿色氢醌;1862年他制备了碳化钙,并证明了它与水作用,放出乙炔
四、启示
第一,科学研究不能闭门造车,需要良好的团结协作,一个人的智慧是无比渺小的,因此我们需要团结同事,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有所创造。
第二,不要怕犯错,更不要怕他人指出自己错误,要勇于改正。科学史本就是不断犯错、不断纠错的历史。
第三,要敢于质疑权威,不能盲目迷信权威。如果维勒盲目地迷信自己的恩师,认为“生命论”是不可辩驳的真理,那么即使他合成了尿素,也会质疑自己,不敢发表。
参考文献:
[1]吴家睿.合成生命之梦[J].科学,2004(03):23-25+2.
[2]何法信,毕思玮.化学史上的双子星座李比希与维勒[J].化学通报,2000(08):60-64.
[3]刘景清,丁郑南,赵元芳. 维勒教授的生平和业绩[J].化学通报,1999(03):60-63.
[4]戴立信.有机化学——召唤又一个黄金时期[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998:6.
[5]梁树权.尿素是有机物么?[J].化学通报,1994(03):45.
[6]吴克梅.维勒合成之后——谈维勒合成的科学意义和哲学意义[J]. 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02):22-25.
[7]E.坎培恩,刘闻良.武勒(Whler)与生命力学说的推翻[J].化学通报,1957(08):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