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图在历史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dy_830909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如在人教版必修2的《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中,讨论到徽商出现并发达的原因时,学生一般能根据前面的学习内容答出:当时商业经济的繁荣,徽州人的经商传统,团结精神,勤劳俭朴,不尚奢华等。地理环境构成了人类历史的活动舞台,并制约着人类历史活动的范围和方式,因此笔者为学生提供了一些文字材料,例如“徽州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同时展示了一副徽州(现在黄山市)的地形图及一副《明代疆域形势图》。在教师给了些许的提示后,学生提出了徽州地区山多地少的自然环境,迫使徽州人外出经商。有学生更能指出徽州靠近长三角,由水路可到达杭州这一经济富庶地区,进入长江后从南京便可直通大运河,这些庞大的市场使得徽州商人无往而不利。学生提出的最后一点,诸多学习资料中都从未提及。但他们的观点与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先生的论点不谋而合,这使学生自信心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对于历史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也因此被激发出来。
  〓〓二、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西南的旱情,让越来越多人意识到环境危机和人类生存危机,有不少教师认为这是只有政治和地理课程才能教授的内容,殊不知历史课程同样有此功能。历史上环境的改变对人类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颇有一些是值得提及的。例如,在讲授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格局变化时,笔者曾利用《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图》,使学生能直观的理解黄河的改道对中国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从地图中学生可看出从西汉历经东汉、两宋、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黄河走向的变化,那么为什么黄河的流向、入海口等都发生过变化?教师可就此引导学生看图,引发思考,鼓励其进行合理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般学生能注意到汉唐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是最发达的地区。但教师一定要指出,最好是能引导学生概括出,这种发达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索取基础上的,人们对树木的滥砍滥伐,植被的破坏,地力无限的掠夺,这一切导致水土流失,环境恶化,黄河改道最终成为无法挽回的定局。黄河的改道导致大量黄泛区的出现,数以万计的人口流离失所,此时要求学生想像自己生活于当时黄泛区的生活景象。对学生来说,此图为他们提供了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造成影响的最直接的证据,我们便可借此对学生渗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我们还可以利用历代的疆域图,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意识
  〓〓目前诸多新课程论文都在有意无意的回避高考,似乎谈到高考便是背离了新课程。笔者浅陋,新课程的学业评价里笔试仍有其一定的地位,黄牧航教授对此也给予了肯定,而且高考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开始了自身的改革,在试题中增加新材料、新情景试题的比重,为考生构建答题空间和显示能力的平台。
  〓〓综观往年全国卷和其他省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在加强历史、政治、地理三科综合命题,一个突出特点是多从教材三科内容交叉处或交汇处命题,由此及彼将三科内容融会贯通。历史地图的时空结合的特点,让其成为历史、地理、政治文科综合考试的纽带和载体。地图为开放思维提供了较文字更为直观的依据,视野也更为广阔,这对学生能力的考察提升了一个层次。
  〓〓在备考期间,笔者给学生讲世界多极化趋势时为他们提供了一副看起来很简单的《法德边界图示意》(该图为2009年北京高考文综试题),要求学生从地理环境,尤其是矿产资源方面分析法德两国为何能组建煤钢联营的优势,并结合目前政治形势,从历史角度分析法德联合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基础知识的对照与结合,充分挖掘其中隐含的动态知识。学生多能分析出图中所反映的区域特点、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要点。
  〓〓在日常的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渗透地理、政治学科的内容。关注当今世界热点地区和热点时事,如中东地区、朝鲜半岛等,熟悉这些地区的地理特征,掌握这些地区历史发展的线索,分析这些地区成为当今世界令人关注的热点的历史政治根源。
  责任编辑〓潘孟良
其他文献
变化是一种教学行为,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变化教态,变化师生交流的方式,变化信息传输的渠道、教学媒体及变化教学辅助材料、课堂内容结构等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疲劳,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它能使教学充满生气,是形成每个教师独特的教态与教学风格的主要因素。在教学实践中,变化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多种变化往往是同时出现的。为了讨论方便,我们把变化分为教学语言、传输媒体、师生互动三大类型
班主任面对班集体中不同的学生个体,除了运用各种教育手段来达到教育目的外,还要善于把握最佳的教育契机来开展班级工作。那么,怎样才能及时抓准教育的契机呢?  一、随机性教育契机的把握  这类教育契机的出现是不规则的,往往是稍纵即逝的,这就要求班主任要敏锐地去识别,及时捕捉并加以利用。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这种教育契机的特点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有敏锐的“眼”,善于发现;要有迅急的“手”,善于捕捉;
跟随素质教育的步伐,小学品德也应遵循素质教育为思想指导,指导其教学。在思品课堂上,课文的内容和教师的有效讲授是道德内化的一个载体。而情感体验才是学生道德内化的主要原因。  情感体验是学生对教育情境中有道德意义的各种事物的内心评价感受。情感体验过程与道德认识过程有效“合成”构成道德内化。这种体验经常与学生的道德观念相联系。当学生运用初步形成的或已经掌握的道德认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举止时,就会产生一
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特征主要取决于该特定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文因素及特定生产方式,并以地域名称冠名的特有农产品标志。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起点。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四者之间,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唯有教师的正确把握,唯有教师首先与文本进行细致、广阔、深入的对话,才能在教学中正确、深入、有创意地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把握文本的精髓,体悟文本之味。笔者认为,文本解读当奏好三部曲。  〓〓一、知人论世,得作者之用心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作家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新的理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一项新的进程,这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切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
〓〓阅读是读者将书面材料提供的信息与脑中已有知识整合构建意义的一个过程,是一种再创造,是极富个性化的行为。对文本来说,老师是读者,学生也是读者,老师和学生都是通过文本去探寻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但老师与学生的阅历不同,理解程度不同,因此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同;不同的学生由于个性的差异,对文本的理解也有差异。同时,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不能靠灌输、不能用贴标签的办法
在美术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不断的改革美术教学。然而在课改过程中,一些教师并没有领会新课标的精神,曲解和滥用了新课标中的核心理念。反观一下身边的美术教育,美术课堂华而不实的现象也确实存在,公开课上得热热闹闹,精美的FLASH动画、生动逼真的视频、煽情的文学语言,形式化、低效化现象充斥着美术课堂,使美术教学越来越虚化,渐渐远离了美术的本体性。我们应该还美术教学和教育以本真,在教学中应该要注意以下几个问
元代散曲"诗乐一体",其中的"三句对"又名"鼎足对",或称"三句鼎足对",体现出绘画美、音韵美、意象美的审美意蕴。马致远、乔吉、张可久、徐再思等以赋、比、兴的手法写景寓情,以鲜美而
一、追寻历史足迹,整体构建树人文化战略  在一次次对“同心同荣”的校园文化的提炼、认同和重建中,学校正式亮出了“同享翠园绿阴,尽展自我潜能”的共同愿景,设计了极具象征意味的“翠园树”造型,寓意环翠园小学和翠园人共同进步、欣欣向荣;确立了“营造融洽和谐氛围,创造包容公平环境,建立共荣团队意识,激发每个人的优势和创造力,达到师生、学校共同发展”的树人文化战略,扛起了“榕树文化”这面大旗。校园“树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