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硬皮病病谱性疾病(SSD)是由Marikq等提出的,对评价和发现不明确的早期系统性硬化有用。SSD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65~265/10万,比原来报告的肯定的系统性硬化(SSc)的发病率高4.9~19.2倍,对SSD进行早期诊断很重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硬皮病病谱性疾病(SSD)是由Marikq等提出的,对评价和发现不明确的早期系统性硬化有用。SSD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65~265/10万,比原来报告的肯定的系统性硬化(SSc)的发病率高4.9~19.2倍,对SSD进行早期诊断很重要。
其他文献
简要介绍血浆交换疗法的基本原理和种类,以及在治疗结缔组织病、水疱病、药疹、银屑病等皮肤病的应用。并认为,血浆交换疗法与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可以起相辅相成的作用。
异位性皮炎可合并多种眼疾病,如眼睑皮炎、睑炎、角膜结膜炎、圆锥形角膜、葡萄膜炎、白内障、视网膜剥离和眼的单纯疱疹等。应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
西方国家慢性小腿溃疡的发病率为1%~2%,并且在老年人中日益增加。有人报道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局部治疗35例麻风患者创口、1例Kaposi肉瘤病灶及6例各种原因引起的无痛性创面有良效。本文报道用GM-CSF治疗3例小腿溃疡亦获良好疗效。
1985年用1α(OH)-维生素D3治疗1例骨质疏松患者,意外发现该患者银屑病改善,研究表明维生素D3同类物对角朊细胞有抑制增生和促进分化作用及免疫活性。已开发出维生素D3类抗银屑病药钙泊三醇和他骨化醇。
应用抗结核药物,10%患者可出现副作用,但引起脱发未见报道。作者在18个月内观察了应用抗结核药物的141例患者,发现5例出现脱发。
已证实血小板活化因子存在于免疫性皮肤反应和银屑病皮损中。为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剂在治疗银屑病中的作用,本研究选择10例慢性斑块型银屑病患者,局部外用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剂进行双盲对照研究,治疗前、后评价临床反应和通过免疫组化了解局部炎症、分化和增殖程度变化。本研究证实,10%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剂溶液治疗银屑病4周后,临床和细胞生物学水平显示无效。对于这一阴性结果,最可能的解释是在银屑病发病机理中,
对软下疳、腹股沟肉芽肿和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的实验室诊断技术进行了文献复习。介绍了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培养、免疫、组织病理学和生物学技术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认为现今用于软下疳的诊断,主要依靠培养和荧光单克隆抗体方法;对腹股沟肉芽肿的诊断,为组织病理学检查;对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的诊断,推荐补体结合试验。最近,实验诊断又有了新的进展,可望制备出适用于临床的单克隆抗体、DNA和RNA的探针,以及聚合酶链反应技
通过与细胞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PCR)试剂盒AmplicorTM相比较,评价新近研制的连接酶链反应(LCR)试剂盒(Abbot Lab)检测泌尿生殖道标本中的沙眼衣原体。
钙泊三醇是一种维生素D3类似物,对钙三醇的细胞受体有高度亲和力。已证明在各种细胞中,包括角朊细胞及成纤维细胞都有钙三醇受体。钙三醇和钙泊三醇在培养的人角朊细胞中,产生相等的剂量依赖性增生抑制作用和刺激终末分化。现报告局部应用钙泊三醇治疗层板状和表皮松解性鱼鳞病的疗效。
为了了解更多关于麻风反应的流行病学特征,作者对新诊断的麻风病人进行了纵向和前瞻性研究,以确定病程早期的某些因素是否与反应的危险有关。研究对象为1984~1989年在泰国清迈Mckean康复研究所门诊的初诊病人,凡语言不通或居住地太远者除外。由研究组和主治医生记录病史,作临床和组织学分型。所有病人均给予标准联合化疗(MDT)。多菌型病人疗程为达到皮肤涂片查菌阴转,少菌型病人疗程至少半年。病人每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