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图片展”记录与公益同行

来源 :社会与公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113106a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目前有6700多万“空巢”老人,其中70%生活在农村。在现今加快城乡发展的脚步下,也得到了比较大程度的开发。但被遗忘的农村老人呢,他们在子女外出打工后,只能独自守着或破旧不堪或贴满瓷砖和琉璃瓦的房屋,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他们被遗忘在山沟的角落里,儿女忙于生计,无暇顾及,社会忙于发展,没法给予太多的关爱。
  记录历史,图片展的源起
  面对这一庞大的被遗忘的老龄群体,许多人或叹息、或沉默、或无奈。但我们不愿停留在叹息中,也不愿陷入沉默,我们想要行动起来,去做些事情。所以2012年7月份,我们决定返回自己出生长大的村子,走近家乡的老人,聆听老人的故事,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生活,然后在珠三角做“农村空巢老人公益图片展”,呼吁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我们这个团队一共有9人,他们分别来自广东、江西、湖南、重庆、四川、大连等不同的地方,年龄从21岁到28岁,都是80后90后。有刚走出大学校门不久的,有正在大学就读的,有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好几年的。我们因共同的志趣而走到了一起。
  我们知道我们的行动无法改变现实,甚至不足以在这个社会上激起几丝涟漪,但我们依然选择向前。这无关壮士断腕决心一类的问题,我们只是力所能及地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只是希望我们的行动能够引起更多人去关心农村的空巢老人,更希望能够催生出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老人的行动发生。
  返回村子,遭遇家庭反对
  9个人,9台DV,9部相机,9个脚架,9个硬盘,就这样,我们人怀揣着一套设备踏上了回村之路。但我们的返回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来自广东河源的叶祖艺,从2011年就开始回到自己的村子。每一次回去,父母都不给好脸色,总在言语中透露出失望。叶祖艺曾经是父母的骄傲,因为他考上了一所还算不错的一本大学,但毕业后,他非但不往城里跑,反而回到村子里,整天只知道拿着个破相机去拍老人,变成父母眼中没有工作的闲人,这使他们感到丢人,甚至是耻辱。只有当叶祖艺离开村子时,父母才会高兴起来,感觉儿子是去找工作了,不再干这种毫无意义的事了。
  叶祖艺到现在还坚守在自己村子里,从事纪录和写作,每当他感觉到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便会暂时离开,以这种方式来缓和矛盾,也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返回和暂避成了一种不得已的方式,继续维持推动着他的记录工作不断向前走。
  李艺泓是一位90后小伙子,2012年6月,从成都一家公益组织辞去工资还算丰厚的工作,决定返回自己的村子开始空巢老人的记录。前面两个月,他一边拿着锄头地里干活,一边拿着镜头走进老人的家中,和父母也相安无事。但到第三个月,李艺泓就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父母不理解他为什么有好好的工作不做,却要跑回村里干这种没出息的事情。村里人也逐渐传出各种声音,有认为他在外面发了财的,也有人说出了各种风凉话。这些声音传到李艺泓父母的耳中,便成为一股强大的反对力量,阻碍着记录工作的继续开展。
  在李艺泓的回村笔记里有这么一段话:“今天,老爸给家里所有人都打了电话,早上接的是两个叔叔的,中午接的是二大伯的,晚上我的大大伯又从街上回来,准备全家人给我上一堂‘政治课’,课程形式跟批斗大会没什么两样,但所有的内容归结起来,都是要我马上离开村子,去城市里工作,而这样的大会在这周已经是第三次了。”通过这些笔记,可以清晰的看到我们这些纪录者回村之路的艰难,最终李艺泓在继续坚持了一两个月之后,终于无奈选择前往城市从事报社记者工作,但两年之后他又辞去了工作,重新投入到对老人的纪录行动中。
  精神空巢,老人的现实
  我们在对老人进行采访的时候发现,老人精神的空巢现象才更让我们忧虑。许多老人因为长期缺乏家人陪伴,又住在深山里,没有必要的娱乐,已经开始变得沉默,郁郁寡欢,孤僻。有些老人因为不会使用现代通讯工具,无法和子女保持联系,一年到头连听到子女消息的机会都非常少,有时候看到别人家庭圆满的时候,不免会对子女产生怨恨情绪。还有些老人本来就是农村社群里的边缘,他们不是那种合群的人,原先的交际圈就非常非常小,当子女离开故乡后,所有能与其保持交流的人就变得更加屈指可数,直至最后独来独往,几乎与外界绝缘。
  江西寨头村廖老人,原本有个大家庭生活在一起,后来老公和子女全部出去打工了,留下一栋三层的大房子和一个小外甥女作伴。因为平时不太和人交流,在村子里朋友不多,所以当她的小外甥女去上学后,偌大的房子里就剩下她一个人,连个说话的对象都找不到。时间一久,她就开始对着家禽喃喃自语,甚至成为习惯。当对家禽也无话可说时,她就坐在房子的大厅里发呆。或许是因为长期发呆的缘故,廖老人的记性越来越差,总是忘记自己刚刚做过的事情,也老是找不到自己原本放好的东西,到了后面就开始责怪自己笨和无用。时间越长,这种情况就越严重。
  四川雅安的顾老人,独自住在一个老房子里,那一片老屋和连着老屋,旁边都是空的,每天除了偶尔有几个干活的人经过外,几乎看不到人。她的身体很差,长期吃药,精神状态一直不好。走进她家中的时候,会发现非常乱,各种杂物和垃圾遍布房子的每一个角落。老人的眼神暗淡无光,给一种只是生物性地活着的痛感。或许因为长期的孤独,和老人交流起来非常困难,老人总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表达,非常想说,又害怕自己说不好,说着说着又会忘了自己在说什么。
  如此种种,都是因为生活上的空巢变成了精神上的空巢。独居环境,缺乏人与人之间的足够交流,老人如果沉浸在对儿女思念的状态太久,就非常容易出现精神和心理上的问题。这是一种极端,另一种极端是部分老爷爷因为丧偶,子女又长期不在家,平时找不到任何可以丰富精神的事情。于是,每次子女给他们寄回生活费,他们就会寻找其他老爷爷一起结成对子到镇上去嫖娼或赌博。还有部分农村中年妇女,则做起肉体的生意,每一次交易二十元到五十元不等。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老人群体正在农村悄然兴起,从网络上的相关报道,到我们每一个纪录者回村直接可以看到的现实,由空巢引起的系列问题正在严峻的考验着这个时代。
  珠三角巡展,走进工业区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来说,“常回家看看”真的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首先,时间不允许他们常回去,因为他们没法请太多的假,否则一个月的工资就没了。其次,路费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不能“常回家看看”不是简单的法律问题,也不是单纯的道德问题,而是改革开放30多年遗留下来的问题。如果能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常回家看看”的问题,也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农村老人的空巢问题。但在城乡发展差距越拉越大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
  作为纪录者的我们,我们所能做的事情,就是把老人的生活记录下来,引起更多的人关注,传递正能量。我们把图片展选择在工业区做,是因为我们拍摄的老人是“农村空巢老人”,这些老人之所以成为“空巢”,是因为他们的子女进城打工了,而且大多数生活在工业区,或进工厂,或做着类似相关的工作。我们把展览带进工业区,就是希望能够引起子女对自家老人的关心,如果不能常回家看看,最起码可以多打几个电话,问候一下,老人最希望得到的也是子女对自己的关心。
  展览进大学,推动关爱老人行动
  高校展览,分两部分,一是图片,二是纪录片。图片白天进行,我们这些纪录者在现场讲解,一如在工业区展览一样。纪录片是晚上放映,片子是我们自己做的,每个纪录者从自己拍摄的素材中剪辑一部60分钟以内的片子,放映完后与学生进行交流。
  这次把展览放在高校进行,主要是结合大学生即将放暑假的时机来做,希望在展览结束后,有更多大学生能够利用假期去做些关爱老人的行动,也确实起到不错的效果。比如:
  我们与中山大学关爱麻疯病康复者的协会达成合作意向,用我们的理念和记录技术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去关爱麻疯病康复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学生在我们的影响下,暑假组织了“三下乡”,到农村去陪伴空巢老人。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以同样的方式“下乡”,去关爱被遗忘在世界角落里的老人。
  更让我们兴奋的是,安徽有9所高校主动跟我们联系,希望把图片展带到他们那边去。那边的学生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到农村对空巢老人状况进行调研,并向政府提交建议书,希望能够推动相关政策的改变。
  就在写这篇文章前的一个月内,团队成员在广东惠州本土论坛上的一个帖子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夜之间点击率破万,各大媒体争相用整版予以报道,一部分年轻人受影响汇聚在一起,开始关注城市空巢老人,民政部门和相关公益社团也开始和我们合作。
  雪球越滚越大,正能量也越来越大,这正是我们想看到的,也是我们做图片展的初衷。
  任重道远,呼吁更多的关爱行动
  中国目前有6700多万“空巢”老人,其中70%生活在农村,并且随着老龄化社会步伐的加快,这个问题会越来越严重,成为这个社会发展进程中巨大的伤痛。我们每个人都会老,今天我们忽视空巢老人,到了明天或许就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空巢老人纪录团队的9个年轻人,纪录了整个自己村子的老人,甚至在后续的一系列行动中建立“村庄小额老人基金会”,试图以这样的方式来实在的关怀老人,但其力量仍然是十分微小的,所接触到的连这个群体的万分之一都不到。
其他文献
2014年4月2日是第七个世界自闭症关注日,壹基金携手大福基金、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招商银行在中国发起“壹基金蓝色行动——关注自闭症儿童”大型倡导活动。深圳市自闭症研究会于3月29日-4月30日期间联动合鸣网自闭症成员机构、商企、高校、社工及志愿团体积极响应,为了延续历届关爱自闭症周的风采,此次举办“关爱共融、爱启自闭”,关注自闭症儿童“壹基金蓝色行动暨2014深圳关爱自闭症周”系列活动,以更广泛
期刊
2014年广东省第三届“岭南社工宣传”启动仪式上,广东省社会工作师联合会特邀五家社工机构进行经验分享,广州恩善社会服务中心、深圳市阳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深圳市龙岗区至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江门市利民社工机构五家社工机构分别分享了各自在为老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残疾康复社会工作等特色服务领域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这些经验一方面是广东社会工作的实践总结,
期刊
时下,云南各地争锋掀起了“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热潮。这股热潮的起因来自云南边陲的一个荒山变绿荫,这座山叫“善洲林场”。“善洲林场”原自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境内的一座关乎百姓的大亮山。  在中国的版图上标有一座用22年时间来造化的公益林山——大亮山。有一位被当地人民群众称为草帽书记,他就是“优秀共产党员”、曾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获得者,被全国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
期刊
在进入皇宫前,谢氏和前朝明熹宗奶母客氏一样,原本就是普通老百姓。只是成了皇家奶母后,因为各自境遇的不同,结局各异而已。  谢氏因“秉性柔嘉”“慈惠温良”,百年后,雍正为了纪念她的养育之恩,在她的家乡(现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黄各庄村)为她修建了一座坟墓。而客氏在盛行太监宫女结为夫妻“对食”的明朝后宫,被她的主子朱由校赐婚于魏忠贤后,虽身为妇人,却无妇人之仁,做事非常狠毒,最终把大明王朝弄得乌烟瘴气,堪
期刊
深圳市外,面朝南海大洋,潮涌可听惊涛拍岸,看波光粼粼,惊起几处海鸥。  深圳市内,独矗凤凰木下,宜测庭院深深几许,直波澜不惊,或有飞过白鸽。  然而,平静的海面下必有暗流,有经验的舵手们都知道。深圳福彩中心就是这样一条暖流,是那种可以暖人心脾的暗流。  1987年,像当时很多来鹏城奋斗的年轻人一样,初来乍到的深圳福彩简陋的一无所有却充满了希望。  然后,像现在正在鹏城奋斗的年轻人一样,年轻的深圳福
期刊
时间倒流回1996年,彼时的欧海燕还是一名在深圳读书的学生,有一天在报纸上读到一位爱心人士因为助人而受伤的消息,自小热心的欧海燕便组织了几位同学到医院去探望。二十年后,回忆起此事,欧海燕说:“这位爱心人士是因为帮助别人而受伤,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哪怕只是陪他聊聊天,我也希望能够给他带来温暖。”自从这件事以后,公益的种子便在欧海燕的心里扎了根。  后来,欧海燕回到惠州工作。在惠州市志愿者联合会成立
期刊
近日,一家基金会联合一家企业开展微信红包募捐活动。  大致的意思是,企业负责发红包,网友任意抢红包,网友抢到的红包,可以选择捐赠或自留,金额上1000万。  本来,众网友对这种开放的模式充满了期待,在测试中,大家也纷纷进行了捐赠,但是,在正式的红包发放活动中,由于企业设置的模式问题,引起网友反感,这让本来创新的一个公益捐赠模式陷入停顿。  这个事件的背后,看起来是红包发放的逻辑,其实不然,核心是企
期刊
谈及创新,毋庸置疑商业创新在人类社会财富的增长层面显现出极为强大的力量。然而随着财富持续增加,商业创新在创造巨量财富的同时,也在快速毁灭人类的"公共财富"。如今政府、企业和非营利性机构在以各自的方式,对财富和资源进行调配,以增进公共福祉。因此如何满足弱势和相对弱势的人尚未满足的需求便是社会创新的一大特点。我们可以乐观认定为公益组织的创始者几乎都是“社会创新启动者”,然而现实是社会创新的落地践行任重
期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一直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记者四人一行前往位于龙岗主城区的南联颐养中心。  约半个小时的车程,汽车停落在一个整洁而安静的大院。这个大院有两栋小高层公寓,四周树木葱茏,花团锦簇。一个宽大的围墙把这座大院与外隔离,围墙上用水墨画描绘着中华养生的字样和图文,亲切而熟悉。记者一路观看,正德厚生、臻于至善等雄浑苍劲的书法也一一挥就在这一文化
期刊
5月10日,由天津市体育局主办,天津市滨海新区体育局承办的第五届“体彩杯”全民健身运动会开幕式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体育馆举行。  此次开幕式由天津市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李克敏致开幕辞,滨海新区副区长郭景平致欢迎辞。天津市全民健身活动形象大使、世界冠军谭雪宣读《全民健身倡议书》,天津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和2000名运动员及市民代表参加了开幕式。在精彩纷呈的优秀全民健身活动展演中,天津市体育健身爱好者再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