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祖父苏局仙(1883——1991),“文革”前的四十年中曾创作联语合计四千多副,以记事、赠人、唁挽。联言前必作小序,详述其言行、原委。惜在1966年8月26日被造反队“破四旧”而尽付之烈焰。时年85岁的老人痛心之余,出于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深知文史掌故、阅历积累之重要,慨然以为“物之存不存原无足惜,安用怨天尤人。特结习所在,难安沉默。乘此病卧无聊,再理笔墨。然人亡事去,奚能追忆。况吾精力已竭,思索苦艰,只能就己所知者约略写之,存一二于千百,备留雪泥鸿爪可也。於戏,春愁难却,枯井生波,老妇人自唾其面,一何可笑乃尔耶”。从而在病榻窗下用钢笔字写出数百副旧作,又新增十余副,自缀一册,取名《旧事重提》。内容分旧识、新知、同学(指其学生)、书画家等类。时在1966年12月19日至1967年1月5日。以上引语就是其部分前言。
在“同学”类的最末一位是“傅怒安”(即傅雷),并以《傅怒安》为联名。联名下之小序日:“鱼潭人。父鹏,早故。母氏巾帼须眉,亢爽善急人之急。周浦杨洁女校经济中断,赖其维持。顾凤联无力读书,赖其资助。凡事在公益,辄肯量力助成。教怒安甚严。初请傅鹤亭老廪生课之读。继送人三校,订约不得其命不许外出,一日遇诸街,即来质问,予为之侗促。读半年他出,后闻居沪上,不知操何业,只传知其学成而议论纵横,长于笔战,锋芒太露,难免不获罪当世。年隔多年,音问素绝,虽欲嘱之而亦无如何也。今从道路传闻,悉其去秋夫妇自缢身死。后嗣有无,无从取悉。死于沪寓,不归骨。”七言联曰:
难忘当日高堂语,忍听秋风落叶声。
傅雷(1908--1966),上海南汇鱼潭乡傅家宅人,今属南汇区下沙镇王楼村五组。一曰字怒安,号怒庵。一曰字怒庵,幼时又称怒安,有“一怒天下安”之意。父傅鹏,在傅雷4岁时逝世。母李欲振,南汇惠南镇人,为人精明能干,严于教子,人称“鹏少奶奶”。曾捐资兴办周浦杨洁学堂。1912年迁居周浦镇北大街。初在家延请老贡生为傅雷授课。1919年送傅雷入设于周浦镇的南汇县立第三公学,翌年转入上海南洋小学。傅雷1927年冬由留法的表兄顾仑希协助赴法留学,后回国成为著名的翻译家。1966年8月30日上海音乐学院的红卫兵抄其家,9月3日傅雷与夫人朱梅馥于深夜双双含冤自尽。1979年平反昭雪。周浦镇至今留存傅雷故居。
局仙公1913年起在第三公学执教国文、历史、地理。傅雷就读虽仅半年,而其母子给老人留下深刻印象,联语及小序描述精细又寄情无限!
在“同学”类的最末一位是“傅怒安”(即傅雷),并以《傅怒安》为联名。联名下之小序日:“鱼潭人。父鹏,早故。母氏巾帼须眉,亢爽善急人之急。周浦杨洁女校经济中断,赖其维持。顾凤联无力读书,赖其资助。凡事在公益,辄肯量力助成。教怒安甚严。初请傅鹤亭老廪生课之读。继送人三校,订约不得其命不许外出,一日遇诸街,即来质问,予为之侗促。读半年他出,后闻居沪上,不知操何业,只传知其学成而议论纵横,长于笔战,锋芒太露,难免不获罪当世。年隔多年,音问素绝,虽欲嘱之而亦无如何也。今从道路传闻,悉其去秋夫妇自缢身死。后嗣有无,无从取悉。死于沪寓,不归骨。”七言联曰:
难忘当日高堂语,忍听秋风落叶声。
傅雷(1908--1966),上海南汇鱼潭乡傅家宅人,今属南汇区下沙镇王楼村五组。一曰字怒安,号怒庵。一曰字怒庵,幼时又称怒安,有“一怒天下安”之意。父傅鹏,在傅雷4岁时逝世。母李欲振,南汇惠南镇人,为人精明能干,严于教子,人称“鹏少奶奶”。曾捐资兴办周浦杨洁学堂。1912年迁居周浦镇北大街。初在家延请老贡生为傅雷授课。1919年送傅雷入设于周浦镇的南汇县立第三公学,翌年转入上海南洋小学。傅雷1927年冬由留法的表兄顾仑希协助赴法留学,后回国成为著名的翻译家。1966年8月30日上海音乐学院的红卫兵抄其家,9月3日傅雷与夫人朱梅馥于深夜双双含冤自尽。1979年平反昭雪。周浦镇至今留存傅雷故居。
局仙公1913年起在第三公学执教国文、历史、地理。傅雷就读虽仅半年,而其母子给老人留下深刻印象,联语及小序描述精细又寄情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