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C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024-02
摘 要 《大公报》、《申报》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的作用和地位为众人所知,本文仅将两者的办报宗旨,在新闻理念及经营管理等方面作一番初步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 《大公报》《申报》;办报宗旨 ;新闻理念; 经营管理
1 《大公报》与《申报》简介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也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其最辉煌的时期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的新记公司接办,以商业报的“文人论政”风格,开创了中国专业主义商业报纸的新范式。而《申报》是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由英商创办,以赢利为首要目的。《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是我国商业性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关于两者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的作用和地位为众人所知,本文侧重对于两者的办报宗旨,在新闻理念及经营管理等方面作一番初步的比较研究。
2 《大公报》与《申报》的办报宗旨的区别
首先,“不偏不倚”态度下的不同追求。作为中国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商营报纸,《申报》主张“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以争取到持各种政见的读者。重视报道和言论、大量刊登文艺作品,以自身的经济利益为重。在商言商,在报道和言论方面持中立、谨慎的立场。《大公报》“新记”时期,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方针,也标榜不偏不倚,但是报纸要超党派,并不是超政治、无立场,而是提倡“对政治,贵敢言”,为百姓说话。其次,对政治的关注程度不同。对于政治问题,《申报》只报道、不评论,或多报道、少评论,或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地评论。而“新记”时期主笔张季鸾的编辑实务代表了《大公报》的方针。他所主张的报纸要超党派,提倡“对政治,贵敢言”,报纸按着 经营,却是文人论政的机关,《大公报》的社评几乎涉及当时所有敏感的政治问题。再次,新闻与言论的侧重点不同。《申报》顺应“言论报纸”日衰、“新闻报纸”日盛的世界现代报业潮流,遵循重新闻、轻言论的方针,视新闻为立命之本。新闻则务求迅速、准确、独家。《大公报》和《申报》办报宗旨的最大区别所在是《大公报》秉承文人政论报纸的传统,以“立言”为根本,发表负责任的评论。
3 《大公报》与《申报》在新闻理念上的区别
在新闻理念上的共同点集中表现在“独立地位,直言精神”上,进步性与欺骗性的共存。在两者新闻理念的最大区别是,《大公报》是“文人”办报,而《申报》多一些“商人”办报的色彩。两报都致力于通过经济上的独立谋求政治的独立地位,运用报纸作为舆论工具,针砭时弊,将直言精神发挥到相当层次。
《大公报》的新闻理念主要是:报纸是独立的社会公共舆论机关,是为公众服务的,主张经济独立,不为一党一人私有,要求言论自由,独立地提供新闻和发表言论。在新闻理念上,《申报》与之有很大的一致性。美查就声稱:“利”和“义”并不完全对立,办报是为了赢利,并不排斥必要时仗义执言。报纸的言论要“上关皇朝经济之需,下知小民稼穑之苦”,标榜自己“谋利而兼仗义”,立论“公道”2。民国前后,《申报》产权转归为中国人所有,由著名报人史量才接办,史量才运用企业化经营,谋求经济上的独立,政治上自主,决心要把《申报》办成为“民众的喉舌”。史量才办《申报》二十二年,始终贯穿着他对报纸独立品格的追求。
《申报》是由美查创办的,当时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赚钱,正是赚钱与“仗义执言”不矛盾,反而得读者之心,有利于赚钱才为之的。史量才接管《申报》其“商人办报”的传统却没有改变。在政治上是保守的,即使发表一些言论,也多是低调的,他更在意他的事业,甚至想建立报业托拉斯,为此,他不懈在实业界扩张实力。《大公报》却从一开始就是“文人论证”的报纸,而且她是秉承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文人风骨,怀者文章报国之追求,大胆直言的报纸,英华创办之初并未有撰钱的念头,而是当作一种社会事业来创办。后来《大公报》几易其主,但这一社会事业的风范却在沿袭。
4 《申报》与《大公报》在经营管理上的区别
在经营管理上的共同点是都重视企业化经营,但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才战略的运用不同。《申报》是运用的是人才引进战略,而《大公报》运用的是人才培养战略,而且是制度取胜。
提《大公报》的经营管理就不得不提胡政之,以经营为本,以办好报纸为目的,在经营管理上很费心机,并且创造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办报经验。在用人理念上,他“不养圣(剩)人,不养贤(闲)人”。在人才录用管理方面,胡政之用人惟贤,亲手制定了《大公报社职员任用及考核规则》,其中包括六项考核标准、三项奖惩办法。在职工福利方面也有四条规定(恤养金、子女教育补助、医药补助费、婚丧补助费),这些制度始终都得到了贯彻。1944年1月,《大公报》同人福利委员会成立。9月,还通过了《大公报社旅费支给规则》。此外,还有年终奖金惯例等一整套完善的、具有现代企业精神的人事制度。另外还有,例如:编辑经理两部人才通用内外互调制度等。这些制度确立与贯彻,奠定了《大公报》的成功。曾任《大公报》要闻版编辑的郭根说:“我觉得《大公报》的成功,大部在于中层干部的健全。以全国报馆来说,没有一家拥有像《大公报》那样素质高的中坚分子,无论是内勤与外勤。”这一点是与主持报馆人事、经营工作的胡政之是分不开的,他精心罗致人才,知人善任,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不把与自己有关系的人引进报社,也从来不搞派系。在用人上,胡尽量启用新人,而不是录用那些已经成名的人,在当代报业史、新闻史上出名的金庸、徐铸成、萧乾、范长江等人,可以说都是由胡发现,由大公报培养起来的。在胡政之的带领下,大公报所有的人都把大公报当成自己的事业,从而奠定了大公报的鼎盛。 相比较而言,同样重视经营管理的史量才却不同,他是不惜高薪聘请名记,例如1914年,史量才接手《申报》不到两年,便重金聘黄远生为北京特约通讯员,开设深受读者欢迎的《远生通讯》专栏。黄远生被刺身亡,1916年,史量才又聘流亡日本回来的邵飘萍担任驻北京特约记者等等,这样的例子也举不胜举。《申报》重视人才,但并不重视培养人才,我认为这与史量才的商人思维有关,在他看来,人才是可以如股票那样购进的。
参考文献
[1]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年 11月版
[2] 董滨.论史量才被刺之原因.复旦学报(社科版).1998.02:125~129
[3] 傅国涌.“报有报格”:史量才之死
中图分类号:C4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024-02
摘 要 《大公报》、《申报》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的作用和地位为众人所知,本文仅将两者的办报宗旨,在新闻理念及经营管理等方面作一番初步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 《大公报》《申报》;办报宗旨 ;新闻理念; 经营管理
1 《大公报》与《申报》简介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也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其最辉煌的时期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的新记公司接办,以商业报的“文人论政”风格,开创了中国专业主义商业报纸的新范式。而《申报》是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由英商创办,以赢利为首要目的。《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是我国商业性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关于两者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的作用和地位为众人所知,本文侧重对于两者的办报宗旨,在新闻理念及经营管理等方面作一番初步的比较研究。
2 《大公报》与《申报》的办报宗旨的区别
首先,“不偏不倚”态度下的不同追求。作为中国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商营报纸,《申报》主张“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以争取到持各种政见的读者。重视报道和言论、大量刊登文艺作品,以自身的经济利益为重。在商言商,在报道和言论方面持中立、谨慎的立场。《大公报》“新记”时期,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方针,也标榜不偏不倚,但是报纸要超党派,并不是超政治、无立场,而是提倡“对政治,贵敢言”,为百姓说话。其次,对政治的关注程度不同。对于政治问题,《申报》只报道、不评论,或多报道、少评论,或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地评论。而“新记”时期主笔张季鸾的编辑实务代表了《大公报》的方针。他所主张的报纸要超党派,提倡“对政治,贵敢言”,报纸按着 经营,却是文人论政的机关,《大公报》的社评几乎涉及当时所有敏感的政治问题。再次,新闻与言论的侧重点不同。《申报》顺应“言论报纸”日衰、“新闻报纸”日盛的世界现代报业潮流,遵循重新闻、轻言论的方针,视新闻为立命之本。新闻则务求迅速、准确、独家。《大公报》和《申报》办报宗旨的最大区别所在是《大公报》秉承文人政论报纸的传统,以“立言”为根本,发表负责任的评论。
3 《大公报》与《申报》在新闻理念上的区别
在新闻理念上的共同点集中表现在“独立地位,直言精神”上,进步性与欺骗性的共存。在两者新闻理念的最大区别是,《大公报》是“文人”办报,而《申报》多一些“商人”办报的色彩。两报都致力于通过经济上的独立谋求政治的独立地位,运用报纸作为舆论工具,针砭时弊,将直言精神发挥到相当层次。
《大公报》的新闻理念主要是:报纸是独立的社会公共舆论机关,是为公众服务的,主张经济独立,不为一党一人私有,要求言论自由,独立地提供新闻和发表言论。在新闻理念上,《申报》与之有很大的一致性。美查就声稱:“利”和“义”并不完全对立,办报是为了赢利,并不排斥必要时仗义执言。报纸的言论要“上关皇朝经济之需,下知小民稼穑之苦”,标榜自己“谋利而兼仗义”,立论“公道”2。民国前后,《申报》产权转归为中国人所有,由著名报人史量才接办,史量才运用企业化经营,谋求经济上的独立,政治上自主,决心要把《申报》办成为“民众的喉舌”。史量才办《申报》二十二年,始终贯穿着他对报纸独立品格的追求。
《申报》是由美查创办的,当时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赚钱,正是赚钱与“仗义执言”不矛盾,反而得读者之心,有利于赚钱才为之的。史量才接管《申报》其“商人办报”的传统却没有改变。在政治上是保守的,即使发表一些言论,也多是低调的,他更在意他的事业,甚至想建立报业托拉斯,为此,他不懈在实业界扩张实力。《大公报》却从一开始就是“文人论证”的报纸,而且她是秉承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文人风骨,怀者文章报国之追求,大胆直言的报纸,英华创办之初并未有撰钱的念头,而是当作一种社会事业来创办。后来《大公报》几易其主,但这一社会事业的风范却在沿袭。
4 《申报》与《大公报》在经营管理上的区别
在经营管理上的共同点是都重视企业化经营,但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才战略的运用不同。《申报》是运用的是人才引进战略,而《大公报》运用的是人才培养战略,而且是制度取胜。
提《大公报》的经营管理就不得不提胡政之,以经营为本,以办好报纸为目的,在经营管理上很费心机,并且创造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办报经验。在用人理念上,他“不养圣(剩)人,不养贤(闲)人”。在人才录用管理方面,胡政之用人惟贤,亲手制定了《大公报社职员任用及考核规则》,其中包括六项考核标准、三项奖惩办法。在职工福利方面也有四条规定(恤养金、子女教育补助、医药补助费、婚丧补助费),这些制度始终都得到了贯彻。1944年1月,《大公报》同人福利委员会成立。9月,还通过了《大公报社旅费支给规则》。此外,还有年终奖金惯例等一整套完善的、具有现代企业精神的人事制度。另外还有,例如:编辑经理两部人才通用内外互调制度等。这些制度确立与贯彻,奠定了《大公报》的成功。曾任《大公报》要闻版编辑的郭根说:“我觉得《大公报》的成功,大部在于中层干部的健全。以全国报馆来说,没有一家拥有像《大公报》那样素质高的中坚分子,无论是内勤与外勤。”这一点是与主持报馆人事、经营工作的胡政之是分不开的,他精心罗致人才,知人善任,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不把与自己有关系的人引进报社,也从来不搞派系。在用人上,胡尽量启用新人,而不是录用那些已经成名的人,在当代报业史、新闻史上出名的金庸、徐铸成、萧乾、范长江等人,可以说都是由胡发现,由大公报培养起来的。在胡政之的带领下,大公报所有的人都把大公报当成自己的事业,从而奠定了大公报的鼎盛。 相比较而言,同样重视经营管理的史量才却不同,他是不惜高薪聘请名记,例如1914年,史量才接手《申报》不到两年,便重金聘黄远生为北京特约通讯员,开设深受读者欢迎的《远生通讯》专栏。黄远生被刺身亡,1916年,史量才又聘流亡日本回来的邵飘萍担任驻北京特约记者等等,这样的例子也举不胜举。《申报》重视人才,但并不重视培养人才,我认为这与史量才的商人思维有关,在他看来,人才是可以如股票那样购进的。
参考文献
[1]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年 11月版
[2] 董滨.论史量才被刺之原因.复旦学报(社科版).1998.02:125~129
[3] 傅国涌.“报有报格”:史量才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