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15-01
新课改教学理念将研究性策略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已经成为当前较为推崇的一种教学形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包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跟着教师后面亦步亦趋,这样的教学并不能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相反还给学生带来了学习行为上的误区。那么,该如何进行研究性策略的渗透和应用呢?笔者谈三点教学体会。
一、积极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探究欲望
每一个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想从探究中得到答案。此时教师不要主动将答案授予学生,而是要积极创设情境,让他们自主寻找、自主探究,由此产生求知欲并主动展开课堂探究。
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时,笔者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圆是什么,而是出示了教学视频:在一个神奇的国度里,小猫驾着一辆奇怪的马车在路上行驶,它的车轱辘是长方形的;还有一只小兔子也驾着一辆奇怪的马车,车轱辘是正方形的。不过这两辆马车都无法启动,小动物们非常着急。此时一只小猴子也驾驶着一辆马车,这辆马车和前两辆车有所不同,它的车轱辘是圆形的,走起来特别快。学生根据这个视频,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原来圆形车轱辘的车行驶起来是非常快的,而且非常平稳。为什么呢?学生由此打开了思考的匣子,想要找到其中的答案。
此时笔者提问:想一想,你认为圆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认为圆有一个中心点,从轮子的边到中心点的距离都相等。由此,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圆心、圆的半径,并对圆有了初步的感知。又如,在教学《圆和面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对圆有直观的感知和体验,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拿出两张大小不一的长方形纸让学生思考:想一想,该如何比较这两个面的大小?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认为要将这两个平面重叠,如果重合在一起,说明两个平面一样大;反之,则可以看出两个平面的大小。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通过重叠也不能比较出结果怎么办?学生认为,可以采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但有学生提出:如果格子的大小不一致,也没法比较。由此,通过一系列的情境设置,学生在冲突中主动探究,不断深入问题实质之中,不但对单位的面积大小比较有了解决方案,而且对面积单位的统一也有了深刻的认识,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引导问题发现,训练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能否主动发现问题,并以此作为学习探究的主要内容是一节课中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善加引导,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教学“鸡兔同笼”这一知识点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笔者特意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由此,不同层次的学生想到了不同的方法,其中有画图法、列表法、假设法,也有学生想到了要用方程来解决。此时笔者引导学生先从最简单的画图法入手展开探究。学生由此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层次,从画图中发现可以将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图画,这样就可以一目了然地将数量关系表达出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接着学生自主发现,通过列表法,能够看到随着鸡的只数的调整,脚的只数也在发生变化。经过这样的自主研究,学生认为,画图和列表看似有效,但都比较复杂。那么到底有没有更为简单直接的方法呢?学生继续深入,很快找到了另外一种方法——假设法,可以先假设全部都是鸡或全部都是兔,这样就能够发现两者之间的关联。这样,学生在逐步探究中找到了思维的方向,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引导课堂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加强课堂实践的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展开探究,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
在教学《通分》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如何比较和的大小?有多少种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认为可以通过折纸来比较,也有的认为可以通过画画来比较。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得出了四种方案:一是用两张大小相等的长方形纸分别折出和进行比较。二是画一根线段来标注,通过比较长短来比较。三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将两个分数分别化为同分母的分数,根据整数大小的比较得到结果。四是将这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到底哪一种更简便呢?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实践,认为比较异分母分数,最好的办法就是通分,将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总之,教师应不断展开研究性学习策略的研究,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责编 林 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15-01
新课改教学理念将研究性策略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已经成为当前较为推崇的一种教学形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包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跟着教师后面亦步亦趋,这样的教学并不能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相反还给学生带来了学习行为上的误区。那么,该如何进行研究性策略的渗透和应用呢?笔者谈三点教学体会。
一、积极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探究欲望
每一个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想从探究中得到答案。此时教师不要主动将答案授予学生,而是要积极创设情境,让他们自主寻找、自主探究,由此产生求知欲并主动展开课堂探究。
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时,笔者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圆是什么,而是出示了教学视频:在一个神奇的国度里,小猫驾着一辆奇怪的马车在路上行驶,它的车轱辘是长方形的;还有一只小兔子也驾着一辆奇怪的马车,车轱辘是正方形的。不过这两辆马车都无法启动,小动物们非常着急。此时一只小猴子也驾驶着一辆马车,这辆马车和前两辆车有所不同,它的车轱辘是圆形的,走起来特别快。学生根据这个视频,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原来圆形车轱辘的车行驶起来是非常快的,而且非常平稳。为什么呢?学生由此打开了思考的匣子,想要找到其中的答案。
此时笔者提问:想一想,你认为圆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认为圆有一个中心点,从轮子的边到中心点的距离都相等。由此,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圆心、圆的半径,并对圆有了初步的感知。又如,在教学《圆和面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对圆有直观的感知和体验,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拿出两张大小不一的长方形纸让学生思考:想一想,该如何比较这两个面的大小?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认为要将这两个平面重叠,如果重合在一起,说明两个平面一样大;反之,则可以看出两个平面的大小。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通过重叠也不能比较出结果怎么办?学生认为,可以采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比较。但有学生提出:如果格子的大小不一致,也没法比较。由此,通过一系列的情境设置,学生在冲突中主动探究,不断深入问题实质之中,不但对单位的面积大小比较有了解决方案,而且对面积单位的统一也有了深刻的认识,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引导问题发现,训练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能否主动发现问题,并以此作为学习探究的主要内容是一节课中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善加引导,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在教学“鸡兔同笼”这一知识点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笔者特意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由此,不同层次的学生想到了不同的方法,其中有画图法、列表法、假设法,也有学生想到了要用方程来解决。此时笔者引导学生先从最简单的画图法入手展开探究。学生由此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层次,从画图中发现可以将抽象的文字转变为图画,这样就可以一目了然地将数量关系表达出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接着学生自主发现,通过列表法,能够看到随着鸡的只数的调整,脚的只数也在发生变化。经过这样的自主研究,学生认为,画图和列表看似有效,但都比较复杂。那么到底有没有更为简单直接的方法呢?学生继续深入,很快找到了另外一种方法——假设法,可以先假设全部都是鸡或全部都是兔,这样就能够发现两者之间的关联。这样,学生在逐步探究中找到了思维的方向,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引导课堂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加强课堂实践的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展开探究,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
在教学《通分》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如何比较和的大小?有多少种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认为可以通过折纸来比较,也有的认为可以通过画画来比较。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得出了四种方案:一是用两张大小相等的长方形纸分别折出和进行比较。二是画一根线段来标注,通过比较长短来比较。三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将两个分数分别化为同分母的分数,根据整数大小的比较得到结果。四是将这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到底哪一种更简便呢?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实践,认为比较异分母分数,最好的办法就是通分,将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
总之,教师应不断展开研究性学习策略的研究,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