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环境标准是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环境保护目标、开展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进行污染治理、依法排污的主要依据。科学、协调、系统的环境标准体系对于支撑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环境标准;环境工程检测;应用技术
【引言】:环境监测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用专用的环境检测工具对特定区域内的污染物浓度进行间断或不间断地测定,观察其浓度的变化规律并对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为环境监测管理和制定保护决策提供科学的、专业的、具体的、及时的数据信息,是环境检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环境监测标准是国家根据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现状和污染物排放行为,规范采样、分析、测定等处理工作而制定的统一标准。
1加强环境监测研究必要性
随着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全文的公布,《建议》中强调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升环境质量,要求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并且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结合实际情况对环境治理基础制度进行改革,逐渐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并且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与此同时,还应该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开展环保督察巡视,严格环保执法,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现行以块为主的地方环保管理体制,使一些地方重发展轻环保、干预环保监测监察执法,使环保责任难以落实。规划建议提出的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主要指省级环保部门直接管理市(地)县的监测监察机构,承担其人员和工作经费,市(地)级环保局实行以省级环保厅(局)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这是对我国环保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有利于增强环境执法的统一性、权威性、有效性。
2我国环境检测标准体系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没有针对重要污染物建立相应的检测标准
我国一些重要污染物的检测标准没有正式统一,缺乏权威有效地监督和检查机制,且环境监测的方法研究常常落后于“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排放标准”的制定。另外,某些重要污染物比如重金属等具有多种存在形式,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液态和固态以及气态等,同时还存在不同的价态。我国现行的检测体系和检测标准存在严重的问题,没有考虑到污染物的存在形式及其生物有效性,在检测时往往还是使用统一的标准,这就给检测结果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严重影响着监测的结果。有些较稀有但是有较大毒性的污染物没有纳入到检测范围。
2.2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薄弱,综合素质不高
环境监测不同于一般的化学分析,其对象成分复杂,随机变化大,监测人员长期以来都是面对这样的日常工作,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检测人员面对的工作范围、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在实际环境保护实施过程中,需要的是具有代表性的监测信息,即使得到数据再准确也起不到作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大多是非科班出身,对于监测管理知识了解甚少,缺乏对监测数据的综合判断、报告编制及活动评价等专业知识及经验,故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需进一步提高。在实际工作考察中,发现一些监测站在获得计量认证后,质量管理工作与评审之前相比差别明显,工作松散、自觉管理的能动性变差、工作态度不积极认真及对于出现质量问题也是消极怠工。工作人员与高层管理人员树立的质量管理意识不复存在,忽略了质量管理或质量意识薄弱,导致整个环境监测过程中质量管理体系不能够持续改进。
3加强环境标准在环境工程监测中的应用
3.1加快国家重点环境标准的制修订
围绕制定和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修订地表水、地下水、海水、土壤、机场噪声、振动等环境质量标准,以及畜禽养殖场、污水处理厂、机动车、船舶、地面交通噪声、污水综合、大气综合等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涂装、农药、染料、酿造、农副食品加工、页岩气、煤化工等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及时制修订一批与上述质量、排放标准相配套的环境监测标准与管理规范,以及国家和地方大气、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技术导则,全面更新国家环境标准体系,与现阶段经济、社会、环境形势相适应。
3.2加强环境标准基础理论研究
研究设立环境基准重点专项,系统开展水、土壤、大气环境基准体系及支撑技术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环境基准体系;以国内外环境管理理念与制度研究为基础,根据国家最新环境管理制度优化调整需求,重点开展和深化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修订方法学研究;开展污染物排放标准达标判定研究,开展基于环境大数据的标准达标及实施效果统计评估方法、标准实施经济成本评估方法、区域及流域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方法等研究,以数据为支撑,加强实际调研与监测,夯实环境保护标准科学基础。加强环保标准技术研究,开展国内重点行业污染节点、因子、机理调查、分析、研究,逐步建立与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形势相适应的重点行业污染控制技术路线,提高环保标准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
3.3努力发挥生物检测分析方法和生物传感器的作用
随着检测项目的增加和检测浓度的超低化,对监测仪器和检测人员的技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导致检测费用增加,检测难度提高。生物检测方法以其可操作性强、方法简单、价格廉价的特点已经在医药卫生和食品安全监测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通过863国家重点项目的大力支持,开发了一系列环境污染物、农药、重金属检测等多种生物检测方式,在检测土壤、大气环境等方面得到了应用。但是我国现行的检测方法标准只有微囊毒素标准分析方法,应该及时组织开展严格的技术评估,实现这些方法的标准化和产业化,并积极运用于实践中,通过对检测效果的分析完善相应的检测标准。
结束语
环境监测部门是环境保护部门中的重要组成,主要是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是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环境监测工作目的是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为环境保护提供基础保障。环境监测部门应该对环境监测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为我国环境保护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善兵,张恩平,王超.我国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的现状与对策[J].海峡科学,2011(12):44~45.
[2]雷小利,封明.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问题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8:137-139.
作者信息:姓名:刘流;性别:男;民族:汉族;甘肃 张掖;学历:本科;职称:助理工程师;单位:张掖市环境监测站;专业:环境监测
【关键词】:环境标准;环境工程检测;应用技术
【引言】:环境监测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用专用的环境检测工具对特定区域内的污染物浓度进行间断或不间断地测定,观察其浓度的变化规律并对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为环境监测管理和制定保护决策提供科学的、专业的、具体的、及时的数据信息,是环境检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环境监测标准是国家根据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现状和污染物排放行为,规范采样、分析、测定等处理工作而制定的统一标准。
1加强环境监测研究必要性
随着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全文的公布,《建议》中强调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提升环境质量,要求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并且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结合实际情况对环境治理基础制度进行改革,逐渐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并且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与此同时,还应该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开展环保督察巡视,严格环保执法,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现行以块为主的地方环保管理体制,使一些地方重发展轻环保、干预环保监测监察执法,使环保责任难以落实。规划建议提出的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主要指省级环保部门直接管理市(地)县的监测监察机构,承担其人员和工作经费,市(地)级环保局实行以省级环保厅(局)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这是对我国环保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有利于增强环境执法的统一性、权威性、有效性。
2我国环境检测标准体系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没有针对重要污染物建立相应的检测标准
我国一些重要污染物的检测标准没有正式统一,缺乏权威有效地监督和检查机制,且环境监测的方法研究常常落后于“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排放标准”的制定。另外,某些重要污染物比如重金属等具有多种存在形式,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液态和固态以及气态等,同时还存在不同的价态。我国现行的检测体系和检测标准存在严重的问题,没有考虑到污染物的存在形式及其生物有效性,在检测时往往还是使用统一的标准,这就给检测结果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严重影响着监测的结果。有些较稀有但是有较大毒性的污染物没有纳入到检测范围。
2.2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薄弱,综合素质不高
环境监测不同于一般的化学分析,其对象成分复杂,随机变化大,监测人员长期以来都是面对这样的日常工作,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检测人员面对的工作范围、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在实际环境保护实施过程中,需要的是具有代表性的监测信息,即使得到数据再准确也起不到作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大多是非科班出身,对于监测管理知识了解甚少,缺乏对监测数据的综合判断、报告编制及活动评价等专业知识及经验,故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需进一步提高。在实际工作考察中,发现一些监测站在获得计量认证后,质量管理工作与评审之前相比差别明显,工作松散、自觉管理的能动性变差、工作态度不积极认真及对于出现质量问题也是消极怠工。工作人员与高层管理人员树立的质量管理意识不复存在,忽略了质量管理或质量意识薄弱,导致整个环境监测过程中质量管理体系不能够持续改进。
3加强环境标准在环境工程监测中的应用
3.1加快国家重点环境标准的制修订
围绕制定和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修订地表水、地下水、海水、土壤、机场噪声、振动等环境质量标准,以及畜禽养殖场、污水处理厂、机动车、船舶、地面交通噪声、污水综合、大气综合等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涂装、农药、染料、酿造、农副食品加工、页岩气、煤化工等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及时制修订一批与上述质量、排放标准相配套的环境监测标准与管理规范,以及国家和地方大气、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技术导则,全面更新国家环境标准体系,与现阶段经济、社会、环境形势相适应。
3.2加强环境标准基础理论研究
研究设立环境基准重点专项,系统开展水、土壤、大气环境基准体系及支撑技术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环境基准体系;以国内外环境管理理念与制度研究为基础,根据国家最新环境管理制度优化调整需求,重点开展和深化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修订方法学研究;开展污染物排放标准达标判定研究,开展基于环境大数据的标准达标及实施效果统计评估方法、标准实施经济成本评估方法、区域及流域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方法等研究,以数据为支撑,加强实际调研与监测,夯实环境保护标准科学基础。加强环保标准技术研究,开展国内重点行业污染节点、因子、机理调查、分析、研究,逐步建立与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形势相适应的重点行业污染控制技术路线,提高环保标准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
3.3努力发挥生物检测分析方法和生物传感器的作用
随着检测项目的增加和检测浓度的超低化,对监测仪器和检测人员的技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导致检测费用增加,检测难度提高。生物检测方法以其可操作性强、方法简单、价格廉价的特点已经在医药卫生和食品安全监测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通过863国家重点项目的大力支持,开发了一系列环境污染物、农药、重金属检测等多种生物检测方式,在检测土壤、大气环境等方面得到了应用。但是我国现行的检测方法标准只有微囊毒素标准分析方法,应该及时组织开展严格的技术评估,实现这些方法的标准化和产业化,并积极运用于实践中,通过对检测效果的分析完善相应的检测标准。
结束语
环境监测部门是环境保护部门中的重要组成,主要是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是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环境监测工作目的是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为环境保护提供基础保障。环境监测部门应该对环境监测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为我国环境保护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善兵,张恩平,王超.我国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的现状与对策[J].海峡科学,2011(12):44~45.
[2]雷小利,封明.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问题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5,8:137-139.
作者信息:姓名:刘流;性别:男;民族:汉族;甘肃 张掖;学历:本科;职称:助理工程师;单位:张掖市环境监测站;专业:环境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