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 冯 怡
他们俩在一起时有种格外的默契,打电话不会回避对方,有朋友约也会叫上对方。就好像夫妻之外,他们还有更多种关系连接着彼此,是那种能一起唱歌泡吧,一起疯玩的好朋友。
公众面前,似乎永远干练、果断,永远雷厉风行的经纪人马葭,私底下却有着和普通女人相似的“小女人”脾气——较真以及完美主义者的挑剔——她计较每一帧照片上自己的笑容和姿态,即使细微到一个注定会被忽略的手指的姿态。而马葭的丈夫景岗山却是一副随遇而安,不拘小节的样子。在他眼里,“一切的一切,怎么都行。”
一个刚直利落、认真、自制,另一个柔和淡定、豁达、天真——两种迥然不同的个性,在这个家庭里配合得好极了。透过马葭和景岗山的生活,你或许真的相信“诺亚方舟”的隐喻:上帝把万物配好了对儿,成双成对地把他们带离不幸,让一切尽量完美无缺。
选择后接受,包括缺点
景岗山斜靠在椅子上,回忆和马葭相识那会儿的事,断断续续,幸福由远及近。窗外是高速运转的北京三环路,世界的表象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记忆却仿佛永远凝固下来。“刚认识那会儿,就觉得她很漂亮,”景岗山不紧不慢地回忆,马葭听了有些吃惊:“不会吧,我一直对自己的长相没什么信心。”而在马葭眼里,景岗山吸引她的则是“小聪明”劲儿。
那时候,景岗山和那英、毛宁在上海参加活动,在上海学习的马葭和范志毅决定做东请好朋友那英、毛宁吃饭,景岗山也去了。饭局上少不了玩当时流行的脑筋急转弯之类的游戏,景岗山的表现好极了,“他很机灵,有点儿小智慧,那天晚上我就这么觉得了。”但这些都只不过是事后的分析,对于恋爱中的人,脑子多半是一片空白,爱情不需要理由。
马葭说:“他的优点缺点,我都看得清清楚楚,但还是会接受。”比如,景岗山出了名的爱喝酒,有一阵子,不醉不归几乎是他的生活方式。朋友们都为马葭着急,她们好心规劝:景岗山是匹野马,你驯服得了他吗?而马葭却并不着急改变什么,只是顺其自然地与景岗山相处。当她真的为他的身体担忧时,便找了个机会认真地对他说:“我如果只当你是男朋友,你喝醉酒时,我压根不会管你。但如果你是我丈夫,你在哪里喝醉了酒,我都会去接你,把你带回来。”景岗山的确很聪明,一句话点醒了他,他很快就和马葭结婚了。“大家想得都很明白,该有个家,好好过日子了。”景岗山慢悠悠地说,语气平淡。
男人不会长大,只会变老
朋友眼中的景岗山是一个特别仗义、特别哥们儿、特别善良的人,连养的小狗出了事都会伤心欲绝,从此不看有狗的电影,很有点儿女情长般的单纯与天真。马葭则和景岗山的性格完全相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被人称为“简单粗暴”。但这些在马葭看来,他们两人的性格正好互补,可以在生活中互相搀扶、宽容、忍让,“我反而觉得这些差异是最重要的,也是让我俩的感情保鲜的一些关键因素所在。”
有限制的自由飞行也许是更快乐而温暖的,在他飞累的那一刻有个永远等待的柔软与念想。男人心中都有个渴望终日飞行,不愿长大的“彼得潘”,而现在,景岗山在他们的孩子身上寄放了他最孩子气的一面。
马葭和景岗山有了一双像混血儿般可人的儿女,而这两个小家伙似乎也神奇地“拷贝”了父母亲的性格、脾气。说到孩子,他的谈兴浓了起来,“女儿的确比儿子‘精’,就像马葭一样。”现在,在他眼里最幸福的事,莫过于不用去外地拍戏,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玩游戏。他无奈又狡黠地说“总之,孩子视我为他们一伙儿的,而妈妈是另一伙儿的,负责定规矩,负责管教我们。”
尊重孩子,即使他不谙世事
初看,马葭似乎是个直来直去“粗线条”的人,但真正交往起来,你会发觉她其实心思很细。表面上,她或许不会用语言改变他人,但她懂得如何用行为影响彼此的关系,因为她似乎永远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对方需要什么。她会在景岗山生病的时候学会打针,只是为了方便照顾他;就像有了孩子后,马葭总是蹲下去与孩子说话,她要给予孩子们尊重,即便他们只是不谙世事的小孩。
马葭说:“从孩子出生那天起我就把他们当朋友。我小时候父母是把我当朋友的,这使我们彼此信任。我和孩子之间大多数时候都是直呼名字,因为我觉得尊重不是表象,我希望孩子们对我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就像我也从心里尊重他们一样,我和孩子说话的时候永远都是俯下身去,因为要与他们的目光保持平视。”
残酷人生与无为而治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马葭和景岗山夫妇的教育方法也渗透了两个人不同的个性特质。马葭善于运用方法,她懂得分析小孩子的心理,并依此制订与之相关的“对策”。她认为,训练孩子独立处世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并且要让他们懂得一切生命的平等。
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就有自制力,马葭的方法甚至有些冷酷。他们女儿刚出生的时候,非常爱哭。为了不让女儿养成被娇宠的习惯,马葭就让她哭,她觉得必须一次把她给“治”了,才能彻底改掉哭的毛病。就这样,小女儿一直孤独地伤心哭泣,悲伤极了。景岗山受不了了,躲到隔壁房间里暗自悲泣,可马葭却似乎毫不动心。
果真,“功夫不负有心人”,女儿终于在号啕大哭几小时之后,知趣地睡了。
为了训练孩子们的独立精神,马葭与孩子制订了一系列做家务活的报酬,“我要让他们从小懂得,一切愿望的达成都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和劳动。”有一次,儿子景天一看中了一只玩具小熊,马葭让儿子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景天一拿着自己的钱走到小熊那儿一看,犹豫着又回来了。马葭偷着乐,心想:“你也舍不得花自己挣的钱啊,也知道心疼呢。”
与马葭的一整套犀利的教育方式不同,景岗山倾向于“无为而治”。他认为:小孩的天性,如果都能够得到自然地发展,大多数都会是善良、纯粹的。
景岗山对待孩子的态度,或许正好说明他是个心怀仁慈的人,凡事总往好处想。他说“简简单单地看世界,才会美好,享受简单的幸福和随意。”
像朋友一样握手相爱
简单、随意是景岗山的生活哲学,这与欲望强烈的演艺圈格格不入。也因此,景岗山从来都不温不火地演他的戏,唱他的歌。对他而言,需要工作了,就去工作,否则,就在家跟孩子玩,“无论什么生活都有正面的价值。”景岗山平淡的语气中,透着天真和睿智。
马葭会“严厉”地说:“景岗山其实是太懒散了,你看别的艺人多努力啊。”可说完,她也不会要求景岗山做任何改变,“因为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就这样,我干吗要逼他改变呢?我让他改了,岂不是把我自己的选择否定了吗?”马葭伶牙俐齿地表达了她的婚姻观,她相信“最稳定的婚姻关系首先应当是朋友关系,然后才是夫妻关系。人们相爱是因为彼此吸引,但是结婚后很多人总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对方,把对方改造得不像对方才肯罢休,这样的婚姻往往是失败的。所以在婚姻中学习接受、适应对方,彼此像朋友一样去相处。”
即便结了婚,马葭和景岗山仍然把对方当最好的朋友,而不是“占有”的关系,马葭说:“因为只有做朋友你才会接受对方的一切,而不是试图改变,婚姻中,最大的悲剧就是要改变对方。”
马葭记得母亲跟她讲的一些话,她说“一个女人只有两样东西是自己的,一个是身体健康,另一个要有一技之长。”这句话,对马葭的人生影响很深,而她也真的像母亲希望的那样,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不仅仅是物质的,精神的独立更重要。”
如今,他们的生活快乐而充实,“快乐是种感觉,每个人对它的认知不一样,我认为的快乐是努力加忍耐”。而在这个私欲能自由发挥的时代,两个人所持的“物欲观”常常决定了他们生活是否能得到内心的长久的快乐。
他们俩在一起时有种格外的默契,打电话不会回避对方,有朋友约也会叫上对方。就好像夫妻之外,他们还有更多种关系连接着彼此,是那种能一起唱歌泡吧,一起疯玩的好朋友。
公众面前,似乎永远干练、果断,永远雷厉风行的经纪人马葭,私底下却有着和普通女人相似的“小女人”脾气——较真以及完美主义者的挑剔——她计较每一帧照片上自己的笑容和姿态,即使细微到一个注定会被忽略的手指的姿态。而马葭的丈夫景岗山却是一副随遇而安,不拘小节的样子。在他眼里,“一切的一切,怎么都行。”
一个刚直利落、认真、自制,另一个柔和淡定、豁达、天真——两种迥然不同的个性,在这个家庭里配合得好极了。透过马葭和景岗山的生活,你或许真的相信“诺亚方舟”的隐喻:上帝把万物配好了对儿,成双成对地把他们带离不幸,让一切尽量完美无缺。
选择后接受,包括缺点
景岗山斜靠在椅子上,回忆和马葭相识那会儿的事,断断续续,幸福由远及近。窗外是高速运转的北京三环路,世界的表象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记忆却仿佛永远凝固下来。“刚认识那会儿,就觉得她很漂亮,”景岗山不紧不慢地回忆,马葭听了有些吃惊:“不会吧,我一直对自己的长相没什么信心。”而在马葭眼里,景岗山吸引她的则是“小聪明”劲儿。
那时候,景岗山和那英、毛宁在上海参加活动,在上海学习的马葭和范志毅决定做东请好朋友那英、毛宁吃饭,景岗山也去了。饭局上少不了玩当时流行的脑筋急转弯之类的游戏,景岗山的表现好极了,“他很机灵,有点儿小智慧,那天晚上我就这么觉得了。”但这些都只不过是事后的分析,对于恋爱中的人,脑子多半是一片空白,爱情不需要理由。
马葭说:“他的优点缺点,我都看得清清楚楚,但还是会接受。”比如,景岗山出了名的爱喝酒,有一阵子,不醉不归几乎是他的生活方式。朋友们都为马葭着急,她们好心规劝:景岗山是匹野马,你驯服得了他吗?而马葭却并不着急改变什么,只是顺其自然地与景岗山相处。当她真的为他的身体担忧时,便找了个机会认真地对他说:“我如果只当你是男朋友,你喝醉酒时,我压根不会管你。但如果你是我丈夫,你在哪里喝醉了酒,我都会去接你,把你带回来。”景岗山的确很聪明,一句话点醒了他,他很快就和马葭结婚了。“大家想得都很明白,该有个家,好好过日子了。”景岗山慢悠悠地说,语气平淡。
男人不会长大,只会变老
朋友眼中的景岗山是一个特别仗义、特别哥们儿、特别善良的人,连养的小狗出了事都会伤心欲绝,从此不看有狗的电影,很有点儿女情长般的单纯与天真。马葭则和景岗山的性格完全相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被人称为“简单粗暴”。但这些在马葭看来,他们两人的性格正好互补,可以在生活中互相搀扶、宽容、忍让,“我反而觉得这些差异是最重要的,也是让我俩的感情保鲜的一些关键因素所在。”
有限制的自由飞行也许是更快乐而温暖的,在他飞累的那一刻有个永远等待的柔软与念想。男人心中都有个渴望终日飞行,不愿长大的“彼得潘”,而现在,景岗山在他们的孩子身上寄放了他最孩子气的一面。
马葭和景岗山有了一双像混血儿般可人的儿女,而这两个小家伙似乎也神奇地“拷贝”了父母亲的性格、脾气。说到孩子,他的谈兴浓了起来,“女儿的确比儿子‘精’,就像马葭一样。”现在,在他眼里最幸福的事,莫过于不用去外地拍戏,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玩游戏。他无奈又狡黠地说“总之,孩子视我为他们一伙儿的,而妈妈是另一伙儿的,负责定规矩,负责管教我们。”
尊重孩子,即使他不谙世事
初看,马葭似乎是个直来直去“粗线条”的人,但真正交往起来,你会发觉她其实心思很细。表面上,她或许不会用语言改变他人,但她懂得如何用行为影响彼此的关系,因为她似乎永远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对方需要什么。她会在景岗山生病的时候学会打针,只是为了方便照顾他;就像有了孩子后,马葭总是蹲下去与孩子说话,她要给予孩子们尊重,即便他们只是不谙世事的小孩。
马葭说:“从孩子出生那天起我就把他们当朋友。我小时候父母是把我当朋友的,这使我们彼此信任。我和孩子之间大多数时候都是直呼名字,因为我觉得尊重不是表象,我希望孩子们对我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就像我也从心里尊重他们一样,我和孩子说话的时候永远都是俯下身去,因为要与他们的目光保持平视。”
残酷人生与无为而治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马葭和景岗山夫妇的教育方法也渗透了两个人不同的个性特质。马葭善于运用方法,她懂得分析小孩子的心理,并依此制订与之相关的“对策”。她认为,训练孩子独立处世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并且要让他们懂得一切生命的平等。
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就有自制力,马葭的方法甚至有些冷酷。他们女儿刚出生的时候,非常爱哭。为了不让女儿养成被娇宠的习惯,马葭就让她哭,她觉得必须一次把她给“治”了,才能彻底改掉哭的毛病。就这样,小女儿一直孤独地伤心哭泣,悲伤极了。景岗山受不了了,躲到隔壁房间里暗自悲泣,可马葭却似乎毫不动心。
果真,“功夫不负有心人”,女儿终于在号啕大哭几小时之后,知趣地睡了。
为了训练孩子们的独立精神,马葭与孩子制订了一系列做家务活的报酬,“我要让他们从小懂得,一切愿望的达成都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和劳动。”有一次,儿子景天一看中了一只玩具小熊,马葭让儿子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景天一拿着自己的钱走到小熊那儿一看,犹豫着又回来了。马葭偷着乐,心想:“你也舍不得花自己挣的钱啊,也知道心疼呢。”
与马葭的一整套犀利的教育方式不同,景岗山倾向于“无为而治”。他认为:小孩的天性,如果都能够得到自然地发展,大多数都会是善良、纯粹的。
景岗山对待孩子的态度,或许正好说明他是个心怀仁慈的人,凡事总往好处想。他说“简简单单地看世界,才会美好,享受简单的幸福和随意。”
像朋友一样握手相爱
简单、随意是景岗山的生活哲学,这与欲望强烈的演艺圈格格不入。也因此,景岗山从来都不温不火地演他的戏,唱他的歌。对他而言,需要工作了,就去工作,否则,就在家跟孩子玩,“无论什么生活都有正面的价值。”景岗山平淡的语气中,透着天真和睿智。
马葭会“严厉”地说:“景岗山其实是太懒散了,你看别的艺人多努力啊。”可说完,她也不会要求景岗山做任何改变,“因为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就这样,我干吗要逼他改变呢?我让他改了,岂不是把我自己的选择否定了吗?”马葭伶牙俐齿地表达了她的婚姻观,她相信“最稳定的婚姻关系首先应当是朋友关系,然后才是夫妻关系。人们相爱是因为彼此吸引,但是结婚后很多人总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对方,把对方改造得不像对方才肯罢休,这样的婚姻往往是失败的。所以在婚姻中学习接受、适应对方,彼此像朋友一样去相处。”
即便结了婚,马葭和景岗山仍然把对方当最好的朋友,而不是“占有”的关系,马葭说:“因为只有做朋友你才会接受对方的一切,而不是试图改变,婚姻中,最大的悲剧就是要改变对方。”
马葭记得母亲跟她讲的一些话,她说“一个女人只有两样东西是自己的,一个是身体健康,另一个要有一技之长。”这句话,对马葭的人生影响很深,而她也真的像母亲希望的那样,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不仅仅是物质的,精神的独立更重要。”
如今,他们的生活快乐而充实,“快乐是种感觉,每个人对它的认知不一样,我认为的快乐是努力加忍耐”。而在这个私欲能自由发挥的时代,两个人所持的“物欲观”常常决定了他们生活是否能得到内心的长久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