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高校要想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首先必须大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鉴于此,笔者从高校教师自身的角度分析了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内省;自我激励
作者简介:陈锐(1979-),女,天津人,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助讲,主要研究方向:机械工艺教育;吕建明(1977-),男,江苏常州人,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助讲,主要研究方向:机械工艺教育。(湖北 宜昌 443000)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是指教师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经过这些努力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从教师职业的特点看,教师职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而只要有人和人的关系的地方,就必然有道德。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实质就是高校教师在教育工作和社会实践中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及其结果。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素质修养、思想修养、人格修养、合作品质修养、创新品质修养。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重要场所,高校教师是高校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教育主体的高校教师,其道德风范的社会影响也会越来越大。高校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素质的整体状况。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教师便是树人的人。它作为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业人员,是学校教育教学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欲加强教育的内涵建设,就必须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而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很重要的一点是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师德修养是我国在新世纪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于国于民于己意义重大。
一、我国古代先哲关于提高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的探讨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认为,要成为有道德的人,不仅要“修己以敬”,而且要“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1]孔子及其弟子还提出通过“内省”、“自讼”来提高道德修养。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尽其心,养其性”的主张,提出了“存心”、“养气”的道德修养方法。汉代董仲舒、宋代张载和程颐、明代王阳明等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修身”、“省察克冶”、“穷理居敬”、“闭门思过”等方法。我国古代先哲提出的道德修养途径和方法尽管是唯心的,但是有积极和合理的因素,在当前对于提高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直接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研究和倡导这些积极的和合理的因素,大力提高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二、提高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实践的问题。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必须依靠自己长期不懈的努力,自觉地进行修养和锻炼。因此,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1.实践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叫做“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毛泽东也说过:“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他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同样的道理,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也离不开实践,实践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从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完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自己行为的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教师必须积极投身教育实践,在实践中逐步提高道德认识,积累情感体验,磨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仰。
2.学习
学习不仅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智力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加强师德品质修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知识,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明辨职业活动中的是非善恶,从而增强履行教师职业道德义务的自觉性。因此,教师的每一种优良师德品质的培养和形成,首先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只有认真学习,才能培养出真正完美的师德。如果离开学习,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科学理论,那样师德修养就会迷失方向。
俗话说:“艺大根深。”教学质量的好与坏来自教师的刻苦努力和理论修养的提高。一方面,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稳固的知识体系,不仅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积极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掌握大量的风土人情、人物典故、奇闻逸事等,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另一方面,要具有良好的教学理论修养,使自己的教学过程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提高效率,避免犯不必要的错误。
3.反思
反思已经越来越普遍地被认为是优秀教师的标志,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中的关键性要素,从而也是高校教师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3]所谓“反思”是指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工作的教师,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这里特别强调对教育失误的反思。
三、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1.内省
“内省”,即对自己内心的省视、审查,是一种自律心理,也是一种自觉的自我反省精神。内省是道德修养的态度,又是道德修养的方法。它注重良心在修养中的作用。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说的就是见到别人好的地方,要向人家学习,见到别人不好的道德表现,要联系自己,反省检查,引以为戒。内省有几个要求:要严于解剖自己,提高自觉性;要找出最应该记取的道德准则、至理名言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时刻激励自己按照这些准则、信条去做;要向专家型和榜样型教师学习。作为一名教师,从选择这一行业的那天起,就意味着这一生必定是奉献多于索取,许多付出都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许多细致、繁杂的工作都是不为人知的。但是,当我们的学生学业有成、思想进步时,当我们的劳动得到社会、家长、学生的认可时,我们所付出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值得。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只有这样,才会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自我激励
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激励对于提高行为主体行为的动机和解决问题的效率大有裨益。自我激励,是教师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鼓励自己为达到更高师德水平而努力的过程。自我激励是激发教师进行自我修养的内在动力,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重要保障。教师自我激励的主要形式有四种:第一种,目标激励,也就是将做一名好教师作为奋斗目标;第二种,成果激励,通过学生对自己肯定的评价来激励自己坚持做下去;第三种,反思激励,反思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寻找良方,从反思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使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第四种,对比激励,就是通过与其他教师比较寻找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励自己改正缺点,做得更好。一个教师只有对其工作倾注了无限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做到了刻苦努力、钻研、精益求精,才能从中获得人生价值的升华和别人无法体会到的精神享受。教师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肩负了社会进步的使命,却又永远是幕后英雄,试想哪一个成功的人不是从懵懂无知的孩童经过教师心血的浇灌而培养成才的,教师就是通过自己平凡的劳动成就他人梦想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忠诚于这份事业是无怨无悔的。
3.致知
“致知”是深刻认识和把握各种伦理道德规范的过程。教师在提升自己师德修养的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和思考人生哲理和做人的道德,准确地理解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在合理性,恰当地把握好自己在教育劳动中的伦理位置。“致知”是培养趋善避恶的道德意向及其情感,从而选择恰当职业行为的重要前提。
4.践履
“践履”这个概念在宋明理学中运用得较为普遍。它的一般意义是行或实践,而其具体内容则多指封建道德的实践躬行。朱熹说:“《大学》之书,虽以格物致知为用力之始,然非谓初不涵养践履,而直从事于此也。”践履是将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付诸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伦理观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最根本的道德修养方法。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改造主观世界。只有在现实的与他人相处的道德关系中,才能改造自己的道德品质。从师德发生与发展的规律看,社会所要求的师德规范是否为教师个人所认同,高校教师个人在处理师德问题时获得了何种情绪体验,道德意志是否坚定,只有在道德践履中才能获得检验。
5.交往
交往是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高校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其他教师和学生良好交往有利于教师获得良好的师德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师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发展。
四、总结
总之,做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好做,但做一个好教师却不好做,要想真正胜任教师这一职业并不容易,非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需要日积月累,长期坚持不懈。此时,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成了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根本,也是教师有所创造和革新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宪问[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7.
[3]饶从满,王春光.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运动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2000,(5).
(责任编辑:张中)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内省;自我激励
作者简介:陈锐(1979-),女,天津人,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助讲,主要研究方向:机械工艺教育;吕建明(1977-),男,江苏常州人,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助讲,主要研究方向:机械工艺教育。(湖北 宜昌 443000)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是指教师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经过这些努力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从教师职业的特点看,教师职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而只要有人和人的关系的地方,就必然有道德。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实质就是高校教师在教育工作和社会实践中所进行的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及其结果。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素质修养、思想修养、人格修养、合作品质修养、创新品质修养。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重要场所,高校教师是高校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生力军。随着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作为教育主体的高校教师,其道德风范的社会影响也会越来越大。高校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素质的整体状况。古人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教师便是树人的人。它作为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业人员,是学校教育教学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欲加强教育的内涵建设,就必须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里,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和人才的竞争。而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很重要的一点是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师德修养是我国在新世纪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于国于民于己意义重大。
一、我国古代先哲关于提高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的探讨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认为,要成为有道德的人,不仅要“修己以敬”,而且要“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1]孔子及其弟子还提出通过“内省”、“自讼”来提高道德修养。孟子从性善论出发,提出“尽其心,养其性”的主张,提出了“存心”、“养气”的道德修养方法。汉代董仲舒、宋代张载和程颐、明代王阳明等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和孟子的思想,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修身”、“省察克冶”、“穷理居敬”、“闭门思过”等方法。我国古代先哲提出的道德修养途径和方法尽管是唯心的,但是有积极和合理的因素,在当前对于提高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直接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研究和倡导这些积极的和合理的因素,大力提高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二、提高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实践的问题。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必须依靠自己长期不懈的努力,自觉地进行修养和锻炼。因此,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1.实践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叫做“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毛泽东也说过:“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他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过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同样的道理,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也离不开实践,实践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从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完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自己行为的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才能培养自己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教师必须积极投身教育实践,在实践中逐步提高道德认识,积累情感体验,磨炼道德意志,坚定道德信仰。
2.学习
学习不仅是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智力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加强师德品质修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就必须不断学习和掌握教师职业道德知识,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行为准则。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明辨职业活动中的是非善恶,从而增强履行教师职业道德义务的自觉性。因此,教师的每一种优良师德品质的培养和形成,首先是从学习中得来的。只有认真学习,才能培养出真正完美的师德。如果离开学习,就不能很好地掌握科学理论,那样师德修养就会迷失方向。
俗话说:“艺大根深。”教学质量的好与坏来自教师的刻苦努力和理论修养的提高。一方面,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稳固的知识体系,不仅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积极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以及掌握大量的风土人情、人物典故、奇闻逸事等,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另一方面,要具有良好的教学理论修养,使自己的教学过程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提高效率,避免犯不必要的错误。
3.反思
反思已经越来越普遍地被认为是优秀教师的标志,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中的关键性要素,从而也是高校教师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3]所谓“反思”是指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工作的教师,就是通过思考、解剖自己日常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的教师。这里特别强调对教育失误的反思。
三、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1.内省
“内省”,即对自己内心的省视、审查,是一种自律心理,也是一种自觉的自我反省精神。内省是道德修养的态度,又是道德修养的方法。它注重良心在修养中的作用。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说的就是见到别人好的地方,要向人家学习,见到别人不好的道德表现,要联系自己,反省检查,引以为戒。内省有几个要求:要严于解剖自己,提高自觉性;要找出最应该记取的道德准则、至理名言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时刻激励自己按照这些准则、信条去做;要向专家型和榜样型教师学习。作为一名教师,从选择这一行业的那天起,就意味着这一生必定是奉献多于索取,许多付出都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许多细致、繁杂的工作都是不为人知的。但是,当我们的学生学业有成、思想进步时,当我们的劳动得到社会、家长、学生的认可时,我们所付出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值得。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只有这样,才会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修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自我激励
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激励对于提高行为主体行为的动机和解决问题的效率大有裨益。自我激励,是教师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鼓励自己为达到更高师德水平而努力的过程。自我激励是激发教师进行自我修养的内在动力,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重要保障。教师自我激励的主要形式有四种:第一种,目标激励,也就是将做一名好教师作为奋斗目标;第二种,成果激励,通过学生对自己肯定的评价来激励自己坚持做下去;第三种,反思激励,反思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寻找良方,从反思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使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第四种,对比激励,就是通过与其他教师比较寻找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励自己改正缺点,做得更好。一个教师只有对其工作倾注了无限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做到了刻苦努力、钻研、精益求精,才能从中获得人生价值的升华和别人无法体会到的精神享受。教师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肩负了社会进步的使命,却又永远是幕后英雄,试想哪一个成功的人不是从懵懂无知的孩童经过教师心血的浇灌而培养成才的,教师就是通过自己平凡的劳动成就他人梦想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忠诚于这份事业是无怨无悔的。
3.致知
“致知”是深刻认识和把握各种伦理道德规范的过程。教师在提升自己师德修养的过程中,要善于学习和思考人生哲理和做人的道德,准确地理解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在合理性,恰当地把握好自己在教育劳动中的伦理位置。“致知”是培养趋善避恶的道德意向及其情感,从而选择恰当职业行为的重要前提。
4.践履
“践履”这个概念在宋明理学中运用得较为普遍。它的一般意义是行或实践,而其具体内容则多指封建道德的实践躬行。朱熹说:“《大学》之书,虽以格物致知为用力之始,然非谓初不涵养践履,而直从事于此也。”践履是将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理想付诸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伦理观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最根本的道德修养方法。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改造主观世界。只有在现实的与他人相处的道德关系中,才能改造自己的道德品质。从师德发生与发展的规律看,社会所要求的师德规范是否为教师个人所认同,高校教师个人在处理师德问题时获得了何种情绪体验,道德意志是否坚定,只有在道德践履中才能获得检验。
5.交往
交往是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高校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与其他教师和学生良好交往有利于教师获得良好的师德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师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发展。
四、总结
总之,做一个不负责任的教师好做,但做一个好教师却不好做,要想真正胜任教师这一职业并不容易,非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需要日积月累,长期坚持不懈。此时,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成了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根本,也是教师有所创造和革新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孔子.论语·宪问[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7.
[3]饶从满,王春光.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运动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2000,(5).
(责任编辑: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