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初中生历史思维品质现状调查
为了全面了解初中生在历史学科素养形成方面的现状,进一步提升初中生历史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改善初中历史教学效益,有效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近期,我们针对初中生历史学科思维品质现状开展了一次专题调查。本地调查基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以问卷和访谈形式贯穿全程,调查覆盖率涵括全校三个年级的40%班级学生和所有历史学科老师。调查发现初中生在历史思维品质方面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情况如下:
1.史实材料理解暴露的问题。对史实材料的理解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之一,但在参与问卷调查的1200名学生中,有1158名学生一致反应很难读懂各种史实材料,不管是课堂教学中呈现的还是试卷中呈现的材料,反复阅读也很难真正读懂,对史实材料的理解基本都是依靠几个关键词进行“断章取义”式的解读,严重影响理解的准确性与全面性。特别是对于古代史部分的古文史料与世界史的翻译史料,大部分学生反应就是在读天书,是一种完全读不懂的感觉,更谈不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与应用了。此问题同样得到了历史老师的一致证实,历史老师还反应,先不说理解,首先学生对史料阅读的断句就存在很大的问题,较为突出地反应了学生基本学科素养的积累十分薄弱。
2.史实表达应用存在的问题。历史史实的准确表达必须依靠对历史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的整体构建和清晰把握,因此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表达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历史思维的综合程度和基本史实的积累厚度。我们在问卷中有意设计了两类问题,一类就是发简单的、基本的、前后联系性不强的史实,另一类是需要综合前后所学史实,构建历史脉络的表达,如表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情况。问卷结果发现,75.6%的学生能准确回答第一类问题,但对于第二类问题只有3.2%的学生能准确回答。这种现象更加突出反应了学生的历史思维缺乏敏捷性与系统性,学生的大史观意识和学科构建能力亟待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任重而道远。
3.教学反馈测试暴露的问题。我们每节历史课堂教学都有一定的教学反馈测试,但92.5%的学生在问卷中反应了这样的学习体会,在教学反馈测试中小范围局部知识测试时正确率较高,跨单元专题测试时则出现了较高的错误率;测试简单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史实时正确率较高,但对于需要理解与应用的试题通常会出现普遍的错误。这种现象在历史老师座谈会上得到了一致的证实,充分说明了学生历史思维的肤浅性与机械性,缺乏学科素养必须的思维深刻性与灵活性。这种思维现状的存在严重影响学生对所学基本史实的理解,学生所掌握的历史内容基本都是靠反复的死记硬背所获取,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历史学业负担。一定的学习周期之后,学生很容易强化历史学科的机械记忆印象,丧失原本具备的学习兴趣,使历史学习效益和我们的课堂效益迅速降低。
二、初中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影响因素分析
1.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惯性根深蒂固。学生在历史思维品质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罪魁祸首毫无疑问首先要反思我们的教学模式。据座谈老师反应,很多知识让学生自己回答说不出个所以然,放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又严重影响教学进度。为了保证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只能象征性的让学生讨论一下,绝大部分答案和結论都是教者讲出来的,而不是学生自主思维后生成的。其实,这就是典型的传统教学思维,不信任学习,不给充分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不遵循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按照自主生成的教育规律而是机械的灌输式教学。这种传统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肯定会压抑学生思维的活力,影响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2.对历史体系教学缺乏必要的关注。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形成必须要具备强大的史实网络,在整体史观和大史观理念的指导下厘清各史实之间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建构起清晰的历史体系。但据座谈老师反应,一周只有两节历史课,绝大部分时间必须用来授新课,还要留部分时间给学生反馈训练,根本就没有时间进行专门的历史体系教学,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根本就是机械的和僵化的,由此就影响了学生历史思维的系统性和和准确调动运用的灵活性。教学时间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要主动思维,注重精讲,化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引导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形成。
3.历史训练题缺乏必要的针对性。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习题训练,历史学科同样如此。让所学历史知识在训练题中活化运用,能进一步增强对史实的理解,巩固所学史实知识。但受应试教育影响,现在的训练题五花八门,有题就做,有卷就发,缺乏研究,缺乏精选,大有题海战趋势,既严重加大学生课业负担,又使训练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反而降低学生学习效益。我们要加大对训练题的研究,明确训练的目标,对于那些能在记忆中解决的基础史实题不需要再通过训练形式进行巩固,我们精选的训练题应该是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史实理解的、能引导学生构建史实体系的、区别类似史实异同点的内容,这样的训练才能真正活化学生历史思维,形成针对性的训练功效。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学生心智特点,以新课程标准要求为施教目标,着眼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形成学科素养,生成综合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迫切需要的历史人才。
为了全面了解初中生在历史学科素养形成方面的现状,进一步提升初中生历史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改善初中历史教学效益,有效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近期,我们针对初中生历史学科思维品质现状开展了一次专题调查。本地调查基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以问卷和访谈形式贯穿全程,调查覆盖率涵括全校三个年级的40%班级学生和所有历史学科老师。调查发现初中生在历史思维品质方面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情况如下:
1.史实材料理解暴露的问题。对史实材料的理解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之一,但在参与问卷调查的1200名学生中,有1158名学生一致反应很难读懂各种史实材料,不管是课堂教学中呈现的还是试卷中呈现的材料,反复阅读也很难真正读懂,对史实材料的理解基本都是依靠几个关键词进行“断章取义”式的解读,严重影响理解的准确性与全面性。特别是对于古代史部分的古文史料与世界史的翻译史料,大部分学生反应就是在读天书,是一种完全读不懂的感觉,更谈不上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理解与应用了。此问题同样得到了历史老师的一致证实,历史老师还反应,先不说理解,首先学生对史料阅读的断句就存在很大的问题,较为突出地反应了学生基本学科素养的积累十分薄弱。
2.史实表达应用存在的问题。历史史实的准确表达必须依靠对历史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的整体构建和清晰把握,因此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表达可以看出一个学生历史思维的综合程度和基本史实的积累厚度。我们在问卷中有意设计了两类问题,一类就是发简单的、基本的、前后联系性不强的史实,另一类是需要综合前后所学史实,构建历史脉络的表达,如表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情况。问卷结果发现,75.6%的学生能准确回答第一类问题,但对于第二类问题只有3.2%的学生能准确回答。这种现象更加突出反应了学生的历史思维缺乏敏捷性与系统性,学生的大史观意识和学科构建能力亟待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培养任重而道远。
3.教学反馈测试暴露的问题。我们每节历史课堂教学都有一定的教学反馈测试,但92.5%的学生在问卷中反应了这样的学习体会,在教学反馈测试中小范围局部知识测试时正确率较高,跨单元专题测试时则出现了较高的错误率;测试简单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史实时正确率较高,但对于需要理解与应用的试题通常会出现普遍的错误。这种现象在历史老师座谈会上得到了一致的证实,充分说明了学生历史思维的肤浅性与机械性,缺乏学科素养必须的思维深刻性与灵活性。这种思维现状的存在严重影响学生对所学基本史实的理解,学生所掌握的历史内容基本都是靠反复的死记硬背所获取,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历史学业负担。一定的学习周期之后,学生很容易强化历史学科的机械记忆印象,丧失原本具备的学习兴趣,使历史学习效益和我们的课堂效益迅速降低。
二、初中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影响因素分析
1.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惯性根深蒂固。学生在历史思维品质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罪魁祸首毫无疑问首先要反思我们的教学模式。据座谈老师反应,很多知识让学生自己回答说不出个所以然,放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又严重影响教学进度。为了保证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只能象征性的让学生讨论一下,绝大部分答案和結论都是教者讲出来的,而不是学生自主思维后生成的。其实,这就是典型的传统教学思维,不信任学习,不给充分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不遵循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按照自主生成的教育规律而是机械的灌输式教学。这种传统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肯定会压抑学生思维的活力,影响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2.对历史体系教学缺乏必要的关注。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形成必须要具备强大的史实网络,在整体史观和大史观理念的指导下厘清各史实之间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建构起清晰的历史体系。但据座谈老师反应,一周只有两节历史课,绝大部分时间必须用来授新课,还要留部分时间给学生反馈训练,根本就没有时间进行专门的历史体系教学,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根本就是机械的和僵化的,由此就影响了学生历史思维的系统性和和准确调动运用的灵活性。教学时间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要主动思维,注重精讲,化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引导学生历史思维品质的形成。
3.历史训练题缺乏必要的针对性。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习题训练,历史学科同样如此。让所学历史知识在训练题中活化运用,能进一步增强对史实的理解,巩固所学史实知识。但受应试教育影响,现在的训练题五花八门,有题就做,有卷就发,缺乏研究,缺乏精选,大有题海战趋势,既严重加大学生课业负担,又使训练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反而降低学生学习效益。我们要加大对训练题的研究,明确训练的目标,对于那些能在记忆中解决的基础史实题不需要再通过训练形式进行巩固,我们精选的训练题应该是有利于增强学生对史实理解的、能引导学生构建史实体系的、区别类似史实异同点的内容,这样的训练才能真正活化学生历史思维,形成针对性的训练功效。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学生心智特点,以新课程标准要求为施教目标,着眼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形成学科素养,生成综合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迫切需要的历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