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目前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在我国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仍变相以“讲听”主宰课堂,学生未能得到全方位的调动。教师要调动多种手段优化语文课堂,从而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 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课堂教学 活跃课堂气氛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依然停留在过去的旧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一味地灌,使得语文教学乏味、机械而无情趣,致使学生厌学恶学,视语文如虎,谈“语”变色。学生面对教师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越来越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由于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而难以提高。这造成师生都辛劳而效果不佳,又加重了师生的负担,使教师越教越烦,学生越学越厌,质量也越来越差。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呢?
我作为一位一线的农村中学教师,在艰苦的摸索过程中,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即在课内外开展一系列相关的有益于语文教学的活动,以此来强化学生听课的积极情绪,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疲乏,使学生乐学愿学,在愉快的心情下接受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那么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呢?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一、运用巧妙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本应是中学里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课,语文也应当是学生最感爱好的学科,可是为什么学生对语文课却产生了“爱好危机”。但为什么钱梦龙、于永正、魏书生老师的学生们就那么爱学语文呢?他们是用什么秘诀吸引学生去学习的呢?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要善于抓住课前三分钟,运用巧妙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孔乙己》时,由于学生们不了解旧社会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旧社会读书人的穿着怎样?(2)旧社会不同人的穿着有何区别?(3)他们进食的方式是怎样的?等等。通过连续提问,巧妙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如在教学《老王》时,我故意将“老王”写成“王老”,下面学生一片哗然:“老师,错了。”我顺势提问:“老王和王老有何不同呢?课文给我们介绍的老王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有着怎样的遭遇?”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一个个兴趣盎然地读课文,在读中寻求答案。
二、引入生动、幽默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几乎都不喜欢老师讲遣词造句、语法结构和写作特色,并且,这些也不能有效地触及学生的思想,照本宣科,收效甚微。如果我们在讲一篇文章之前,先设计好与教材有联系的神话故事、典故、名人趣闻、笑话,在授课时,讲给同学们听,就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前,我先讲了与此有关联的一个故事:“丹麦的童话大作家安徒生有一次被邀请参加宫廷舞会,有一位小姐久闻其名,于是对他大献殷勤,并不住地问道:‘您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颜色好吗?式样如何?质料好吗?您喜欢吗?’安徒生听了,微微笑道:‘都一般,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您觉得我穿什么颜色,什么款式,什么质料的好?’安徒生的回答语惊四座:‘皇帝的新装。’引得周围的人大笑不止。”在学生们沉浸于故事中时,我问:“那么皇帝的新装是什么样子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这篇童话——《皇帝的新装》。”就这样,同学们进入了教学情境,激起了学习课文的热情。
有些课文理论性较强,讲多了、讲久了,就会显得枯燥乏味。这时,如果讲一个动人的故事,或穿插一个耐人寻味的寓言,或讲一个逗人喜爱的笑话,便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学习的热情重新被调动起来。因此,有趣的故事在教学中既能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热情。
三、出示谜语,使学生开动脑筋,从而调动学习兴趣
有时在介绍课文或作者时,为了加深同学们对作者及其作品的印象,可出示一个谜语,让学生动脑猜题。
如教学鲁迅的《祝福》时,我先提出两则谜语:“拜年”(打一部作品名称)及“山东发展真快”(打一个现代作家人名)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在同学们讨论后,揭开谜底,使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激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开拓思路,扩大思维,收效甚好。
四、把故事情节较强的作品改编成戏剧表演,锻炼学生的能力
模拟情节表演,让学生自编自排,每一个角色都由不同的人担任,让学生大胆地发挥。如在教《变色龙》这一课时,在表演前,我先准备一只玩具电动狗,由一位男生扮演奥楚蔑洛夫,模仿他的衣着及说话时的语气、动作、神态、表情,另一些人分别担任巡警、赫金、伙计们、普洛诃尔、围观者不同的角色,围绕狗咬人的事件的处理各演各的角色,其他的旁白由一女生负责。像这种课堂上的直接表演,比老师讲授更生动形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在笑声中学到了知识。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真正达到了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五、走出校园,接触大自然与社会
在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服务者,教师的每一步行动,都必须以学生的需求为准则,脱离了学生的需求,教学设计就是无用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可以带着学生走出校园亲密接触大自然与社会,有目的地进行一些观察,或参观,或访问,到农田,去果园,以此获得课堂中所不能学到的知识。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和体验生活的真,从而写出了一篇篇有独到见解的文章。
作为农村中学教师,我们不要埋怨学生见识少,胆量小,视野窄,我们要充分利用农村资源的优势,尽可能地以他们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题材,如生活中的问题、有趣的史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作为学习的资源。这些资源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
除此以外,我认为教师的课堂言语也很重要,这也是一种活跃气氛的好方法。因为教师生动的语言是打开宝库的钥匙,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生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高低。”
总而言之,只有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质量,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使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去理解、接受和记忆知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应不囿于旧的模式,采用生动活跃的教法,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名燕,彭志修.教学实施指南[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 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课堂教学 活跃课堂气氛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依然停留在过去的旧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一味地灌,使得语文教学乏味、机械而无情趣,致使学生厌学恶学,视语文如虎,谈“语”变色。学生面对教师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越来越无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由于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而难以提高。这造成师生都辛劳而效果不佳,又加重了师生的负担,使教师越教越烦,学生越学越厌,质量也越来越差。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呢?
我作为一位一线的农村中学教师,在艰苦的摸索过程中,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即在课内外开展一系列相关的有益于语文教学的活动,以此来强化学生听课的积极情绪,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疲乏,使学生乐学愿学,在愉快的心情下接受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那么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呢?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一、运用巧妙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本应是中学里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课,语文也应当是学生最感爱好的学科,可是为什么学生对语文课却产生了“爱好危机”。但为什么钱梦龙、于永正、魏书生老师的学生们就那么爱学语文呢?他们是用什么秘诀吸引学生去学习的呢?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要善于抓住课前三分钟,运用巧妙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孔乙己》时,由于学生们不了解旧社会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1)旧社会读书人的穿着怎样?(2)旧社会不同人的穿着有何区别?(3)他们进食的方式是怎样的?等等。通过连续提问,巧妙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如在教学《老王》时,我故意将“老王”写成“王老”,下面学生一片哗然:“老师,错了。”我顺势提问:“老王和王老有何不同呢?课文给我们介绍的老王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有着怎样的遭遇?”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一个个兴趣盎然地读课文,在读中寻求答案。
二、引入生动、幽默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几乎都不喜欢老师讲遣词造句、语法结构和写作特色,并且,这些也不能有效地触及学生的思想,照本宣科,收效甚微。如果我们在讲一篇文章之前,先设计好与教材有联系的神话故事、典故、名人趣闻、笑话,在授课时,讲给同学们听,就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前,我先讲了与此有关联的一个故事:“丹麦的童话大作家安徒生有一次被邀请参加宫廷舞会,有一位小姐久闻其名,于是对他大献殷勤,并不住地问道:‘您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颜色好吗?式样如何?质料好吗?您喜欢吗?’安徒生听了,微微笑道:‘都一般,谈不上喜欢。’小姐又问:‘那您觉得我穿什么颜色,什么款式,什么质料的好?’安徒生的回答语惊四座:‘皇帝的新装。’引得周围的人大笑不止。”在学生们沉浸于故事中时,我问:“那么皇帝的新装是什么样子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写的这篇童话——《皇帝的新装》。”就这样,同学们进入了教学情境,激起了学习课文的热情。
有些课文理论性较强,讲多了、讲久了,就会显得枯燥乏味。这时,如果讲一个动人的故事,或穿插一个耐人寻味的寓言,或讲一个逗人喜爱的笑话,便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学习的热情重新被调动起来。因此,有趣的故事在教学中既能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热情。
三、出示谜语,使学生开动脑筋,从而调动学习兴趣
有时在介绍课文或作者时,为了加深同学们对作者及其作品的印象,可出示一个谜语,让学生动脑猜题。
如教学鲁迅的《祝福》时,我先提出两则谜语:“拜年”(打一部作品名称)及“山东发展真快”(打一个现代作家人名)深深地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在同学们讨论后,揭开谜底,使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激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开拓思路,扩大思维,收效甚好。
四、把故事情节较强的作品改编成戏剧表演,锻炼学生的能力
模拟情节表演,让学生自编自排,每一个角色都由不同的人担任,让学生大胆地发挥。如在教《变色龙》这一课时,在表演前,我先准备一只玩具电动狗,由一位男生扮演奥楚蔑洛夫,模仿他的衣着及说话时的语气、动作、神态、表情,另一些人分别担任巡警、赫金、伙计们、普洛诃尔、围观者不同的角色,围绕狗咬人的事件的处理各演各的角色,其他的旁白由一女生负责。像这种课堂上的直接表演,比老师讲授更生动形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在笑声中学到了知识。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真正达到了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五、走出校园,接触大自然与社会
在语文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服务者,教师的每一步行动,都必须以学生的需求为准则,脱离了学生的需求,教学设计就是无用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可以带着学生走出校园亲密接触大自然与社会,有目的地进行一些观察,或参观,或访问,到农田,去果园,以此获得课堂中所不能学到的知识。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和体验生活的真,从而写出了一篇篇有独到见解的文章。
作为农村中学教师,我们不要埋怨学生见识少,胆量小,视野窄,我们要充分利用农村资源的优势,尽可能地以他们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题材,如生活中的问题、有趣的史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作为学习的资源。这些资源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
除此以外,我认为教师的课堂言语也很重要,这也是一种活跃气氛的好方法。因为教师生动的语言是打开宝库的钥匙,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生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高低。”
总而言之,只有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语文质量,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使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去理解、接受和记忆知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应不囿于旧的模式,采用生动活跃的教法,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名燕,彭志修.教学实施指南[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