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如在人教版必修2的《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中,讨论到徽商出现并发达的原因时,学生一般能根据前面的学习内容答出:当时商业经济的繁荣,徽州人的经商传统,团结精神,勤劳俭朴,不尚奢华等。地理环境构成了人类历史的活动舞台,并制约着人类历史活动的范围和方式,因此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文字材料,例如“徽州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同时展示了一副徽州(现在黄山市)的地形图及一副《明代疆域形势图》。在教师给了些许的提示后,学生提出了徽州地区山多地少的自然环境,迫使徽州人外出经商。有学生更能指出徽州靠近长三角,由水路可到达杭州这一经济富庶地区,进入长江后从南京便可直通大运河,这些庞大的市场使得徽州商人无往而不利。学生提出的最后一点,诸多学习资料中都从未提及。但他们的观点与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先生的论点不谋而合,这使学生自信心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也因此被激发出来。
〓〓二、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西南的旱情,让越来越多人意识到环境危机和人类生存危机,有不少教师认为这是只有政治和地理课程才能教授的内容,殊不知历史课程同样有此功能。历史上环境的改变对人类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颇有一些是值得提及的。例如,在讲授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格局变化时,笔者曾利用《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图》,使学生能直观的理解黄河的改道对中国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从地图中学生可看出从西汉历经东汉、两宋、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黄河走向的变化,那么为什么黄河的流向、入海口等都发生过变化?教师可就此引导学生看图,引发思考,鼓励其进行合理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般学生能注意到汉唐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是最发达的地区。但教师一定要指出,最好是能引导学生概括出,这种发达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索取基础上的,人们对树木的滥砍滥伐,植被的破坏,地力无限的掠夺,这一切导致水土流失,环境恶化,黄河改道最终成为无法挽回的定局。黄河的改道导致大量黄泛区的出现,数以万计的人口流离失所,此时要求学生想像自己生活于当时黄泛区的生活景象。对学生来说,此图为他们提供了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造成影响的最直接的证据,我们便可借此对学生渗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我们还可以利用历代的疆域图,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意识
〓〓目前诸多新课程论文都在有意无意的回避高考,似乎谈到高考便是背离了新课程。笔者浅陋,新课程的学业评价里笔试仍有其一定的地位,黄牧航教授对此也给予了肯定,而且高考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开始了自身的改革,在试题中增加新材料、新情景试题的比重,为考生构建答题空间和显示能力的平台。
〓〓综观往年全国卷和其他省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在加强历史、政治、地理三科综合命题,一个突出特点是多从教材三科内容交叉处或交汇处命题,由此及彼将三科内容融会贯通。历史地图的时空结合的特点,让其成为历史、地理、政治文科综合考试的纽带和载体。地图为开放思维提供了较文字更为直观的依据,视野也更为广阔,这对学生能力的考察提升了一个层次。
〓〓在备考期间,笔者给学生讲世界多极化趋势时为他们提供了一副看起来很简单的《法德边界图示意》(该图为2009年北京高考文综试题),要求学生从地理环境,尤其是矿产资源方面分析法德两国为何能组建煤钢联营的优势,并结合目前政治形势,从历史角度分析法德联合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基础知识的对照与结合,充分挖掘其中隐含的动态知识。学生多能分析出图中所反映的区域特点、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要点。
〓〓在日常的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渗透地理、政治学科的内容。关注当今世界热点地区和热点时事,如中东地区、朝鲜半岛等,熟悉这些地区的地理特征,掌握这些地区历史发展的线索,分析这些地区成为当今世界令人关注的热点的历史政治根源。
责任编辑〓潘孟良
〓〓如在人教版必修2的《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中,讨论到徽商出现并发达的原因时,学生一般能根据前面的学习内容答出:当时商业经济的繁荣,徽州人的经商传统,团结精神,勤劳俭朴,不尚奢华等。地理环境构成了人类历史的活动舞台,并制约着人类历史活动的范围和方式,因此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文字材料,例如“徽州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同时展示了一副徽州(现在黄山市)的地形图及一副《明代疆域形势图》。在教师给了些许的提示后,学生提出了徽州地区山多地少的自然环境,迫使徽州人外出经商。有学生更能指出徽州靠近长三角,由水路可到达杭州这一经济富庶地区,进入长江后从南京便可直通大运河,这些庞大的市场使得徽州商人无往而不利。学生提出的最后一点,诸多学习资料中都从未提及。但他们的观点与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先生的论点不谋而合,这使学生自信心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也因此被激发出来。
〓〓二、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西南的旱情,让越来越多人意识到环境危机和人类生存危机,有不少教师认为这是只有政治和地理课程才能教授的内容,殊不知历史课程同样有此功能。历史上环境的改变对人类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颇有一些是值得提及的。例如,在讲授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格局变化时,笔者曾利用《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图》,使学生能直观的理解黄河的改道对中国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从地图中学生可看出从西汉历经东汉、两宋、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黄河走向的变化,那么为什么黄河的流向、入海口等都发生过变化?教师可就此引导学生看图,引发思考,鼓励其进行合理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般学生能注意到汉唐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是最发达的地区。但教师一定要指出,最好是能引导学生概括出,这种发达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索取基础上的,人们对树木的滥砍滥伐,植被的破坏,地力无限的掠夺,这一切导致水土流失,环境恶化,黄河改道最终成为无法挽回的定局。黄河的改道导致大量黄泛区的出现,数以万计的人口流离失所,此时要求学生想像自己生活于当时黄泛区的生活景象。对学生来说,此图为他们提供了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造成影响的最直接的证据,我们便可借此对学生渗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我们还可以利用历代的疆域图,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意识
〓〓目前诸多新课程论文都在有意无意的回避高考,似乎谈到高考便是背离了新课程。笔者浅陋,新课程的学业评价里笔试仍有其一定的地位,黄牧航教授对此也给予了肯定,而且高考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开始了自身的改革,在试题中增加新材料、新情景试题的比重,为考生构建答题空间和显示能力的平台。
〓〓综观往年全国卷和其他省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在加强历史、政治、地理三科综合命题,一个突出特点是多从教材三科内容交叉处或交汇处命题,由此及彼将三科内容融会贯通。历史地图的时空结合的特点,让其成为历史、地理、政治文科综合考试的纽带和载体。地图为开放思维提供了较文字更为直观的依据,视野也更为广阔,这对学生能力的考察提升了一个层次。
〓〓在备考期间,笔者给学生讲世界多极化趋势时为他们提供了一副看起来很简单的《法德边界图示意》(该图为2009年北京高考文综试题),要求学生从地理环境,尤其是矿产资源方面分析法德两国为何能组建煤钢联营的优势,并结合目前政治形势,从历史角度分析法德联合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基础知识的对照与结合,充分挖掘其中隐含的动态知识。学生多能分析出图中所反映的区域特点、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要点。
〓〓在日常的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渗透地理、政治学科的内容。关注当今世界热点地区和热点时事,如中东地区、朝鲜半岛等,熟悉这些地区的地理特征,掌握这些地区历史发展的线索,分析这些地区成为当今世界令人关注的热点的历史政治根源。
责任编辑〓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